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5 19:12:1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在当前“双减”政策下,教师的教学必须要提质增效,而提质增效的前提是提高备课实效。要想提高备课时效,“大单元整体教学”就显得很重要。
所谓“大单元整体”教学,就是在教材的每个单元教学中,不以单篇课文为单位,而是站在整个单元全局的高度,在不改变现有教材编排体系的前提下,立足于单元主题,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深入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对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在整合单元内容、打通单元脉络、理顺单元逻辑中,让学生在明确的学习目标引领下上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的时间去课外阅读,去感悟。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一个多文体的单元,本单元包含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和两篇散文。人文主题为“民俗文化”。
鲁迅的《社戏》是一篇经典课文,通过少年“我”的惊奇眼光,感受水乡的淳朴和睦,以及江南水乡的委婉诗意。
贺敬之的《回延安》是一首当代著名的抒情诗,政治性和抒情性很强,有着鲜明的陕北文化的特点。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篇新时期的经典散文,通过写陕北高原上写打腰鼓的人,展现陕北高原的民俗民风,以及高原人雄健豪放的内在精神。
吴伯萧的《灯笼》也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灯笼”为话题,串联起早年乡村生活的诸多记忆,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这些课文具有时代不同、生活场景不同和体裁不同的多样性特点,是为了让学生开阔眼界,见识多样的、多元的民俗现象,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社会文化的理解。但这些课文的主题并不局限于民俗文化,而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社戏》教学重点不仅是领会该小说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还要理解作者对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淳朴人性的期盼。
《回延安》在教学时除了要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延安的浓烈情感,感知诗作带有乡士气息的意象,并体会诗作模仿陕北民歌信天游方式来表现新时代新内容的语言特点,还有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体会理解这首诗歌中的延安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热情。
《安塞腰鼓》的教学重点不仅要学习作者的语言运用,修辞,还要体会陕北高原人民蓬勃的生命力。
《灯笼》一文要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法,还要体会作者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率”的意志和热情。因此在教学时还应开放视野,尽力还原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意蕴,而不局限于民俗文化的探究。
本单元整体设计的核心任务是:自主阅读、情景朗读、学习仿写。以“自主阅读批注、情景朗读、学习仿写”的方式学习这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是诗歌,散文,小说,比较适合用多样朗读的方法体会文章内容,这四篇课文语言风格各异,有的雄浑强健,有的娓娓道来,有清新练达,有的朴素平易。通过阅读与批注的方式进行感悟。
本单元的写作重点是“学习仿写。”学生通过学习四篇课文,进行仿写练习,最后完成写作。
本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分为三个课段。
第一课段:通过浸润式阅读理,领会文学形象。
第二课段通过批注式赏析,体会四篇文章的布局谋篇,语言特色。
第三课段“写”起来,模仿《社戏》中融情于景,动用人的感官写景,虚实结合写景,以“看戏”为线索,按照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的来构思布局等写法。模仿《安塞腰鼓》中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对偶句的写法,高潮凸起又突然静谧的写法,“好一个安塞腰鼓!”循环出现渲染情感的写法。以及《灯笼》一文中以小见大的写法。
二、学习目标
1. 语言目标:体会作者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作者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能将课文当中富有文学味道的语言进行运用。
2.思维目标:通过多样的阅读,朗读,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对四篇课文的比较阅读,训练聚合思维,概括能力。通过片段仿写,单元大作文训练学生的鉴赏与创新思维。
3.价值目标:通过第一单元课文的学习,加深对民俗的价值与意义的思考。
三、教学实施
第一课段(6课时):分别学习《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通过浸润式阅读理与不同朗读 ,体会理解会文章主要内容及文学形象。
《社戏》叙事性较强,要通过默读体会作者对家乡醇厚人情的喜爱,通过分角色朗读来体会文中孩子们说话的语气,行动的童真可爱。
《回延安》采用信天游式民歌朗读,通过信天游式节奏大声朗读,来展现陕北民歌高亢明亮的特点。
《安塞腰鼓》采用合唱式朗读,可根据内容需要设计女领男领,女生齐读,男生齐读,男女生二声部轮读,小组层次读,全班合读,最后一女生轻读最后一句,来还原安塞腰鼓高亢激昂之后的渺远静谧。
《灯笼》虽也是抒情散文,但比起《安塞腰鼓》的抒情则委婉优雅了许多,所以学生在朗读时,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读慢一点,轻一点,优雅一些,课文最后作者借灯笼表达的是自己的家国情怀,又要读的激昂一点。这一单元的文章都是很适合朗读的,而且朗读风格各异,很适合让学生通过在文字的体会中,表达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情感的朗读。
第二课段(四课时)分别学习《社戏》《回延安》《安塞腰鼓》《灯笼》通过批注式赏析,体会四篇文章的布局谋篇、语言特色、价值意义。
第三课段:课时安排:二课时
1.学习任务:①比较阅读。比较研读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异同,分析不同的选材方式与表现人物情感,精神之间的关系。
②鉴赏仿写。在批注式赏析中咬文嚼字,体会理解文章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写作手法,语言的表现力。
③深层理解。加深对民俗的价值与意义的思考。
3. 学习资源:第四单元课文、《呐喊》《谈贺敬之同志的几首诗歌》《我读刘成章》《谈吴伯萧的散文》
4. 这四篇文章中那一篇文章打动了你,为什么?(最少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