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一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自2002年10月启动以来持续至今,已成为每年年终全国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大餐。近年来,“最美妈妈”“最美护士”“最美教师”等“最美”人物的评选不断涌现,这些“最美"来自民间,传播于网络,最后汇聚成全国上下的主旋律。这些活动
A.改善了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B.促进了良好社会风尚形成
C.提高了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D.加快了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2.2020年8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暑主席令,决定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做出杰出贡献的钟南山“共和国助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藏“人民英雄”的国家荣誉称号。这一决定( )
A.丰富了新时代特色理论体系 B.对精神文明建设起推动作用
C.利于中国快速战胜重大疾病 D.全面提升了公民的道德素质
3.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提到:“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据此可知,当时
A.修宪旨在顺应市场经济需要 B.未改变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认识
C.国民经济比例出现严重失调 D.法律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规定,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主要说明我国( )
A.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B.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C.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 D.弱势群体利益得到保障
5.在新中国法制史上,有一部法律被视为“人民权利的宣言书与守护神”,也被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它的编纂历时66年,孕育过程经历了4次大起大落。这部法律最可能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C.《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中古西欧的教会学校教授数学、天文、音乐、文学等,虽以宗教为目的,但时刻不忘告诫人们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杀人等,这表明教会学校( )
A.推动自然科学发展 B.强化思想文化控制
C.重视宗教伦理教化 D.促进理性思维形成
7.西方有两大法律体系:一支是以罗马法为基础的大陆法系:另一支是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的英美法系。罗马法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公元1-3世纪;英美法系则形成于18世纪.19世纪、20世纪后传遍世界。从时间背景分析,两大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哪一因素影响
A.严格先进的法律理念 B.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C.领土扩张和军事征服 D.成文法形式易于传播
8.1764年7月,意大利人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 )
A.正当审判程序原则 B.无罪推定原则 C.天赋人权原则 D.人人平等思想
9.古罗马时期,法律规定儿子必须继承父亲的职业。由于工资低微、工作时间长、赋税苛重,或在职业上没有兴趣,成千上万的人放弃了自己的职业。由此可知,这一规定( )
A.说明罗马法具有人文关怀 B.适应了帝国扩张的需要
C.不利于古罗马工商业发展 D.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10.近代欧洲存在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成文的法典为表现形式,以民法为典型,以演绎为思维特点;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普通法为基础,以归纳为思维特点。据此可推知( )
A.地理环境影响了法律体系的特点 B.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的延续
C.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 D.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
11.朱元璋选用深通法律的学者编订律令,经过缜密的商定,去繁减重,编成《大明律》,又为简化公文,于洪武十二年立《案牍减繁式》颁示各衙门,使公文明白好懂。由此可见,明初( )
A.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B.重视法令和吏治的建设
C.以法治国成为上下共识 D.大部分老百姓明晓律令
12.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这表明宋代( )
A.儒学逐渐向基层渗透 B.律令儒家化特征明显
C.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D.政府对社会控制松弛
13.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用儒家经义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量刑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董仲舒曾收集整理了232 个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这表明汉代( )
A.司法受儒学影响 B.关注人情冷暖 C.弱化宗法观念 D.强化法制体系
14.朝鲜《高丽律》的篇章内容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的《大宝律令》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这反映了( )
A.唐朝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B.《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C.《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D.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
15.西周时期,“孝”走出了家族伦理的范围,由子女对父母的义务,扩大为诸侯对天子的义务,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又延伸为政治上的君臣关系。这反映出当时( )
A.伦理和政治实现了结合 B.宗法制度成为分封制度的基础
C.奴隶制贵族政治的形成 D.家国一体的政治局面开始形成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治要孝经广要道章》引孔子的话:“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善于礼。”在孔子看来,礼乐是治国的基本方式之一。从个体来看,通晓礼乐,以礼残行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君子好礼、学礼并非仅仅自立;从治国来看,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君子好礼、行礼,就不单单是个人之“修身”,也是“治国平天下”的重要途径。董仲舒提出“春秋决狱”的社会治理办法,即以六经中的思想作为判常的依据,犯罪者的动机是否合“礼”,对审判结果会造成直接的重大影响。中国历史上的“礼”“法”合流,是以“礼”入”法”而成,即是汉廷尉陈宪疏中所说的现象:“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摘编自王乐《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礼治》
材料二 西方社会治理理论建立在推崇个人权利至上的基础上,把私有制、私人占有、自我所有权看作天经地义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亚当斯密将“看不见的手”“公正的旁观者”“经济理性人”“守夜人”等经典隐喻缘合起来,提出了一个有关未来文明社会的乌托邦;诺齐克提出“最小国家”体现了自由至上的理念;哈耶克坚持从个人主义出发,强调维护个人自主。
——摘编自张国清、何怡《西方社会的治理危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2)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社会治理思想与中国古代相比的不同之处,(8)并分析其局限性。
17.法律作为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有一个更替嬗变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律延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8)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华法系的不同之处。(6)选必一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感动中国”“最美”“精神大餐”“主旋律”可知,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不断丰富的同时,国家精神文明、公民的道德修养,日益受到社会各阶层的高度关注,促进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B项正确;这些活动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加快民主法治建设进程关系不大,排除A、D项;提高了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夸大了这些活动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2020年8月,国家表彰为抗疫斗争做出杰出贡献的钟南山等人,宣传了正能量,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B项正确;奖励对国家和人民做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人物不能丰富新时代特色“理论体系”,排除A项;国家奖励在这次抗疫斗争中做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不是快速战胜所有重大疾病的重要条件,排除C项;国家奖励抗疫斗争中做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人物与“全面”提升公民的素养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依据材料“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可知,1982年宪法强调发挥计划与市场的作用,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结合所学可知,1982年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该宪法的修订是顺应当时经济体制改革需要的,能够对改革开放起到法律保障的作用,D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的,1982年时,还未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仍是计划体制内的改革,排除A项;从材料可以看出该宪法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变化,排除B项;国民经济比例出现严重失调发生在1858年大跃进运动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可知,通过宪法的不断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B项正确;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材料中体现的信息不足,排除A项;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不符合史实,中国的公民社会福利水平在不断的提升,排除C项;弱势群体利益得到保障,说法不够全面,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因此B项正确;ACD项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故选B项。
6.C
【详解】教会学校虽以宗教为目的,但时刻不忘告诫人们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杀人等,这体现了当时教会学校重视宗教伦理教化,C项正确;教会学校重在教授神学知识,其不利于自然科学发展,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看出教会学校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排除B项;教会学校教授的内容多为神学内容,与理性思维相左,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背景分析可知,罗马法是罗马帝国扩张时期,英美法系也是殖民扩张侵略时期,所以说明两大法律体系的形成时期正是国家大力扩张和军事征服的阶段,C项正确;从时间背景分析,无法得出严格先进的法律理念,排除A项;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只是后者的原因,排除B项;成文法早就形成,从时间背景分析,这不是其影响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可知,在法官判决某个嫌疑人有罪前,社会和个人不能将其当作罪犯处理,体现了未经审判证明有罪前,推定披控告者无罪,即无罪推定原则,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并非“正当审判程序”原则,排除A项;天赋人权原则与未经审判证明有罪前,被控告者无罪等不符,排除C项; 材料主旨井非要说明“人人平等”,排除D项。 故选B项。
9.C
【详解】用法律手段强制职业世袭,导致工资低、工时长、赋税重,很多人放弃职业等,反映出该项法律不利于古罗马工商业发展,C项正确;罗马法具有人文关怀与强制职业世袭等不符,排除A项;成千上万人放弃自己的职业不利于帝国的发展,排除B项;职业世袭限制而非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材料反映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表现形式、思维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成文法系,英美法系又称判例法系,受罗马法的影响较小,法律多以判例形式出现,说明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C项正确;材料强调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差异,没有反映出这一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表现形式、思维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延续的观点无法成立,排除B项;材料并非强调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朱元璋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组织人员规范法律,说明明初重视法律建设;另一个是简化政府公文,“使公文明白好懂”,有利于防止官吏从中舞弊弄奸,B项正确;“完备的法律体系”应指系统的法律体系的建立,材料信息并未体现,排除A项;中国古代人治大于法治,题干中更未提及上下共识,排除C项;题干信息并未涉及老百姓,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经》《论语》以及赵令赫的孝顺,这些都是儒家思想渗透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与法律相关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与乡约相关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对社会控制松弛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根据“是用儒家经义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量刑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董仲舒曾收集整理了232 个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可得出“经义决狱”体现出儒学义礼对法律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关注人情冷暖,排除B项;从材料可得出宗法观念在强化,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朝鲜《高丽律》的篇章内容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的《大宝律令》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可见作为中国法系的代表作,唐律超越国界,对亚洲诸国产生了重大影响,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唐律》对周边国家产生的影响, 并非《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排除B项;“《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西周时期,“孝”从子女对父母的义务扩大为诸侯对天子的义务,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反映出当时伦理和政治实现了结合,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宗法制度是分封制度的基础,排除B项;奴隶制贵族政治在西周之前已形成,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并非家国一体的政治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16.(1)特点:强调个体利益与所在群体、国家利益的一致性;礼法并施,以礼为主。
原因:“家国同构”和“大一统”理念的影响;宗法观念的根深蒂固;农耕经济的稳定性;儒家思想的推动。
(2)不同之处:强调个体自主,着眼于维护个人利益;主张政府和社会权力的相对性。
局限性:加剧了自由主义和社会对立性;弱化了政府的公共职能;不利于社会治理的整体发展。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善于礼”、“在孔子看来,礼乐是治国的基本方式之一。从个体来看,通晓礼乐,以礼残行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君子好礼、学礼并非仅仅自立”、“春秋决狱”、“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可归纳出礼法并施,以礼为;根据材料“从个体来看,通晓礼乐,以礼残行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君子好礼、学礼并非仅仅自立”、“从治国来看,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君子好礼、行礼,就不单单是个人之‘修身’,也是‘治国平天下’的重要途径”可归纳为,强调个体利益与所在群体、国家利益的一致性。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中国古代社会治理思想的产生尤其本身的必然因素,“家国同构”和“大一统”理念的影响;宗法观念的根深蒂固;农耕经济的稳定性;儒家思想的推动。
(2)不同:根据材料“西方社会治理理论建立在推崇个人权利至上的基础上,把私有制、私人占有、自我所有权看作天经地义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可归纳为,强调个体自主,着眼于维护个人利益;根据材料“看不见的手”“公正的旁观者”“经济理性人”“守夜人”“最小国家”可归纳为,主张政府和社会权力的相对性。局限性:根据所学知识可得,西方社会治理思想的这个特点也暴露了很多的局限性,加剧了自由主义和社会对立性;弱化了政府的公共职能;不利于社会治理的整体发展。
【点睛】
17.(1)特点:源远流长;重视“例”的作用;吸收儒家思想。(任两点)
标志:《唐律疏议》。
(2)不同:欧洲近代法律体系注重强调法律至上,中华法系则强调法律为君主统治服务,人治色彩强烈;欧洲近代形成了不同的法律体系,中华法系则有一定的连续性;欧洲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等原则,中华法系则突出教化作用。
【详解】(1)特点:由材料一“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可得,源远流长;由材料一“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同样非常重视‘例’等信息可得,重视“例”的作用;由材料一“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可得,吸收儒家思想。标志:结合所学中国古代法律的相关知识可知,《唐律疏议》的出台意味着中华法系的确立。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中西方法律的相关知识,从法律与君权的关系、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等角度思考作答。首先,从法律与君权的关系看,由材料二“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可得,欧洲近代法律体系注重强调法律至上,结合中国古代法律与君主专制的关系来看,中华法系则强调法律为君主统治服务,人治色彩强烈;从法律体系本身来看,由材料二“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可得,欧洲近代形成了不同的法律体系,由材料一“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清朝法律延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等信息可得,中华法系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从司法实践的角度看,由材料一“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可得,欧洲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等原则,由材料一“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可得,中华法系则突出教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