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1)
学科 数学 年级 二年级 时长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通过操作与交流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通过操作与交流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教学方式与策略 创设情境,让学生借助学具分一分、摆一摆,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一、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P7主题图。 说说都有些什么呢?它们摆放的方式有什么特点呢?(饼干每份的数量都是一样的。) 师:是的,那大家来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摆放呢?生;他们应该是想把这些东西都分给大家,要每个人分得一样多才好。 师:我也赞同你的观点!看来咱们班以后出去玩不用担心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助他们把糖果分一分吧![板书课题:平均分(1)] 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培养学生寻找数学信息的能力。同时在仔细观察中,学生会发现许多食品堆放在一起,但桌面上有些食品的堆放却是有规律的。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认识到,分东西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每份分得一样多是经常使用的,从而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 5分钟
二、动手实践,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自主尝试不同分法,感知平均分的特殊之处。 师:下面,我们先来分糖果吧。 课件出示教科书P8例1。请大家拿出6个小圆片代替6块糖果,分成3份,自己动手分一分,看有几种分法。 2.初步感知平均分,抓住重点。 师:观察三种分法,如果让你选择合适的方法把这些糖果分给三个小朋友,你会选哪一种? 预设1:我选第三种,因为这样就不会有的人多、有的人少了。 预设2:第三种更公平。每个人分得同样多,就不会有人不开心了。 师:说一说这种“公平”的分法有什么特点。 生;;每一份糖果的数量都是一样的,都是2块。 师:像这样分的方法,大家能给它取个名字吗? 生;均分、平分、平均分。 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方法,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平均分。 教师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通过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分糖果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平均分的特殊之处,同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它的用途,抓住关键所在,必须“每份分得同样多”才叫平均分。 20分钟
三、通过直观案例,加强学生对平均分的表象认识 1.完成教科书P8“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汇报时要求学生说清楚是或不是平均分的原因。 完成教科书P8“做一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2)指导学生根据枫叶图,把平均分的过程完整地说一说。 学生通过数一数或用加法或乘法的知识可以很容易求出枫叶的片数。 通过此类练习,巩固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以及平均分活动中各个数量与图形的对应情况,为后面学习除法概念以及解决问题中分析数量关系奠定基础。 10分钟
四、课堂小结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要注意什么。 5分钟
板书设计 平均分(1)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教学特色与反思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体会“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感觉,并为它取名,区别“分”与“平均分”。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