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爱国民主人士章士钊在《孙逸仙 自序》中写道:孙中山是近代中国谈论革命最早的人,是实行革命的总指导,这一点是所有耳闻目睹的人所共同承认的。该材料表达的核心意思是( )
A.孙中山是章士钊志同道合的朋友 B.孙中山早年开展了大量革命活动
C.孙中山是革命党人公认的领袖 D.孙中山认为变法改革没有出路
2.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为了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他从事的相关活动有( )
A.领导公车上书 B.建立中国同盟会
C.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D.创办《新青年》
3.邹容的著作《革命军》一书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该作品( )
A.论证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正义性 B.为成立兴中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C.促使孙中山走上革新政治道路 D.正式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序幕
4.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关于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三民主义是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进一步阐释 ②两者实质是不一样的
③同盟会的纲领是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 ④两者内容的原则不同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徐锡麟的英勇举义被称为“为光复史中构造一最重大之纪念”。在这次起义中牺牲,被誉为“鉴湖女侠”的先烈是( )
A.刘道一 B.秋瑾 C.蔡绍南 D.林觉民
6.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辛亥革命纪念馆陈列着一副黄兴撰写的对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该对联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萍浏醴起义 B.二次革命 C.黄花岗起义 D.护国战争
7.《七绝·烽火》中写道:“万里河山烈火熊,红楼有幸立丰功。英雄壮志千秋在,铁血男儿气若虹。”诗中的“红楼”是湖北军政府旧址,被称为“民国之门”。诗人提到的“红楼有幸立丰功”指的是( )
A.中国同盟会成立 B.武昌起义的成功
C.新文化运动开始 D.“五四运动”的爆发
8.少年时代的瞿秋白在常州府中学堂念书。一天传来一则消息,他十分高兴,立即拿起剪刀剪下辫子,连跑带跳地对母亲说:“皇帝倒了,辫子剪了!”据此推测,这则消息是( )
A.维新变法开始 B.辛亥革命爆发
C.新文化运动兴起 D.中共一大召开
9.辜鸿铭对嘲笑他的北大学生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
A.封建守旧观念根深蒂固 B.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出现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科学思想成为主流
10.在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描写到“赵秀才消息灵,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便将辫子盘在顶上。”据此推知( )
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B.辛亥革命使人民的思想得到解放
C.辛亥革命具有局限性 D.辛亥革命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发展
1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某校历史社团开展研究性学习,查找到两张学生文凭:一张落款“宣统元年”,另一张落款“中华民国元年”。上述纪年方式的变化反映了( )
A.新式学校的出现 B.民主平等的实现
C.社会制度的变迁 D.封建制度的结束
13.中华民国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北洋政府的大总统黎元洪发布一则命令: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中华民国五年是公元( )
A.1914年 B.1915年 C.1916年 D.1917年
14.孙中山日后反思,认为“我的辞职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孙中山发出这样感慨的原因是( )
A.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B.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
C.宣统帝被迫下诏退位 D.袁世凯在北京就职,窃取革命果实
15.“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这是孙中山为谁作的挽联( )
A.蔡锷 B.黄兴 C.宋教仁 D.陈天华
16.1913年,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由此引发的革命行动是( )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五四运动”
17.将下列事件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正确的是( )
①袁世凯称帝 ②护国战争 ③二次革命 ④宋教仁遇刺
A.②①④③ B.④③①② C.①②③④ D.③①②④
18.“袁世凯时代,各省的督军还多多少少对中央保持着一点服从,还能给中央上缴一点钱粮税款,但是袁世凯死后,这种事情就没有了,中央政府从此政令难出都门。……所以就国家重建而言,袁世凯的失败意味着中国也输了。”由此可见,北洋军阀割据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
A.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B.中央政府无力控制地方
C.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D.中央政府陷入财政困难
19.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是( )
A.滇系军阀 B.直系军阀 C.桂系军阀 D.皖系军阀
20.“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时民国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孙文自序于上海。”材料抨击主要问题是( )
A.列强瓜分中国 B.袁世凯复辟帝制 C.军阀割据纷争 D.国民政府腐败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6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到全面学习西方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的层次和阶段。
——雷顿《取静集》
材料二:近代报刊的出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培育了一批拥有新知的人才群体,改变了人们的旧观念,推动了国人对近代民主制度的探索,从而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步伐。
材料三: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站在时代前列,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武昌起义的枪声,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中华民国的成立,实现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1)材料一中的“师夷长技”指哪一探索活动?写出一例体现“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的企业名称。当时的统治者面临的“内忧外患”的表现是什么?各写一例史实。(6分)
(2)写出材料二中“国人对近代民主制度的探索”的史实,并各写一例相关的“近代报刊”。(4分)
(3)为什么说材料三中“中华民国的成立”实现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5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面对近代风雨飘摇、民族危机深重的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反思到失败于列强的原因是人之弱。当技术变革、制度变革失败后,知识分子们从残酷的现实中清醒地意识到,社会变革的动力在于民的变革,在于民的认识、思想精神的改变。
材料二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促进了从新民到国民的社会主体意识的觉醒。比较于新民而言,国民着重于对政治思想与能力的追求。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肯定了人权的至高无上,民权是这个时期国民的基本特征。帝制的消亡、民国的建立,人们开始得到解放、得到尊严、得到自由平等,各种新的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头脑。
——摘编自《论中国近代社会主体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概括新民思想兴起的背景。(4分)
(2)据材料二,分析国民有何特点。(3分)
(3)综上所述,指出从臣民到新民再到国民,中国人经历了怎样的觉醒历程。(8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辛亥革命亲历者张知本口述)首义发生,其原因甚多。尤以黄花岗之役,青年学生壮烈牺牲,已博得全国同情;及同年七月因川省铁路国有风潮,激起遍地怒火;首义前数日,革命党人名册被搜,清廷按图索骥,有一网打尽之可能。党人为势所逼乃匆促举事。
——沈云龙《辛亥革命及国民党的分裂》
材料二:
材料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摘自八年级历史课本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首义”发生地点。并依据材料一概括“首义”发生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4分)
(3)材料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进步主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追求的理想目标是什么。(2分)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全国震惊。时为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说:“何物狂徒,胆敢毁我共和元勋?”下令通缉凶手。后来,参与行刺的应桂馨到北京,要求幕后指使者兑现“毁宋酬勋”,后者拒不接见,应桂馨离去,途中遇刺身亡。
材料二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1)材料一中的“宋案”为什么引起全国震惊?幕后指使者究竟是谁?(3分)
(2)为什么他拒不接见应桂馨?(3分)
(3)材料二是谁发表的?随后爆发的护国战争对袁世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2.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B项正确;领导公车上书的是康有为、梁启超等,排除A项;颁布《中华民国约法》的是袁世凯,排除C项;创办《新青年》的是陈独秀,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A
解析:邹容的著作《革命军》宣传民族民主革命,邹容书中以高昂的激情,论证了推翻清朝统治、实行革命的正义性和必然性。《革命军》刚一问世,便不胫而走,销售量居当时革命书刊的第一位。故选A。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三民主义从民族、民权和民生三个方面阐发了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其中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就是“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①③正确,B项正确;两者实质是一样的,两者内容的原则相同,②④不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安庆起义。1907年夏,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在激战四小时后,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等被捕,慷慨就义。秋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因为歹徒告密,被捕遇难。秋瑾被誉为“鉴湖女侠”,故选B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七十二健儿”“湿黄花”,可以判断出是“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等出面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并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C是正确的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7.答案:B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皇帝倒了,辫子剪了!”和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清朝的辫子是满族统治的象征,辛亥革命后,剪辫子成为象征革命胜利和摆脱封建统治的举动。因此,瞿秋白听到“皇帝倒了”后剪辫子,说明这则消息是辛亥革命爆发,B项正确;维新变法开始是1898年,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与材料“皇帝倒了,辫子剪了!”不符,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民国已经建立,与材料“皇帝倒了,辫子剪了!”不符,排除C项;中共一大召开于1921年,清朝在辛亥革命中被推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可得出,人们总介意其头上的辫子,其实是心中的无形的封建思想仍然存在,A项正确;材料强调封建思想的残余,而不是自由平等思想的出现,排除B项;如果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就不会有心中无形的辫子了,即思想已经解放了,排除C项;材料强调封建思想的残余,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C
1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B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排除A项;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C
解析:据题干“两张学生文凭:一张落款‘宣统元年’,另一张落款‘中华民国元年’”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纪年方式的变化反映的是清政府统治的结束,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社会制度的变迁,C项正确;这种变化不能反映新式学校是否出现,排除A项;仅仅是两张学生文凭上落款上的变化不足以反映民主平等的实现,排除B项;中华民国的建立,只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却不是封建制度的终结,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C
14.答案:D
15.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作民权保障”“为宪法流血”并结合所学可知,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同盟会会员宋教仁为了维护共和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行为引来了袁世凯的不满,派亲信刺杀了宋教仁。
16.答案:B
解析:1912年8月,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1912年12月中旬,中国举行有史以来的首次国会选举。宋教仁改组的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均占了绝对优势。1913年3月20日,国会开会前夕,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袁世凯派人被杀于上海火车站,孙中山闻宋教仁遇难,从东京赶回上海,亲致挽联,“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袁世凯公然践踏民主共和制度,孙中山号召兴师讨伐,不久“二次革命”掀起。故选:B。
17.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3年3月20日晚,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歹徒枪击,送医院后不治而亡,这就是民国初年震惊全国的“宋案”。“宋案”发生后,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于1913年7月发动“二次革命”。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日举行登基大典。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故选B项。
18.答案:B
19.答案:B
20.答案:C
解析:由材料“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民国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可知,民国七年是1918年,当时造成中国民不聊生的主要问题是军阀割据纷争,C项符合题意;1918年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没有瓜分中国,排除A项;袁世凯复辟帝制在1916年就已失败,排除B项;1918年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与国民政府腐败无关,排除D项。故选:C。
21.答案:(1)活动:洋务运动;企业名称:江南制造总局;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2)史实: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举例:《时务报》《民报》。
(3)原因: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2.答案:(1)背景:近代风雨飘摇、民族危机深重。
(2)特点:着重于对政治思想与能力的追求。
(3)历程:从失败于列强的原因是人之弱到社会变革的动力在于民的变革,在于民的认识、思想精神的改变,再到国民的社会主体意识的觉醒。
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一“面对近代风雨飘摇、民族危机深重的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反思到失败于列强的原因是人之弱。”可知,新民思想兴起的背景是近代风雨飘摇、民族危机深重。
(2)特点:根据材料二“比较于新民而言,国民着重于对政治思想与能力的追求。”可知,国民的特点是国民着重于对政治思想与能力的追求。
(3)历程:根据材料一“进步的知识分子反思到失败于列强的原因是人之弱。当技术变革、制度变革失败后,知识分子们从残酷的现实中清醒地意识到,社会变革的动力在于民的变革,在于民的认识、思想精神的改变。”可知,从臣民到新民是从失败于列强的原因是人之弱到社会变革的动力在于民的变革,在于民的认识、思想精神的改变;根据材料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促进了从新民到国民的社会主体意识的觉醒。”可知,从新民再到国民的觉醒是国民的社会主体意识的觉醒。
23.答案:(1)武昌。原因:黄花岗起义博得全国同情;四川保路运动激起民众怒火;清政府严酷镇压革命党人的危急形势等。
(2)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了中华民国。
(3)主权在民(或权力属于人民或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国民平等、自由(民主、自由);三权分立;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4)民主共和。
24.答案:(1)全国人民拥护共和,宋教仁威望很高。袁世凯。
(2)袁世凯怕暴露他的专制独裁野心。
(3)孙中山。影响:在护国军的打击下和举国上下的讨伐声中,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宣布取消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