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部编版单元质检卷(A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部编版单元质检卷(A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5 23:5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越来越多的民族企业做广告时,在其产品名称前特地加上“国货”二字,如“无敌牌国货线毯”“无敌牌国货牙粉”等。这种现象增多说明了( )
A.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B.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
C.实业救国深入人心 D.西方列强侵略不断加深
2.1895年,中国有三个名人各自做出人生最为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三人的选择都是为了( )
A.学习西方、维新图强 B.推翻清政府腐朽统治
C.救亡图存、振兴中华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1881年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通车;1895年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1906年天津和上海先后开通电车;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1926年中国第一本画报《良友》杂志在上海创刊。以上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历程 B.近代中国各阶层救国探索
C.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D.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轻关易道,通商宽农”一句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交通的重视,下列对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演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西方先进的交通方式逐渐传入我国 B.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C.新式交通工具有轮船、汽车、铁路、轿子 D.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5.广播剧最早产生于英国。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诞生了《木兰从军》《文天祥》等一大批赞美英雄人物的广播剧作品。这主要反映了( )
A.崇洋媚外思潮泛起 B.历史研究水平提高
C.北洋军阀统治黑暗 D.时代和人民的需要
6.电影最早产生于法国,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诞生了《狼牙山五壮士》《风云儿女》《八百壮士》等一大批歌颂抗日救亡运动的电影。这主要反映了( )
A.崇洋媚外思潮兴起 B.民众关心国家命运
C.中国享乐主义盛行 D.已经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7.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
A.《定军山》 B.《渔光曲》 C.《歌女红牡丹》 D.《马路天使》
8.近代中国伴随外来文化、政局更替、经济发展,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下列关于教育、文化方面的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
A.1872年在上海创办《生活》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B.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中华书局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C.1905年拍摄的京剧《定军山》是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
D.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的近代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
9.辛亥革命以后,教育制度不断变革。1919年4月,北京女师改为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成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机构。1920年2月,北京大学开始招收女学生,随后其他大学也纷纷效仿。这说明( )
A.女权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 B.两性隔离现象得以根除
C.杰出人物能决定社会发展 D.男女平等已经基本实现
10.1912年,曾兰女士以“光复神圣之女权”为宗旨,创办了四川第一份妇女报纸《女界报》(下图)。这说明当时四川( )
A.近代报刊业已领先全国 B.平等自由思想逐渐传播
C.广大民众读报风尚盛行 D.社会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11.1912年,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听民自便……去辫之后,亟于易服,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
A.传播民主科学观念,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B.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冲击传统生活习俗
C.传入西方思想观念,中国服饰开始近代化D.开始机器化生产服装,加剧崇洋媚外现象
12.年画《海上第一名园》再现了近代上海张园的街景(如下图),有西式拱形玻璃窗的中式建筑,穿着传统服装却手持西式洋伞的女性,及高高架起的电线与路灯。对上述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年画创作题材保守陈旧 B.呈现新旧并呈的社会风貌
C.沿海与内地发展不平衡 D.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传遍中国
13.1927年,某学者描述,上海街道:“时时到街上去默察静望一下,见那塌车(人力运货车)与电车并行,轿子与汽车擦肩而过,短服革履的剪发女子与拖了长辫子戴红结帽顶的老少拥拥挤挤地同在人群里跳(向前冲)。”材料反映出上海( )
A.社会习俗新旧糅杂 B.传统习俗仍居主流
C.交通状况混乱无序 D.社会已经全盘西化
14.《申报》从1872年创办,是中国近代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及时报道了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到1949年停刊,见证了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其重要性在于( )
A.保存丰富史事 B.办报时间最早 C.时政分析准确 D.发行数量最多
15.近代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下列关于近代中国教育、文化的成就,表述正确的有( )
①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
②《大公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③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④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在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 )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中华书局 D.黄埔军校
17.近代以来,京师同文馆等机构翻译了近四百部欧洲书籍。其主要作用是( )
A.抵制了外来侵略 B.传播了西方文化 C.发展了资本主义 D.维护了清朝统治
18.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下列文化名人与其作品对应不正确的是( )
A.鲁迅——《狂人日记》 B.茅盾——《子夜》
C.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D.齐白石——《愚公移山》
19.下列关于从晚清到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狂人日记》是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
B.《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C.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定军山》
D.1898年清政府颁布诏书实行变法,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20.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黄河大合唱》等歌曲在青年学生中广泛传唱,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这些歌曲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A.解放思想 B.抗日救亡 C.祈祷和平 D.争取民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60分。
21.某校学生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张同学结合主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如下图片。
材料二 晚清时代,铁路沿线地区因交通的便利,原来沉睡在山冈的地下资源得以开发,近代工矿业应运而生。近代交通网络把中国广大农民与世界市场联系起来,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内向型经济迈开了朝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脚步。电报通讯机构逐渐遍及除西藏外的所有行省和地区,各大城市和部分中等城市陆续有了电话。中国人活动的天地宽阔了,人口流动。信息流通的速率加快了,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摘编自陈振江等《中国大通史·清(下)》
(1)材料一中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这些图片能够说明人类进入哪两个重要时代?(4分)
(2)据材料二,归纳新式器物的传入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
(3)张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为了满足当时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洋务派兴办了一批实务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职业学校。具体如表
创办人 创办时间 学堂名称 地点
奕 1862年 京师同文馆 北京
李鸿章 1863年 上海广方言馆 上海
丁日昌 1876年 福州电报学堂 福州
张之洞 1886年 广州鱼雷学堂 广州
丁汝昌 1890年 威海水师学堂 威海
盛宣怀 1894年 招商局驾驶学堂 上海
材料二:1905年,张謇首创艺徒学校,而后陆续创办几十所不同门类、不同层次的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投影绘画、银行会计等满足实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课程。学校内还附设实习工场、小商店、小银行等,学生们学习有关课程时,可随时到那里去见习或操作。张謇还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短期实业教育技术培训。这种职业培训制度为其他企业所仿效,成为近代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刘新华《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兴起发展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创办的职业学校的特征,并分析其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张謇在近代职业教育上的贡献。(6分)
(3)综合上述探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你怎么看待中国近代史上职业学校的创办?(3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晚清以降,教会机构曾在我国成功创办《万国公报》等报纸来扩大西学的影响力,到了清末,我国维新知识分子自办的报纸、杂志等也得到了很大发展。1895年梁启超、康有为创办了宣传变法的报纸《中外纪闻》。1897年5月上海农学会创办了第一种农业科技杂志《农学报》;7月,黄庆澄在浙江温州创办了《算学报》月刊。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京师大学堂”作为国家最高学府才正式成立。京师大学堂的课程分普通、专门两类。普通学科目为经学,诸子学,初级算学,初级地学,体操学等。专门学科目为高等算学,高等格致学,高等地理学、工程学,商学,医学等。同时还规定,30周岁以下的学生,必须选修一门外文。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正是在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下,京师大学堂及其他新式学堂相继建立,留学热潮也逐渐兴起。经过长期的宣传和社会力量的推动,1905年科举制度被终结,进一步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创办报刊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京师大学堂创办的原因,并说明京师大学堂带来的影响。(8分)
(3)据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4分)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写出民国时期流行的男子服饰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该服饰在我国流行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特点。(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我国民众服饰变化与时代的关系。(3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康有为、孙中山、张謇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仁人志士,他们的选择虽然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挽救中华民族危亡。他们进行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救亡图存和社会进步。C项正确;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维新图强,排除A项;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腐朽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排除BD项。故选C项。
3.答案:C
解析:据题干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上海街景反映社会的变迁,1906年天津和上海先后开通电车;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1926年中国第一本画报《良友》杂志在上海创刊。因此,这些照片共同反映了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C项正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指辛亥革命,与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电车和画报《良友》创办无关,排除A项;图片没有涉及各阶层的探索,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天津和上海开通电车,剪辫令和上海的《良友》画报无法体现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代表,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轿子产生于宋代,不属于近代从西方传入的交通工具。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后,当时的中国需要英雄,因此诞生了一大批赞美英雄人物的广播剧。赞美英雄人物的广播剧盛行是时代需要,与崇洋媚外无关,排除A;广播剧作品的出现与历史研究水平无关,排除B;北伐战争后,北洋军阀统治已经基本被推翻,排除C。故选D。
6.答案:B
7.答案:C
8.答案:C
解析: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定军山》,是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京剧舞台片,它是一部无声电影A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申报》;B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商务印书馆;D近代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故C符合题意。故选:C。
9.答案:A
解析:据题干“1919年4月,北京女师改为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成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机构。1920年2月,北京大学开始招收女学生,随后其他大学也纷纷效仿”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大学开始招收女学生,这是因为女权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A项正确;只是提到了大学开始招收女学生,不足以说明两性隔离现象得以根除,排除B项;题干并没有透露出杰出人物的作用的信息,排除C项;题干并没有提到男女平等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12年”“光复神圣之女权”可知《女界报》注重提升女权,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因此在四川地区女性权利上升,说明了平等自由的思想逐渐传播,B项正确;题干并未将四川报刊与全国其他地区报刊对比,排除A项;题干侧重四川地区平等自由思想的传播,未涉及民众读报风尚盛行,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四川的社会生活水平,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去辫之后,亟于易服,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可知,辛亥革命冲击了中国人民传统的生活习俗,开始在服饰上发生变化。A项指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C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关于传入西方思想观念的内容;D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表述也不正确。故选B。
12.答案:B
解析:据题干“有西式拱形玻璃窗的中式建筑,穿着传统服装却手持西式洋伞的女性,及高高架起的电线与路灯”可知,这说明当时上海呈现新与旧并呈的社会风貌。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年画创作题材保守陈旧,排除A;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上海,没涉及内地,排除C;“穿着传统服”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传遍中国无关,且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没有传遍中国,排除D。故选:B。
1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轿子与汽车”“短服革履的剪发女子与拖了长辫子”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上海存在中西生活方式杂糅的现象,故A项这正确。BCD三项均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故选:A。
14.答案:A
解析:据“《申报》从1872年创办,及时报道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到1949年停刊,见证了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和所学知识可知,《申报》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A项正确。
15.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近代中国教育、文化的成就“和所学知识可知,①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历经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③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①③正确,C项正确;《申报》是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②错误,排除D项;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京师同文馆,④错误,排除B项。故选C项。
16.答案:B
17.答案:B
解析: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京师同文馆是中国官方承办的第一个以西方语言文字、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为教育内容和翻译内容的教育和翻译机构,京师同文馆等机构翻译了近四百部欧洲书籍,这反映了洋务运动推动了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抵制了外来侵略,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发展了资本主义,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维护了清朝统治,排除D项。故选:B。
18.答案:D
解析: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创作有《愚公移山》,故D符合题意;《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写于1918年4月,排除A;《子夜》是茅盾于1932年间创作的长篇小说,排除B;《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不朽名作,排除C。故选:D。
19.答案:D
解析: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选项AB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说法不正确,但符合题意。故选:D。
20.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激发民族抗战的意志,歌曲家创作了许多抗日救亡歌曲。如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前进歌》《毕业歌》《新女性》《铁蹄下的歌女》;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到敌人后方去》《游击军歌》《在太行山上》或《抗敌歌》《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红缨枪》《新四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打回老家去》《救亡进行曲》《团结就是力量》《救国军歌》《五月的鲜花》《长城谣》等。题干选项中,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21.答案:(1)方面:交通和通信。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2)影响:近代工矿业产生;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发展;观念发生了变化。
(3)方法和途径:从图书馆和网上收集资料和图片;
建议:实地考察;询问老师;查阅史书。
解析:(1)方面:由题干图片“蒸汽机车”“T型汽车”可知,反映的是交通方面的变迁;由题干图片“电话机”“电报机”可知,反映的是通信工具的变迁;时代:结合所学可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电力的广泛使用把人类带入电气时代。
(2)影响:由题干材料“晚清时代,铁路沿线地区因交通的便利,原来沉睡在山冈的地下资源得以开发,近代工矿业应运而生。”“近代交通网络把中国广大农民与世界市场联系起来,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内向型经济迈开了朝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脚步。”“中国人活动的天地宽阔了,人口流动。信息流通的速率加快了,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可知,新式器物的传入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有近代工矿业产生;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发展;观念发生了变化。
(3)方法和途径:由题干材料“张同学结合主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如下图片”可知,张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从图书馆和网上收集资料和图片的方法;
建议: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询问老师、查阅史书等方式进行学习。
22.答案:(1)特征:具有极强的目的性;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主要是为了配合洋务运动的实施;体现中体西用。
作用:培养了大批翻译、军事、技术等实用人才;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有利于促进西方文化的传播;为后世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2)贡献:创办数量众多、门类齐全的职业学校;强调重在实践的学习方法;开创职业培训制度。
(3)看法:近代职业学校的创办有利于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23.答案:(1)特点:由传教士办报到国人自主办报;维新派推动了办报潮流;出现专业的科学报刊。
(2)原因:甲午战争战败,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受维新思想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救亡图存。影响: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促进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新式人才;猛烈抨击了封建腐朽制度。
(3)启示:要善于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要重视科技的力量,不断推动科技创新。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教会机构曾在我国成功创办《万国公报》等报纸来扩大西学的影响力”体现了晚清是传教士办报纸为主,根据“到了清末,我国维新知识分子自办的报纸、杂志等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可知,清末维新派推动了办报潮流;在结合第一种农业科技杂志《农学报》;7月,黄庆澄在浙江温州创办了《算学报》月刊等信息,体现了出现了专业的科学报刊。
(2)原因:根据材料“正是在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下,京师大学堂及其他新式学堂相继建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创办主要是由于甲午战争战败,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新式学堂发展,因此京师大学堂建立受维新思想影响;同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也带来了新思潮;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通过教育,朋友人才实现救亡图存。影响:根据材料“京师大学堂的”“课程分普通、专门两类。普通学科目为经学,诸子学,初级算学,初级地学,体操学等。专门学科目为高等算学,高等格致学,高等地理学、工程学,商学,医学等。同时还规定,30周岁以下的学生,必须选修一门外文”可知,京师大学堂的学科分类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大批新式人才,从而促进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京师大学堂通过新式理念的教育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猛烈抨击封建腐朽的制度。
(3)启示:根据戊戌变法期间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和报刊等发展,我们知道国家发展要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学习先进的经验,敢于创新,而不能因循守旧。特别要重视科技的力量,推动科技创新。
24.答案:(1)服饰名称:中山装
原因:西方思想的传入,辛亥革命促进我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2)变化:从传统转向传统与西式元素相结合;服饰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服饰风格转向简约、大方等。
特点:新旧并呈、多元发展、崇洋逐新
(3)关系:服饰变化反映时代变迁,时代变迁促进服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