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优】2016春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课件:世界现代史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学练优】2016春川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课件:世界现代史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1-11 08:49:16

文档简介

课件9张PPT。世界现代史 第一学习主题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5课 伟大的十月革命◆知识点一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被祖国放逐海外长达20年的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的《关于二月革命的思考》一文以单行本形式在俄罗斯发行,并被收入地方行政官员必读书目。俄国二月革命后,同时并存的两个政权是( D )
①沙皇政府 ②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③工兵代表苏维埃 ④人民委员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2015·吉林德惠期末)安东诺夫拿着手枪站在(临时政府)部长面前说:“我以彼得格勒苏维埃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宣布临时政府被推翻了。”这一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D )
A.法国大革命 B.巴黎公社
C.俄国二月革命 D.俄国十月革命
3.下列哪个历史人物领导了俄国的十月革命( A )   A      B      C      D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代表大会已经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各地苏维埃应负责保证真正的革命秩序。”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1)上述材料选自哪个国家的文献?
俄国。
(2)材料反映了当时该国的什么重大革命运动?
俄国十月革命。
(3)联系所学知识,谈谈该国开创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俄国人民开创了一条城市包围农村、武装夺取政权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知识点二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5.(2015·山东东营中考)(右图)《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是美
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在亲历十月革命之后写成的纪实作品,
被誉为研究十月革命的经典文本。据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最
“震撼世界”的是( C )
A.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建立
C.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D.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
6.1918年—1920年苏俄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D )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恢复和发展经济
D.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分子的叛乱7.小芳在学习了十月革命后对其进行了评价,其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B )
A.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B.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C.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这次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
【点拨】第一次尝试是巴黎公社运动。8.下列不属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的是( C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反动政策
C.资产阶级和沙皇相互勾结
D.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9.(四川乐山中考)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推论,对应不正确的是( D )
A.《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
B.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俄国十月革命——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联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的主要表现
【点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工农苏维埃政府为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而采取的措施。此时苏联还没有成立。10.探究创新。
材料一:历史图片
图一 图二 第一次 图三 图四
  世界大战  (1)图一与图三、图四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图一是指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图三指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图四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四周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了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2)图二与图三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材料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的这一经典论述既指出了十月革命的划时代意义,也揭示了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的密切联系。
(3)十月革命有什么“划时代”的意义?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和支持。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4)比较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方式有何不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俄国采取的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中国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灵活运用;我们在学习及处理事情时要注意知识和方法的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言之有理即可)课件9张PPT。第6课 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体制弊端◆知识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2015·江苏盐城中考)列宁认为,既然不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中间环节,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基于这一认识,苏俄开始实行的政策是( B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五年计划 D.农业集体化
2.1922年初,在苏俄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C )
A.喀秋莎到市场上买土豆
B.一些外国资本家可以租用部分中小型国有企业
C.农民家中的粮食全部要上交
D.安娜到商店购买日用品
3.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的时间是( C )
A.1920年 B.1921年 C.1922年 D.1923年4.(安徽中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俄)彼得格勒省农民说:“我们那里发生过把手枪对着人家太阳穴这样的强制行为,人们很气愤”。吉尔吉斯的农民说:“粮食被收集得像扫帚扫过一样干净,一点也没剩。”
——摘自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材料一中苏俄农民对什么政策感到气愤和不满?为此,列宁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或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或粮食税)。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这一“改革”与列宁的“探索”在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市场的作用,允许自由贸易。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应遵循哪些原则?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立足本国的国情等。◆知识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5.“苏联就是我的十九岁,就是我的初恋,我的文学生涯的开端。”这是著名作家王蒙的《苏联祭》中的一句话。作家心中的这个“初恋”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是在( D )
A.十月革命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苏联成立后
D.第一个五年计划后
6.(2015·江苏苏州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
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
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
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C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开创斯大林模式
D.推行罗斯福新政7.(山东东营中考)下图是一幅反映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漫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B )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颁布新宪法
◆知识点三 经济政治体制的严重弊端
8.(2015·云南通海县二模)斯大林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是
苏联解体的根源,其主要特征是( A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C.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D.提倡个人崇拜9.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C )
A.加强了无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B.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C.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
D.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10.下列关于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 )
A.它始终阻碍着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B.它是苏联经济文化条件相对落后的产物
C.它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D.它忽视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许多人死于饥饿。1921年2月,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甚至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为此,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材料二:斯大林接手俄罗斯的时候,还只有木犁;当他撒手人寰而去,苏联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丘吉尔
(1)根据材料一,说说列宁面临的困境是什么。他是怎样走出困境的?其“途径、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尝试用市场手段发展生产力。(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意思相近即可)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斯大林模式的主要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模式在经济上的弊端的表现。
斯大林模式使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常常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片面发展重工业,致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3)从苏俄(联)的诞生和发展中,我们可以悟到什么道理?
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从实际国情出发,保证农轻重比例的平衡发展。(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