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新青年》杂志曾介绍《地质学大纲》《天演论》《未有人类以前之生物》等著作。这推动了( )
A.实业救国的提出 B.科学思想的传播 C.《临时约法》的制定 D.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2.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文章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两位先生指的是( )
A.民主和科学 B.民权和自由 C.民族和民生 D.民主和自由
3.在《新青年》的推动下,宣传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进步青年还成立了新民学会,研讨新知,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
A.拉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 B.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C.反映了近代工业的兴起 D.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4.傅斯年曾说:“在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科学社已经发行了《科学》杂志,而且这个杂志前后持续三十五年……但是谈论近代科学运动的人却不大提到他们,而总是以新文化运动的‘赛先生’为始”。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
A.是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B.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D.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5.下列不是“五四运动”口号的是( )
A.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B.取消二十一条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6.如下图是漫画家沈伯尘创作的《工商学打倒曹、陆、章》。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五四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百团大战
7.如图(来源:202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0页)所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重要史事过程中提出的口号。这一重要史事( )
A.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同时发生 B.是以工人阶级为先锋的运动青力
C.取得了反帝斗争的重大胜利 D.是中国近代革命历史的开端
8.有历史学家称赞“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以下关于“五四运动”的史实中,最能体现“群众运动”这一特点的是( )
A.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B.广泛开展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斗争
C.后期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D.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9.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
B.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C.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D.“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10.“五四运动”时期,报刊业进行了大规模的业务改革,主要包括:开展各种思想观点的自由讨论,实行百家争鸣;提倡白话文,确立了白话文在报刊中的主导地位:改革副刊,把副刊办成介绍新知识,传播新思想的园地;等等。这些改革( )
A.启发了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 B.有利于民众觉醒与社会进步
C.使文学革命成为社会的共识 D.使报刊成为反袁斗争主阵地
11.“五四”发生后的一年里,全国新出版的期刊猛增至400余种,诸如《少年中国》《曙光》《新社会》等,它们“无不言马列”。新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社团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约有三四百个。这表明“五四运动”后(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民主科学成为时代潮流
C.开始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12.下列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D.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目标是发展资本主义
13.鲁迅先生曾这样咏赞中国共产党诞生:“它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桅杆的那一航轮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A.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B.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D.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14.下图三个探究主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 )
李大制宣传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工人刊物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一览表
A.历史条件 B.代表人物 C.革命纲领 D.历史意义
15.为迎接建党102周年,某校准备开展红色之旅,若是前往上海实地参观,其主题可为( )
A.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B.武装反抗,军旗升起
C.生死攸关,历史转折 D.七大召开,指明方向
16.毛泽东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其中“联系”指( )
A.给中国带来民主与科学 B.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C.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促进国共的第一次合作
17.1921年,中共一大把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1922年,中共二大主张消除内乱,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上述变化表明( )
A.革命纲领逐步契合国情 B.中共成为革命领导核心
C.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理论创新成为首要工作
18.1922年,毛泽东等人在萍乡创办了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夜校。工人补习夜校的创办( )
A.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思想觉悟 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C.表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开始结合 D.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19.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设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工人运动。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以下历史事件中,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的是( )
A.中共二大 B.四川保路运动
C.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D.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20.革命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 )
A.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B.革命需要团结一切力量
C.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 D.变法图强在中国行不通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6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从甲午战役起到民国六七年间,政治界虽变迁很大,思想界只能算同一个色彩。简单说,这二十年间都是觉得我们政治法律等等远不如人,恨不得把人家的组织形式一件件搬进来,以为能够这样,万事都有办法了。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于是)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摘编自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
材料二:《新青年》《新潮》所表现的思潮变动,趁着学生运动中社会心理的倾向,掀起翻天的巨浪,摇荡全中国。这一运动所牵动的社会面如此之广,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人们不仅对祖国的命运充满忧患意识,并且勇敢地探索未来,一年内出版的刊物达四百种。第二年在全国就有了数目可观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青年,并且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二十年间”,国人在学习“政治法律”方面的实践活动,作者认为“件件都落空”的原因是什么?(4分)
(2)写出材料二中“这一运动”的名称,并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运动的特点。(6分)
(3)上述材料中涉及的爱国运动,体现了怎样的时代主题?(3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实用主义、科学和民主给他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当他们归国的时候——陈独秀在1915年,蔡元培在1916年,胡适在1917年分别归国——他们充当了中国文学和知识分子人格转换的发酵剂。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五四”后青年学生热烈追求新思想,探讨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法,提出各种各样的关于改造中国的方案。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了极大的解放,许多人开始改变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旧观念、旧思想,出现了一个介绍和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结合材料一,说说你对“他们充当了中国文学和知识分子人格转换的发酵剂”的理解。(5分)
(2)结合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后中国青年学生的思想转变,并分析其原因。(8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甲午中日战争后,维新改良文学思潮勃兴,梁启超是这一思潮的领袖。梁启超主办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先后刊载了新诗数百首。1902年,他创刊《新小说》,认为要改造国民性就必须“新一国之小说”。他还主张对文体作更进一步的改革,引用的新名词也趋向口语化,文章语言更为通俗、平易。
——摘编自章开沅等《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五四运动”前后,白话文运动掀起高潮。1918年5月,《新青年》全部改为自话。第二年春,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1919—1920年间出现的全国大小学生刊物400多种,全部采用白话。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国,规定从当年秋季开始,所有国民学校第一、第二年级的教材,先改用白话文。
——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梁启超是如何引领维新改良文学思潮的?(4分)
(2)据材料一、二,说明“五四运动”后白话文有哪些新发展。(5分)
(3)综合以上探究,请你谈谈书面语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分)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1分)
材料:一个国家落后,不仅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做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的发生具有大致相同的背景……但公车上书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而“五四运动”的爆发,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
——摘编自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的背景,并概括其相同之处。(10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在规模和影响上超越公车上书的原因。谈谈这两次运动的参加者的爱国精神给你的启示。(11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实业救国的提出”与题目中提到的科学著作关联性不强。实业救国主张发展实业以挽救民族危亡,强调的是经济层面,而非科学思想。B项“科学思想的传播”与题目内容高度契合。这些科学著作的引入和介绍,无疑会推动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人们对自然、社会以及生命的理解。C项“《临时约法》的制定”与科学著作的介绍无关。《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后制定的宪法性文件,与科学思想的传播没有直接联系。D项“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发生在戊戌变法时期,早于《新青年》杂志的创办和相关著作的介绍。而且,京师大学堂的创办主要是教育机构的设立,与科学思想的传播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综上所述,与题目中提到的《新青年》杂志介绍的科学著作最相关,并能推动其进一步传播的是B项“科学思想的传播”。
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倡导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A项正确;BCD项不正确,可排除。故选A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进步青年还成立了新民学会,研讨新知,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和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D项正确;辛亥革命拉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排除A项;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排除B项;洋务运动反映了近代工业的兴起,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打开了遏制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D项正确;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洋务运动,排除A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排除B项;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I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由此可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不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D项符合题意。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都属于“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6.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学生、工人、商人等群体集体参与,反帝反封建,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首当其冲,所以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的矛头是指向外国侵略者的,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动摇的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百团大战打击的是日本侵略者,均与漫画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C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19年5月4日,大批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大约三千名北京学生举行大规模的游行,反对凡尔赛和会有关山东问题的决定。这场游行很快就引起公众愤懑情绪的爆发、民族主义的宣泄、对西方的深深失望以及对“卖国的”北京军阀政府的强烈谴责。这场运动来势汹汹且影响深远。有些历史学家称赞其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真正意义的群众运动,故B选项正确。
9.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分析选项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对“五四运动”性质的客观评判,属于历史解释,D项正确;“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属于历史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开展各种思想观点的自由讨论,实行百家争鸣,提倡白话文”“介绍新知识,传播新思想”可知,“五四运动”时期的报刊业务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民众觉醒与社会进步,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这些改革对工人阶级的影响,排除A项;C项说法过于夸张,报刊业务的改革并无法直接使文学革命成为社会的共识,排除C项;当时袁世凯已死,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相关知识。根据题干信息“‘五四’发生后的一年里”“新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社团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约有三四百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故选D。
12.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之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提出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以达到最终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主要任务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选举出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荣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A项正确;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排除B项;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排除C项;红军长征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A
15.答案:A
解析: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故A符合题意;军旗升起反映的是南昌起义,排除B;生死攸关,历史转折反映的是遵义会议,排除C;七大召开反映的是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排除D。故选:A。
16.答案:C
解析: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可得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与科学,排除A项;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也是其联系的表现,但不是主要的,排除B项;国共第一次合作与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921年中共一大把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忽视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首要任务应是反帝反封建,而1922年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当时的社会性质、革命任务等有了初步的认识,革命纲领逐步契合国情,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革命任务的变化,并没有反映中共成为革命领导核心,排除B项;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不是理论创新成为首要工作,而是反映中国共产党逐步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排除D项。故选A项。
1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22年,毛泽东等人在萍乡办了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夜校”可知,工人补习夜校的创办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思想觉悟,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开始结合,排除C项;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1924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9.答案:D
解析:据材料“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并结合所学可知,党的二大之后,党成立了领导工人运动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从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其中,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上演了最为壮烈的一幕,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D项正确;中共二大之后成立了领导工人运动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四川保路运动时间是1911年,排除B项: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排除C项。故选D项。
20.答案:B
解析: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罢工工人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此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故B符合题意,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与八七会议有关,排除A,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与古田会议有关,排除C:变法图强在中国行不通是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感悟,排除D。故选:B。
21.答案:(1)实践活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原因:封建思想的束缚,人们思想没有解放。
(2)名称:“五四运动”。特点:社会参与的广泛性;斗争的彻底性;鲜明的爱国性;思想的深刻性。
(3)时代主题:中国近代化探索。(或中国救亡图存)
22.答案:(1)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倡导白话文,猛烈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2)从走资本主义道路到介绍和宣传社会主义。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带来的伟大思想启蒙。
解析:(1)理解:根据“他们充当了中国文学和知识分子人格转换的发酵剂”并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影响,可得出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革命,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倡导白话文,猛烈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2)转变:根据“许多人开始改变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旧观念、旧思想,出现了一个介绍和宣传社会主义的热潮。”得出从走资本主义道路到介绍和宣传社会主义。原因:根据所学,可从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带来的伟大思想启蒙等角度概括。所以,其原因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带来的伟大思想启蒙。
23.答案:(1)创办报刊;改革文体;改良书面语言。
(2)白话文得到广泛推广;白话文地位得到提高;白话文得到政府的支持;等等。
(3)【示例】书面语言服务于社会,书面语言的改良与进步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等。
24.答案:(1)背景:公车上书:1895年,中国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五四运动”: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相同之处:都是针对日本侵占中国领土,主权及其他相关利益所进行的抗议。
(2)原因:“五四运动”时期民族危机比公车上书时期更加深重;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的提高;经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民主,科学思想更深入人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新式通讯工具的出现使信息传播更及时。
启示:关心国事,从我做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年应努力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