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标·定向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时空·定位
学习任务1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二战后初期的发展
1.成就: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问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微思】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仍很严重,其根源是什么
提示: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
二、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1.背景:斯大林逝世后,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新领导人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
2.过程
(1)赫鲁晓夫改革(从【智选】中选出相对应的序号)
方面 内容 影响
政治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②,改革干部制度 改革注入某些③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进了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改革没有突破④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经济 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①;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思想 1956年赫鲁晓夫在⑥上所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⑤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智选:①收购制 ②集体领导 ③市场经济
④计划经济 ⑤全面科学 ⑥苏共二十大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主要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②结果: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③失败原因:a.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b.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内容
经济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政治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放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②结果: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微思】
阅读课本图片“即将发射的苏联火箭”及其文字说明,图片及文字体现苏联经济发展中存在什么问题
提示:苏联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国民经济发展更加畸形。
【图解】
【借图发挥】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是苏联改革的主要原因。
·赫鲁晓夫的改革引进市场经济的成分,具有开创性和探索性。
·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三、苏联的解体
1.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2.过程:
(1)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
(2)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
(3)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特别提醒】
苏联解体的原因
(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败。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学习任务2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一、社会主义建设
1.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2.建设
成就 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问题 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微思】
阅读课本“历史纵横”,据史料概括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类型有哪几种。
提示:一是利用苏军挺进东欧的有利条件建立;二是主要利用自己的力量解放全国;三是在柏林危机发生、德国分裂的情况下,在苏占区成立。
二、社会主义改革
1.原因: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2.表现
(1)南斯拉夫最早进行改革
内容 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影响 ①积极性: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消极性:改革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2)东欧其他国家改革(从【智选】中选出相对应的序号)
成效 ③在1956—1960年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
①国民收入、人民消费水平都迅速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②经济稳步增长,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局限 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智选:①匈牙利 ②民主德国 ③波兰
【微思】
阅读课本图片及其文字说明,据史料分析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失败的外部因素。
提示:苏联的干涉。
三、东欧剧变
1.原因
(1)东欧各国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2)苏联鼓励东欧改革。
(3)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2.表现
类型 代表
相对平稳 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
流血冲突 罗马尼亚
国家统一 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
国家分裂 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经过内战,最终解体
【微思】
阅读课本“学思之窗”,据史料概括邓小平的主要观点。
提示:东欧剧变是社会主义道路面临的暂时性曲折。
【拓展延伸】正确认识东欧剧变(1)东欧剧变是指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
(2)东欧剧变是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
学习任务3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社会主义建立的历程
政治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经济 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二、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成就
1.改革开放
(1)背景: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过程: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成就:①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②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中国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③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④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中国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激励着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历史意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
【微思】
它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历史性转折,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始形成,它是我国哪一次重要的会议
提示:十一届三中全会。
【辨析比较】
东欧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区别
(1)东欧改革是激进式改革,即在较短的时间内,推倒原有的制度重新建立自由市场制度的改革。
(2)中国改革是渐进式改革,即在保持原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配置新体制因素以达到体制轮换,最终过渡到市场经济的改革。
(3)史实证明,在条件尚不具备,认识尚不充分,人民群众尚无改革意识的情况下,采取激进式改革必然引起思想混乱,造成生产力的巨大破坏;而渐进式改革则符合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原则,最终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主题一 苏联改革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二战后苏联针对苏联模式弊端的改革
方面 存在弊端 改革措施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
产业结构 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 (1)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 (2)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3)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
劳动者态度 地方、企业和个人生产积极性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分配制度 “大锅饭”现象严重 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
【精要点拨】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苏联模式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苏联模式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思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改革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最终都失败了,从中我们能够得出什么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2)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3)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
【情境探究】
史料一 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①。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②。
——摘编自陈孔伦、纪洪江主编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
史料二 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深刻的,绝不能像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那样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也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左右摇摆、朝三暮四。改革要有目标、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
——整编自《苏联兴亡史论》
探究 (1)据史料一全面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①体现了改革的进步性;②阐述了改革的局限性。
[自主作答]
提示:进步性: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局限性: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苏联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成功。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左右摇摆、朝三暮四”。
[自主作答]
提示:改革不彻底;没有明确目标;放弃共产党的领导;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严重的国内民族矛盾等。
主题二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剧变
一、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南斯拉夫改革
方面 阐释
改革特点 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中央权力逐渐下放
改革经验 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经济与市场的最优结合,而非人为地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改革结果 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导致了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二、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维度 表现
内因 (1)长期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照搬苏联模式,严重阻碍了本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 (2)执政党长期脱离人民群众,缺乏民主和法制的约束,伤害了人民的情感
外因 (1)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对东欧剧变起了推动作用 (2)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2.影响
(1)标志着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结束,华约瓦解。
(2)社会主义在东欧的改革实验失败。
【精要点拨】
东欧剧变的教训
(1)任何无产阶级政党都要坚持独立自主,把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执政的首要任务来抓。
(2)要注意自身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3)警惕西方发达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思考】
东欧剧变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事件,针对东欧剧变,我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何认识
(1)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形态,它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所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属于正常的历史现象。
(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苏联模式的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相反,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情境探究】
史料一 1950年至1963年,南斯拉夫实行自治经济制度,把集中于中央的权力下放到地方,把工厂交给工人管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扩大企业财权,注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史料二 这些国家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记者问题时的发言
探究 (1)据史料一分析南斯拉夫改革的特点和影响。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实行自治经济制度,把集中于中央的权力下放到地方”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自主作答]
提示:特点: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影响: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导致了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2)据史料二概括东欧剧变的原因。
【破法】抓住关键信息:“苏联的一套做法”“ 苏联‘新思维’的改革”“西方国家和平演变”。
[自主作答]
提示: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期弊端明显;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题组一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2022·福州高一检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的苏联领导人是 (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解析】选B。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在农业上,故选B。斯大林在20世纪50年代初去世,排除A;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工业,排除C;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排除D。
2.(2022·潍坊高一检测)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 )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B.重点放在军事工业
C.重点放在重工业
D.没有改变原有经济体制
【解析】选D。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是对苏联模式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变革苏联模式,最终都走向失败,故选D。A不属于实质因素,排除;B、C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排除。
3.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 ( )
A.承认市场调节作用
B.放弃对经济的计划指导
C.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
D.接受西方自由放任原则
【解析】选A。“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是戈尔巴乔夫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A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并没有放弃对经济的计划指导;C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材料信息无法表明其接受西方自由放任原则,故B、C、D错误。
4.1990年,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动摇了苏联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其主要内容是 ( )
A.多元化、多党制 B.自由化、市场化
C.民主化、两党制 D.市场化、多元化
【解析】选A。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改革中纵容自由化思想,实行多元化和多党制,最终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故选A。市场化、两党制都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无关,排除B、C、D。
【补偿训练】
帕尔默指出:“在1991年,一场几乎是不流血的革命在世界共产主义的心脏发生了,毁灭了1917年十月革命的成果。”这里所指的是 ( )
A.苏联解体 B.北约东扩
C.东欧剧变 D.两德统一
【解析】选A。据材料“在1991年”“不流血的革命”“毁灭了1917年十月革命的成果”可知指的是1991年苏联解体,故选A。北约东扩是从1997年开始的,B排除;C是1989年,排除;D是1990年,排除。
题组二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5.南斯拉夫改革具有自己独特的探索道路,与苏联模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 )
A.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B.重点发展重工业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
【解析】选A。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是南斯拉夫改革的特色,体现了与苏联模式的不同,故选A。B、C、D都属于南斯拉夫与苏联模式的相同之处,排除。
6.(2022·梅州高一检测)下图是某一历史著作的部分内容,据此判断该部分内容叙述的历史事件是 ( )
20世纪80年代
苏联放松了控制
各国执政党改变
社会制度发生改变
A.东欧剧变 B.苏联改革
C.欧共体成立 D.苏联解体
【解析】选A。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苏联放松了控制”“各国执政党改变”“社会制度发生改变”,可知描述的是东欧剧变,故选A。“苏联改革”与题意不符,排除B;欧共体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排除C;苏联解体是1991年,排除D。
【补偿训练】
东欧剧变,最具决定性的变化是 ( )
A.社会制度 B.政治制度
C.国名变化 D.国家分裂
【解析】选A。从1989年开始,东欧国家发生剧变,其实质是社会制度的变化,即由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故选A。
题组三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7.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 )
A.在全国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实现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
【解析】选B。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故选B。土地改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都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前,排除A、D;C指的是“一五”计划,排除。
8.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是 (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C.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
【解析】选A。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端,故选A。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于1981年,B排除;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84年,C排除;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召开于1986年,D排除。
【拓展延伸】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变化一: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
变化二:苏联与东欧国家在发展中出现问题,最终解体和剧变。
变化三:中国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9.(2021·辽宁合格考)为了调整或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一些改革者进行了探索。下列领导改革取得成功的领导人是 ( )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邓小平
【解析】选D。二战后苏联进行的改革最终都失败了,只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故选D。
【补偿训练】
下表中的数据变化表明 (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电器统计表(台/百户)
项目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8年 2000年
电冰箱 6.58 42.33 66.22 76.08 80.13
洗衣机 48.29 78.41 88.97 90.57 90.52
彩电 17.21 59.04 89.74 105.43 116.56
A.改革开放改变我国城乡经济面貌
B.我国电器制造业居世界首位
C.“入世”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D.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
【解析】选D。从1985年到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电的数量逐渐提高,这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故选D。题干无法反映城乡经济面貌,排除A;题干没有将我国电器制造业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电器制造业进行比较,无法得出我国电器制造业居世界首位的结论,排除B;我国“入世”是在2001年,与表格时间不一致,排除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