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碳达峰与碳中和
第1课时 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二氧化碳的性质
【A层 练基础】
知识点1 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对环境的影响
1.(2023秋·海口龙华区月考)下列变化过程中不会产生CO2的是()
A.动物呼吸 B.煅烧石灰石
C.煤的燃烧 D.植物光合作用
2.(2023·北京中考)我们要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下列行为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A.自备购物布袋
B.按需取餐不浪费
C.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
D.教室人空未关灯
3.(2023秋·泰安宁阳月考)自然界中碳循环如图所示,箭头表示碳的输送途径。
(1)途径①消耗空气中的 。
(2)途径②消耗CO2的量白天比夜晚 (填“多”或“少”)。
(3)途径③中某气体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4)途径④可使空气中CO2含量 (填“增加”或“减少”)。
(5)“碳中和”指采取各种措施使CO2排放和消耗基本保持平衡。若要增大途径②碳的消耗量,作为中学生的你能做的是 。
知识点2 二氧化碳的用途
4.大棚蔬菜种植时,经常使用CO2作气体肥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使用CO2可以增加产量
B.使用CO2期间可以大量浇水
C.人进去时,要先通风防窒息
D.CO2发生器要吊起来使用,因为CO2密度比空气大
知识点3 二氧化碳的性质
5.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B.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 g·L-1
C.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
D.二氧化碳不能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
6.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7.(2023·自贡中考)下列方法能区分氮气和二氧化碳两瓶气体的是()
A.观察颜色
B.闻气味
C.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D.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
8.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加热试管,再加入活性炭,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是()
A.红色——紫色——红色
B.红色——无色——紫色
C.无色——紫色——红色
D.红色——紫色——无色
9.实验室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检验CO2性质的相关实验,请回答:
(1)c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若要证明b处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可采取的改进方法是 。
(3)根据烧杯中的现象可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是 (写出一条即可)。
【B层 提能力】
10.[学科素养·化学观念](2023秋·滨州沾化月考)“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下列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一定不变
B.变化观: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参与了碳、氧循环
C.微粒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D.平衡观: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大
11.[跨学科融合](2023·宜宾中考)如图,杠杆已调至平衡,向集气瓶内缓慢通入一定量的CO2气体,稍后再倒入浓氢氧化钙溶液(液面不接触乒乓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入CO2气体后,左端乒乓球下降
B.整个过程中乒乓球位置始终没有变化
C.倒入浓氢氧化钙溶液后,杠杆逐渐恢复原状
D.其他条件不变,将CO2换成H2会产生同样现象
12.如图表示五种物质间的关系。图中“→”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及生成物已经略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反应①一定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
B.反应②一定吸收热量
C.物质X一定为H2CO3
D.反应③可能出现浑浊现象
13.[学科素养·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为探究二氧化碳的部分性质,设计实验装置如图(夹持仪器省略),捂热干冰位置的玻璃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a处试纸不变色,c处试纸变红色,说明CO2能与水发生反应
C.b与c、d与e现象对比均可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D.d处火焰先熄灭,CO2不支持燃烧
【C层 拓思维】
14.[数字化实验]如图1所示,用数字化实验探究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实验时将两支注射器内的液体先后注入容器。实验过程中的压强变化如图2所示。
(1)分析AB段压强减小、CD段压强增大的原因是 。
(2)图2中压强始终没有达到0 kPa,可能的原因是 。 第三节 碳达峰与碳中和
第1课时 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二氧化碳的性质
【A层 练基础】
知识点1 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对环境的影响
1.(2023秋·海口龙华区月考)下列变化过程中不会产生CO2的是(D)
A.动物呼吸 B.煅烧石灰石
C.煤的燃烧 D.植物光合作用
2.(2023·北京中考)我们要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下列行为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D)
A.自备购物布袋
B.按需取餐不浪费
C.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
D.教室人空未关灯
3.(2023秋·泰安宁阳月考)自然界中碳循环如图所示,箭头表示碳的输送途径。
(1)途径①消耗空气中的 氧气(或O2) 。
(2)途径②消耗CO2的量白天比夜晚 多 (填“多”或“少”)。
(3)途径③中某气体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CO2+2H2O 。
(4)途径④可使空气中CO2含量 减少 (填“增加”或“减少”)。
(5)“碳中和”指采取各种措施使CO2排放和消耗基本保持平衡。若要增大途径②碳的消耗量,作为中学生的你能做的是 植树造林(合理即可) 。
知识点2 二氧化碳的用途
4.大棚蔬菜种植时,经常使用CO2作气体肥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B)
A.使用CO2可以增加产量
B.使用CO2期间可以大量浇水
C.人进去时,要先通风防窒息
D.CO2发生器要吊起来使用,因为CO2密度比空气大
知识点3 二氧化碳的性质
5.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A.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B.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 g·L-1
C.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
D.二氧化碳不能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
6.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是(D)
7.(2023·自贡中考)下列方法能区分氮气和二氧化碳两瓶气体的是(D)
A.观察颜色
B.闻气味
C.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D.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
8.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加热试管,再加入活性炭,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是(D)
A.红色——紫色——红色
B.红色——无色——紫色
C.无色——紫色——红色
D.红色——紫色——无色
9.实验室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检验CO2性质的相关实验,请回答:
(1)c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
(2)若要证明b处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可采取的改进方法是 在a处放一干燥的石蕊纸花,观察是否变色 。
(3)根据烧杯中的现象可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是 密度比空气大(或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写出一条即可)。
【B层 提能力】
10.[学科素养·化学观念](2023秋·滨州沾化月考)“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下列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B)
A.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一定不变
B.变化观: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参与了碳、氧循环
C.微粒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D.平衡观: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大
11.[跨学科融合](2023·宜宾中考)如图,杠杆已调至平衡,向集气瓶内缓慢通入一定量的CO2气体,稍后再倒入浓氢氧化钙溶液(液面不接触乒乓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通入CO2气体后,左端乒乓球下降
B.整个过程中乒乓球位置始终没有变化
C.倒入浓氢氧化钙溶液后,杠杆逐渐恢复原状
D.其他条件不变,将CO2换成H2会产生同样现象
12.如图表示五种物质间的关系。图中“→”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及生成物已经略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C)
A.反应①一定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
B.反应②一定吸收热量
C.物质X一定为H2CO3
D.反应③可能出现浑浊现象
13.[学科素养·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为探究二氧化碳的部分性质,设计实验装置如图(夹持仪器省略),捂热干冰位置的玻璃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a处试纸不变色,c处试纸变红色,说明CO2能与水发生反应
C.b与c、d与e现象对比均可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D.d处火焰先熄灭,CO2不支持燃烧
【C层 拓思维】
14.[数字化实验]如图1所示,用数字化实验探究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实验时将两支注射器内的液体先后注入容器。实验过程中的压强变化如图2所示。
(1)分析AB段压强减小、CD段压强增大的原因是 AB段压强减小,是因为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钙溶液吸收,导致容器中气压减小;CD段压强增大,是因为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增多,气压增大 。
(2)图2中压强始终没有达到0 kPa,可能的原因是 二氧化碳过量,不能完全反应,装置中有气体剩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