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红烛》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红烛》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5 16:5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闻一多
红烛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闻一多(近现代)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壹 · 诗人生平
贰 · “烛”的文学形象
叁 · 修辞学角度下的《红烛》分析
· 闻 一 多 ,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 冈市浠水县。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22 年赴
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美国人的歧视,写过许 多爱国诗篇。1925 年3月在留学期间创作《 七
子之歌》,5月启程回国。1928 年1月出版第二 部诗集《死水》。1932 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
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 1946 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李公仆先生的追悼 会上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当天下午被国
民党特务暗杀逝世,时年47岁。
(1899.11.24—1946.7.15)
· 《红烛》这首诗写于1923年,当时的中国受到
外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侵蚀,社会混乱。
· 处在黑暗腐朽时代的闻一多先生痛恨残酷的现 实,同 情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 民,因此他的诗 作多表现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写作背景
(一)“烛”之生活功用:照亮黑暗
◆“ 烛 ” ,从火从蜀,其中“蜀”是葵虫的意思,因为古代 火炬大多使用芦苇制成的麻绳为芯,外面裹上一层层的布 ,看起来像葵虫。
· “举烛者,尚明也。” (《韩非子 · 外储说左上》)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
(宋 ·王诰《忆故人 · 烛影摇红》)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魏晋 ·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并序其十三》)
这燃烧的是有灵魂有躯体的诗人。
“红烛”光芒虽小,却能穿透黑暗。
(一)“烛”之生活功用:照亮黑暗
躯体
灵魂

烛芯

红烛啊!
既制 了 ,便烧着!
(《红烛》)
抑扬顿挫 铿锵有力
·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十三)
·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 醒、心情懒。
(宋 ·王选《忆故人 · 烛影摇红》)
(一)“烛”之生活功用:照亮黑暗
(二)“烛”之意象描述:映鉴情感
相思之苦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冷色调画面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
喜庆之情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朱庆馀《闺意》)
(二)“烛”之意象描述:映鉴情感
· 以《红烛》为标题,全诗9次咏叹“红烛啊”。
· 闻一多在此继承了古典诗词中红烛热烈情感的
意向 周红烛 点亮 烛之大者,为国为民
蕴藏的真正情感:不计个人得失,为祖国前途 奋斗,这一为国奋不顾身之情。
· 烛 是 , 而 是因残风侵袭烛光而着急流泪,是虽遭受侵害 却生生不息的抗争之情。
· 《红烛》中表达的是一种一往无前、不求回报的完完全 全的自我献精神———灵魂被点燃,躯体被烧成灰烬, 以烛光创造光明,这是以自身未来换取祖国前途的壮烈 之举。
(三)“烛”之精神升华:奉献自我
颜色隐喻
结构隐喻
修辞学角度的 《红烛》分析
功能隐喻
使命隐喻
· “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诗人将红
烛的“红”与诗人的心相比较,进而得知“红”象征着赤诚。 诗人发出疑问与感叹:诗人的心要达到何种程度的赤诚与热烈 ,才能够比得上红烛的理想的“红” 最后得知“红烛”理想 的“红”,指红烛理想的人格。
《红烛》的修辞义
1.红烛的颜色隐喻
· “ 这样红的烛!”强调蜡烛的“红”O
诗人将红烛炙热的心 与自己的心相比较,突显 红烛理想的人格的可贵, 点明红烛拥有的赤诚的“ 红”是理想人格的化身。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2.红烛的结构隐喻
指出红烛的蜡是它的躯体,红烛点着的火
是它的灵魂。红烛必须燃烧自己的躯体才能 持续点着火获得灵魂。一般来说,灵魂是寄 托在躯体当中,躯体有了灵魂才有意义。这 与红烛燃烧躯体、点燃灵魂的行为相矛盾、
相冲突。原来牺牲躯体烧出红烛的光来,正 是它的自然法则,是红烛实现自我价值的过 程。诗人被红烛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所 影响。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放光出
误 ;
冲 突 !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 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
法 。
2.红烛的结构隐喻
诗人赋予的独特功能:
微小的红烛具有无限的力量,它 所承担的重大使命驱使它做出强 大的行动力。现实的社会黑暗腐 朽,但世人却无动于衷,麻木地 沉浸在他们以为的美好梦幻里。 因 此 ,红烛要烧破世人的梦,使 他们觉醒。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红 烛
沸世人的血——
救出他们的灵魂,
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3.红烛的功能隐喻
现实功能:照明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何苦伤心流泪
我知道了!
来侵你的光芒,
你烷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燃烧是红烛的使命,就算流泪还
是要竭尽全力、义无反顾地发出光来, 直到生命的最后。诗人坚定了信念:要 想照亮这个黑暗的世界,只能彻底地流 泪,哪里会没有牺牲!红烛要将这种无 私奉献的不息精神“流向人间”,“培 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4.红烛的使命隐喻
· 通过以上关于隐喻修辞手法的分析,我们逐渐 了解红烛代表了诗人赤诚的理想人格,红烛的 赤子之心就是诗人炽热精神的化身,红烛即作 者本人。红烛燃烧自我、照亮黑暗的矛盾的过 程,也是诗人在时代的潮流中从迷茫不解到最 后释然,并且义无反顾积极投身革命的过程。
红烛最终的目的是牺牲自我,照亮黑暗的世界
,为世界带去美好。
紅燭
上 海 秦 束 国 喜 局 日行
感谢观看,敬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