4.2 世界的聚落 习题课件(共18张PPT) 2024-2025学年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2 世界的聚落 习题课件(共18张PPT) 2024-2025学年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8-15 13:1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二节 世界的聚落
第四章 世界的居民与文化
一、聚落的景观特征
1.主要形式 乡村和城镇两大类
2.聚落差异
聚落 生产方式 规模大小 建筑及密度 周边景观
乡村 农业 小 平房或低层建筑;密度小 周围有大片的农田、果园、鱼塘等,生活服务设施较少
城市 非农业(工业或服务业) 大 高层住宅; 密度大 人口密集;
社会经济活动多
3.乡村聚落的发展过程
(1)村庄是怎样演变为城镇的? 在发展过程中, 它的规模和建筑有哪些变化?
(2)城镇又是怎样扩展成城市的? 在发展过程中, 它的景观有哪些变化?
人口增加,物产丰富,村庄逐渐演变为城镇。规模随之扩大,建筑密度增加。
人口的进一步增加,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小城镇扩展为城市。城市的道路系统越来越密集和复杂,城市的规模进步扩大,建筑密度增大,并向高层发展。
(3)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哪些变化?
(4) 在河流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在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居民由从事农业活动转变为从事非农业活动,由住平房转变为住楼房,享受到较多的就业机会,较优质的生活条件,较高水平的教育、医疗资源。
这些地方往往形成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容易形成大的城市。
3.乡村聚落的发展过程
交通拥堵
住房紧张
污染加剧
噪声干扰
供水不足
犯罪率上升
4.分析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哪些问题? 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加强管理和保护,合理规划设计,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完善道路系统;加强城市绿化;合理布局工业和消除“三废”;提高公民素质。
建议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
1.影响因素 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
这里有河流,水源充足,利于灌溉,
运输也很便利。
这里地处平原,
气候温暖湿润,是鱼米之乡。
结论:聚落多选建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地形、水源、气候、交通等因素对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探究主题——自然环境与聚落的关系
环境因素对人口的影响统计表
生命障碍 不利高温 高温 舒适 低温 不利低温
>49°c >29°C >24°C 21°C-23°C <18°C <10°C
图1、图2和统计表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水源、地形和气温。
①想一想,绿春县城建在山顶上可能有哪些优势
气候凉爽;免受洪涝、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影响。
②议一议,绿春县城怎样利用地形地貌彰显其景观特色?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问题
周围都是大山,地形崎岖;当地启动削峰填谷的工程,建造一个更大更平的新县城。 交通不便;搬迁困难;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多发。
在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有一座修建在山顶上的县城。整个县城由一条长约6000米的主干道贯穿,最窄处不足30米,最宽处也仅 300 米,像一条长龙横卧在海拔1700米的山顶之上,这就是被称为“天空之城”的绿春县城。
2.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形态、规模、密度等
不同地区 特点 形状
平原地区 规模较大,密度也大 团块状
山地、丘陵地区 位于山谷地带 条带状
河湖附近地区 沿着河流两岸和湖泊四周分布 条带状或环状
沙漠地区 分布在绿洲上 点状或带状
3.生产活动对聚落的影响
不同聚落 不同生产区 不同聚落 不同生产区
固定的聚落 农区 移动的聚落 牧区
林区 渔业区
农村
林场
蒙古包
船屋
传统民居 自然环境 民居特色 作用
东南亚传统民居(干栏式民居“高脚屋”) 气候湿热;木材、竹子等材料丰富 分上下两层,底层堆放杂物,楼上住人;屋顶坡度大 既通风、散热、防潮;屋顶坡度大有利于排水
北非传统民居 气候炎热干燥,多风沙 平顶、墙厚、 窗小 隔热、防风沙
4.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东南亚传统民居
北非传统民居
东北民居
南方民居
传统民居 自然环境 民居特色 作用
东北民居 气候寒冷;降雪较多 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屋顶大多高耸 既防寒、保暖;屋顶坡度大有利于积雪的滑落
南方民居 气候湿热 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 散热、有利于排水
窑洞
雪屋
传统民居 环境特点 建筑材料 民居特色 作用
黄土高原窑洞 冬冷夏热;土层深厚;具有直立性 黄土层中凿洞而居;多拱形门窗 冬暖夏凉
北极地区雪屋 气候寒冷 冰雪较多 低矮,无窗户 可抵挡极地寒风,保温效果好
地坑院,又称天井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多见于黄土高原地区。地坑院的构造,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密洞,其中一孔密洞被凿成斜坡,形成阶梯状通道通向地面。“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是对该类聚落的生动写照。
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传统聚落的保护,有不同的观点。你赞成下列哪一种观点?说出你的理由。
读甲、乙两地景观图和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1.通过分析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甲图人口密集,乙图农业为主 B.一般先有城市后有乡村
C.A、B、C都位于河流交汇处 D.甲图所在地区气候干旱
2.图中B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下列理由不可信的是( )
A.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 B.地形平坦开阔
C.位于河流交汇处,水运便利 D.渔业资源丰富
A
D
3.位于浙江省兰溪市西部的诸葛八卦村,是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该村地形中间低平,四周渐高。村庄平面酷似八卦图。诸葛八卦村保存有完整的古村落建筑,古朴而宁静,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几年来,来诸葛八卦村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针对其开发与保护,我们应该( )
①传承好古村落的历史文化
②保护好古村落的原始风貌及古建筑
③在古村落大力修建酒店,发展旅游
④向古村落迁入大量的人口,扩大规模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A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