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鱼我所欲也《孟子》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鱼我所欲也读 鱼,我所欲①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②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所欲 鱼、熊掌 生、义 提出
论点舍鱼取熊掌舍生取义由浅人深,自然明晓 比喻
论证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所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正面分析舍生取义的原因如使①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②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③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④也?
①如使——假如,假使。 ②则——那么。
③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④为——动词,做,干。译文: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呢?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①;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③。
①通过这种手段就能生存,可是有人却不去用。
②通过这种行为就可以避免患难,可是有人也不去做。
③由此可见,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义”),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严重的(“不义”)。假
设
分
析所欲莫甚于生
(最喜生)何不用
(不择手段求生)所恶莫甚于死
(最恶死)何不为
(不择手段避祸)反面论证“义”的重要性不用不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向善之心),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
递
进
论
证
法 非独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①而与②之,行道之人③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④也。
①呼尔——没有礼貌地吆喝。尔,助词。
②与——给。③行道之人——路上饥饿的人。
④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译文:一篮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失去它就会饿死。可是吆喝着给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屑于接受。一箪食
一豆羹“呼尔”
“蹴尔” 不屑接受 羞恶
之心
得——生舍——死正面举例不义
之食
万钟①则不辩②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③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④我与⑤ ?①万钟——高位厚禄。
②辩——通“辨”,辨别。
③何加——有什么好处。
④得——通“德”,感激。⑤欤,语气助词。译文:不管是否符合礼和义就接受了优厚俸禄。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熟识的贫困者感激我的恩德吗? 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接受万钟不辩礼义见利忘义
反面举例乡①为身死而不受,今为②宫室之美为③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④乎?此之谓失其本心⑤ 。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能有)妻妾的待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接受万钟不受食羹排比
对比丧失本心身外之物关乎生死保有本心停止舍生取义小结:
第一段:为人应舍生取义
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喻证)
第二层:分析舍生取义的道理
一步:辨证分析(正)
二步:假设分析(反)
第三层: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贤者勿丧。(递进式)
第二段:舍义以利就是丧失本心。
第一层:证明“义”之存在。 (正面举例)
第二层:揭示“见利忘义”。 (反面举例)
第三层:揭示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再次证明本文论点:舍生取义。(对比论证)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言语,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在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背诵课文写作特点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2.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
3.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看看他们的选择:苏武为了保持民族气节,选择流放牧羊。
屈原遭诬,选择流放。文天祥的选择:留取丹心照汗青。秋瑾面对严刑拷打的选择:舍生取义。她是中国第一个为推翻清朝卖国政府而流血牺牲的女英雄。 董存瑞的选择:舍身炸碉堡。1、指出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①乡为生死而不受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乡”通“向”;从前。“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辩”通“辨”;辨别。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色的字词。
①二者不可得兼( )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③此之谓失其本心( )
④贤者能勿丧耳( )
⑤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⑥呼尔而与之( )同时占有假使,假如天性、天良遗失、丢掉祸患、突难助词3、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
②生,亦我所欲, ,二者不可得兼, 。
③呼尔而与之 ; ,乞人不屑也。蹴尔而与之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舍生而取义者也义,亦我所欲也行道之人弗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