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19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6 21:0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 古诗二首
【课前解析】
关注诗题:《夜宿山寺》板书课题时,引导学生理解“宿”的意思,顺势解题。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关注古诗:《古诗二首》可以利用文中插图,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关注生字:本课要求会写的8个字中,“敢”字容易与“取”字混淆,可通过口诀“耳朵上面挂上钩、右边反文不是又” 来区别。剩下的生字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
关注词语:教学本课生字,建议在学生读通古诗,大致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课文语境分散识记。还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看图说话的方式来理解词语。
【教学目标】
1.认识“宿、寺”等12个生字,会写“危、敢”等8个字。(重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重点)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重难点)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宿、寺、危、辰、恐、惊”6个生字,书写“危、敢、惊”3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
【教学过程】
一、交流作者,读懂课题
1.全班交流,知道李白的哪些诗。
2.出示课题《夜宿山寺》。(板书课题:夜宿山寺)
3.学生齐读课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4.了解作者。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引导读诗:看来这是李白又出来旅行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在寺庙住的这一晚,内心的感受吧!
(1)学生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师生配合,读出五言诗的节奏——一般前两个字后面停顿一下。
(5)自读古诗,想象画面。
2.认读生字。
出示本诗中的生字,学生齐读:宿、寺、危、辰、恐、惊。
点拨:“宿、寺”是平舌音,“辰”是翘舌音和前鼻音,“恐、惊”是后鼻音。
三、细读古诗,想象画面
真想知道李白今晚都看到了什么呢?观察课本插图,找一找李白在哪里?(楼上)
1.引导思考:想象画面,朗读古诗。说一说如果你在这座高楼上,会有什么感觉?预设回答:很高(最佳回答)、很喜欢、怕黑、孤独……
2.学习古诗前两句,理解诗词含义。
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1)同桌交流讨论诗词的意思。
(2)教师解读,同学对照讲解,看看自己理解的意思是否正确。
①“危”,是高的意思,“危楼”在这里指山顶寺庙。②“百尺”,是虚指,形容楼高。③“辰”是日月星的总称。
诗意: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辰。(板书:景物 楼 高 百尺 星辰 手 可摘)
3.学习古诗后两句,理解诗词含义。
启发想象:正所谓“居高声自远”,此时千尺高的李白,是不是也大吼了一声呢?
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诗词的后两句,看看李白面对这样的景色,做了什么。
(1)课件出示古诗的后两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同桌交流讨论诗词的意思。
(3)教师解读,同学对照讲解,看看自己理解的意思是否正确。
①“语”,是说话的意思。②“恐”,是恐惧,恐慌,害怕。③“惊”是惊动。
诗意: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板书:不敢大声说话 害怕惊天人)
(4)发挥想象:天上还有谁,让诗人不敢惊扰?
预设:广寒宫的嫦娥、捣药的玉兔、桂树、桂花……
总结:在读古诗的时候,加入想象,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蕴,也会丰富我们的感受。(板书:感受)
4.教师示范,轻、慢地诵读,学生练习。
5.背诵指导。
四、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诗要求会写的生字“危、敢、惊”,引导观察:一看结构,二看比例,三看字的笔顺、关键笔画及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引导交流:“敢、惊”是左右结构,“敢”左右宽窄相当,“惊”左窄右宽。
3.教师范写“危”,提示书写要点。
4.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展评。
五、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1.结构梳理。
2.课文小结。
《夜宿山寺》运用夸张的手法和绝妙的想象,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耸,表达了诗人夜宿山寺、身临高处的独特感受。
3.课堂演练。
4.课后作业。
(1)把这首古诗背给家人听。
(2)试着给《夜宿山寺》这首古诗来一幅诗配画。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似、庐、笼、盖、苍、茫”6个生字,书写“阴、似、野、苍、茫”5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自主学习,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图片出示草原风光,引导学生用一两句话描述看到的景色。(天真蓝,草原真辽阔,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啊!)
2.导入:今天我们旅行的步伐停在了阴山脚下,在这里生活着一个民族,叫敕勒族,他们养牛羊、骑骏马,过着快乐而富足的生活,为此他们还创作了一首民歌,就是我们课本中的《敕勒歌》。(板书课题:敕勒歌)学生齐读课题。
3.了解《敕勒歌》。
二、想象促读,初步感知
1.朗读诗歌。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播放范读,学会注意听,说说听出了怎样的节奏。
(3)指名读:学生练读后,指名朗读。(相机纠正字音和停顿)
(4)见,读“xiàn”,教师引导学生看注释,了解 “见”是“显现”的意思。
2.认读生字。
出示本诗中的生字,学生齐读:似、庐、笼、盖、苍、茫。
点拨:强调易错字音:“似、苍”读平舌音,“笼、苍、茫”读后鼻音。
3.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音。说一说如果你身在牧民居住的大草原,会有怎样的感觉?
预设1:草原景色真美丽,让人觉得身心舒畅!
预设2:草原是多么辽阔啊!
4.学生观察插图,结合诗句,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预设:蓝蓝的天空,无边无际的草地,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三、图文结合,感悟意境
1.学习第1、2行诗句。
(1)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请学生理解诗词大意。
提示:“川”是平地。敕勒川指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阴山下”交代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似”是好像的意思;“穹庐”是蒙古包的意思,此处指屋顶;“笼盖”是笼罩的意思。
诗词大意: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
(2)品析“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课件出示草原和蒙古包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来品析诗句。
预设:表现了草天一色、茫无边际的辽阔景象。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家园的情感。
2.学习第3、4行诗句。
(1)出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请学生理解诗词大意。
提示:“苍”是青色的意思;“茫茫”指的是辽阔无边;“见”是出现,显现的意思。
诗词大意:蓝蓝的天底下,原野一眼望不到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出了隐没于草丛中的牛羊。(板书:苍苍 茫茫 草低 见牛羊)
(2)品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①“天苍苍,野茫茫”突出天空的辽远,原野的无边。(板书:辽阔无边)
②“吹、低、见”三字让原本安静的画面鲜活起来。(板书:茂盛肥壮)
诗中虽然没有写人,但是有人。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
3.背诵指导。
(1)教师引导:草原多么壮丽富饶,带着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全班齐读一遍。试着背诵。
(2)背诵技巧:边读边想象自己就是一个牧民,生活在这里是多么快乐!忍不住放声歌唱——
四、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诗要求会写的生字“阴、似、野、苍、茫”,引导观察:一看结构,二看比例,三看字的笔顺、关键笔画及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引导交流:“阴、似、野”是左右结构,其中“阴、似”是左窄右宽,注意“丿”的穿插。“野”是左右等宽,左短右长;“苍、茫”是上下结构。
3.教师重点指导“似”,提示书写要点。
4.学生描红,练写本课所有生字,教师展评。
五、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1.结构梳理。
2.课文小结。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民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3.拓展延伸。
4.课堂演练。
5.课后作业。
把《敕勒歌》背诵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本节课我主要从诗歌的内容、情感、手法等角度对诗歌进行分析,学生在赏析诗歌的基础上,拓展到欣赏描写自己家乡的诗歌,通过练笔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课上采用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让授课在讨论、合作的氛围之下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在这节课上,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学习中。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又一次得到了提高,也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的快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