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学案(含解析)——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学案(含解析)——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5 17:5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标·定向
1.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时空·定位
学习任务1 列宁主义的形成
一、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二、确立
1.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2.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三、内容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四、意义
1.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微思
(1)20世纪初,俄国存在的主要社会矛盾是什么
提示:沙皇制度和农奴制残余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2)列宁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鲜明的时代特色”指的是什么
提示:帝国主义时代。
       【辨析比较】
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区别
(1)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只有全欧洲共同的革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而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一两个国家取得胜利。
(2)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对用暴力剥夺私人财产。而列宁主张用暴力对付资产阶级和地主富农,并强行剥夺私人财产(包括强行征收农民的粮食)。
(3)关于社会主义民主。马克思很少提及社会主义民主,但他也没有公开否定民主。列宁则否定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学习任务2 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背景
1.两个政权并存: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领导人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
2.指明革命方向: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二、过程
1.占领冬宫:1917年11月7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2.成立新政权
(1)成立:1917年11月8日,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2)意义: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三、意义
1.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2.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4.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微思
“厌恶战争的工人和士兵,在彼得格勒发动了起义,迫使沙皇退位,宣告了共和国的成立。”这场“起义”指什么
提示: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统治。
       【特别提醒】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为革命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落后,社会矛盾激化,沙皇统治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
学习任务3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内容 最重要的是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作用 (1)积极性: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2)消极性: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时间 1921年3月
内容 (1)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2)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作用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三、“苏联模式”
1.背景
(1)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1924年1月,列宁逝世。
2.措施: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结果: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4.特点
(1)经济: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2)政治: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5.评价
(1)积极性:
①使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
②苏联模式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2)消极性: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微思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这里“非常时期”是指什么
提示:遭受国内外敌对势力进攻的时期。
       【辨析比较】
列宁和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的比较
(1)列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斯大林单纯利用行政手段,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过渡,造成农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
主题一 十月革命
  一、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1.客观原因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
(2)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革命的发展,为俄国十月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3)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俄国反动军队集中于前线,后方薄弱。
2.主观原因
(1)革命得到人民支持,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2)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3)及时通过政治、经济、外交措施来巩固政权。
(4)各国无产阶级的支援。
(5)革命军队的英勇作战。
  二、从时空观念角度,分析俄国十月革命
1.
2.一个过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四个变化”
(1)建立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代表苏维埃。
(2)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3)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起义。
(4)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情境探究】
 史料 在彼得格勒,政权是在彼得格勒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手里。一致举行起义的士兵和工人没有流血就取得了胜利,克伦斯基政府倒台了。委员会号召前线和后方的人们不要受人挑拨离间,而要支持彼得格勒苏维埃和革命的新政权。新政权就要提出正义的和平,把土地交给农民,召集立宪会议。各地的政权都已转到工人、士兵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的手里。
——彼得格勒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推翻临时政府
经过的通告(1917年11月7日)(节选)
探究 史料主要包含了哪些信息 由此判断革命的性质。
      【破法】包含信息可直接从史料中归纳提取,根据关键信息“各地的政权都已转到工人、士兵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的手里”可判定革命性质。
[自主作答]
提示:信息: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无产阶级推翻;号召人们支持新政权;新政权将着手解决和平、土地与民主问题。性质:这场革命是一次无产阶级性质的社会主义革命。
主题二 苏俄的社会主义探索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苏联模式的形成原因及特征
1.原因
(1)根本原因:苏联是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2)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3)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以及理论上的失误。
(4)历史原因: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成为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
2.特征
(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来发展生产力,着眼点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忽视了生产力发展水平。(2)新经济政策则是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精要点拨】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1)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建立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
(2)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情境探究】
 史料一 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史料二 苏联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中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探究 (1)史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
      【破法】作答的关键在于抓住史料中列宁论述的核心议题,即如何对待“商品经济”问题。
[自主作答]
提示: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调整: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模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破法】根据关键信息“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优先发展重工业”“快速地推进现代化”可提炼特点。可从对农业、工业的影响等角度回答影响。
[自主作答]
提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政府主导(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影响:苏联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牺牲农民利益,农业长期落后;造成经济发展比例失调;僵化实行计划指令,后期阻碍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
题组一 列宁主义的形成
1.(2022·天津高一检测)列宁说:“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据此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
A.布尔什维主义从思潮发展为政党
B.布尔什维主义是列宁的个人思想
C.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903年
D.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成立于1903年
【解析】选D。据材料“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可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是1903年成立的,故选D。
2.“布尔什维主义和布尔什维克党的产生,标志着与西欧社会民主党根本不同的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出现。”这里的“新型”是指 (  )
A.组织严密、纪律严明
B.以暴力革命为手段
C.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目标
D.以列宁为首的坚强领导
【解析】选C。布尔什维克党代表着无产阶级利益,并且明确提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题组二 十月革命的胜利
3.(2022·台州高一检测)列宁说:“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受到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列宁谈及的“革命”是指 (  )
A.十月革命 B.二月革命
C.工业革命 D.巴黎公社革命
【解析】选B。据材料“受到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可知,是针对沙皇参加一战而引发的二月革命,故选B;十月革命之前就已经没有沙皇的专制统治了,排除A;C明显与题意不相符;巴黎公社革命是发生在法国的革命,与沙皇政府无关,排除D。
4.(2022·北京高一检测)下图是停泊在涅瓦河畔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现为圣彼得堡著名的旅游景点。与该舰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北美独立战争 B.攻占巴士底狱 
C.普法战争爆发 D.俄国十月革命
【解析】选D。1917年11月7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轰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宣告了“十月革命”的开始,故选D;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揭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排除A;攻占巴士底狱发生在1789年7月14日,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排除B;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排除C。
5.(2021·浙江学业考)1918年,列宁曾这样感慨十月革命:“历史走的是奇怪的道路:一个落后的国家竟有幸走在伟大的世界运动的前列。全世界资产阶级都看到了这个运动,而且了解这个运动。这场火范围很大,德国、比利时、瑞士、荷兰都着起来了。”在此,列宁意在强调十月革命 (  )
A.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B.开启了俄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
C.极大地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开展
D.致使俄国陷入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当中
【解析】选C。题干“这场火范围很大,德国、比利时、瑞士、荷兰都着起来了”,说明了十月革命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开展,故C符合题意。
题组三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6.1918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苏维埃共和国为统一的军营,要求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口号下,把各项工作都转入战时轨道。这意味着苏俄即将实行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解析】选A。依据材料中“1918年”“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并结合所学可知,苏俄即将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7.(2021·陕西合格考)苏联某位领导人回忆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联)的情况时说道:“混乱局面开始平息,饥荒逐渐减轻,城市生活重新出现了生气,农产品开始重新上了市场的摊头……当时党提出的口号是‘学会做买卖’。”这种局面出现主要是因为苏俄(联)实行了 (  )
A.实物配给制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方针 D.玉米种植运动
【解析】选B。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自由贸易,国民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所以B符合题意。
    【补偿训练】
  在苏俄(联)经济建设时期,西方某经济学家预测,苏俄(联)恢复经济需要15—20年,结果1926年就恢复了,只用了短短5年。苏俄(联)经济恢复的主要原因是 (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列宁主义思想理论指导
C.苏联模式的全面推广
D.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解析】选D。由材料“苏俄(联)恢复经济需要15—20年,结果1926年就恢复了,只用了短短5年”可知1921—1926年新经济政策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苏联经济迅速发展,故选D;1918—1921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A;列宁主义指导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排除B;1936年形成了苏联模式,排除C。
8.(2022·滨州高一检测)如图是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宣传画《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该作品旨在 (  )
A.赞扬女子的劳动热情
B.彰显工业化建设的成就
C.宣扬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
D.肯定和维护农业集体化
【解析】选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宣传画中强调农业集体化下人民的幸福,旨在肯定和维护农业集体化,故选D;材料强调少女参加集体农庄的感受,并没有提到其劳动热情,排除A;集体农庄不属于工业化建设的成就,排除B;20世纪30年代苏联集体农庄的粮食产量并未大幅度提升,排除C。
9.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据此分析 (  )
A.苏联模式形成
B.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C.容易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D.新经济政策被终止
【解散】选C。苏联模式形成是在1936年,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故B项错误;“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表明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被终止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故D项错误。
10.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苏联农业的主要困难还是来自莫斯科的极度控制,苏联官员告诉农民种什么,何时种,何时育苗,施多少肥料,何时收割。”这反映了苏联模式 (  )
A.全面实行余粮收集制
B.放弃工业化发展之路
C.优先发展农村和农业
D.过度强调指令性计划
【解析】选D。材料“来自莫斯科的极度控制”反映出苏联农业实行高度集中管理,过度强调指令性计划,故选D;材料反映苏联模式下的农业生产,而非粮食的流通,排除A;苏联模式下牺牲农业,保障工业化的发展,排除B;苏联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