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1单元综合复习训练
一、单选题
1、唐初节度使只掌管军务,另设掌钱粮的度支使、管屯田的营田使,防区内的政事由刺史掌管。但玄宗后期,节度使开始兼领度支使、营田使,后来又兼采访使、采访处置使等。这种变化( )
A.反映专制集权的进一步发展 B.不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D.有利于地方官制的完善
2、《秦邮律》内容广及文书、驿制、邮驿等法令,明确规定文书传递时限、登记手续、入驿条件、生活待遇、邮驿机构的管理和奖惩办法等。该法令的制定主要是为了( )
A.完善秦朝法律制度的需要 B.促进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C.建立完备的邮政通信网络 D.保证国家政令的顺畅通达
3、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4、楚汉战争时,刘邦和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余悉除去秦法。”汉朝建立之初,“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攈摭秦法,取其(秦法)宜于时者,作律九章”。这说明汉初( )
A.关中地区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坚持法家思想的治国方略
C.宰相实现了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承袭秦朝法律并有所损益
5、雅典历史上出现过多次陶片放逐案例,如公元前487年,被驱逐者是前僭主庇西特拉图的亲戚希帕库斯;又如公元前417年,群众领袖海柏波拉斯遭到政治对手联手对付被流放。这一现象说明( )
A.民主政治达到历史顶峰 B.雅典直接民主政治有弊端
C.僭主政治危及雅典存亡 D.群众领袖推动民主进程
6、在中世纪的西欧,封君很少能够真正收回土地,因为多层分封的关系,封臣封君之间彼此关系错综关联,而且土地零散,如果封君要收回土地则容易形成战争关系。这说明( )
A.国王在法理上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B.王权受到封建领主的挑战必将走向衰落
C.中世纪的西欧难以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
D.王权必须依靠教权才能掌握世俗统治权
7、刘邦登基诏书称,基于推翻暴秦、消灭项羽,功劳最大者为帝;次者为王为侯;最末为战士,可以分到一定的田地。这主要说明汉初( )
A.等级秩序影响战争胜负 B.权力分配具有军功色彩
C.统治基础呈现多元态势 D.社会关系不稳定性增强
8、13世纪初,贵族集团发起了反对英王约翰的武装起义,并迫使英王签署《大宪章》。其中规定除传统封建捐税外,任何赋税必须经“全国公意许可”,为取得全国公意许可,需召开大会议。这表明英国( )
A.国王权力受法律约束 B.君主立宪政体逐步确立
C.议会逐渐成为权力的中心 D.社会契约思想开始流行
9、有学者认为,“在美国,有权做出决定的只是总统而不是内阁,美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的总统的咨询机构,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这一论点( )
A.反映出美国的内阁没有实际作用B.符合宪法对总统职权的规定
C.表明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D.说明总统权力缺乏有效制衡
10、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显著的特征是赋予参议院广泛的权力,利用立法权约束行政权。第34条规定临时大总统有任命文武官员的权力,“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同意”。上述条文( )
A.标志着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B.灵活运用了民主自由原则
C.体现了民主进程的曲折性 D.通过权力制约以维护共和
11、18世纪下半叶,法国国王提出征收廿一税,尽管高等法院不愿登记新税法令,但是未能阻止。这种强权做法激起贵族及其他特权者的抵制,他们将君主的行为斥责为“专制”,并通过公共舆论对政府施压,由此侵蚀了王权的合法基础。材料反映了( )
A.法国贵族成为反封建的先驱 B.法国传统秩序中蕴含民主趋势
C.征税激起了法国大革命爆发 D.贵族要求限制国王的税收权力
12、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人民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选举各级代表,各级代表会选举政府人员”。这一文件颁布的主要目的是( )
A.建立苏维埃政权 B.落实重庆和谈的要求
C.探索新民主主义宪政模式 D.团结民主力量以赢得解放战争
13、改革开放之初,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之为“两权分离”。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格局。 这一变化(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当时适应了中国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农民获得了对土地的所有权,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
D.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展现农村的活力
1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了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
A.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B.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
C.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 D.彻底消除“左”倾错误
15、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
A.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D.民国时期重视平等和法制意识的培养
16、元朝,江浙、湖广、江西行省以镇压新征服地区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其治所往往设在便于与朝廷联络和指挥的水陆交通要冲;位于中原、关中及西南边境要地的陕西、四川云南、河南行省,则往往以控制军事重镇为重心;至于岭北、辽阳行省则以“防范蒙古诸王,控制蒙古部众以及供给军需”为主要使命。这反映了元朝行省( )
A.导致了地方权力“大而不专” B.达到了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发展
C.使全国形成以北制南的格局 D.带有浓重政治控驭和军事镇遏色彩
17、“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18、20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 )
A.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 B.行政制度比较系统
C.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 D.法律制度非常严密
19、古代希腊禁止妇女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但有为妇女专设的运动会,城邦也很重视女子体育教育。这说明,古希腊( )
A.奥运会缺乏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
B.妇女与男子拥有同样的政治权利
C.奥运会导致城邦内部的阶级分裂
D.妇女有权参与城邦社会文化生活
20、1832年、1867年和1884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据此可知三次议会改革( )
A. 逐步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B. 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
C. 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D. 是英国政治民主化的核心
21、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汉代设中朝 B.唐代设三省 C.宋代设副相 D.明代废宰相
22、1956年,中央主管财经工作的副总理陈云说:“有同志说夫妻店不算社会主义,我倒是看到社会主义长时间内还需要夫妻店,因为老百姓还要买油盐醋,要吃大饼、油条、汤圆、馄饨。”这表明( )
A.保留个体经济成为了高层共识 B.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被突破
C.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是重中之重 D.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尚在摸索
23、著名学者邓广铭认为:“任凭王安石的新法如何发展下去,终归还是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的境地。……土地问题是在11世纪的改良主义者改革工作的极限以外的问题。”上述言论( )
A.揭示了王安石变法的策略失误 B.否定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贡献
C.明析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 D.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时代局限
24、陈夔龙在《梦蕉亭杂记》中写道:“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这反映出( )
A.一些变法措施客观上阻碍变法推进
B.裁减冗员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C.变法的阻力主要来自清廷冗滥官员
D.变法触动了广大市民阶层的利益
25、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二、材料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初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使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随着政治形势变化,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制度应运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并逐步扩大其权力。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抚。嘉靖年间,进一步规定:“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听巡抚处置。”景泰以后,随着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变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巡抚只能奉敕行事,不得擅权越职;中央派出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以对巡抚监督。
——摘编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异同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建立巡抚制度的作用。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世纪,英国贵族在市民的支持下,发动起义,迫使国王在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上签字。1341年,议会形成两院制,由贵族组成的上院拥有高级司法权,干预王位继承参与国家政务;被称为平民院的下院,也逐渐扩大了在税收、立法等方面的权力。
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者詹姆士一世对英格兰的传统一无所知……最终导致革命爆发,国王被送上断头台。此后,又经历近四十年的曲折过程,到“光荣革命”议会取得最终胜利。“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但议会主权并不意味着民主制度。英国革命后就是贵族掌权。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使首相逐渐掌握了行政权。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其在议会中的作用。革命后的近百年间,随着中央政府职权范围的扩展,腐败现象日益严重,1850至1870年,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法律规定,文官不得参选议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自由了。然而,政治自由只有在温和的政体里存在,但是,它并不总是存在于政治上温和的国家里,只有那里的国家权力不被滥用的时候才存在。从对事物的支配来看,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每个国家都有三种权力:立法权、对有关国际事务的执行权和对民法有关事务的执行权。在自由的国家里,每个人都被认为精神上是自由的,不受他人的支配,应该使人民集体拥有立法权。
——摘编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我们不应该夸大仁慈的专制君主贯彻启蒙运动的种种学说所取得的实效,但在1789年以前,在英国的十三个殖民地已爆发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提供了将新说付诸行动的一个实验性的示范。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
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政体。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英格兰的传统”的具体含义,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完善的主要历程。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有关自由和权力的观点。
根据材料二、三,说明美国革命为什么是“将新说付诸行动的一个实验性的示范”。
28、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安徽省发生特大旱灾,山南区干部群众商议的办法是“借地”给村民,每人借三分,谁种谁收,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在中国农村改革大幕拉开之时,邓小平也在不断思考:城市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应该选择在哪里 他想划出一块不大的地方为改革开放探路。但是直到90年代初,改革并没有从体制层面触动“计划”二字。
——摘编自顾亚奇等《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
材料二 以邓小平南方讲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随着邓小平南方讲话,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0)》
材料三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简表(部分)
国内生产总值 由1978年的1400多亿美元,提高到2004年的1.65万亿美元
对外贸易 从1978年到2004年为世界贸易增长作出了12%的贡献
加入WTO的3年里,中国进口了大约1.2万亿美元的商品
——据吴恩远等《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整理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安徽“借地”的做法对农村改革的影响。邓小平是如何设想“为改革开放探路”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中国制度变迁”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三,归纳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成就中获得的启示。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唐初节度使只掌管军务,但玄宗后期,节度使还兼管钱粮、屯田等事务,由此可见节度使权限的增加,这容易造成地方势力膨胀或地方割据局面,不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B正确;题干反映的这种变化不利于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相反容易造成地方势力的膨胀,A排除;题干反映的不是唐朝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相反这种变化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C排除;题干反映的也不是有利于地方官制的完善,而是对中央集权体制的破坏或削弱,D排除。故选B。
2、答案:D
解析:完善秦朝的法律制度并非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秦邮律》内容广及文书、驿制、邮驿等法令”不属于社会公共事业,是为了解决政府需要,故B项错误;邮政通信网络是近代开始建立的,故C项错误;“《秦邮律》内容广及文书、驿制、邮驿等法令”表明为了确保信息的畅通,通过立法来进行保障,故D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由“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以得出,西周建立之后,其分封的诸侯国主要由功臣和宗室贵戚统领,故选D;当时是贵族政治体制,故A不符合史实;题干说到的诸侯国不是以素养作为分封依据的,而且也不是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故排除B;当时不是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故C不符合史实。
4、答案:D
解析:楚汉战争时,推翻暴秦是主要任务,刘邦入关中后与苦秦已久的关中父老约定废除秦法是为了取得他们对义军的支持,而当汉政权建立后,为了治国,仍需要借鉴秦朝的法律体系,故萧何“取其(秦法)宜于时者”制定了汉代的《九章律》,稳定了当时的社会秩序,但也失信于民,故选D。汉初《九章律》是全国性律法,并非只通行于关中地区,故A错误;汉初治国思想主要为黄老之术,无为而治,辅之以刑律,故B错误;萧何制《九章律》并不等于实现了对朝政的全面控制,C以偏概全,故排除。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陶片放逐法体现了雅典的直接民主政治,然而材料中的放逐实例反映出雅典公民受政治素养的局限,容易被人利用作出错误表决,这说明直接民主政治有弊端,故B项正确。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西欧封建社会。在封君封臣制度下,由于多层分封的关系,各级领主只对自己的直属上级领主负责,这样国王必然只是在法理上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故选A项;王权在受到封建领主挑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战争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必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中世纪的西欧很多国家(如英格兰、法兰西等)通过战争或联姻加强了王权,逐渐完成国家的统一,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排除C项;“必须”一词说法过于绝对,实际上王权既可以凭借强大的自身力量,也可依靠城市中市民阶层的支持来掌握世俗统治权,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由材料“功劳最大者为帝”“次者为王为侯”“最末为战士”可知,汉初依据军功进行分封,权力分配具有军功色彩,故选B项。材料强调战争中的功绩影响等级秩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封的依据而非统治基础的表现,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社会关系的不稳定性,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古英国的封建制度。国王征收赋税须得到全国公意许可,说明国王的权力受到《大宪章》的限制,故选A项;“光荣革命”后英国逐渐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时间不符,排除B项;《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议会逐渐成为权力中心,排除C项;社会契约思想流行于启蒙运动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大权,内阁成员由总统提名,故“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因此B项符合题意。题干表明总统拥有最终决定权,不代表内阁没有实际作用,故排除A项。总统是政府首脑,内阁是咨询机构,两者权限明确,故C项错误。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受到国会和联邦法院的制衡,故D项说法错误。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据材料“赋予参议院广泛的权力,利用立法权约束行政权”,结合所学可知,通过赋予参议院权力来限制总统的权力,目的是维护共和制的成果,故选D项;责任内阁制下主要涉及内阁与议会的关系,而材料涉及的是参议院与总统的关系,故并非责任内阁制,排除A项;材料中参议院限制总统权力的方式极其死板,并未灵活运用民主自由原则,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参议院限制总统的权力,无法体现民主进程的曲折性,排除C项。
11、答案:B
解析:法国国王征税须经高等法院登记,公共舆论也能对政府施压,这说明法国传统秩序中蕴含了民主趋势,故选B项;法国贵族通过公共舆论施压政府并不是反封建,排除A项;是三级会议的召开而非征税激起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排除C项;贵族要求限制的是国王的强权做法,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本题设问关键词为“主要目的”,需要根据材料中的现象推出结果。材料表明,《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明确规定了政权建设中的人民代表会议制原则,这是在探索新民主主义宪政模式,为后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A、D两项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
13、答案:D
解析:“要求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格局”是对生产关系的进一步调整,解放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在当时适应了中国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材料强调的是2016年《意见》出台后的变化,排除A项;由材料“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之为‘两权分离’”,可知农民没有获得土地所有权,排除B项;据“改革开放之初,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并结合所学可知,到目前为止,农村依然是集体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
14、答案:A
解析: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了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主要是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故A正确;
AC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D太过绝对,排除。
故选:A。
15、答案:D
解析:据材料“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可知民国时期课本强调平等和法制意识,故选D项;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是民主共和,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课本内容,无法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根本”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16、答案:D
1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天下财利”“以通天下之利”可知,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增加财政收入,故选D项。A、B、C三项与材料“以通天下之利”的目的不符,均排除。
18、答案:B
解析:根据“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可知,秦代的竹简包含了皇帝的政令、中央和地方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和官吏的任免等详实的行政内容,因此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行政制度比较系统,故选B项。题干中竹简的内容与地方宗族势力无关,排除A项。秦代的竹简没有反映郡县制的具体推行范围,排除C项。题干中竹简的内容主要与行政、财政相关,不能佐证秦代法律制度是否非常严密,排除D项。
19、答案:D
解析:由材料“有为妇女专设的运动会,城邦也很重视女子体育教育”可知古希腊赋予妇女参与社会文化生活的权利,故选D项;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精神,排除A项;古希腊妇女没有政治权利,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阶级分裂,排除C项。
20、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三次议会改革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变革的需要,适应了当时工业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及农业工人参与政权的需要,C正确;三次议会改革并未实现公民的普选权,A排除;前两次议会改革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B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2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演变。由材料“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使秦朝开始出现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发生彻底变化,故D项正确;汉代设中朝,使丞相权力被削弱,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唐代设三省,使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宋代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削弱了宰相的权力,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
22、答案:D
解析:“夫妻店”属于个体经济,部分同志认为个体经济不属于社会主义,但是陈云认为夫妻店的存在是必然的,而且是长久的,这说明当时党内对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尚在摸索,D正确;A错在“共识”,排除;B不符合史实,排除;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完成,排除C。
2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任凭王安石的新法如何发展下去,终归还是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的境地。土地问题是在11世纪的改良主义者改革工作的极限以外的问题”,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强调了王安石变法受时代的局限,没有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仍然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因此失败具有必然性,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不其策略失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王安石变法的贡献,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性,不是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故C项错误。故选:D。
2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题干要表达的是“裁官”导致的“被裁者”与“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对变法的抵制,会阻碍变法的进程,A项说法符合题意,所以A正确;百日维新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所以B错误;变法阻力主要来自顽固派,也包括清廷冗滥官员,但主要不是这些冗滥官员,而是反对变法的官员,所以C错误;题干认为戊戌变法的首要问题是“首在裁官”,这说明变法触动了相关官员的利益,并没有提到广大市民阶层的利益,所以D错误。
25、答案:D
解析:由时间“1898”及内容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由材料“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对慈禧太后干预变法持讽刺态度,侧面反映了部分洋人对变法的赞同,D选项符合题意。维新派主张的君主立宪缺乏广泛群众基础,A选项排除。清政府进行排外活动的力度是加强还是削弱,材料无法体现,B选项排除。一份报纸的一篇报道不足以揣测列强有干预中国内政的意图,C选项排除。
26、
(1)答案:相同:处理地方事务,受制于中央。
解析:分析异同点要从不同角度出发,结合材料归纳。两种制度的异同点可以从其功能、上级部门、监督机制等角度分析。
不同:三司由中央不同部门领导,分掌地方事务;巡抚是由皇帝直接派遣,统领地方事务;三司之间分权制约,巡抚由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监督。
(2)答案:作用: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巩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
解析:根据材料“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制度应运而生”“巡抚只能奉敕行事,不得擅权越职;中央派出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以对巡抚监督”和所学知识归纳总结。
27、
(1)答案:含义:“王在议会”,国王没有专制权力;上院、下院分工不同,相互制衡。
历程:18世纪上半期,责任内阁制形成;19世纪中期议会改革;19世纪中后期,文官制度改革。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限制王权的《大宪章》”“由贵族组成的上院拥有高级司法权被称为平民院的下院,也逐渐扩大了在税收、立法等方面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使首相逐渐掌握了行政权”“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2)答案:自由存在于法律的允许范围内;政治自由存在于权力不被滥用的温和政体内;主张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平衡是政治自由的前提,强调人民集体拥有立法权。
解析:根据材料二“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政治自由只有在温和的政体里存在”“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总结归纳。
(3)答案:美国在启蒙思想影响下通过独立战争,赢得了民族的独立、自由;颁布了1787年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美国创立了联邦制(或总统制)共和国,确立了民主政体,树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典范;实行三权分立,实现权力的制约平衡,第一次将启蒙思想的理论付诸实施,并产生了深远影响;总统和国会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体现了启蒙思想中民主原则。
解析:根据材料三“在英国的十三个殖民地已爆发了一场革命”“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政体”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28、答案:(1)影响:揭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设想:1980年,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2)内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标志性事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成就: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启示:改革开放需要解放思想;需要制度创新;要勇于实践,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等。
解析:(1)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徽“借地”的做法揭开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设想:根据材料“他想划出一块不大的地方为改革开放探路”和所学知识可知,该设想是建立经济特区。
(2)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标志性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3)成就:根据材料“由1978年的1400多亿美元,提高到2004年的1.65万亿美元”可归纳出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根据材料“从1978年到2004年为世界贸易增长作出了12%的贡献”可归纳出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启示: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从思想解放、制度创新、深化改革等角度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