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杨万里的生平,了解“诚斋体”的特点。
2、分析文中白描、比喻、衬托等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分析诗歌中描绘的农民插秧劳作的情景,把握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赏析其中的表达技巧。
2、体会诗歌表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讲解法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齐读诗歌: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这些诗歌描绘的内容都是:劳动。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劳动的民族。三千年前,先民吟唱“日出而作,日入而归;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劳动,刻在了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在人民辛勤的劳作中,方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另一首描写劳动的诗歌,那就是杨万里的《插秧歌》。
(二)解题
1、所谓“插秧”,是指将稻秧栽到稻田里。歌:民歌。
2、展示稻谷由一粒谷种长成饱满稻穗的图片,让学生起来描述,进而了解插秧的基本步骤。
育苗:在苗圃、温床、温室或直接在水田里培育幼苗,以备移植。
抛秧:谷种已经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将其从秧田里拔出,捆成小捆,扔进稻田里。
插秧:育种的时候水稻比较密集,不利于生长,经过人工移植或机器移植,让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施肥、杀虫:水稻长成后需要及时补充肥料和杀虫,否则可能减产甚至绝收。
排水(补水):水稻前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农民需要根据天气状况和田里的水量进行排水或者补水。
收获:水稻穗变黄后,要及时采收并晾晒。
(三)知人论世、写作背景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四)初读感悟、粗通诗意
1、学生自由诵读,把握字音、节奏。
兜鍪( ) 蓑( ) 胛( ) 朝( )餐 半霎( )
莳( ) 未匝( )
2、学生来说诗意: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
斗笠作头盔蓑衣作铠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
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您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
鹅儿们。
(五)品读诗韵、合作探究
1、结合种植水稻的步骤,分析这首诗具体描绘了哪些场景。
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 雨中插秧图 呼唤早餐图 农夫应答图
2、赏析首联“抛”“接”“拔”“插”等四个动词。
炼字题答题思路:
(1)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
(2)该字使用的手法
(3)展开联想把字放入原句描述景象。
(4)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1)“抛”“接”“拔”“插”等字均为插秧时一系列的动作。(揭示含义)(2)勾勒出一幅热火朝天、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分工明确,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描述景象)(3)“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地刻画出一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点名效果)
3、颔联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整首诗前四句用了什么手法,请赏析。
明确:比喻,将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将身上披的蓑衣比作铠甲。
作用:头盔铠甲是战士打仗时必备的装束,如此比喻,将插秧的情景比作战斗的情景,突出了农忙紧张的气氛和农忙抢种的题旨。诗人用貌似轻松的笔调写出来,实际饱含苦涩意味,突出了农民的艰辛。
前四句:白描(分析略)。
4、如何理解颈联”只不答“,从后四句可以看出农夫怎样的品质?
问题引导:“换渠朝餐歇半霎”的主语是谁?(农妇)
谁“低头折腰只不答”(农夫)
明确:“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歇”。
事实上,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作了回答: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秧还没有栽完,言外之意是:怎么能“歇半霎”呢?
作者模拟农夫的口吻,写出农夫对妻子的嘱咐。
品质: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吃苦耐劳、勤奋乐观。
5、诗歌描绘的这个家庭有什么样的特点?你喜欢这样的家庭吗?
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勤劳乐观、其乐融融,劳动时充满欢乐和情趣,同时也有艰辛。
6、全诗围绕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如果要给诗歌加一个诗眼,你会用哪个字,为什么?(找诗眼,悟题旨)
明确:诗眼“忙”;题旨:首诗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又井然有序。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艰辛与农事的繁忙,自理行间流露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
本诗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结合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形式、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
背景介绍:诚斋体:诚斋体的得名源于杨万里。杨万里号诚斋,故称为诚斋体。他的诗歌学习江西诗派,最后摆脱前人的束缚而自成一家,取得了更高的成就。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
概括:“诚斋体”的特点
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
从语言形式来说,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
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七)板书设计
插秧歌
。。杨万里
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
雨中插秧图 劳动精神、劳动之美
呼唤早餐图 (勤劳、和谐、幸福)
农夫应答图
(八)作业布置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 -2 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伫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鄰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第三部分 导学案展示
插秧歌
学习目标
1、了解杨万里的生平,了解“诚斋体”的特点。
2、分析文中白描、比喻、衬托、等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分析诗歌中描绘的农民插秧劳作的情景,把握诗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
1、了解杨万里、诚斋体相关知识。
2、通过默读、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体会诗中重点词语的内涵以及特殊修辞的表达效果。
3、从诗的主旨入手,分析诗歌中描绘的劳动情景,思考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
课前预习
作者作品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出生于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市)人。南宋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开禧二年(1206),杨万里病逝,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开创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代表作有《小池》《夏夜玩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闲居初夏午睡起》等。此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感的作品,不过这样爱国忧时的诗篇,大都写得曲折多讽,意味深长,蕴含着对国家残破,中原未复的深沉郁愤之情。有《诚斋集》传世。
文题解读
所谓“插秧”,是指将稻秧栽到稻田里。《插秧歌》生动地表现了农民插秧劳作的情景。
背景探寻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于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今江西吉安市);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知识链接
诚斋体
“诚斋体”因杨万里而得名。杨万里号诚斋,故将这一诗体称为“诚斋体”。“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诚斋体”形成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要素之二是杨万里作诗想象奇特,但是不用生僻的字句,而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
基础知识
(1)注释
兜鍪(móu):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胛(jiǎ):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渠:他,代词。
朝餐:早饭;吃早饭。
半霎:极短的时间。
莳:移植。
匝:遍;满。
(2)识记字音
笠(lì) 兜鍪(mou) 蓑(suo) 胛(jiǎ)
半霎(shà) 莳(shi) 未匝(zà)
(3)古今异义
唤渠朝餐歇半霎(古义:第三人称代词,他。今义:人工开凿的水道)
译文: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
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
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您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儿们。
主旨探寻
全诗通过对农民插秧情景的细节捕捉和细致描摹,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艰辛的劳动生活和苦涩的生存状况,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心及对劳苦人民的同情。
重难点突破
导航
描绘动作------农家总动员
插秧歌 交代环境-------雨中抢插秧苗 农民吃苦耐劳
展示对话--------农事繁杂
重点:1、诗歌的首联、颔联描摹了一幅怎样的“雨中插秧图”?插秧时节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体现?
难点:2、尾联是田夫回答送饭人召唤的话,但颈联中又写田夫“只不答”,这该怎么理解?
【文本特色】
白描勾勒 新鲜风趣
这首《插秧歌》似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
(1)用白描的勾勒图景。
诗的首联,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农家插秧图。“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直白却极为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而忙碌不停的场景。
(2)以修辞传达精神。
诗的颔联,诗人别出心载地将“笠”比作头盔、“蓑”比作能甲,用语新鲜活泼,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而“雨从头上湿到胛”明白如话,写出了雨势之猛,以此衬托出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3)借对话展现情态
诗的颈联,“唤”与“不答”,新鲜、生动、活泼、给紧张的插秧场景以灵动的点燃,极富生活的情趣。诗的尾联似乎是农夫对送饭人的答话,极富生活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阅读素材】
1、课内素材
杨万里曾回忆自己走过的创作道路:“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子:既又学后山(陈师道)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王安石)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戊戌潮,时节赐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诗。忽若有寤,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他在诗中也曾明确表示:“传宗传派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黄陈篱下休安脚,陶谢行前更出头。” (《跋徐恭仲省干近诗(其三)》) 正因为他不随人脚跟、傍人篱下,敢于推陈出新,尽毁少作千余首,转而自开户牖,创立了“诚斋体”。
“诚斋体”的特点之一是语言生动、自然、新鲜、活泼,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这与“活法”自是相联系的。所谓“活法”, 包括新、奇、活、快等内容,杨万里所倡导的“活法”,还包括“万象毕来”“生擒活捉”, 即努力用自己的眼和手,将“活泼”的自然风景和生活场景捕捉到笔底来加以表现。杨万里的这首《插秧歌》似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入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从中可以看出“诚斋体”的这一特点。
适用话题:“创新”“现实主义创作”“创作灵感”等。
2、阅读卡片
杨万里诗歌名句
蝉声无意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杨万里《听蝉》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杨万里《闷歌行十二首(其一)》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其三)》
古代农事图
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一乐府诗《采桑》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最喜儿孙解农事,稻花香满旧田间。——徐眅《归田》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3、人物速写
诗人杨万里的“明月清风”
以前读宋诗,很偏爱被称为“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老先生,认为他的诗现实性强,耐人品味,而且有平民意识。这不光是我的看法,钱锺书在《谈艺录》里也称赞道:“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飞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未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矢蹑风!”简直算得上高度评价了!
《宋稗类钞》上记载了杨万里的两则轶事。第一则轶事,讲的是杨万里身在朝廷却早就把回家乡的路费存好了,时刻准备着不当这个京官,且不许家里人多买一件东西,以免归乡时增加负担。最后一个动作更妙,“日日若促装者”, 简直每天“战备”, 皇帝一声令下,马上就回故乡。
没把官位看得有多重,更不想靠裙带关系捞点实惠,因此,杨万里才同一位京兆尹那样,“搏击豪强,拒绝宦寺,悉无所畏。这位京兆尹无名无姓,但因为行为与杨万里相似,故而也在诚斋轶事里捎带着露了一下脸,书中说他“不携家,惟弊箧一担。每晨起,则撤帐卷席。食毕,则洗钵收箸。以拄捧撑弊箧于厅事之前,常若逆旅人将行者”, 这种行为的确有点大无畏的气概。杨万里和这位京兆尹不图名利,横下心来软硬不吃,别说不法豪强,就连势力强大的皇亲国戚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第二则轶事是说杨万里退休后“老屋一区,仅庇风雨”,“聪明强健”。十二个字的评定、说的是他在身体相当健康时退了休,没有当豪绅、广置田产,但他一贯奉行的原则没有变,他始终保持耿介清廉。
其实,退休之后的杨万里得其所哉,无官一身轻,活得蛮自在。可没想到“闲退十有六年”, 皇帝又要召他做官。杨万里不想去,兴头一来,他写了一首诗,诗云:
江风索我吟,山月唤我饮。
醉倒落花前,天地为衾枕。
风花雪月,寄情山水,比起在京城里“日日若促装者”时可真不知美多少倍了!似乎为了表明心迹,杨万里又写出几句绝妙好诗:
青白不形眼底,雌黄不出口中。
只有一罪不赦,唐突明月清风。
诗中全是大白话,也是大实话,明明是他中意这“明月清风”, 却说是唐突了“明月清风”。一个具有高风亮节的老诗人的性情袒露无遗,你没法子不佩服他!
由杨万里的清节廉政想到他的人品和诗品,我觉得这里面真是大有学问。假若当初他留恋绮丽繁华,也去溜须拍马行贿受贿,可能诗坛上早就没有这么一位有真性情的诗人了。
4、美文欣赏
千古诗韵赞劳动
劳动是人类共同的主题,我国很早就有记载劳动的诗歌。翻阅古诗词,我国最早记载劳动的诗歌是《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 逐肉”,仅8个字,便高度概括了远古渔猎时期劳动人民的狩猎场面。他们伐竹,制作弹弓,捕猎野售。本诗通过简洁的文字.描绘了忙碌的劳动,反映了原始人类获得猎物的艰辛。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有很多关于劳动的不朽诗篇。如《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符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貊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该诗写出了奴隶伐檀造车的劳动场景,同时也痛斥了奴隶主的不稼不穑和坐享其成。又如《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粟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馐彼南亩,田暖至喜..该诗描写了农夫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是一幅场面热烈的农耕图。这一首首有关劳动的诗,体现了古代人劳动的辛苦和对收获的企盼。
唐代作为诗歌的全盛时期,也有很多歌唱劳作, 如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具体生动,惜字如金,对后人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又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云:“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诗人先后叙写了制麦者和拾麦者的形象,两种形象前后映衬,互为补充,发人深省。
所有的劳动者都是-首诗,劳动中的每 一个细节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人们在劳动中享受生活,在劳动中全释美丽的人生。
生命的悲歌
杨万里的《插秧歌》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艰辛的劳动生活和苦涩的生存状况。农民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时刻生活在种种忧患当中,然而,他们的劳动成果怎样呢?杨万里的《悯农》诗,告诉了我们结果,使我们悲悯的情感上又增添了一层悲凉:
稻云不雨不多黄,
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
更堪岁里闰添长!
农民辛勤地劳动一年,以为会有个好收成,可是偏偏遇上了旱灾,稻子结穗太少;荞麦又过早地遇上了霜降,空结花而不长粒。一年的希望全部化为泡影。灾年啊真是难过,偏偏又磁到是个闰年,日子怎么会有这么长!全诗朴素如话,通过揣度农民的细微心理,非常传神地表现了农民在经历了灾害之后,忍饥挨饿、度日如年的生活状况。
不知是否是诗人的有意安排,《插秧歌》和《悯农》就像是姊妹篇一样,共同展现了农民令人悲叹的生存状态。读了《悯农》, 再回过头来读《插秧歌》, 就不难明白,农民长年累月的辛劳,结果往往是一无所获。这就使我们在读《插秧歌》时,感到更加心酸。而读了《插秧歌》再读《悯农》, 才能真正体会短短四句诗里饱含的浓浓苦涩。杨万里的这两首诗,诉说着一种生命的悲情,面对农民一无所获的悲惨结局,再回想他们劳作时的忘我和艰辛,我们无法不为之感到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