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标·定向
1.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时空·定位
学习任务1 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1.含义:冷战是指20 世纪40 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原因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就在“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下,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和敌对行动,率先挑起了冷战。苏联予以反击。
(2)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
(3)战后美国为称霸世界,将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
(4)战后苏联为保障经济发展和自身安全,努力扩大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
3.表现:
领域 美国 苏联
政治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1947年9月,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实施马歇尔计划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地缘 政治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军事 1949年,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1955年,苏联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4.结果: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微思】
仔细阅读课本“史料阅读”部分,材料表明了美国的什么意图
提示:谋求世界霸主地位。
【拓展延伸】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
(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两极格局从属于雅尔塔体系。
(3)冷战是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冷战的发展
(1)特点: 20 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2)表现:美苏开展对话的同时,发生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2.多极力量的成长
(1)表现
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①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②日本:经济“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①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②表现:a.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 b.中苏关系的破裂
中国的发展 ①标志事件: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 ②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第三世界的兴起 ①万隆会议:1955年,由此诞生了“万隆精神” ②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2)影响:国际关系的这些变化,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微思】
仔细阅读课本“史料阅读”部分,尼克松认为当时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两极格局之下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图解】
正确认识美苏冷战的形成与发展
【借图发挥】
·西欧是美苏冷战的战略重心。
·全面冷战、局部热战是两极格局下国际关系的特点之一。
【辨析比较】
西欧、日本和第三世界国家对两极格局的冲击
(1)性质不同:
①西欧和日本与美国主要是一种经济上的竞争和外交上的争夺,中间随时会有妥协;②第三世界国家的斗争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是反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斗争是坚决彻底的。
(2)宗旨不同:
①西欧与日本是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联合美国对苏联进行冷战;②第三世界国家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
(3)形式不同:
①西欧与日本是从经济上的竞争到外交上的斗争;②第三世界的联合则恰好相反,是从政治上的斗争到经济上的斗争。
学习任务2 两极格局的瓦解
一、美苏关系
1.美苏关系紧张:
(1)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陷入战争泥潭。
(2)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大搞军备竞赛,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2.美苏关系缓和:
(1)对话: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2)裁军: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 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裁军取得重要进展。
(3)战略收缩: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苏联与中国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
二、两极格局瓦解
1.原因:
(1)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
(2)苏联的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2.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
3.影响: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微思】
冷战结束,是否意味着冷战思维的结束
提示:冷战虽已结束,但冷战思维继续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
主题一 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1.形成发展过程:
(1)奠定基础: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2)最终确立:1949年、1955年先后建立了北约、华约两大组织,标志着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3)结束:20世纪80年代末的东欧剧变使两极格局出现动摇。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2.特征: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2)主导力量:美苏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形式多样: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经济上的割据、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
(4)矛盾重重:主要体现为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演变趋势:由两极格局演变为美苏两国的争霸,美苏争霸互有攻守,既有和平对抗,也有局部战争。
3.评价:
(1)积极性:① 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有利于缓和世界的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形成既有利又复杂的国际环境。
②客观上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消极性:①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②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欧洲分裂甚至世界分裂。
【精要点拨】
20世纪国际格局的三次变动
(1)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
(3)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情境探究】
史料 二战时的国际援助大多是在盟国相互间进行的。战争结束后,1947年美国通过了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法案,并提出“马歇尔计划”。次年,马歇尔计划受援国成立欧洲经济合作组织以管理和利用该计划资金。1950年,美国对亚洲和西欧的军事援助分别达到159.2百万美元和918.1百万美元。同年,英联邦外长会议通过了援助南亚、东南亚国家以“防止共产主义”的计划,与此同时,苏联也向中国和东欧国家提供援助,并与东欧国家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50年,中国开始向朝鲜、越南、蒙古等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其中大多为无偿援助。
——据丁韶彬《国际援助制度与发展治理》等整理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初期国际援助的特点,并简析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特点可以根据“1947年美国通过了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法案”“苏联也向中国和东欧国家提供援助”来分析;特点形成的原因,可以根据冷战的背景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自主作答]
提示:特点:由美苏等大国主导;采用经济、军事援助等方式;带有浓厚的冷战色彩(意识形态色彩);具有结盟对抗性质。
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在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方面尖锐对立;美苏力量相对均势,竭力采取除直接交战以外的一切对抗方式。
主题二 多极力量的成长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具体原因:美苏相对衰落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1)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使自身实力受到了严重削弱。
(2)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迅速崛起,严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
(3)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已经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维护和平的力量。
(4)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尤其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精要点拨】
多极化趋势下的基本矛盾
(1)美苏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3)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4)第三世界国家与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之间的矛盾。
【思考】
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趋势
(1)多极化是一种趋势,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政治新格局。
(2)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
【情境探究】
史料 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六国的联合和日本经济崛起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不可避免要导致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①,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②。
——摘编自何春超主编《国际关系史》
探究 史料表明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呈现出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在政治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①可以体现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变化;②可归纳出这种变化在政治上的影响。
[自主作答]
提示:
变化:欧洲共同体实力增强,日本崛起,同美国相抗衡。
影响:促进了西欧经济发展和政局的稳定,增强了同美国抗衡的力量;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题组一 冷战与两极格局
1.(2022·潍坊高一检测)以下是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演变示意图。导致世界格局出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国家综合国力的变化 B.国家利益的冲突
C.美国、苏联实力大增 D.西欧、日本的崛起
【解析】选A。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两极格局再到多极化趋势,这种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源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变化,A正确;国家利益冲突是国家实力的体现,排除B;C只是两极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排除C;D只是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排除D。
2.美国发起冷战的标志是 ( )
A.第一次柏林危机 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马歇尔计划实施 D.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冷战的开始,B正确;A、C、D均是美苏冷战对抗的表现,排除。
【补偿训练】
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 ( )
A.支持自由国家抵抗外来侵略
B.稳定希腊、土耳其的社会秩序
C.帮助受援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以抵制社会主义
D.干涉世界各国内政
【解析】选D。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妄图独霸世界的一个重要步骤。杜鲁门主义的实质就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D正确。
3.(2021·广东合格考)某学者提出:直到美国觉察到欧洲的普遍不满,与此同时,苏联的影响日益扩大,它才被迫制定了马歇尔计划。由此可知,马歇尔计划是为了 ( )
A.缓和美苏紧张关系
B.应对欧洲联盟挑战
C.增强华约集团实力
D.遏制苏联势力扩张
【解析】选D。材料“苏联的影响日益扩大,它才被迫制定了马歇尔计划”体现的是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遏制苏联,D正确;A说法错误,排除;欧盟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B排除;华约是苏联建立的军事组织,C排除。
题组二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4.(2021·浙江学业考)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发出呼声的愿望日益强烈。在铁托等人的推动下,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关于不结盟运动,表述正确的是 ( )
A.倡导并建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
B.发起国为南斯拉夫、印尼、埃及
C.彻底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有力冲击了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结盟运动标志着第三世界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有力冲击了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D正确;国际经济新秩序尚在形成之中,A排除;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是南斯拉夫、印度和埃及,B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拓展延伸】正确认识不结盟运动
(1)不结盟运动并非真的不结盟,而是不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国家结成联盟。
(2)不结盟不是消极中立,而是积极地反对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的裁军。
【以图解史】冷战的影响
5.(2022·吕梁高一检测)观察如图漫画,下列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
A.美苏冷战,世界分裂 B.美苏合作,保证和平
C.两强相争,世界不安 D.强权政治,战火不断
【解析】选C。漫画中的两只手分别代表美国和苏联,配文认为当时美苏决定了全世界人的命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两强相争,世界不安,C正确;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漫画显示美苏对抗而非合作,排除B;通过题干无法得出战火不断,排除D。
题组三 两极格局的瓦解
6.两极格局崩溃和冷战结束的标志是 ( )
A.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B.东欧剧变
C.柏林墙的倒塌 D.苏联解体
【解析】选D。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故选D。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此时仍然处于两极格局时期,排除A;东欧剧变、柏林墙倒塌都不能作为冷战结束的标志,排除B、C。
7.(2022·大庆高一检测)漫画能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下图是题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的苏联漫画。导致这一结果的外部因素是 ( )
A.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B.西方推行“和平演变”
C.美苏长期争霸削弱实力
D.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
【解析】选B。图片体现了苏联的解体,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因素,故选B。A、C、D都不是外部因素,均排除。
8.(2022·杭州高一检测)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国家纷纷更改国名,出现了“更名潮”。“更名潮”的出现说明这些国家 ( )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政治体制的变革
C.对外政策的调整 D.共产党失去政权
【解析】选A。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国家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B、C、D都是从某一个方面对此的论述,概括不全面,排除。
【备选习题】
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对抗,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 ( )
A.第三世界崛起
B.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C.欧洲走向联合
D.美国和苏联力量均衡
【解析】选D。根据所学,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形成了冷战时期“强大的稳定因素”,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故D正确;A、B、C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