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尾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
(2023高二上·汕尾期中)左图为地球某日昼夜情况示意图,N为北极,S为南极,P为120°E经线和晨线的交点,右图表示四地旗杆或桅杆日影(图中短粗线)朝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若从该开始P点离北极点越来越远,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 B.北京日出越来越晚
C.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D.地球公转越来越慢
2.当P点地方时为6月22日15点时,某地(75°E,40°N)日影朝向为( )
A.正北 B.正南 C.西南 D.西北
(2023高二上·汕尾期中)以下为我国某地秋分日学生记录的1米杆长不同时刻影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时刻(北京时间) 10:00 11:30 该日影长最短时刻 16:30 19:00
影长(米) 3.73 2.14 1 2.14 7.31
3.该地可能位于我国( )
A.新 B.京 C.琼 D.赣
4.这一天可能的现象是( )
A.地球公转速度减慢 B.黔江中学昼长正在变长
C.风清露冷桂子飘香 D.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
5.北京时间12:00,此时该地杆影及其变化( )
A.杆影朝向东北,先变长再变短 B.杆影朝向东南,先变长再变短
C.杆影朝向西南,先变短再变长 D.杆影朝向西北,先变短再变长
(2023高二上·汕尾期中)下图为“某河谷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题。
6.该河谷( )
A.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 B.位于背斜构造的顶部
C.乙处位于河流的凸岸 D.右岸侵蚀,左岸形成沙洲
7.图中( )
A.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④①② B.③处地层断裂下陷
C.沉积岩层因地壳运动而弯曲 D.甲地适合聚落的发展
(2023高二上·汕尾期中)下图为某地区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关于上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地层② B.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相同
C.⑤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山地 D.⑥岩层断裂之后相对下降
9.关于图中a、b、c、d四处说法正确的是( )
A.a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油气条件 B.b处的岩石致密坚硬
C.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 D.d处地貌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2023高二上·汕尾期中)胡玢在《庐山桑落洲》中写道:“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下图为我国某河曲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河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数家新住处”位于乙地
C.河岸线的变迁与地转偏向力无关
D.诗中描述的河段类型一般发育在河流的上游
11.沿甲—乙作河流剖面图,下列正确的是( )
A. B.
C. D.
(2023高二上·汕尾期中)下图是某日某时北半球某平原地区500百帕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图(单位:米)。读图,回答下面问题。
12.图中ABC三点气压P相比较( )
A.PA>PC>PB B.PA
PB>PA D.PA=PC=PB
13.此时AB两点近地面的天气特征是( )
A.A近地面晴朗,B近地面晴朗 B.A近地面阴雨,B近地面阴雨
C.A近地面阴雨,B近地面晴朗 D.A近地面晴朗,B近地面阴雨
14.C点吹( )
A.偏北风 B.偏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2023高二上·汕尾期中)厚田沙漠仅距江西省南昌市28千米,沙山高大,气势雄浑,被称为“江南第一沙漠”。冬春季裸露的赣江河岸是其主要沙源地。2002年,该沙漠开始进行旅游开发,2003年4月正式对游人开放,吸引了不少当地游客。某游客在该沙漠游玩时,发现了一些附有贝壳的岩石。图为厚田沙漠位置及其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目前,厚田沙漠的客户源主要是本市居民,而外来游客较少,原因可能是当地( )
A.景观独特 B.交通不便 C.知名度低 D.环境恶劣
16.下列关于厚田沙漠地理环境的推测正确的是( )
A.冬春季节盛行西北风 B.可能曾为赣江古河床
C.温差大,全年降水少 D.沙山形成只受流水作用
二、非选择题
17.(2023高二上·汕尾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一:热融湖塘是指因热融作用引起地表塌陷后集水形成的湖泊,又称“热喀斯特地貌”。夏季,冻土活动层融化,融水和降水顺着地表裂隙下渗,到永冻层上部再次冻结,使得裂隙中的冰体积变大,进一步扩大裂隙,导致热融湖塘的形成。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青藏高原上的热融湖塘发展迅速,冬季湖泊冰面可见一串串甲烷气泡冻结在冰层中,形成“冰泡”景观(下图)。每到这个季节,大风扮演着最高效的“清道夫”角色,使“冰泡”景观更加惊艳,吸引大量摄影爱好者前去观赏拍摄。
(1)说出“热喀斯特地貌”与普通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形态上的相同点和成因上的不同点。
(2)推测上图“冰泡”景观的形成过程。
(3)说明冬季大风天气更易于观赏拍摄“冰泡”景观的主要原因。
18.(2023高二上·汕尾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面左图为利比里亚及附近地区略图,右图是左图中蒙罗维亚气候统计图。
材料二:利比里亚2018年人均GDP约为674美元(世界人均GDP约1.13万美元),建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橡胶园,橡胶树主要分布在其西侧沿海地区。
材料三:利比里亚政府目前将公路建设作为施政重点,公路建设优先于铁路建设。
(1)分析蒙罗维亚夏半年降水丰富的原因。
(2)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橡胶生产靠近西海岸的原因。
(3)分析利比里亚优先发展公路运输的原因。
19.(2023高二上·汕尾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色林错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是西藏最大的内陆湖水系。流域内有大小湖泊20余个,众多的河流和湖泊相互串通,组成一个封闭的内陆湖泊群。
材料二图左为色林错流域局部位置示意图和图右为1990~2010年色林错湖泊面积的变化示意图。
(1)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阐述该区域夏季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地区低的原因。
(2)说出1990~2010年色林错湖泊的变化特点,并推测其原因。
(3)判断色林错流域地势的突出特征,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A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光照图的判读;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出、日落方位变化规律:二分日,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太阳直射在北半球,东北升、西北落;太阳直射在南半球,东南升、西南落。
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P点为120°E经线和晨线的交点,位于图中北半球,若从该时刻开始P点离北极点越来越远,则说明北极附近极昼范围扩大,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导致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北京日出时间越来越早,地球公转越来越慢,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结合材料信息可知,P点为120°E经线和晨线的交点,当P点地方时为6月22日15时时,某地经度为75°E,结合区时计算可知,该地地方时时间为12时,该地位于40°N,此时太阳位于正南方位,日影朝向正北,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3.A
4.C
5.D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中国的疆域、政区与民族
【解析】【点评】影子的朝向与太阳的位置相反;距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物体的影子越短;距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物体的影子越长。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3.由表格可知,秋分日当地正午影长等于杆长,正午太阳高度=45°,根据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计算出当地纬度=45°N;北京时间11:30和16:30影长相等,这两个时刻关于北京时间14:00对称;影长相等,说明太阳高度角相等,则这两个时期也关于地方时12时对称;即北京时间(120°E经线地方时)14:00时,当地地方时为12时,由此计算出当地经度为90°E,根据经纬度当地最有可能在新疆,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4.A、秋分日,地球公转离近日点越来越近,公转速度加快,A错误;
B、直射点在往南移,黔江中学昼长在变短,B错误;
C、秋季,气温逐渐变冷,桂花飘香,C正确;
D、南亚的雨季为6月至9月,北印度洋此时仍盛行西南季风,D错误。
故答案为:C。
5.由第一题分析可知,两地经度相差30°,当北京时间12:00,当地地方时为10:00,此时太阳在东南,杆影在西北,此后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小,影长先变短再变长,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6.B
7.C
【知识点】河流地貌;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点评】在没有发生地层倒转的情况下,下面的岩层的年龄比上面岩层要古老。
6.A、图中显示,河谷中有较厚的沉积物,说明河流流速较慢,最可能位于河流下游,A错误;
B、图中显示,河谷沉积物以下,岩层向上拱起,属背斜构造,且沉积岩层被侵蚀,故位于背斜顶部,B正确;
C、图中显示,乙岸附近的河谷较深,应为侵蚀河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凸岸以沉积为主,C错误;
D、图中没有信息表明河流流向,因此左、右岸无法区分,D错误;
故答案为:B。
7.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沉积岩层和沉积物,下层先沉积,形成较早,上层后沉积,形成较晚,因此图中沉积岩层和沉积物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②①④,A错误;
B、③处与旁边地层的接触面是侵蚀面,不是断裂面,B错误;
C、河谷沉积物以下的沉积岩层因地壳运动而发生弯曲,C正确;
D、图中显示,洪水期时,甲地容易被淹没,不适合聚落的发展,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8.D
9.A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内力作用;褶皱;断层;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点评】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常形成山岭;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常常成为谷地或盆地。但是有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研究地质构造,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具有指导意义。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地下水;隧道、水库建设,则应尽量避开断层。
8.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出现断裂错位的岩层形成于断层之前,故断层①形成时间晚于地层②,A错误;
B、③处为变质作用,④处为岩浆活动,两者的内力作用不同,B错误;
C、⑤处是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地貌,C错误;
D、根据图中断层两侧同一岩层的位置关系,可判断出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D正确。
故答案为:D。
9.A、图中a地质构造是背斜构造,具有良好储油气条件,A正确;
B、b处的岩石是喷出岩,多气孔,B错误;
C、c处是断层构造,岩层不稳固,不适宜建坝蓄水,C错误;
D、d处为喀斯特地貌(地下溶洞),属于流水侵蚀地貌,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10.B
11.B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原理及形成过程: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
10.A、图中河流的东岸是凸岸,是堆积岸,A错误;
B、“数家新住处”应位于堆积岸,乙处为凸岸即堆积岸,B正确;
C、河岸线的变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C错误;
D、诗中描述河段为河曲,一般发育在河流的中下游,D错误。
故答案为:B。
11.图中河段为河曲,沿甲—乙作河流剖面图,甲是凹岸,受侵蚀,河床坡度较陡,乙是凸岸,堆积作用明显,河床较浅,坡度缓,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2.D
13.D
14.A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向:①高空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②近地面风受上述两个力,再加上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2、风向画法:①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②再画风向,南左北右,近地面偏30°-45°,高空偏90°。
3、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分布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分布越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越小。
12.根据材料,图示为某日某时北半球某平原地区500百帕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同一等压面上气压值相等,PA=PC=PB,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3.读图,同一等压面在A点分布的海拔低,B点分布的海拔高。所以在高空,同一海拔高度A点是低压,B点是高压。对应的近地面应A为高压,B为低压。故A近地面天气晴朗,B近地面为阴雨天气,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4.在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吹向低压区。结合前面分析,在高空,同一海拔高度A点是低压,B点是高压,C点高空中的风由B吹向A,在北半球向右偏,又因高空中的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因此根据指向标判断,风向为偏北风,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15.C
16.A
【知识点】风沙地貌;外力作用;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解析】【点评】旅游资源开发的评价主要从旅游资源的评价(特色、类型、地理位置、价值和功能、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及结构规模)、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环境容量、环境质量状况、社会经济环境)、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区位条件、客源市场条件、基础设施)。
15.A.江西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气候湿润,该地出现沙漠景观,会引发游客的兴趣,不是外来游客少的原因,A错误。
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厚田沙漠距离南昌市仅有28千米,位于赣江岸边,这里有京九铁路通过,水陆交通便利,有利于游客进入,B错误。
C.由于厚田沙漠景观独特,交通便利,外来游客少的原因是可能是其知名度低,宣传力度不够,C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江西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气候湿润,自然环境优越,不是外来游客少的原因,D错误。
故答案为:C。
16.A.江西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夏季盛行东南季风,A正确。
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厚田沙漠“沙山高大,气势雄浑”,不会是赣江的古河床,B错误。
C.厚田沙漠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C错误。
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厚田沙漠“沙山高大,气势雄浑”,“冬春季裸露的赣江河岸是其主要沙源地”,说明沙山是由风力作用沉积而成,而不是流水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A。
17.【答案】(1)相同点:地表坑洼不平。
不同点:热喀斯特地貌是冻土随气温变化而冻融形成的;普通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侵蚀(或“溶蚀”)可溶性岩石(或“石灰岩”)形成的。
(2)湖底水草等生物腐烂后,源源不断地释放出甲烷等大量气体(采分点:甲烷气体大量释放);冬季气温低,湖区降温快,湖面封冻速度快(采分点:温度低、湖面封冻快);无支流汇入,湖水流速慢,湖底气泡可以径直上升,不受湖水流动干扰(采分点:湖水流速慢、气泡径直上升);湖面封冻速度快于气泡上升速度,使气泡被阻滞在冰水中,逐渐封冻,形成“冰泡”景观(采分点:气泡被封冻在水中)。
(3)湖面平坦,摩擦力小,大风易将冰面的积雪吹走;大风和冰雪在运动过程中打磨冰湖表层,提高了冰面透明度和清晰度。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热喀斯特地貌的地表形态为湖塘,普通喀斯特地貌的地表形态为峰林、溶洞等,地表形态的相同点为地表崎岖不平。由材料可知,热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冻融作用形成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普通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可溶性石灰岩收到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2)由材料可知,冰泡是由于甲烷气泡被冰封形成的,故冰泡的形成应该从甲烷气泡的形成与湖塘封冻两方面进行分析。青藏高原在夏季时,温度较高,湖中的水草茂盛,到了秋冬季水草腐烂,从湖底源源不断地释放出甲烷等大量气体。而湖区冬季气温低,降温快,湖面快速封冻。由于湖塘较为封闭,湖水流速慢,气泡径直缓慢上升,湖塘封冻的速度快过湖底气泡冲向水面的速度时,就形成“冰泡”。
(3)由于冰泡存在与冰面以下,要想观赏拍摄,需要冰面上不能有障碍物阻挡,大风天气可以将冰面的积雪吹走,且积雪被吹走的过程中与冰面发生摩擦,将冰面打磨的平整、透明度提高,易于观赏拍摄。
【点评】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和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18.【答案】(1)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受向右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偏转成西南风,从大西洋携带大量水汽:气温高,大气对流旺盛;沿海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2)橡胶制品主要用于出口,西侧沿海海运交通便利;接近原料产地,原料丰富;人口集中,劳动力丰富。
(3)经济落后;技术水平低下;公路造价成本低:修建公路难度较小;公路运输相对机动灵活。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分析】(1)夏半年,直射点向北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向北迁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来自海洋的西南风给向风海岸附近的蒙罗维亚带来丰富的水汽,当地临近海洋,水汽丰富,导致降水丰富;当地夏半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时间较长,盛行上升气流,形成丰富的降水;当地纬度较低,夏季气温较高,空气容易受热膨胀上升,对流运动旺盛,湿润空气容易成云致雨,降水丰富;当地沿岸有几内亚湾暖流流经,给沿岸地区增温增湿,导致降水丰富。
(2)橡胶生产靠近西海岸的社会经济原因应从市场、交通、原料、劳动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当地生产的橡胶及橡胶制品对外商品率高,主要用于出口,图中显示,利比里亚西海岸海港较多,便于橡胶及橡胶制品出口,橡胶生产靠近西海岸可以接近海外市场、降低运输成本;橡胶制品生产靠近西海岸布局,接近原料地,降低运输成本;利比里亚西海岸人口集中,具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有利于橡胶生产。
(3)材料二信息表明,利比里亚人均GDP远低于世界人均GDP,经济落后,修建公路的资金缺乏,而当地地形较为平坦,公路建设造价相对较低;利比里亚交通建设的技术水平不高,当地公路修建难度较低;公路运输可以“从门到门”,机动灵活,更有利于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橡胶等农产品离港口近,运输距离短,适合公路运输。
【点评】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和人类活动等。通常情况下,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19.【答案】(1)海拔高,大气稀薄且云层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
(2)面积变大。气温升高,冰川融水增加,降水量增多,入湖径流量增大。
(3)整体由东、南、西向北倾斜。河流多由东、南、西注入色林错。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夏季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地区低的原因主要从保温作用分析,该区域海拔高,空气稀薄,多晴天,云层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高原上风速较大,散热快,不利于热量的积累和保持。
(2)读图右可知,1990~2010年色林错湖泊水位升高,面积变大。原因可能是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气温升高,冰川融水增加;流域内降水量增多,入湖径流量增大。
(3)判断色林错流域地势的突出特征可以从河流的流向判断流域地势特征,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多由东、南、西注入色林错,地势整体由东、南、西向北倾斜。
【点评】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通过太阳辐射把能量给了大地,地面吸收热量以后,通过地面辐射把能量给了大气,大气吸收热量后通过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了大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散射(空气分子散射蓝色光,使天空呈蔚蓝色)、反射(云反射太阳辐射,使天空呈灰色)、吸收(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所以阴天的夜晚气温高一些。
1 / 1广东省汕尾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
(2023高二上·汕尾期中)左图为地球某日昼夜情况示意图,N为北极,S为南极,P为120°E经线和晨线的交点,右图表示四地旗杆或桅杆日影(图中短粗线)朝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若从该开始P点离北极点越来越远,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 B.北京日出越来越晚
C.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D.地球公转越来越慢
2.当P点地方时为6月22日15点时,某地(75°E,40°N)日影朝向为( )
A.正北 B.正南 C.西南 D.西北
【答案】1.D
2.A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光照图的判读;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出、日落方位变化规律:二分日,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太阳直射在北半球,东北升、西北落;太阳直射在南半球,东南升、西南落。
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P点为120°E经线和晨线的交点,位于图中北半球,若从该时刻开始P点离北极点越来越远,则说明北极附近极昼范围扩大,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导致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北京日出时间越来越早,地球公转越来越慢,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结合材料信息可知,P点为120°E经线和晨线的交点,当P点地方时为6月22日15时时,某地经度为75°E,结合区时计算可知,该地地方时时间为12时,该地位于40°N,此时太阳位于正南方位,日影朝向正北,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3高二上·汕尾期中)以下为我国某地秋分日学生记录的1米杆长不同时刻影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时刻(北京时间) 10:00 11:30 该日影长最短时刻 16:30 19:00
影长(米) 3.73 2.14 1 2.14 7.31
3.该地可能位于我国( )
A.新 B.京 C.琼 D.赣
4.这一天可能的现象是( )
A.地球公转速度减慢 B.黔江中学昼长正在变长
C.风清露冷桂子飘香 D.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
5.北京时间12:00,此时该地杆影及其变化( )
A.杆影朝向东北,先变长再变短 B.杆影朝向东南,先变长再变短
C.杆影朝向西南,先变短再变长 D.杆影朝向西北,先变短再变长
【答案】3.A
4.C
5.D
【知识点】地球公转及其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中国的疆域、政区与民族
【解析】【点评】影子的朝向与太阳的位置相反;距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物体的影子越短;距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物体的影子越长。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3.由表格可知,秋分日当地正午影长等于杆长,正午太阳高度=45°,根据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纬度)计算出当地纬度=45°N;北京时间11:30和16:30影长相等,这两个时刻关于北京时间14:00对称;影长相等,说明太阳高度角相等,则这两个时期也关于地方时12时对称;即北京时间(120°E经线地方时)14:00时,当地地方时为12时,由此计算出当地经度为90°E,根据经纬度当地最有可能在新疆,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4.A、秋分日,地球公转离近日点越来越近,公转速度加快,A错误;
B、直射点在往南移,黔江中学昼长在变短,B错误;
C、秋季,气温逐渐变冷,桂花飘香,C正确;
D、南亚的雨季为6月至9月,北印度洋此时仍盛行西南季风,D错误。
故答案为:C。
5.由第一题分析可知,两地经度相差30°,当北京时间12:00,当地地方时为10:00,此时太阳在东南,杆影在西北,此后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小,影长先变短再变长,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3高二上·汕尾期中)下图为“某河谷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题。
6.该河谷( )
A.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 B.位于背斜构造的顶部
C.乙处位于河流的凸岸 D.右岸侵蚀,左岸形成沙洲
7.图中( )
A.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④①② B.③处地层断裂下陷
C.沉积岩层因地壳运动而弯曲 D.甲地适合聚落的发展
【答案】6.B
7.C
【知识点】河流地貌;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点评】在没有发生地层倒转的情况下,下面的岩层的年龄比上面岩层要古老。
6.A、图中显示,河谷中有较厚的沉积物,说明河流流速较慢,最可能位于河流下游,A错误;
B、图中显示,河谷沉积物以下,岩层向上拱起,属背斜构造,且沉积岩层被侵蚀,故位于背斜顶部,B正确;
C、图中显示,乙岸附近的河谷较深,应为侵蚀河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凸岸以沉积为主,C错误;
D、图中没有信息表明河流流向,因此左、右岸无法区分,D错误;
故答案为:B。
7.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沉积岩层和沉积物,下层先沉积,形成较早,上层后沉积,形成较晚,因此图中沉积岩层和沉积物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②①④,A错误;
B、③处与旁边地层的接触面是侵蚀面,不是断裂面,B错误;
C、河谷沉积物以下的沉积岩层因地壳运动而发生弯曲,C正确;
D、图中显示,洪水期时,甲地容易被淹没,不适合聚落的发展,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3高二上·汕尾期中)下图为某地区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关于上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地层② B.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相同
C.⑤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山地 D.⑥岩层断裂之后相对下降
9.关于图中a、b、c、d四处说法正确的是( )
A.a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油气条件 B.b处的岩石致密坚硬
C.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 D.d处地貌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答案】8.D
9.A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内力作用;褶皱;断层;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点评】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常形成山岭;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常常成为谷地或盆地。但是有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研究地质构造,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具有指导意义。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地下水;隧道、水库建设,则应尽量避开断层。
8.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出现断裂错位的岩层形成于断层之前,故断层①形成时间晚于地层②,A错误;
B、③处为变质作用,④处为岩浆活动,两者的内力作用不同,B错误;
C、⑤处是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地貌,C错误;
D、根据图中断层两侧同一岩层的位置关系,可判断出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D正确。
故答案为:D。
9.A、图中a地质构造是背斜构造,具有良好储油气条件,A正确;
B、b处的岩石是喷出岩,多气孔,B错误;
C、c处是断层构造,岩层不稳固,不适宜建坝蓄水,C错误;
D、d处为喀斯特地貌(地下溶洞),属于流水侵蚀地貌,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3高二上·汕尾期中)胡玢在《庐山桑落洲》中写道:“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下图为我国某河曲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河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数家新住处”位于乙地
C.河岸线的变迁与地转偏向力无关
D.诗中描述的河段类型一般发育在河流的上游
11.沿甲—乙作河流剖面图,下列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10.B
11.B
【知识点】河流地貌
【解析】【点评】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原理及形成过程: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
10.A、图中河流的东岸是凸岸,是堆积岸,A错误;
B、“数家新住处”应位于堆积岸,乙处为凸岸即堆积岸,B正确;
C、河岸线的变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C错误;
D、诗中描述河段为河曲,一般发育在河流的中下游,D错误。
故答案为:B。
11.图中河段为河曲,沿甲—乙作河流剖面图,甲是凹岸,受侵蚀,河床坡度较陡,乙是凸岸,堆积作用明显,河床较浅,坡度缓,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3高二上·汕尾期中)下图是某日某时北半球某平原地区500百帕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图(单位:米)。读图,回答下面问题。
12.图中ABC三点气压P相比较( )
A.PA>PC>PB B.PAPB>PA D.PA=PC=PB
13.此时AB两点近地面的天气特征是( )
A.A近地面晴朗,B近地面晴朗 B.A近地面阴雨,B近地面阴雨
C.A近地面阴雨,B近地面晴朗 D.A近地面晴朗,B近地面阴雨
14.C点吹( )
A.偏北风 B.偏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答案】12.D
13.D
14.A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向:①高空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②近地面风受上述两个力,再加上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2、风向画法:①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②再画风向,南左北右,近地面偏30°-45°,高空偏90°。
3、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分布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分布越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越小。
12.根据材料,图示为某日某时北半球某平原地区500百帕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同一等压面上气压值相等,PA=PC=PB,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3.读图,同一等压面在A点分布的海拔低,B点分布的海拔高。所以在高空,同一海拔高度A点是低压,B点是高压。对应的近地面应A为高压,B为低压。故A近地面天气晴朗,B近地面为阴雨天气,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14.在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吹向低压区。结合前面分析,在高空,同一海拔高度A点是低压,B点是高压,C点高空中的风由B吹向A,在北半球向右偏,又因高空中的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因此根据指向标判断,风向为偏北风,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3高二上·汕尾期中)厚田沙漠仅距江西省南昌市28千米,沙山高大,气势雄浑,被称为“江南第一沙漠”。冬春季裸露的赣江河岸是其主要沙源地。2002年,该沙漠开始进行旅游开发,2003年4月正式对游人开放,吸引了不少当地游客。某游客在该沙漠游玩时,发现了一些附有贝壳的岩石。图为厚田沙漠位置及其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目前,厚田沙漠的客户源主要是本市居民,而外来游客较少,原因可能是当地( )
A.景观独特 B.交通不便 C.知名度低 D.环境恶劣
16.下列关于厚田沙漠地理环境的推测正确的是( )
A.冬春季节盛行西北风 B.可能曾为赣江古河床
C.温差大,全年降水少 D.沙山形成只受流水作用
【答案】15.C
16.A
【知识点】风沙地貌;外力作用;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解析】【点评】旅游资源开发的评价主要从旅游资源的评价(特色、类型、地理位置、价值和功能、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及结构规模)、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环境容量、环境质量状况、社会经济环境)、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区位条件、客源市场条件、基础设施)。
15.A.江西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气候湿润,该地出现沙漠景观,会引发游客的兴趣,不是外来游客少的原因,A错误。
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厚田沙漠距离南昌市仅有28千米,位于赣江岸边,这里有京九铁路通过,水陆交通便利,有利于游客进入,B错误。
C.由于厚田沙漠景观独特,交通便利,外来游客少的原因是可能是其知名度低,宣传力度不够,C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江西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气候湿润,自然环境优越,不是外来游客少的原因,D错误。
故答案为:C。
16.A.江西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夏季盛行东南季风,A正确。
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厚田沙漠“沙山高大,气势雄浑”,不会是赣江的古河床,B错误。
C.厚田沙漠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C错误。
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厚田沙漠“沙山高大,气势雄浑”,“冬春季裸露的赣江河岸是其主要沙源地”,说明沙山是由风力作用沉积而成,而不是流水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A。
二、非选择题
17.(2023高二上·汕尾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一:热融湖塘是指因热融作用引起地表塌陷后集水形成的湖泊,又称“热喀斯特地貌”。夏季,冻土活动层融化,融水和降水顺着地表裂隙下渗,到永冻层上部再次冻结,使得裂隙中的冰体积变大,进一步扩大裂隙,导致热融湖塘的形成。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青藏高原上的热融湖塘发展迅速,冬季湖泊冰面可见一串串甲烷气泡冻结在冰层中,形成“冰泡”景观(下图)。每到这个季节,大风扮演着最高效的“清道夫”角色,使“冰泡”景观更加惊艳,吸引大量摄影爱好者前去观赏拍摄。
(1)说出“热喀斯特地貌”与普通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形态上的相同点和成因上的不同点。
(2)推测上图“冰泡”景观的形成过程。
(3)说明冬季大风天气更易于观赏拍摄“冰泡”景观的主要原因。
【答案】(1)相同点:地表坑洼不平。
不同点:热喀斯特地貌是冻土随气温变化而冻融形成的;普通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侵蚀(或“溶蚀”)可溶性岩石(或“石灰岩”)形成的。
(2)湖底水草等生物腐烂后,源源不断地释放出甲烷等大量气体(采分点:甲烷气体大量释放);冬季气温低,湖区降温快,湖面封冻速度快(采分点:温度低、湖面封冻快);无支流汇入,湖水流速慢,湖底气泡可以径直上升,不受湖水流动干扰(采分点:湖水流速慢、气泡径直上升);湖面封冻速度快于气泡上升速度,使气泡被阻滞在冰水中,逐渐封冻,形成“冰泡”景观(采分点:气泡被封冻在水中)。
(3)湖面平坦,摩擦力小,大风易将冰面的积雪吹走;大风和冰雪在运动过程中打磨冰湖表层,提高了冰面透明度和清晰度。
【知识点】喀斯特地貌;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热喀斯特地貌的地表形态为湖塘,普通喀斯特地貌的地表形态为峰林、溶洞等,地表形态的相同点为地表崎岖不平。由材料可知,热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冻融作用形成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普通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可溶性石灰岩收到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2)由材料可知,冰泡是由于甲烷气泡被冰封形成的,故冰泡的形成应该从甲烷气泡的形成与湖塘封冻两方面进行分析。青藏高原在夏季时,温度较高,湖中的水草茂盛,到了秋冬季水草腐烂,从湖底源源不断地释放出甲烷等大量气体。而湖区冬季气温低,降温快,湖面快速封冻。由于湖塘较为封闭,湖水流速慢,气泡径直缓慢上升,湖塘封冻的速度快过湖底气泡冲向水面的速度时,就形成“冰泡”。
(3)由于冰泡存在与冰面以下,要想观赏拍摄,需要冰面上不能有障碍物阻挡,大风天气可以将冰面的积雪吹走,且积雪被吹走的过程中与冰面发生摩擦,将冰面打磨的平整、透明度提高,易于观赏拍摄。
【点评】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和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点和时期往往以某一种作用占主导。
18.(2023高二上·汕尾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面左图为利比里亚及附近地区略图,右图是左图中蒙罗维亚气候统计图。
材料二:利比里亚2018年人均GDP约为674美元(世界人均GDP约1.13万美元),建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橡胶园,橡胶树主要分布在其西侧沿海地区。
材料三:利比里亚政府目前将公路建设作为施政重点,公路建设优先于铁路建设。
(1)分析蒙罗维亚夏半年降水丰富的原因。
(2)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橡胶生产靠近西海岸的原因。
(3)分析利比里亚优先发展公路运输的原因。
【答案】(1)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受向右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偏转成西南风,从大西洋携带大量水汽:气温高,大气对流旺盛;沿海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2)橡胶制品主要用于出口,西侧沿海海运交通便利;接近原料产地,原料丰富;人口集中,劳动力丰富。
(3)经济落后;技术水平低下;公路造价成本低:修建公路难度较小;公路运输相对机动灵活。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
【解析】【分析】(1)夏半年,直射点向北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向北迁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来自海洋的西南风给向风海岸附近的蒙罗维亚带来丰富的水汽,当地临近海洋,水汽丰富,导致降水丰富;当地夏半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时间较长,盛行上升气流,形成丰富的降水;当地纬度较低,夏季气温较高,空气容易受热膨胀上升,对流运动旺盛,湿润空气容易成云致雨,降水丰富;当地沿岸有几内亚湾暖流流经,给沿岸地区增温增湿,导致降水丰富。
(2)橡胶生产靠近西海岸的社会经济原因应从市场、交通、原料、劳动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当地生产的橡胶及橡胶制品对外商品率高,主要用于出口,图中显示,利比里亚西海岸海港较多,便于橡胶及橡胶制品出口,橡胶生产靠近西海岸可以接近海外市场、降低运输成本;橡胶制品生产靠近西海岸布局,接近原料地,降低运输成本;利比里亚西海岸人口集中,具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有利于橡胶生产。
(3)材料二信息表明,利比里亚人均GDP远低于世界人均GDP,经济落后,修建公路的资金缺乏,而当地地形较为平坦,公路建设造价相对较低;利比里亚交通建设的技术水平不高,当地公路修建难度较低;公路运输可以“从门到门”,机动灵活,更有利于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橡胶等农产品离港口近,运输距离短,适合公路运输。
【点评】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和人类活动等。通常情况下,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19.(2023高二上·汕尾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色林错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中部,是西藏最大的内陆湖水系。流域内有大小湖泊20余个,众多的河流和湖泊相互串通,组成一个封闭的内陆湖泊群。
材料二图左为色林错流域局部位置示意图和图右为1990~2010年色林错湖泊面积的变化示意图。
(1)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阐述该区域夏季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地区低的原因。
(2)说出1990~2010年色林错湖泊的变化特点,并推测其原因。
(3)判断色林错流域地势的突出特征,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答案】(1)海拔高,大气稀薄且云层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
(2)面积变大。气温升高,冰川融水增加,降水量增多,入湖径流量增大。
(3)整体由东、南、西向北倾斜。河流多由东、南、西注入色林错。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由材料可知,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夏季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地区低的原因主要从保温作用分析,该区域海拔高,空气稀薄,多晴天,云层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高原上风速较大,散热快,不利于热量的积累和保持。
(2)读图右可知,1990~2010年色林错湖泊水位升高,面积变大。原因可能是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气温升高,冰川融水增加;流域内降水量增多,入湖径流量增大。
(3)判断色林错流域地势的突出特征可以从河流的流向判断流域地势特征,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流多由东、南、西注入色林错,地势整体由东、南、西向北倾斜。
【点评】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通过太阳辐射把能量给了大地,地面吸收热量以后,通过地面辐射把能量给了大气,大气吸收热量后通过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了大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散射(空气分子散射蓝色光,使天空呈蔚蓝色)、反射(云反射太阳辐射,使天空呈灰色)、吸收(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所以阴天的夜晚气温高一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