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程标准 学习重点
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1.核心概念:基层自治、社区、济贫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制度。 2.关键问题 (1)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有何特点 (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怎样产生的 其实行情况如何
【重要概念】
1.庄园: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是一个农村共同体,也是一个自治的政治单位,内有耕地、公地、教堂、领主邸第与农奴住宅等。农奴提供劳役、耕作、缴税;而领主则必须分给农奴土地、提供保护、执行司法。
2.社区: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基本要素有:有一定的地域;有一定的人群;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及相应的管理机构;有满足成员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各种生活服务设施。
3.济贫法:英国政府制定的救济失业贫民的法律。指英国1601年颁布的《伊丽莎白济贫法》和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济贫法修正案》,前者在历史上首次由政府以立法形式规范济贫事业,后者首次明确对穷人的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在社会保障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4.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5.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193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社会保障法》,正式提出了“社会保障”概念。这意味着对失业或贫困人员的社会救济,已经不再纯粹是一项救济行为,而是保证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维护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也是政府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6.福利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其实质是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其特点是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其形式得到立法和制度的保证。其作用是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消费,但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助长了懒惰行为。
【教材史料】
1.教材导入“教士主持解除婚姻的场面”及文字解读。
思路引导:(1)史料价值:图片出自1330年前后海德堡的一册手抄本,对于研究中古时期的基层治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文字信息:“教士”主持解除婚姻,反映了教会是中世纪西欧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2.教材第一子目“史料阅读”解读。
思路引导:(1)信息获取:古希腊的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村社实行自治。
(2)信息解读:古希腊民主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教材第一子目两则“历史纵横”综合解读。
思路引导:联合国对基层治理的重视;社区自治已经成为各国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社区居民自主管理和参与意识的加强;社区治理方式改变(市场化)。
【教材问答】
1.教材第一子目“学思之窗”:你怎么看待这种基层治理方式
思路引导:这种基层治理方式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政府不提供个别服务,而是关注整个地区居民的幸福,关注社区整体经济、文化与自然的健康和谐发展;社区主要依靠居民自我管理。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社区治理”模式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运作水平和效率,有利于基层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的解决。
2.教材第二子目“思考点”: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重要作用
思路引导: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在医疗、养老、就业、住房和教育等方面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保障,减轻人们的后顾之忧,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3.“学习拓展”:谈谈你对材料中现象的看法。
思路引导:任何一种政策只有适应具体的社会经济或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经济或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起阻碍作用。因此,各国政府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政策是正常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大力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欧洲很多国家建立了福利国家,为国民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福利。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有些国家的福利制度已经影响了国家经济发展,便不得不作出调整,力图在奖勤罚懒和保障福利两者之间保持平衡,以保证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北欧一些国家继续扩大社会福利,目的也是如此。
关键问题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有何特点
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 古希腊时期 村社自治,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
西欧 封建 社会 庄园 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他们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审判,裁决纠纷
城市 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城市从国王或领主那里获得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基督 教会 在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代 西欧 民族 国家 英国 1835年颁布法律,规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
美国 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法国 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
第二 次世 界大 战后 社区 组织 的建 立 背景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使传统的社会救济方式遭遇瓶颈,各国不得不探索社会救济的新方法
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功能 实行居民自我管理,提供生活服务、教育、休闲娱乐、福利、卫生保健等,参与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决策
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使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作用 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特点 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
任务一 合作探究——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视角1 中世纪西欧基层治理
材料一 庄园是地方事务的管理者,是地方法规的制定者,是地方案件的审判者。从范围来看,真可谓事无巨细,在它的视野之内,一些法庭不仅能够处理邻里吵架、小偷小摸、乱倒垃圾、财物丢失、债务纠纷、土地的转让继承等极为具体琐碎的事情,而且也能处理审判诸如杀人放火、盗窃之类的重大案件。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精粹世界史》
材料二 巴黎商人行会的会长拥有广泛的权力,他的司法审判权不但及于商会成员,而且及于全体巴黎市民,他负责城防建设,监督道路桥梁的修筑,主持城市警务及粮食供应,并征收赋税,可见他的政治作用之大。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精粹世界史》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欧洲中世纪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式及其基本职能。
[结论] (1)庄园是主要基层单位,庄园主或管家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审判,裁决纠纷。随着西欧城市的兴起,城市里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行会或商会,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视角2 近代西方国家基层治理
材料三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
——摘编自侯晓光《村民自治研究——基于
清末民国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的比较》等
材料四 社区服务最早是为了解决西方工业化过程中的贫困问题而产生的。1869年,在索里牧师的倡导下,英国伦敦成立了第一个以济贫为主要功能的社区服务组织——慈善组织会社。它将伦敦全区划分为若干区,每区建立一个分支机构和志愿委员会,主持本区的救济分配工作。继慈善组织会社活动之后,在英美又兴起了睦邻组织运动。……后来这类组织发展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区服务中心,进一步促进了社区服务的发展。
——摘编自李容芳主编《社会保障学》
材料五 美国社区里的事务通常由社区的最高权力机构——社区董事会(社区委员会)来进行自我管理……社区董事会在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起桥梁和沟通作用。社区董事会不向市政府负直接责任。市政府指导社区的发展,但是不直接干预社区内部的事务。
——摘编自施雪华等《美国社区治理及其启示》
[问题]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基层治理制度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社区组织建立的背景及其主要举措。
(4)根据材料五,分析美国社区的管理模式是怎样的。在此管理模式下,政府扮演什么角色
[结论] (2)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对基层治理的管理;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民主思想的不断传播;制度保障、政策法规的引领等。
(3)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使传统的社会救济方式遭遇瓶颈,各国不得不探索社会救济的新方法。
举措:把城市分为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4)管理模式:自治型管理模式。
角色:政府不直接干预社区内部的事务,只是在政策制定、财政支持和监督管理上发挥作用。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中世纪的西欧乡村形成了庄园与村社的共同体组织,他们自主制定规则并开展自我管理,地方管理者必须由村民集体选举产生。村民按照财产多寡分摊政府税款,并制定了庄稼收割后穷人和妇女优先捡拾麦穗的村法规约。中世纪西欧乡村共同体组织的成立旨在( )
A.宣扬“社会契约论” B.贯彻济贫互助理念
C.维护基层社会稳定 D.创新地方自治模式
解析:C 据材料“他们自主制定规则并开展自我管理……妇女优先捡拾麦穗的村法规约”可知,中世纪西欧乡村共同体组织实行庄园与村社共同管理,基层管理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形成济贫互助的理念,有利于维护基层社会稳定,故选C项;材料为“中世纪的西欧”,排除A项;贯彻济贫互助理念是举措,而不是目的,排除B项;创新地方自治模式的目的还是维护基层社会稳定,排除D项。
2.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英国在《竞争求质量》白皮书中指出: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传统模式。这种基层治理方式( )
A.扩大政府职能及增加了政府行政开支
B.削弱居民民主参与意识和政治责任感
C.减少多元社会资源和资本力量的投入
D.有利于提高治理效率和降低治理成本
解析: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方式下,社区承担了更多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使基层治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故选D项。
[深化拓展] 近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趋势及意义
1.特点
(1)基层治理以自治为主,自主权逐渐扩大。
(2)基层自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3)地方自治对内民主治理、对外独立自主。
2.趋势
(1)基层治理向规范化、法治化方向发展。
(2)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
(3)社区承担更多的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使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3.意义
(1)扩大就业,缓和社会矛盾,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2)提高社区治理的效率与能力,降低成本。
(3)改善社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提高生活水平。
(4)为其他国家基层治理提供借鉴。
关键问题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怎样产生的 其实行情况如何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历程 国家 内容
建立 英国 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济贫制度
德国 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
美国 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发展 资本主 义国家 1.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社会保障体系。此后,瑞典、挪威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 2.影响 (1)积极: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 (2)消极: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
苏联 根据1977年苏联颁布的宪法,苏联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大致继承了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 1.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 2.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任务一 合作探究——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视角1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一 1883年德国颁布的《疾病保险法》规定工人生病时,医疗费用由雇主和工人承担,比例为三分之一与三分之二;它用社会保险立法的形式,建立起强制性的由国家为劳动者提供生活风险保障的制度,并为其他国家起了示范作用,后颁布《意外伤害保险法》《伤残老年保险法》等。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整理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陷入了重重困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兴起与加速发展,资本可以随意跃出国界,工会对福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扩大福利支出的政策都会促使资本“外逃”, 资本“外逃”反过来又加剧了国内的失业压力。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用于消费,既增加了西欧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导致这些国家在对外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国民对福利的过度依赖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劳动力市场僵化,“福利经济”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诱发了长期困扰西方社会的福利道德问题。
——摘编自代恒猛《全球化与欧洲“福利国家”:
一个理论研究视角》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背景、意义及其局限。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福利制度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
(3)综合以上材料,你对实施社会福利政策有何认识
[结论] (1)背景:政治上,德国统一,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确立;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经济上,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差距及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思想上,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统治者认识转变。
意义: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其他国家提供示范。
局限:主要面向产业工人;政府承担责任较小,筹集费用多由社会和个人承担等。
(2)资本流失,加剧国内失业压力;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削弱国家经济竞争力;劳动者生产积极性降低, 不利于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
(3)社会福利政策是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要大力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生产力的发展是实施社会福利措施的前提,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实施社会福利措施有利于改善民生,稳定社会;调动全社会的福利意识,拓宽资金渠道,适度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加强对社会福利政策的完善,避免形成惰性思维等。
视角2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三 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加快落实社保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制度,规范社保基金管理,发展商业保险。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坚持和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9年10月31日)
[问题]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社会主义保障制度建立并完善的原因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
[结论] (4)原因: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有益经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为其提供物质基础;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作用: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在医疗、养老、就业、住房和教育等方面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保障,减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任务二 检测反馈
1.1889年德国颁布的《养老金保险法》规定: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为70岁,领取养老金的人必须行为端正,没有不良记录。俾斯麦将之作为“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这表明,当时德国实行社会保障政策的目的是( )
A.防止分裂割据局面再现
B.践行凯恩斯主义
C.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D.健全法律体系
解析:C 德国对于领取养老金的人有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要求,而俾斯麦的言论充分证明当时德国是将社会保障作为稳定统治的手段,即通过社会保障来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故选C项;材料中的“革命”主要指工人阶级运动,与分裂割据无关,排除A项;1936年凯恩斯发布《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凯恩斯主义,排除B项;健全法律体系与“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不符,排除D项。
2.1993年,上海市发布《关于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通知》,宣布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1995年年底,全国有沈阳、青岛等11个城市初步建立了城市居民低保制度。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这些低保制度的建立和推广( )
A.得益于国民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
B.推动了沿海港口城市的进一步开放
C.凸显出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D.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确立
解析:A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属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需要政府财政开支的,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国民经济规模增长,政府财力增加,为建立城市低保制度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低保制度属于对内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对外开放关系不大,排除B项;低保制度强调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而共同富裕强调全体国民的普遍富裕,排除C项;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同一范畴,排除D项。
[深化拓展]
一、用唯物史观评价西方社会保障制度
1.积极影响
(1)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
(2)调节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
(3)促进社会服务,缓解就业压力。
(4)保护公民权利,体现团结互助。
(5)巩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
2.消极影响
(1)庞大的福利开支使资本主义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严重地妨碍了经济的增长和对高新技术的投入,成为社会持续充分发展的障碍,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矛盾凸现。
(2)助长了社会成员的闲散性。
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历史启示
1.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只有与经济基础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才是最合理的,才能促进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
2.必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稳定社会秩序,促使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通过法律手段规范政府、单位及个人的行为,为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提供法律保证。
4.建立多种形式的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5.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量力而行,不可操之过急。
6.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应建立国家与个人共同的责任和风险机制。
三、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取得成就的原因
1.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等国的有益经验。
2.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3.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
5.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知识框架】
[基础巩固练]
1.据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记载,公民满18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簿中登记,村社成员对其投票,如果投票结果认为他没有自由民身份,他得向公民法庭申诉。据此可知,村社( )
A.是基层治理的基本单位
B.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
C.遵循了民主、平等的原则
D.裁决自由民与奴隶的纠纷
解析:A 材料反映出村社在雅典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村社是基层治理的基本单位,A项正确;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排除B项;材料中未体现“平等”,排除C项;公民法庭负责“裁决自由民与奴隶的纠纷”,排除D项。
2.1396年,英国奥克斯希尔村村民们相互达成协议,对于村内非法侵占和协议纠纷等内部冲突,绝不寻求外部力量来解决。在实际生活中,村庄与外部联系由法庭进行控制管理。由此可知( )
A.王权对乡村社会没有影响
B.领主通过法庭独断司法事务
C.村庄具有一定的自治功能
D.英国乡村法是英美法系源头
解析:C 据题意可知,英国奥克斯希尔村对内部冲突依靠自身的力量协商解决,村庄与外部联系由法庭进行控制管理,说明14世纪末的英国实行乡村自治,C项正确;“王权对乡村社会没有影响”说法绝对,排除A项;“独断”的说法错误,农民在法庭也有一定的话语权,排除B项;英美法系源头是判例法,排除D项。
3.中世纪时期,庄园法庭之于领主,是其对农民进行统治和剥削的工具,他们通过在庄园法庭上享有的司法审判权来实现维护自己利益并达到对庄园内的农民进行人身限制的目的;农民则通过在庄园法庭上的合法斗争,限定了劳役量,以防止领主任意增加负担。这反映出西欧( )
A.庄园实现了自给自足
B.庄园独立享有各种权力
C.庄园法庭具有二重性
D.庄园法庭维护了农民利益
解析:C 根据材料可知,庄园法庭一方面是维护庄园主统治的工具,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维护了农民的利益,说明庄园法庭具有二重性,C项正确;自给自足属于庄园经济的特点,但材料强调的是庄园法庭,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司法权,排除B项;庄园法庭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农民利益,主要维护的是领主利益,排除D项。
4.14、15世纪法国城市中兴起了基层民间组织——兄弟会。兄弟会一般不要求会员来自特定阶层或具有特定身份,其组织框架与当时的市政官制度有极大的相似性,他们建立救济院或者向救济院捐款,在宗教节日给穷人发放粮食。兄弟会的建立( )
A.有利于弥补市政机构“社会保障”的职能
B.表明基督教对中世纪市民社会的高度控制
C.削弱了教会和贵族在城市中的政治影响力
D.是中古欧洲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产物
解析:A 根据材料“他们建立救济院或者向救济院捐款,在宗教节日给穷人发放粮食”可知,兄弟会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对于市政机构的“社会保障”的职能进行了补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基督教与兄弟会的关系,排除B项;兄弟会主要是发挥社会救济的职能,且其性质为基层民间组织,与政治影响力关系不大,排除C项;中古欧洲的经济基础是庄园经济,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为无依无靠的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住院式集中照顾,这样虽较好地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但也造成财政负担加剧、被照顾者精神生活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社区照顾应运而生。这说明在英国( )
A.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B.社区的管理效率得到提升
C.基层民众享有较大的自治权
D.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解析: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为无依无靠的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住院式集中照顾,但是变相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这也促使了社区照顾的出现,使得社区承担更多的政府功能,D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政府放松对经济的干预,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社区的管理效率状况,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保障,并非基层自治,排除
C项。
6.1991年,加拿大政府公布了“健康和社会服务法”,规定由政府与社区合作共同来承担保健任务。同年,英国在《竞争求质量》白皮书中提出: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不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这些做法旨在( )
A.降低基层治理成本
B.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C.减少国家行政干预
D.扩大社区政府职能
解析:A 政府减少对公共服务的负担,可以有效降低基层治理的成本,A项正确;单纯地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也可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之所以进行改革,主要还是治理成本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属于减少国家干预的表现,但不是目的,排除C项;社区不是政府,不能说扩大社区政府职能,排除D项。
7.德国于1863年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1884年颁布了《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伤残及养老保险法》,再加上20世纪初颁布实施的其他医疗、工伤、失业等法律,建立起了较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由此可知,德国社保体系确立过程的显著特点是( )
A.立法推进 B.立足企业
C.多方共建 D.强制参与
解析:A 题干提及德国从1863年到20世纪初,颁布了《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事故保险法》《伤残及养老保险法》等一系列法律,从而建立起较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可知德国社保体系确立过程的显著特点是立法推进,故选A项。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读下图英国社会保障投入构成百分比,可以看出英国社会保障( )
A.资金主要来源于资本家纳税
B.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C.覆盖面比较广而且日渐完备
D.标志国家对经济干预减少
解析: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英国社会保障投入来源于国家、企业(雇主)和个人,实现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故选B项。
9.西方国家福利政策理论发展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普遍推选国家干预主义下的福利社会;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应由个人负责、倡导福利私有化的新自由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20世纪90年代后又出现了主张福利的规则、筹资和提供应由不同部门负责共同完成的福利多元主义。这一系列政策变化( )
A.说明了西方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备
B.反映了西方国家多元分配方式的出现
C.体现了西方国家对生产关系的再调整
D.说明基层治理的成本与效率普遍提高
解析:C 福利政策是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体现了对生产关系的再调整,C项正确;社会保障体系涵盖养老、疾病、失业、伤残等内容,而材料主要述及社会保障的运行机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福利政策这一种分配方式,无法体现多元,排除B项;基层治理的成本是在降低的,排除D项。
10.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宪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我国( )
A.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B.仅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
C.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
D.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解析:D 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通过对宪法的修订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保障制度,不是法制建设,排除A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仅针对弱势群体,排除B项;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社会福利水平在逐步提高,排除C项。
[素养提升练]
11.中世纪西欧的村庄在相当程度上独立管理自己的事务,有自身的权力机构——村民会议,有自身选举出来的管理人员,而且具有与上级权威机构打交道的合法地位。这种乡村共同体促进了( )
A.民族国家的心理认同
B.国王权力的不断集中
C.地域集体观念的增强
D.农奴政治地位的提高
解析:C 根据材料可知,村庄的独立性较强,可以自己管理村庄事务,选举产生自己的权力机构和管理人员,这些都有利于村庄成员形成共同的理念、共同的担当,促进了地域集体观念的增强,故选C项;
16—19世纪,西方国家才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排除A项;村庄独立性较强,反映了西欧封君封臣制度下王权软弱的特点,这不利于国王权力的集中,排除B项;中世纪西欧,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地位低下,没有政治权利,农奴政治地位的提高与史实不符,排除
D项。
12.据下表可知,近代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的发展( )
18世纪 治安法官按照地方习俗进行管理,完全不受议会法令的影响
1835年 市政法案规定由领取薪水的行政人员来执行地方政府的工作,并对郡治安法官进行分权
1888年 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
1894年 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规定民选议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
A.全面继承地方自治传统
B.扩大了社区的服务功能
C.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D.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解析:C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18世纪治安法官按照地方习俗进行管理,完全不受议会法令的影响,到19世纪议会通过一系列法律规定地方自治,民选议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据此可知地方自治不断向民主化转变,故选C项;全面继承地方自治传统与19世纪的史实不符,排除A项;B、D两项均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排除。
13.17世纪以来,英国的济贫院可以在院外对流浪者、失业者提供救济,老弱病残和失业壮汉都可以获得救济。19世纪30年代末以后,英国停止了济贫院外的救济活动,对有能力的劳动者的户外救济被禁止。这一变化( )
A.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B.顺应了社会转型需要
C.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D.缩小了福利国家规模
解析:B 停止对有能力劳动者的救济迫使有能力的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取收入,这一措施缓解了工业革命时期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故选B项;教育与培训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有能力的劳动者被禁止救济不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排除C项;福利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建立,排除D项。
14.(2023·浙江6月选考,15)阅读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
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B.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受到触动
C.政府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贫困问题
D.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
解析:D 根据柱状图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福利开支大幅度上升,而社会贫困人口比例和贫困线以下人数却并未发生显著变化,这说明当时社会福利制度并没有有效发挥作用,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社会财富各阶层占有的数据,社会贫富差距情况通过柱状图并不能反映出来,排除A项;福利制度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B项;福利制度是政府建立起自上而下的机制解决社会贫困问题,排除C项。
15.(2022·湖北卷,16)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
B.减缓老龄化进程
C.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D.缩小贫富间差距
解析:A 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社会福利由国家财政负担,当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危机时,减少福利成为改革内容之一,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由此分析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公共财政负担,因为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反而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积极性,故选A项,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老龄化问题,也不能起到缩小贫富间差距的作用,排除B、D两项。
16.(2022·海南卷,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人民生活保障建设。1948年,东北行政区委员会颁布的《东北公营企业暂行劳动保险条例》是我国在较大区域内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新中国成立后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积累经验并奠定了基础。
1951年,政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一位得知此消息的职工说:“社会主义好,生、老、病、死有劳保。”到1952年11月底,全国实行《劳保条例》的企业达2 860家,职工320万人。1953年,政务院又发布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若干修改的决定》。1956年,全国实行《劳保条例》的职工达到1 600万,比1953年增加了近4倍,签订了集体合同的职工有700万人,比1953年增加了10倍,合计共有2 300多万职工享受了《劳保条例》规定的不同保险待遇。至此,享受劳动保险的职工占国营、公私合营、私营企业职工总数的94%。1956年,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火的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们的生养死葬都有
依靠。”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10)》
(1)根据材料,概括过渡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建设取得历史成就的背景。
答案:(1)中国共产党领导;注重法治化、制度化;先试点后推广,稳步实施;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普及率高、涵盖面广,涉及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注重对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的保障。
(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的基本完成;“一五”计划的开展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