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学案(含解析)——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学案(含解析)——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5 17:5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标·定向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时空·定位
学习任务1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法西斯主义
1.形成过程
意大利 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1922年,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德国 1919年,希特勒加入德意志工人党,很快成为该党领导人之一。1920年,德意志工人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
日本 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2.主要内容: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二、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背景 (1)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 (2)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
过程 (1)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2)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三、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背景 (1)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经济落入低谷,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 (2)纳粹党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了广泛支持
过程 (1)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2)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3)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四、绥靖政策
1.背景: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2.表现: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3.影响: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微思
(1)揭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的标志是什么
提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2)英法奉行绥靖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实质是牺牲别国的利益安抚侵略者,以换取本国和平和安全的政策。
图解
经济大危机与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辨析比较】
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方式的异同点
(1)同:都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都受到军国主义传统和国际关系中不利地位的影响(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极度不满)。
(2)异:①德国是由纳粹党通过欺骗宣传和拉拢社会各阶层,成为国会第一大党,以合法手段取得政权,进而建立法西斯专政;②日本则是在天皇体制下,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通过暗杀、政变、扩张等方式扩大势力,由军部控制内阁来建立法西斯专政。
学习任务2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局部爆发
1.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2.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中华民族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二、全面爆发
 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三、规模扩大
1.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2.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四、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五、战争结束及意义
 ·结束: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意义:(1)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以及难以估量的文明劫难和心灵创伤,但这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沉重打击了侵略者和一切非正义力量,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彰显了人类正义。
(2)在这次战争中,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中国抗战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微思
(1)“苏联人民取得这一战役的胜利,制止了侵略浪潮,成了盟军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这一战役指什么
提示:斯大林格勒战役。
(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提示:《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拓展延伸】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及基本特点
(1)形成原因
①根本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了威胁。
②直接原因: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2)基本特点
①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②是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同盟。
③联盟内部存在矛盾和斗争,但合作始终是主流。
学习任务3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一、雅尔塔体系
1.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2.内容
(1)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2)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
(3)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4)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5)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6)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7)成立联合国。
3.评价
(1)积极性: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2)消极性: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二、联合国
1.成立:1945年10月24日成立的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3.原则: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4.作用: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三、二战的影响
1.对欧洲:遭受致命打击,各国国力受到严重消耗。
2.对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
3.对苏联: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
4.对国际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微思
结合教材知识,指出雅尔塔体系的实质。
提示:以实力为依据,美苏划分势力范围。
【辨析比较】
国际联盟与联合国
项目 国际联盟 联合国
建立 基础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
组织 方式 排除了苏俄等国,为英法帝国主义所操控 成员具有广泛性,容纳了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
国际 形势 特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仍然很大,大国间相互妥协的产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亚非拉第三世界的崛起,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
主题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胜利
  一、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根本原因:在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时期,随着德、日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它们对英、法、美主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日益不满。
  2.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起了催化作用: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局部战争逐步演变而成的:法西斯蓄意发动侵略战争是使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的主要原因。在局部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势力基本上处于孤立少援、被各个击破的境地,未能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来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
  4.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英、法、美等国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5.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德国一直担心开战后东西两线作战,苏联在1939年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祸水西纵”,也促进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思考】
如何正确认识英法的绥靖政策
从国家力量角度看 英、法的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而受到极大削弱,不敢同德、意、日法西斯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从目的看 目的是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保护自己既得利益,如祸水东引,把矛头指向苏联
从客观环境看 和平主义思潮在当时占据主导地位,法西斯利用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打出“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欺骗了英、法等国
从结果看 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公然受到鼓励,助长了希特勒发动战争的野心,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启示
1.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绝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相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4.国与国之间应和平共处。
5.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情境探究】
 史料一 一战失败,德国失去了1/8国土和1/10人口,战后又面临严重经济困难和巨额战争赔款。但德国军国主义分子并不承认自己是战败者,不甘心受到凡尔赛体系的制裁,德国社会上下充满对战胜国的不满情绪和仇恨心理。1938年,英、法与德、意签署《慕尼黑协定》,西方大国想以此“祸水东引”,幻想德国进攻社会主义苏联,他们好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据汤重南《一战后的德国与今天的日本》整理
史料二 1941年12月8日,中国政府召集特别会议,决定对国际战局之方针:太平洋反法西斯各国应成立正式联盟,由美国领导,并推举同盟国联军总司令①。要求英、美、苏与我国一致实行对德、意、日宣战。12月9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②,蒋介石还分别照会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③。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分析德国能够突破凡尔赛体系束缚的主要原因。
      【破法】主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进行作答,外因可结合巴黎和会的内容,内因可参考法西斯势力的崛起。
[自主作答]
提示:战胜国对德国的制裁导致德国出现严重的复仇心理;未能清除德国军国主义势力及其产生的土壤;英法等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作出的努力。
      【破法】由关键信息①②③分别提炼。
提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召集特别会议,倡导太平洋反法西斯各国成立正式联盟;提议反法西斯国家一致对法西斯国家作战,并正式对日宣战;建议美国领导订立联合作战计划;参与签署对轴心国共同行动宣言。
主题二 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
  从唯物史观角度,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
1.相同点
(1)背景相似:都是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国际关系格局。
(2)产生方式相似:都是大国间军事和经济实力对比相互妥协的产物。
2.不同点
(1)过程不同: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三四年内形成的;②雅尔塔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至战争结束后不久形成的。
(2)性质不同:①前者具有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性质;②后者具有反法西斯及实行民主政治、大国称霸的性质。
(3)反映的矛盾不同:①前者反映了英法在欧洲、美日在亚太地区的斗争;②后者反映了美苏在全球各地的角逐。
(4)影响不同:①前者影响时间相对较短(20年的休战),范围相对较小(在局部地区);②后者影响时间相对较长,近半个世纪之久,范围相对较广,在全球各地。
(5)瓦解方式不同:①前者是伴随着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瓦解;②后者是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瓦解的。
【情境探究】
 史料一 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雅尔塔体系同样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划分势力范围的烙印①。雅尔塔会议充满了美苏相互妥协、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氛,几乎每项协定都包含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例如讨论波兰的重建问题、对于蒙古独立和中国东北问题的处置都是背着当事国进行的,就此而论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共同之处②。
——陈从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
雅尔塔体系比较研究》
史料二 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雅尔塔体系,展开了国际政治中不断增长的民主化趋势。……雅尔塔体系中包含美苏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它在处理战败国、策划战后和平秩序方面,贯彻了民主与和平的原则,展示了国际社会和国际秩序走向更加民主化的前景。
——陈从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
体系比较研究》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具有怎样的相同点
      【破法】根据画线信息①②可归纳相同点。
[自主作答]
提示:都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划分势力范围的特点。
(2)根据史料二,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雅尔塔体系具有哪些进步性
      【破法】根据关键信息“包含美苏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贯彻了民主与和平的原则”“走向更加民主化的前景”可归纳进步性。
[自主作答]
提示:雅尔塔体系包含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贯彻民主与和平原则;国际社会和国际秩序前景更加民主化。
题组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2022·滨州高一检测)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过程。“局部战争”开始于 (  )
A.七七事变
B.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C.九一八事变
D.德国闪击波兰
【解析】选C。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过程”结合所学可知,局部战争始于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故选C;七七事变是在1937年,并不是开始,排除A;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说明法西斯侵略扩展到了非洲地区,排除B;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排除D。
2.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在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是 (  )
A.受到经济大危机的严重冲击
B.法西斯势力发展迅速
C.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D.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
【解析】选D。D属于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A、B、C属于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共同背景。
题组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
3.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  )
A.德军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B.德国吞并奥地利
C.德国突袭波兰
D.德国入侵苏联
【解析】选C。根据所学,1939年9月,德军集中强大的兵力,在大批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波兰军队节节败退,很快大片土地沦陷。英、法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故C正确;A、B、D不是其标志,排除。
4.(2021·北京合格考)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 (  )
A.协约国集团的形成
B.国际联盟的正式成立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
【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故C正确;A是一战前,排除;国联是一战后建立的机构,排除B;D是二战后建立的机构,排除。
    【补偿训练】
  1942年随着《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其中促使美国摆脱孤立主义和中立的羁绊,正式加入反法西斯同盟的事件是 (  )
A.中途岛战役
B.苏德战争的爆发
C.珍珠港事件
D.英法的绥靖政策
【解析】选C。由材料“1942年随着《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结合所学,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促使美国摆脱孤立主义对日宣战,正式加入反法西斯同盟,故选C;中途岛战役是日美太平洋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排除A;苏德战争爆发时美国依然持中立态度,排除B;二战爆发前英法推行绥靖政策,排除D。
5.为实现下图中所示的作战意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所付出的军事代价是 (  )
A.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德国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C.德军的“闪电战”宣告破产
D.处于东西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解析】选B。根据地图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国由此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B正确。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于1942年1月,A错误。德国“闪电战”破产是在莫斯科战役后,C错误。诺曼底登陆后,德国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D错误。
题组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6.(2022·长沙高一检测)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和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的相似之处是 (  )
A.“全体一致”原则
B.“大国一致”原则
C.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原则
D.成立后都受到了美国的操纵
【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国际联盟和联合国都属于国际协调组织,主要目的都是协调国际矛盾,维护世界和平,故选C;国际联盟实行“全体一致”原则,排除A;联合国实行“大国一致”原则,排除B;国际联盟成立后受到了英法的操纵,排除D。
7.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  )
A.消除了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强权色彩
B.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C.终结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
【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国强权色彩依然存在,A错误;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B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未彻底终结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C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推动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D正确。
【备选习题】
1.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航空母舰特混舰队用舰载机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美军疏于防范,损失惨重。第二天,美、英对日宣战。珍珠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
A.日本企图建立亚太地区霸权
B.日本为了取得战争主动权
C.英、美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
D.美国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
【解析】选A。二战期间,日本为建立在亚太地区的霸权,于1941年12月发动了对美国的珍珠港事件,故A正确;B应为日本发动珍珠港事件的直接原因,与设问要求“主要原因”不符,故排除;二战期间,随着日本在亚太地区势力的急剧扩张,美国开始逐渐改变对日本的绥靖政策,对其实施贸易禁运,故排除C、D。
2.(2022·北京高一检测)20世纪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分别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下列关于这两个国际体系相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
①都宣称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②都形成了有效制裁侵略的机制
③都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④都实现了国际格局中心的转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两大国际体系分别建立了国联和联合国,都宣称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故①正确;国联后来成为英法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故②错误;两大国际体系都是建立在大国势力均势的基础上,都体现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故③正确;一战结束后英法实力受到了较大的削弱,但是欧洲依然是世界的中心,故④错误;选择B符合题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