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含解析) 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十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含解析) 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5 18:06:05

文档简介

二十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基础全面练】 (10分钟·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二战以后,面对苏联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实行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这些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 (  )
A.缺乏有利的国际环境
B.对农业重视程度不够
C.主要领导人专断作风
D.没有把握好本国国情
【解析】选D。二战后,苏联的改革之所以都以失败告终,根源在于改革并未突破苏联模式,即没有把握好本国国情,故选D。A是外部因素,不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排除;赫鲁晓夫改革重视农业,但是最终失败,排除B;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并未体现出专断作风,排除C。
    【补偿训练】
  1964年起苏联历史进入勃列日涅夫时代。下列关于他的改革措施,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农业作为改革突破口
B.展开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批判
C.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
D.注重农轻重比例的协调发展
【解析】选C。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由于美苏争霸的需要,其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尤其是军事工业,故选C。A、B是对赫鲁晓夫改革的描述,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1988年,人均国民收入达到8 500美元,每百户有小轿车53辆,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是 (  )
A.南斯拉夫 B.匈牙利
C.民主德国 D.波兰
【解析】选C。20世纪80年代民主德国经济稳步增长,其经济发展水平位居东欧国家之首,故选C;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补偿训练】
  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了“天鹅绒革命”,剥夺了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天鹅绒革命”的含义应是 (  )
A.发生了暴力革命
B.发生了流血冲突
C.以和平的方式实现政权更迭
D.在外力干涉下实现政权更迭
【解析】选C。“天鹅绒革命”是指东欧剧变时,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暴力冲突就实现了政权更迭,如天鹅绒般平和柔滑,故得名,故选C。A、B、D错误,排除。
3.(2024·沈阳高一检测)下列关于东欧剧变原因的表述中错误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 (  )
A.经济陷入困境
B.政局剧烈动荡
C.改革遭到苏联扼杀
D.西方“和平演变”
【解析】选C。苏联鼓励东欧改革,而不是改革遭到苏联扼杀,故选C。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是这时期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之一,A、B排除;20世纪80年代,东欧国家受到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而变化,D排除。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使农村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政策是 (  )
A.建立人民公社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实行对外开放
D.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选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发生历史性变革,故选B。A在1958年,排除;C与农村无关,排除;D在1956年基本完成,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8分)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上台:1953年 下台:1964年 上台:1964年 下台:1982年
从材料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 (8分)
【解析】本题注意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的时间,再结合材料图示指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作用。
答案:在一段时间内有一定的效果,但就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应用练】 (20分钟·3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2024·连云港高一检测)对下列表格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  )
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
1951—1960年 1961—1970年 1971—1980年
10.25 6.45 4.95
A.斯大林工业化导致经济逐渐萎缩
B.赫鲁晓夫经济改革成效较为显著
C.勃列日涅夫执政致使经济陷入停滞
D.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解决经济问题
【解析】选B。1951年至198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年增长率在1951—1960年较高,说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成效较为显著,故选B。A不符合史实,排除;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国民收入依然在增长,排除C;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在1985年开始的,排除D。
    【补偿训练】
  1971年,苏联政府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解析】选D。从题干材料“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可知政府主张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故选D。1971年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其改革本身并没有跳出苏联模式的束缚,不可能发展市场经济,A、B、C错误。
2.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 (  )
A.恢复集权管理体制
B.放弃政府宏观调控
C.承认市场调节作用
D.追求经济比例协调
【解析】选C。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的调控作用,故选C。这不是恢复集权管理体制,A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放弃政府宏观调控,B错误;材料没有追求经济比例协调的信息,D错误。
    【补偿训练】
  普京曾说,苏联解体是20世纪发生的“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B.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C.戈尔巴乔夫加快苏联解体的进程
D.民族问题是毁灭苏联的“火药桶”
【解析】选A。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故选A。B是客观原因,排除;C是直接原因,排除;D是具体原因之一,排除。
【深化点拨】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3.(2024·天津高一检测)在20世纪末,除了苏联以外,另一个走向解体的社会主义国家是 (  )
A.罗马尼亚 B.南斯拉夫
C.匈牙利 D.阿尔巴尼亚
【解析】选B。20世纪末,南斯拉夫爆发内战,最终导致南斯拉夫解体,故选B。东欧剧变时期,罗马尼亚、匈牙利和阿尔巴尼亚等国均未走向解体,A、C、D不符合题意。
    【补偿训练】
  一位细心的同学通过查阅有关材料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联合国大厦前飘扬着两面德国国旗(图一,图二),可90年代后只剩下图二所示国旗了。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欧共体成立 B.联合国改革
C.东欧剧变 D.苏联解体
【解析】选C。二战后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所以在联合国大厦前飘扬着两面德国国旗,在东欧剧变中,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统一,故选C。欧共体成立、联合国改革和苏联解体与德国统一无关,A、B、D排除。
4.下图为拆除柏林墙的场面。拆除柏林墙的背景是 (  )
A.东欧剧变开始
B.两德统一实现
C.苏联完全解体
D.南斯拉夫内战
【解析】选A。拆除柏林墙是在1989年,当时背景是东欧国家出现社会变革,即东欧剧变,故选A。两德统一发生在拆除柏林墙之后,B错误;1991年苏联解体,C错误;南斯拉夫内战爆发于1991年苏联解体后,D错误。
5.(2024·通化高一检测)1978-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项目 1992年 比1978年增长 比1949年增长
国民生产总值 24 000亿元 7.18倍 —
国民收入 17 400亿元 5.78倍 48.6倍
以上数据变化最能说明我国 (  )
A.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B.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C.国民经济达到了高度繁荣的状态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解析】选B。据表格内容来看,1992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较1978年、1949年都有大幅度地增长,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故选B。只通过数据不能说明我国实现了现代化,排除A;表格内容无法体现国民经济的高度繁荣状态,排除C;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
    【补偿训练】
  目前,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7.5%。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这说明我国 (  )
A.产业结构转向第三产业为主
B.独占世界科技发展鳌头
C.引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潮流
D.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解析】选D。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等都属于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的成果,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6.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农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摘编自陆南泉等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材料二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70年代农业成就不能满足本国需要,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邓小平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1985年,经过连续三次创纪录的丰收……
——摘编自[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举措呈现的特征。(4分)
(3)上述农业改革,有成功也有失败,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 (5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进行归纳。第(2)题据材料二“邓小平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新兴的市场……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进行归纳。第(3)题结合材料从这些改革能够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之中来寻找启示。如改革要适合国情;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等。
答案:(1)措施: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种植玉米。
(2)特征:改革旧体制(改变组织方式);发挥市场的作用。
(3)启示:改革要适合国情;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十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基础全面练】 (10分钟·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二战以后,面对苏联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实行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这些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 (  )
A.缺乏有利的国际环境
B.对农业重视程度不够
C.主要领导人专断作风
D.没有把握好本国国情
    【补偿训练】
  1964年起苏联历史进入勃列日涅夫时代。下列关于他的改革措施,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农业作为改革突破口
B.展开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批判
C.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
D.注重农轻重比例的协调发展
2.1988年,人均国民收入达到8 500美元,每百户有小轿车53辆,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是 (  )
A.南斯拉夫 B.匈牙利
C.民主德国 D.波兰
    【补偿训练】
  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了“天鹅绒革命”,剥夺了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天鹅绒革命”的含义应是 (  )
A.发生了暴力革命
B.发生了流血冲突
C.以和平的方式实现政权更迭
D.在外力干涉下实现政权更迭
3.(2024·沈阳高一检测)下列关于东欧剧变原因的表述中错误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 (  )
A.经济陷入困境
B.政局剧烈动荡
C.改革遭到苏联扼杀
D.西方“和平演变”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使农村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政策是 (  )
A.建立人民公社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实行对外开放
D.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二、非选择题(共8分)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上台:1953年 下台:1964年 上台:1964年 下台:1982年
从材料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 (8分)
【综合应用练】 (20分钟·3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2024·连云港高一检测)对下列表格所反映历史现象的准确理解是 (  )
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
1951—1960年 1961—1970年 1971—1980年
10.25 6.45 4.95
A.斯大林工业化导致经济逐渐萎缩
B.赫鲁晓夫经济改革成效较为显著
C.勃列日涅夫执政致使经济陷入停滞
D.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解决经济问题
    【补偿训练】
  1971年,苏联政府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2.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 (  )
A.恢复集权管理体制
B.放弃政府宏观调控
C.承认市场调节作用
D.追求经济比例协调
    【补偿训练】
  普京曾说,苏联解体是20世纪发生的“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B.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C.戈尔巴乔夫加快苏联解体的进程
D.民族问题是毁灭苏联的“火药桶”
【深化点拨】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3.(2024·天津高一检测)在20世纪末,除了苏联以外,另一个走向解体的社会主义国家是 (  )
A.罗马尼亚 B.南斯拉夫
C.匈牙利 D.阿尔巴尼亚
    【补偿训练】
  一位细心的同学通过查阅有关材料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联合国大厦前飘扬着两面德国国旗(图一,图二),可90年代后只剩下图二所示国旗了。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欧共体成立 B.联合国改革
C.东欧剧变 D.苏联解体
4.下图为拆除柏林墙的场面。拆除柏林墙的背景是 (  )
A.东欧剧变开始
B.两德统一实现
C.苏联完全解体
D.南斯拉夫内战
5.(2024·通化高一检测)1978-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项目 1992年 比1978年增长 比1949年增长
国民生产总值 24 000亿元 7.18倍 —
国民收入 17 400亿元 5.78倍 48.6倍
以上数据变化最能说明我国 (  )
A.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B.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C.国民经济达到了高度繁荣的状态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补偿训练】
  目前,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7.5%。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这说明我国 (  )
A.产业结构转向第三产业为主
B.独占世界科技发展鳌头
C.引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潮流
D.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6.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农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摘编自陆南泉等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材料二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70年代农业成就不能满足本国需要,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邓小平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1985年,经过连续三次创纪录的丰收……
——摘编自[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举措呈现的特征。(4分)
(3)上述农业改革,有成功也有失败,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 (5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