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宇宙3.2《八颗行星》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宇宙3.2《八颗行星》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8-15 13:2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八颗行星
学科 科学 年级 六年级 时长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八颗行星》是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3.2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了解它们的特点和距离太阳的顺序。 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太阳系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目标 (一)科学观念:知道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 (二)探究实践:能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 (三)科学思维:1.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2.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事实是有一定距离的。 (四)态度责任: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
重难点 1.知道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 2.能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
教学方式与策略 讲授及演示,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创生之柱。)你认识这幅图片吗? 这里正在诞生新的什么呢? 我们所在星系也有一个恒星,是谁呢? 太阳系都有哪些天体? 我们生活的地球属于哪种天体? 太阳系内有几颗行星呢?那么,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是如何排列的呢? 揭题: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太阳系,一起来认识太阳系大家庭的八颗行星。(板书:八颗行星) 通过情境引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复习旧知,加深学生对各种天体的直观认识。引出本课课题。 3分钟
探索一:了解八颗行星的基本信息 你对八颗行星有哪些了解,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一起看视频了解八颗行星 冥王星为什么会被开除? 同学打开书本,通过书中的统计数据可以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做些什么? 这个环节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所了解的八颗行星的知识。 通过视频了解八颗行星特点,并进行分类记忆,知道冥王星开除的原因,明白行星和矮行星的特点 17分钟
探索二: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 1.过渡:刚刚我们给八颗行星进行了排序。那我们能不能利用距离太阳远近的数据制作一个表示八颗行星位置关系的模型呢?可以怎么制作? 提问:有什么要注意的吗?怎样才能保证八颗行星都能排列在长纸带上?(预设:为了保证八颗行星都出现在纸带上,要先量取纸带长度,在处理数据时,不能让最远的海王星的距离长于纸带长度。) 小结: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距离太阳的远近和赤道直径的大小是不相同的,但都在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 八颗行星的大小关系可以通过图片和同学一起感受 活动前学生通过数据感知八颗行星距离,让学生思考选用合适的方法和工具。 在纸带上排列,学生要先思考等比例缩小后,纸带最少需要多少节。 了解书本上和实际距离是有偏差的,原因是什么。 15分钟
拓展思考:人类踏足过八大行星吗? 我们中国预计在2030年之前完成登月计划,太空探索工程关系到各个领域,我们小学生可以做些什么? 让学生了解科技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反思目前我们力所能及能做些什么 5分钟
板书设计
教学特色与反思 建立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位置关系模型是本课的重要活动。学生对提供的八颗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数据进行处理,建立行星相对位置模型,从而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颗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 本课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数据处理和建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对学生建构宇宙空间的概念也十分有益。课后拓展活动布置观察木星的任务,是因为木星巨大而又明亮,很容易被认出来。持续而有效的课外观测活动能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宇宙的欲望,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而借助工具观察可以让学生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工具的进步,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会逐渐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