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科学专题训练卷一 溶液与溶解度(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科学专题训练卷一 溶液与溶解度(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8-16 12:41:0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科学专题训练卷一 溶液与溶解度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6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在配制食盐溶液的过程中,下列操作既能改变食盐的溶解速度又能改变其溶解性的是(  )
A.搅拌 B.加水 C.加食盐 D.酒精灯加热
2.小金自制了一个“气象瓶”,其密闭玻璃容器内装有硝酸钾和氯化铵及蒸馏水,当外界温度改变,物质溶解度相应变化,会展现出不同形态的结晶。当澄清透明的气象瓶中出现大量晶体时,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溶解度不变
C.溶剂质量变小
D.溶质质量变小
3.在炎热的夏天小林从5℃的冰箱储藏室里拿出一杯底部有少量蔗糖晶体的a溶液。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发现晶体消失了,得到b溶液。则下列说法错误的(  )
A.5℃时,a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室温下,b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蔗糖晶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b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a溶液
4.如图所示,一定温度下,将盛有饱和石灰水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然后向烧杯水中加入某固体物质后,试管中有固体析出,判断加入的某物质可能是( )
A.硝酸铵固体
B.氢氧化钠固体
C.氯化钠固体
D.蔗糖固体
5.下表是硝酸钾、氯化钠两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克 硝酸钾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氯化钠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A.在20℃-30℃温度范围内,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会出现相等的情况
B.20℃时,100克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36克氯化钠
C.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D.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硝酸钾,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硝酸钾
6.下表为氢氧化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g 0.185 0.176 0.165 0.153 0.141 0.138 0.116 0.106
A.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30℃时,氢氧化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C.20℃时,将1g氢氧化钙投入到99g水中,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00g
D.将40℃时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7.下列关于 a、b 数值的比较中,a 一定小于 b 的是(  )
A.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b%
B.同一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溶解度为 b 克
C.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向其中加入少量该物质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b%
D.某物质的溶解度在低温时为 a 克,高温时为 b 克
8.碘在下列三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表所示。根据表中信息做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物质 碘
溶剂 水 酒精 汽油
溶解性 微溶 可溶 易溶
A.将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水中,不会形成碘的水溶液
B.将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酒精中,当外界条件不发生变化,久置以后不会分层
C.将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汽油中,搅拌后,可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9.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在20℃时小明在甲、乙、丙三个相同的杯子中各注入100克蒸馏水,然后分别加入30克、40克和50克食盐(如图)。充分溶解后这三杯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 (  )
A.甲<乙<丙 B.甲<乙=丙 C.丙<乙<甲 D.甲=乙<丙
10.固体甲、乙、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表所示,甲、乙、丙从溶液中析出的晶体不含结晶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甲 0.18 0.16 0.14 0.12 0.09
乙 35.7 36.0 36.6 37.3 38.4
丙 13.3 31.6 63.9 110 169
A.固体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20℃时,丙溶液中溶质和溶剂质量比为31.6:100
C.分别将等质量的乙、丙饱和溶液由60℃降温到20℃,溶液中溶质质量大小:丙>乙
D.分别将等质量的甲、丙饱和溶液由60℃降温到20℃,溶液中溶剂质量大小:甲>丙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温度下两种不同物质的溶液,溶液质量分数相同,则两者溶解度一定相同
B.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200毫升某溶液,密度为1.2g/立方厘米,其中含溶质24g
C.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少
D.不饱和溶液化为饱和,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12. 炎热的夏天,小科打开冰箱,从4℃的储藏室中拿出一杯盛有少量蔗糖晶体的 m溶液。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晶体消失了,得到n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时,m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室温下,n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蔗糖晶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D.m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n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3.传统“陈醋”生产过程中有一步称为“冬捞夏晒",是指冬天捞出醋中的“冰”,夏日暴晒蒸发醋中的水分,以提高醋的品质。假设用醋酸的质量分数为3%的半成醋,生产500g 5.4%的优级醋,过程中醋酸没有损失,捞出的冰和蒸发的水的总质量为(  )
A.500g B.400g C.200g D.100g
14.20℃时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物质名称 氯化钠 氢氧化钙 氯酸钾 硝酸钾
溶解度(克/100克水) 36.0 0.165 7.4 31.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饱和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
B.20℃时,100克水最多溶解31.6克硝酸钾
C.20℃时,将20克硝酸钾加入到50克水中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
D.20℃时,增加水的质量可以增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
15.现对某物质A的不饱和溶液进行恒温蒸发,若蒸发10g水析出ag固体,若蒸发20g水析出bg固体,若蒸发30g水析出cg固体,则下列关系是正确的是(  )
A.c=a+b B.c=2b﹣a C.c=2b+a D.c=2a+b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16.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图一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在其左侧得到淡水。其原理是海水中的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而其他各种离子不能透过。请回答:
(1)采用膜分离技术淡化海水的原理,与化学实验中常见的   操作相似。
(2)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后,海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钠,图二是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据此可知盐场从海水中得到食盐晶体利用的方法是   结晶(填降温或蒸发)。
17.小科同学用A、B两种物质进行溶解实验时发现以下现象,请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回答问题:
(1)如图甲所示,将A物质加入到盛水的烧杯中,A物质不断溶解过程中试管中的水结冰了,说明A物质溶解时   (选“放出”或“吸收”)热量。
(2)如图乙所示,将含有B溶质溶液的试管置于热水中,出现图丙所示情况,则说明B物质的溶解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
(3)小科认为图丙中试管内的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B的饱和溶液,他的判断的依据是   。
18.下表为两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回答:
温度/℃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氯化钾 34.0 40.0 45.6 51.5 56.7
硝酸钾 31.6 63.9 110 169 246
(1)40℃时, 将 30 g 氯化钾加入到 50 g 水中, 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将 20℃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 60℃,则升温后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 是:硝酸钾   氯化钾(填“>”“<”或“=”)。
19.水和溶液在生命活动和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实验编号 A B C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克) 9 18 27
溶液质量(克) 59 68 68
(1)溶液包括溶质和溶剂,碘酒溶液的溶剂为   。
(2)20℃时,向3个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并充分溶解实验所得3杯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选填编号)。若将A杯中的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9%的盐水,需加水   克。
20.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 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如图3。
(1)图1中甲是   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2)图2中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    (选填 “相等”或“不相等”);
(3)图3中M表示的是   物质(选填“甲”或“乙”)
21.溶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溶液的配制是日常生活和化学实验中的常见操作。下 表是硫酸溶液和氨水的密度与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对照表(20℃)。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 12 16 24 28
硫酸溶液的密度(g/mL) 1.02 1.08 1.11 1.17 1.20
氨水的密度(g/mL) 0.98 0.95 0.94 0.91 0.90
请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随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氨水的密度逐渐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取12%的硫酸溶液100g配制成6%的溶液,向100g12%的硫酸溶液中加水的质量应   100 g(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向100g 24%的氨水中加入100g水,摇匀,溶液体积是   mL。(保留到0.1)。
22.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图所示是对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以及同一小球在三种溶液中的浮沉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I可能是____(选填字母)。
A.降低温度 B.加入硝酸钾 C.蒸发水分
(2)小球所受的浮力F①、F②、F③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____。
A.F①<F②=F③ B.F①<F②<F③
C.F①>F②=F③ D.F①=F②=F③
(3)从②到③,烧杯底析出硝酸钾晶体5克,整个装置总质量减少了20克,可知②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三、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3.某学习小组开展了“制作蔗糖”的项目化学习,步骤分成甘蔗擦成渣一压汁一熬制一结晶等。
小明在制作过程中取了少量熬制中的蔗糖不饱和溶液来做测试,过程如下:
(1)要除去压汁后蔗料(即蔗汁和蔗渣的固液混合物)中的蔗渣,可采用的实验操作是   。
(2)小明用熬制中的蔗糖不饱和溶液通过   的方法配制热的蔗糖饱和溶液。
(3)小明用得到的蔗糖想制作一个棒棒糖,小明将蔗糖加入热水中,用筷子稍作搅拌,观察到杯底还留有蔗糖固体,接着就进行过滤等后续操作,5天后却没有制得棒棒糖,杯中也没有晶体析出。棒棒糖制作失败的原因:最初配制的蔗糖溶液是   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4)小明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后,进行了更改如图所示,为了加快制作棒棒糖的速度,让烧杯中的蔗糖快速析出,他是如何操作。____(可多选)
A.烧杯内加入适量冰块
B.烧杯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固体
C.烧杯内加入适量食盐
D.烧杯内加入适量硝酸铵固体
24.某科学小组用氯化钠固体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操作过程如图:
(1)该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填字母序号)。
(2)请指出实验中一处明显的错误操作   。
(3)①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   g。
②纠正错误后,正确称量氯化钠时,若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接下去的操作是   。
(4)经检测,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不可能是   。A.氯化钠固体不纯 B.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 C.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D.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25.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温度为80℃溶质为M的溶液,将其置于室温环境中,测定不同温度时析出固体M的质量。测定结果记录如表所示。若不考虑水蒸发对实验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溶液的温度(℃) 75 65 50 35 20
析出固体M的质量(g) 0 0 2.0 4.5 8.4
(1)65℃时,该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选填“是”“否”或“无法判断”)。
(2)将40℃时接近饱和的M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有   (填序号)。
①升温②降温③加溶质M④加水⑤加另一种固体N⑥恒温蒸发水⑦与40℃时M的饱和溶液混合
(3)如图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不与水反应)后,热水会突然沸騰,说明溶液的温度   。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就看不到沸腾现象。请解释不再产生沸腾现张的原因   。
26.为了探究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三组实验
实验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A B C D E
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60℃
溶剂种类 水 酒精 水 水 水
溶剂质量 20g 20g 10g 10g 10g
加入固体种类 硝酸钾 硝酸钾 硝酸钾 食盐 硝酸钾
加入固体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剩余固体质量 X 10g 7.6g 6.4g 0g
(1)从表中可以看出,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有   ,本题利用的是   方法研究各变量对溶解性的影响。
(2)写出A组中X的数据:   克。
(3)由A、B两组实验,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27.海藻酸钠是从褐藻类的海带或马尾藻中提取碘和甘露醇之后的副产物,是一种天然多糖,在食品工业和医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海藻酸钠在水中的溶解的较慢,使用时需要较长的时间来配制溶液,对日常使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小滨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加入一定量3%浓度的六偏溶液可加快溶解速度。小滨同学按下表进行实验
实验 序号 海藻酸钠 质量/克 水的质量 /克 水的温度 /℃ 六偏溶液 /毫升  
1 1.4 100 40 0  
2 1.4 100   2  
3 1.4 100 40 4  
4 1.4 100 40 6  
(1)按照小滨的实验设计表第2组中水的温度的数据是   。
(2)本实验中小滨的实验目的是:探究   对海藻酸钠的溶解速度的影响。
(3)为了达成实验目的,小滨应该要通过观察   来确定海藻酸钠的溶解快慢(即上述表格中最后一列的表头项目名称)。
四、解答题(共5小题,每题7分,共35分)
28.现有100克10%的食盐溶液,要使其质量分数变为20%,可采用:
(1)加入食盐固体多少克?
(2)蒸发掉多少克水?
(3)加入25%的食盐溶液多少克?
29.盐水选种是一种巧妙的挑选优质种子的方法。长得很饱满的小麦种子,密度超过1.2×103kg/m3;长得很饱满的水稻种子,密度超过1.1×103kg/m3;干瘪的和被虫子蛀坏的种子的密度都比饱满种子的密度都要小得多。下表为食盐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与密度关系。
溶质质量分数 5% 10% 15% 20% 26%
溶液密度(g/cm3) 1.03 1.07 1.10 1.15 1.2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应选用表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的食盐溶液才能挑选出很饱满的水稻种子。
(2)配制200千克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   千克。
(3)若取上述配制好的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溶液60千克,能配制质量分数为15%的食
盐溶液多少千克 需加多少体积的水
30.二氧化氯消毒液是一种消毒剂,一瓶二氧化氯消毒液的标签如右图所示,试回答:
(1)取该二氧化氯消毒液200毫升,其中含溶质二氧化氯多少克?
(2)若将这200毫升二氧化氯消毒液与1千克水均匀混合,所得稀二氧化氯消毒液中二氧化氯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小数点后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3)该校欲配置60千克20%的稀二氧化氯消毒液用以消毒,需多少千克这种二氧化氯消毒液和多少升水?
3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科学地节约用水。现有一件刚用洗涤剂洗过的衣服,“拧干”后湿衣服上残留的溶液为100克,其中含洗涤剂的质量分数为1%,现用3800克清水,对这件衣服进行漂洗,有以下两种漂洗方法(假定每次“拧干”后湿衣服上仍残留100克溶液):
(1)对衣服进行漂洗相当于对溶液进行   的操作。
(2)方法一:用3800克清水一次性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   克。(用分数表示)
(3)方法二:将3800克清水均分成质量相等的二份,分二次漂洗。则第一次漂洗并“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   克(用分数表示);第二次再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   克(用分数表示)。
结论:由以上计算可知,用相同质量的水漂洗衣服,在保证衣服能浸没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少量多次提高漂洗的效果。
32.项目学习小组在食盐溶液的学习中,通过实验测定“析出食盐晶体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饱和溶液的浓度),并制定评价量规如表一,其中两种方案的实验过程记录如下:
(已知烧杯质量为50克,蒸发皿质量为20克,甲烧杯中含有50克蒸馏水与30克食盐。实验时室温为20℃,查阅资料发现此温度下饱和食盐水的浓度为26.5%)
方案Ⅰ:取甲烧杯中部分溶液加入蒸发皿,垫上石棉网,用酒精灯内焰加热蒸发结晶,发现有少量晶体溅出,当即停止加热。相关数据记录在如下流程中。实验共用时18分钟。
方案Ⅱ:用胶头滴管直接往烧杯中逐次加入蒸馏水并充分搅拌,记录相关数据。共用时7分钟。
表一:评价指标 优秀(各5分) 合格(各3分) 待改进(各0分)
指标一、用时合理 实验时间10分钟内 实验时间10-20分钟内 实验时间20分钟以上
指标二、操作规范 操作过程无科学错误 操作中出现1处不规范 操作中出现2处及以上不规范
指标三、结果精确 误差小于真实值5%比例 误差在5%~10%比例之间 误差比例大于真实值10%比例
(1)如图甲烧杯中所得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其依据是:   。
(2)根据方案Ⅱ的数据,计算饱和溶液的浓度。若计算结果与真实值有差异,请写出可能原因之一。
(3)结合评价量规和过程记录,将方案Ⅰ相关指标的评价得分填在答题卷表格中。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8 / 9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科学专题训练卷一 溶液与溶解度
(解析版)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1.在配制食盐溶液的过程中,下列操作既能改变食盐的溶解速度又能改变其溶解性的是(  )
A.搅拌 B.加水 C.加食盐 D.酒精灯加热
【答案】D
【解析】搅拌只能加速溶解,不能增大溶解性,故A不合题意;
加水或加食盐,既不能增大溶解速度,也不能增大溶解性,故B、C不合题意;
用酒精灯加热,可以提高溶液温度,从而提高溶解速度,增大溶解度,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小金自制了一个“气象瓶”,其密闭玻璃容器内装有硝酸钾和氯化铵及蒸馏水,当外界温度改变,物质溶解度相应变化,会展现出不同形态的结晶。当澄清透明的气象瓶中出现大量晶体时,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溶解度不变
C.溶剂质量变小 D.溶质质量变小
【答案】D
【解析】 A.当澄清透明的气象瓶中出现大量晶体时,溶液变为饱和溶液,A错误;
B.当澄清透明的气象瓶中出现大量晶体时,肯定是温度发生了变化,物体的溶解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B错误;
C.当澄清透明的气象瓶中出现大量晶体时,溶剂的质量是不变的,C错误;
D.当澄清透明的气象瓶中出现大量晶体时,溶质的质量变小,D正确;
故答案为:D.
3.在炎热的夏天小林从5℃的冰箱储藏室里拿出一杯底部有少量蔗糖晶体的a溶液。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发现晶体消失了,得到b溶液。则下列说法错误的(  )
A.5℃时,a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室温下,b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蔗糖晶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D.b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a溶液
【答案】B
【解析】A、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已经达到饱和。
B、室温下,晶体溶解,但是无法判断该溶液是否能够继续溶解蔗糖,因此无法判断是不是饱和溶液。
C、从5摄氏度到室温,水中可以溶解的蔗糖质量增加,因此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b溶液和a溶液中水的质量是相同的,但是b溶液溶解的蔗糖更多,因此质量分数更大。
故答案为:B
4.如图所示,一定温度下,将盛有饱和石灰水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然后向烧杯水中加入某固体物质后,试管中有固体析出,判断加入的某物质可能是( )
A.硝酸铵固体 B.氢氧化钠固体
C.氯化钠固体 D.蔗糖固体
【答案】B
【解析】A.硝酸铵溶解吸热,溶液温度降低,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溶液温度升高,符合题意;
C.氯化钠固体溶解时温度无明显变化,不符合题意;
D.蔗糖固体溶解时温度无明显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下表是硝酸钾、氯化钠两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克 硝酸钾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氯化钠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A.在20℃-30℃温度范围内,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会出现相等的情况
B.20℃时,100克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36克氯化钠
C.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D.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硝酸钾,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硝酸钾
【答案】A
【解析】A.根据表格可知,20℃以下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钠;30℃以上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则在20℃-30℃温度范围内,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会出现相等的情况,故A正确;
B.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36g,也就是136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36g氯化钠,故B错误;
C.没有说明温度,则比较溶解度大小没有意义,故C错误;
D.氯化钠的溶解度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因此可以采用蒸发溶剂的方式提纯氯化钠,故D错误。
故选A。
6.下表为氢氧化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g 0.185 0.176 0.165 0.153 0.141 0.138 0.116 0.106
A.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30℃时,氢氧化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C.20℃时,将1g氢氧化钙投入到99g水中,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00g
D.将40℃时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答案】D
【解析】A、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不符合题意;
B、 30℃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为0.153克,则该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不符合题意;
C、 20℃时,将1g氢氧化钙投入到99g水中,氢氧化钙不能全部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小于100g ,不符合题意;
D、 将40℃时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溶液中溶质和溶剂质量都不变,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符合题意;
故选D。
7.下列关于 a、b 数值的比较中,a 一定小于 b 的是(  )
A.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b%
B.同一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溶解度为 b 克
C.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向其中加入少量该物质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b%
D.某物质的溶解度在低温时为 a 克,高温时为 b 克
【答案】B
【解析】A、在同一温度下,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于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即aB、在同一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溶解度,即aC、饱和溶液中不再溶液该物质,即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即a=b,故C错误;
D、若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则a>b,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8.碘在下列三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表所示。根据表中信息做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物质 碘
溶剂 水 酒精 汽油
溶解性 微溶 可溶 易溶
A.将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水中,不会形成碘的水溶液
B.将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酒精中,当外界条件不发生变化,久置以后不会分层
C.将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汽油中,搅拌后,可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答案】A
【解析】A.根据表格可知,碘在水中溶解性为微溶。但是大量的水就可以溶解少量的碘,从而形成碘的水溶液,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碘在酒精中溶解性为可溶,那么少量的碘放入大量酒精中会形成稳定的溶液,如果外界条件不变,那么久置不会分层,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为易溶,将少量的碘放入大量的汽油中,搅拌后,可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而溶液就是混合物,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9.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在20℃时小明在甲、乙、丙三个相同的杯子中各注入100克蒸馏水,然后分别加入30克、40克和50克食盐(如图)。充分溶解后这三杯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 (  )
A.甲<乙<丙 B.甲<乙=丙 C.丙<乙<甲 D.甲=乙<丙
【答案】B
【解析】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36g。
因为30g<36g,所以甲不饱和溶液;
因为40g和50g都大于36g,所以乙和丙都是饱和溶液。
那么溶质质量分数甲<乙=丙。
故选B。
10.固体甲、乙、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表所示,甲、乙、丙从溶液中析出的晶体不含结晶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甲 0.18 0.16 0.14 0.12 0.09
乙 35.7 36.0 36.6 37.3 38.4
丙 13.3 31.6 63.9 110 169
A.固体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20℃时,丙溶液中溶质和溶剂质量比为31.6:100
C.分别将等质量的乙、丙饱和溶液由60℃降温到20℃,溶液中溶质质量大小:丙>乙
D.分别将等质量的甲、丙饱和溶液由60℃降温到20℃,溶液中溶剂质量大小:甲>丙
【答案】D
【解析】A.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固体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A错误;
B.20℃时,丙的溶解度为31.6g,即20℃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质量比为31.6g:100g=31.6:100,但若是不饱和溶液,无法确定溶质和溶剂质量比,故B错误;
C.60℃时,乙的溶解度比丙小,60℃时,等质量的乙、丙饱和溶液中,乙中所含溶剂的质量多;降温到20℃,均有晶体析出,均形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由于乙中所含溶剂的质量多,且20℃时,乙的溶解度大于丙的溶解度,则溶质质量大小丙<乙,故C错误;
D.60℃时,甲的溶解度比丙小,等质量的甲、丙饱和溶液中,甲中所含的溶剂质量多;降温到20℃,溶剂质量均不变,则溶剂质量大小甲>丙,故D正确
故选D。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温度下两种不同物质的溶液,溶液质量分数相同,则两者溶解度一定相同
B.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200毫升某溶液,密度为1.2g/立方厘米,其中含溶质24g
C.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少
D.不饱和溶液化为饱和,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答案】B
【解析】A.某温度下两种不同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则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一定相同,故A错误;
B.溶液质量m=ρV=1.2g/cm3×200cm3=240g,则溶质质量为:240g×10%=24g,故B正确;
C.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质量减小,但是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C错误;
D.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后,可能只是溶解度减小所致,而溶质和溶液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则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12. 炎热的夏天,小科打开冰箱,从4℃的储藏室中拿出一杯盛有少量蔗糖晶体的 m溶液。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晶体消失了,得到n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时,m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室温下,n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蔗糖晶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D.m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n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A
【解析】A.由题意知,4℃时,m溶液中有少量蔗糖晶体存在,故 m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故 A 选项正确。
B.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晶体消失了,n溶液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B选项错误。
C.从4℃到室温,温度升高,晶体消失说明晶体已经溶解了,从而说明蔗糖晶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C选项错误;
D.由于 m溶液中比n溶液中溶解的溶质少,故m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 n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故 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13.传统“陈醋”生产过程中有一步称为“冬捞夏晒",是指冬天捞出醋中的“冰”,夏日暴晒蒸发醋中的水分,以提高醋的品质。假设用醋酸的质量分数为3%的半成醋,生产500g 5.4%的优级醋,过程中醋酸没有损失,捞出的冰和蒸发的水的总质量为(  )
A.500g B.400g C.200g D.100g
【答案】B
【解析】设捞出的冰和蒸发的水的总质量为x,
根据溶液蒸发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500g×5.4%=(500g+x)×3%
x=400g
故答案为:B。
14.20℃时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物质名称 氯化钠 氢氧化钙 氯酸钾 硝酸钾
溶解度(克/100克水) 36.0 0.165 7.4 31.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饱和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
B.20℃时,100克水最多溶解31.6克硝酸钾
C.20℃时,将20克硝酸钾加入到50克水中形成的是不饱和溶液
D.20℃时,增加水的质量可以增大氢氧化钙的溶解度
【答案】B
【解析】A.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则20℃时,饱和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故A错误;
B.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则20℃时,100克水最多溶解31.6克氯酸钾,故B正确;
C.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则20℃时,100克水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那么2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15.8g。因为15.8g<20g,所以将20克硝酸钾加入到50克水中,形成的是饱和溶液,故C错误;
D.溶解度只与物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故D错误。
故选B。
15.现对某物质A的不饱和溶液进行恒温蒸发,若蒸发10g水析出ag固体,若蒸发20g水析出bg固体,若蒸发30g水析出cg固体,则下列关系是正确的是(  )
A.c=a+b B.c=2b﹣a C.c=2b+a D.c=2a+b
【答案】B
【解析】在相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不变,即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则:;
解得:c=2b-a。
故选B。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16.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图一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在其左侧得到淡水。其原理是海水中的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而其他各种离子不能透过。请回答:
(1)采用膜分离技术淡化海水的原理,与化学实验中常见的   操作相似。
(2)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后,海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钠,图二是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据此可知盐场从海水中得到食盐晶体利用的方法是   结晶(填降温或蒸发)。
【答案】(1)过滤
(2)增大
(3)蒸发
【解析】(1)根据图片可知,膜相当于滤纸,则膜分离技术相当于过滤操作;
(2) 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后,水流入左侧,则右侧海水中溶质质量不变,而溶液质量减小。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3)根据图二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小,因此从海水中得到食盐晶体的方法为蒸发结晶。
17.小科同学用A、B两种物质进行溶解实验时发现以下现象,请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回答问题:
(1)如图甲所示,将A物质加入到盛水的烧杯中,A物质不断溶解过程中试管中的水结冰了,说明A物质溶解时   (选“放出”或“吸收”)热量。
(2)如图乙所示,将含有B溶质溶液的试管置于热水中,出现图丙所示情况,则说明B物质的溶解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
(3)小科认为图丙中试管内的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B的饱和溶液,他的判断的依据是   。
【答案】(1)吸收
(2)降低
(3)丙中试管充分溶解后仍有B物质残留
【解析】(1)水遇冷结冰,将A物质加入到盛水的烧杯中,A物质不断溶解过程中试管中的水结冰了,说明A物质溶解时吸收热量。
(2) 将含有B溶质溶液的试管置于热水中析出晶体,则说明 B物质的溶解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3) 小科认为图丙中试管内的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B的饱和溶液,他的判断的依据是丙中有未溶解的固体B。
故答案为:(1)吸收;(2)降低;(3) 丙中试管充分溶解后仍有B物质残留 。
18.下表为两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回答:
温度/℃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氯化钾 34.0 40.0 45.6 51.5 56.7
硝酸钾 31.6 63.9 110 169 246
(1)40℃时, 将 30 g 氯化钾加入到 50 g 水中, 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将 20℃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 60℃,则升温后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 是:硝酸钾   氯化钾(填“>”“<”或“=”)。
【答案】(1)饱和
(2)<
【解析】(1)根据表格可知,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钠40g,那么5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钾20g。因为30g>20g,所以所得溶液是饱和的。
(2)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4g,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即溶解度氯化钾>硝酸钾。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此时硝酸钾的溶质质量分数<硝酸钾的溶质质量分数。
当温度升高时,二者的溶解度都增大,即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因此60℃时,溶质质量分数硝酸钾<氯化钾。
19.水和溶液在生命活动和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实验编号 A B C
加入氯化钠的质量(克) 9 18 27
溶液质量(克) 59 68 68
(1)溶液包括溶质和溶剂,碘酒溶液的溶剂为   。
(2)20℃时,向3个盛有5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并充分溶解实验所得3杯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选填编号)。若将A杯中的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9%的盐水,需加水   克。
【答案】(1)溶剂是酒精
(2)A;941
【解析】(1)一般情况下,把能溶解其他物质的化合物称为溶剂,所以碘酒溶液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2)从BC杯中可以看出50克的溶剂中最多可以溶解的氯化钠的质量为18克,所以BC都是饱和溶液,A是不饱和溶液;
加水稀释的过程中,抓住溶质的质量不变,设加入的水的质量为X。溶液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59+X)×9%=9克,所以解的X=41克;
故答案为:(1)酒精(2)A;41克
20.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 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如图3。
(1)图1中甲是   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2)图2中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    (选填 “相等”或“不相等”);
(3)图3中M表示的是   物质(选填“甲”或“乙”)
【答案】(1)饱和
(2)相等
(3)甲
【解析】(1)根据图片可知,图1中甲出现未溶的晶体,则甲是饱和溶液;
(2)图2中,两种物质全部溶解,此时溶质质量相等,溶剂质量相等,则溶液质量相等。根据“溶质质量分数=”可知,二者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3)根据图3可知,2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则放入相同质量的物质后,首先达到饱和的应该是M。根据图1可知,M表示甲。
21.溶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溶液的配制是日常生活和化学实验中的常见操作。下 表是硫酸溶液和氨水的密度与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对照表(20℃)。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 12 16 24 28
硫酸溶液的密度(g/mL) 1.02 1.08 1.11 1.17 1.20
氨水的密度(g/mL) 0.98 0.95 0.94 0.91 0.90
请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20℃时,随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氨水的密度逐渐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取12%的硫酸溶液100g配制成6%的溶液,向100g12%的硫酸溶液中加水的质量应   100 g(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向100g 24%的氨水中加入100g水,摇匀,溶液体积是   mL。(保留到0.1)。
【答案】(1)减小(2)等于(3)210.5
【解析】(1)根据表格可知,20℃时,随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氨水的密度减小。
(2)设要加水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则100g×12%=(100g+x)×6% ;
解得:x=100g;
那么向100g12%的硫酸溶液中加水的质量应等于100g。
(3)向100克24%的氨水中加入100克水,摇匀,
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根据表格可知,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氨水的密度是0.95g/mL,
溶液体积是。
22.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图所示是对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以及同一小球在三种溶液中的浮沉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I可能是____(选填字母)。
A.降低温度 B.加入硝酸钾 C.蒸发水分
(2)小球所受的浮力F①、F②、F③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____。
A.F①<F②=F③ B.F①<F②<F③
C.F①>F②=F③ D.F①=F②=F③
(3)从②到③,烧杯底析出硝酸钾晶体5克,整个装置总质量减少了20克,可知②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答案】(1)A;B;C
(2)D
(3)20%
【解析】(1)A、降低温度,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没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的密度不变,小球不可能上浮。
B、加入硝酸钾,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的密度变大,小球上浮。
C、采取蒸发水可以使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则溶液的密度变大,小球能上浮,但溶液的质量会减少,与图不符。
故选ABC。
(2)小球始终漂浮,则F①=F②=F③。
故选D。
(3)②为饱和溶液,③为饱和溶液,从②到③,烧杯底析出硝酸钾晶体5克,整个装置总质量减少了20克,即25g溶液中含5g硝酸钾,
②中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三、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40分)
23.某学习小组开展了“制作蔗糖”的项目化学习,步骤分成甘蔗擦成渣一压汁一熬制一结晶等。
小明在制作过程中取了少量熬制中的蔗糖不饱和溶液来做测试,过程如下:
(1)要除去压汁后蔗料(即蔗汁和蔗渣的固液混合物)中的蔗渣,可采用的实验操作是   。
(2)小明用熬制中的蔗糖不饱和溶液通过   的方法配制热的蔗糖饱和溶液。
(3)小明用得到的蔗糖想制作一个棒棒糖,小明将蔗糖加入热水中,用筷子稍作搅拌,观察到杯底还留有蔗糖固体,接着就进行过滤等后续操作,5天后却没有制得棒棒糖,杯中也没有晶体析出。棒棒糖制作失败的原因:最初配制的蔗糖溶液是   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4)小明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后,进行了更改如图所示,为了加快制作棒棒糖的速度,让烧杯中的蔗糖快速析出,他是如何操作。____(可多选)
A.烧杯内加入适量冰块 B.烧杯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固体
C.烧杯内加入适量食盐 D.烧杯内加入适量硝酸铵固体
【答案】(1)过滤(2)蒸发溶剂(3)不饱和(4)A;D
【解析】(1)用于固液分离的方式是过滤; 要除去压汁后蔗料(即蔗汁和蔗渣的固液混合物)中的蔗渣,可采用的实验操作是过滤;
(2)蒸发溶剂是一种常用的结晶方法;小明用熬制中的蔗糖不饱和溶液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配制热的蔗糖饱和溶液。
(3)因为小明用得到的蔗糖想制作一个棒棒糖,小明将蔗糖加入热水中,用筷子稍作搅拌,观察到杯底还留有蔗糖固体,可见蔗糖还没有被完全溶解,他得到的蔗糖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4) 为了加快制作棒棒糖的速度,让烧杯中的蔗糖快速析出,因为蔗糖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他可以采用降低温度的方式;A可行;D也可行;D中的硝酸铵溶解在水中会吸收大量的热,使得周围的温度降低;B不可行,B溶解在水中时,会放出大量的热,使得温度升高;C加入水中,水温变化不大;
故答案为:(1)过滤(2) 蒸发溶剂 (3) 不饱和 (4) A D
24.某科学小组用氯化钠固体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操作过程如图:
(1)该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填字母序号)。
(2)请指出实验中一处明显的错误操作   。
(3)①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   g。
②纠正错误后,正确称量氯化钠时,若发现天平指针向左偏,接下去的操作是   。
(4)经检测,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不可能是   。A.氯化钠固体不纯 B.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 C.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D.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答案】(1)42153
(2)砝码与氯化钠位置放反
(3)3;减少一些氯化钠,直到天平平衡
(4)D
25.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温度为80℃溶质为M的溶液,将其置于室温环境中,测定不同温度时析出固体M的质量。测定结果记录如表所示。若不考虑水蒸发对实验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溶液的温度(℃) 75 65 50 35 20
析出固体M的质量(g) 0 0 2.0 4.5 8.4
(1)65℃时,该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选填“是”“否”或“无法判断”)。
(2)将40℃时接近饱和的M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有   (填序号)。
①升温②降温③加溶质M④加水⑤加另一种固体N⑥恒温蒸发水⑦与40℃时M的饱和溶液混合
(3)如图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不与水反应)后,热水会突然沸騰,说明溶液的温度   。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就看不到沸腾现象。请解释不再产生沸腾现张的原因   。
【答案】(1)无法判断
(2)②③⑥
(3)升高;b不再溶解,不再放热
【解析】(1)65℃时,析出固体质量为0,因此溶液可能饱和,可能不饱和,因此无法判断;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随着温度的降低,析出晶体的质量增大,即物质的溶解度减小。那么将不饱和溶液转换为饱和溶液的方法:①降温;②加溶质;⑥蒸发溶剂,故选②③⑥;
(3)①液体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因此: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的温度升高了。
②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就看不到沸腾现象。不再产生沸腾现象的原因:b不再溶解,于是不再放热。
26.为了探究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三组实验
实验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A B C D E
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60℃
溶剂种类 水 酒精 水 水 水
溶剂质量 20g 20g 10g 10g 10g
加入固体种类 硝酸钾 硝酸钾 硝酸钾 食盐 硝酸钾
加入固体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剩余固体质量 X 10g 7.6g 6.4g 0g
(1)从表中可以看出,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有   ,本题利用的是   方法研究各变量对溶解性的影响。
(2)写出A组中X的数据:   克。
(3)由A、B两组实验,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答案】(1)温度、溶剂种类、溶质种类;控制变量
(2)5.2克
(3)当温度、溶质种类相同时,物质的溶解性大小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解析】(1)在第一组中,不同的因素是溶剂的种类,剩余固体的质量不同,说明溶解度与溶剂种类有关;第二组中,溶质的种类不同,根据剩余固体的质量不同可知,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质的种类有关;将C和E对比可知,溶液的温度不同,根据剩余固体的质量不同可知,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本题利用的是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各变量对溶解性的影响;
(2)在C中,1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10g-7.6g=2.4g;
在A中,水的质量为20g,那么2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
那么A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0g-4.8g=5.2g。
(3)AB两组实验中,温度和溶质种类相同,而溶剂的种类不同,根据剩余固体质量不同可知: 当温度、溶质种类相同时,物质的溶解性大小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27.海藻酸钠是从褐藻类的海带或马尾藻中提取碘和甘露醇之后的副产物,是一种天然多糖,在食品工业和医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海藻酸钠在水中的溶解的较慢,使用时需要较长的时间来配制溶液,对日常使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小滨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加入一定量3%浓度的六偏溶液可加快溶解速度。小滨同学按下表进行实验
实验 序号 海藻酸钠 质量/克 水的质量 /克 水的温度 /℃ 六偏溶液 /毫升  
1 1.4 100 40 0  
2 1.4 100   2  
3 1.4 100 40 4  
4 1.4 100 40 6  
(1)按照小滨的实验设计表第2组中水的温度的数据是   。
(2)本实验中小滨的实验目的是:探究   对海藻酸钠的溶解速度的影响。
(3)为了达成实验目的,小滨应该要通过观察   来确定海藻酸钠的溶解快慢(即上述表格中最后一列的表头项目名称)。
【答案】(1)40
(2)六偏溶液的体积
(3)未溶解海藻酸钠的质量的多少
【解析】(1)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实验中,六偏溶液的体积不同,其他的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因此第2组中水的温度是40℃;
(2)从实验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海藻酸钠的质量、水的质量及水的温度都是相同的,只是六偏溶液的体积不同,因此在本实验中,小滨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六偏溶液的体积对海藻酸钠的溶解速度的影响;
(3)为了达成实验目的,小滨应该要通过观察未溶解海藻酸钠的质量的多少来确定海藻酸钠的溶解快慢。
故答案为:(1)40;(2)六偏溶液的体积;(3)未溶解海藻酸钠的质量的多少。
四、解答题(共5小题,每题7分,共35分)
28.现有100克10%的食盐溶液,要使其质量分数变为20%,可采用:
(1)加入食盐固体多少克?
(2)蒸发掉多少克水?
(3)加入25%的食盐溶液多少克?
【答案】(1)解:设继续加入的食盐的质量为x,
则100g×10%+x=(100g+x)×20%
解得x=12.5g
(2)解:设蒸发水的质量为y,
则根据蒸发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得,
100g×10%=(100g﹣y)×20%
解得y=50g
(3)解:设质量分数为25%的溶液为z,
则10%的溶液中的溶质与25%的溶液中的溶质之和等于20%溶液中的溶质,
100g×10%+z×25%=(100g+z)×20%
解得z=200g
29.盐水选种是一种巧妙的挑选优质种子的方法。长得很饱满的小麦种子,密度超过1.2×103kg/m3;长得很饱满的水稻种子,密度超过1.1×103kg/m3;干瘪的和被虫子蛀坏的种子的密度都比饱满种子的密度都要小得多。下表为食盐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与密度关系。
溶质质量分数 5% 10% 15% 20% 26%
溶液密度(g/cm3) 1.03 1.07 1.10 1.15 1.2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应选用表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的食盐溶液才能挑选出很饱满的水稻种子。
(2)配制200千克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   千克。
(3)若取上述配制好的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溶液60千克,能配制质量分数为15%的食
盐溶液多少千克 需加多少体积的水
【答案】(1)15%
(2)40
(3)解: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20%×60kg=15%×m
m=80kg
m水=80kg-60kg=20kg
V水==0.02m3
【解析】(1)长得很饱满的水稻种子,密度超过1.1×103kg/m3,干瘪的和被虫子蛀坏的种子的密度都比饱满种子的密度都要小得多,所以应该用15%的食盐溶液(密度:1.10g/cm3=1.10×103kg/m3)才能挑选出很饱满的水稻种子;
(2)配制20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的质量为:200kg×20%=40kg;
(3)根据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可以计算出20%的食盐溶液60千克可以配制出15%的食盐溶液的质量,然后可以计算出需要加的水的质量,进一步可以计算出加入水的体积。
30.二氧化氯消毒液是一种消毒剂,一瓶二氧化氯消毒液的标签如右图所示,试回答:
(1)取该二氧化氯消毒液200毫升,其中含溶质二氧化氯多少克?
(2)若将这200毫升二氧化氯消毒液与1千克水均匀混合,所得稀二氧化氯消毒液中二氧化氯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小数点后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3)该校欲配置60千克20%的稀二氧化氯消毒液用以消毒,需多少千克这种二氧化氯消毒液和多少升水?
【答案】(1)解:m液=ρ液V液=1.2g/cm3×200mL=240g
m质=80%m液=192g
(2)解:由于m质前=m质后所以192g=A%×(240g+1000g)得到:A%=15.5%
(3)解:由于m质前=m质后所以80%×m液=20%×60kg
m液=15kg
V加水=45L
【解析】(1)由密度公式求解溶液质量,由质量分数等于溶质质量除以溶液质量求解溶质质量;
(2) 二氧化氯消毒液与1千克水均匀混合 ,混合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3)配置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列方程求解。
3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科学地节约用水。现有一件刚用洗涤剂洗过的衣服,“拧干”后湿衣服上残留的溶液为100克,其中含洗涤剂的质量分数为1%,现用3800克清水,对这件衣服进行漂洗,有以下两种漂洗方法(假定每次“拧干”后湿衣服上仍残留100克溶液):
(1)对衣服进行漂洗相当于对溶液进行   的操作。
(2)方法一:用3800克清水一次性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   克。(用分数表示)
(3)方法二:将3800克清水均分成质量相等的二份,分二次漂洗。则第一次漂洗并“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   克(用分数表示);第二次再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   克(用分数表示)。
结论:由以上计算可知,用相同质量的水漂洗衣服,在保证衣服能浸没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少量多次提高漂洗的效果。
【答案】(1)稀释(2)(3);
【解析】(1)漂洗是指在衣服中加入清水,所以相当于对溶液进行稀释的操作;
(2)由公式:可得,
方法一:洗涤剂的质量为:;
(3)第一次加入1900克清水后洗涤剂的质量为:,
第二次再加入1900克清水后洗涤剂的质量为:。
由上可知等量的水两次漂洗的效果比一次漂洗的效果好。
故答案为:(1)稀释 (2) (3);
32.项目学习小组在食盐溶液的学习中,通过实验测定“析出食盐晶体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饱和溶液的浓度),并制定评价量规如表一,其中两种方案的实验过程记录如下:
(已知烧杯质量为50克,蒸发皿质量为20克,甲烧杯中含有50克蒸馏水与30克食盐。实验时室温为20℃,查阅资料发现此温度下饱和食盐水的浓度为26.5%)
方案Ⅰ:取甲烧杯中部分溶液加入蒸发皿,垫上石棉网,用酒精灯内焰加热蒸发结晶,发现有少量晶体溅出,当即停止加热。相关数据记录在如下流程中。实验共用时18分钟。
方案Ⅱ:用胶头滴管直接往烧杯中逐次加入蒸馏水并充分搅拌,记录相关数据。共用时7分钟。
表一:评价指标 优秀(各5分) 合格(各3分) 待改进(各0分)
指标一、用时合理 实验时间10分钟内 实验时间10-20分钟内 实验时间20分钟以上
指标二、操作规范 操作过程无科学错误 操作中出现1处不规范 操作中出现2处及以上不规范
指标三、结果精确 误差小于真实值5%比例 误差在5%~10%比例之间 误差比例大于真实值10%比例
(1)如图甲烧杯中所得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其依据是:   。
(2)根据方案Ⅱ的数据,计算饱和溶液的浓度。若计算结果与真实值有差异,请写出可能原因之一。
(3)结合评价量规和过程记录,将方案Ⅰ相关指标的评价得分填在答题卷表格中。
【答案】(1)杯中有固体剩余
(2)25%;加水的质量过大。
(3)指标一,3分;指标二,0分;指标三,0分。
【解析】(1)根据图片可知,甲烧杯中有固体剩余,所得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2)由方案Ⅱ的数据可知,溶液中的食盐质量为30g,而溶液质量为:170g-50g=120g。则此时溶质质量分数:,小于26.5%,可能是因为加水的质量过大;
(3)指标一:实验共用时18分钟,在10-20分钟内,得3分;
指标二:蒸发皿加热不需要垫上石棉网,应用酒精灯外焰加热蒸发结晶,到较多固体出现时停止加热,防止有晶体溅出,共三处错误,得0分;
指标三、溶质的质量分数为,误差大于真实值10%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2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