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我不挂帅谁挂帅 总课时 2 第 1 课时
学科 中学音乐 年级 7 授课人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及传统京剧《穆桂英挂帅》作品的剧情;学唱唱段;掌握西皮流水的板后开唱特点、三三四的唱词结构;理解、实践体验“一声高唱”、“上口字”等含义及规律;知道、掌握“帔”类服装的样式、图案及穿着步骤等特点;表演实践感受京剧“做”中的兰花指、“圆”等动作与规则;实践表演唱段。2.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赏、唱、表演等行为,在比较合作、观察模仿、实践体验中字正腔圆的学唱、表演唱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承京剧文化,对学习博大精深的“国粹” 进一步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实践体验西皮唱腔板后开唱、“一声高唱”等特点、模仿表演唱段身段教学难点:实践学唱注意行腔及吐字归韵、表演唱段《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以体验为基本方式,主要过程是:导入阶段采用“聆听”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认识到梅兰芳,从而产生学习演唱的欲望;新授课阶段采用学唱体验与模仿表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讲解引领学生初步感受京剧演唱的方法,进而引领学生感受、领会、体验京剧演唱中上口字、板后开唱、一声高唱以及演唱时字正腔圆的演唱方法,通过观看视频片段、学生模仿体验等步骤,掌握“京剧演唱”的特点规律;拓展延伸阶段采用观摩与朗读体验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在认识服装“帔”及认知、了解上口字规律和手法,从而进一步体验京剧演唱的规律。结束以学生演唱的方式把课堂的气氛升入高潮!
教学准备
1.京剧练功服10套、京剧穆桂英服装帔和腰包2.录制电视节目视频2个;1个自己录制的梅兰芳介绍的京剧音频;网络下载视频王艳演出视频;用于制作演示文稿(PPT)
教学过程
一、知道、感悟梅兰芳魅力过渡语:同学们,在京剧200多年的发展史中有一位被誉为“京剧大师”的艺术家,你们知道他是谁么 学生:畅谈梅兰芳师生聆听梅兰芳录音介绍(教师自己录制的音频文件资源)过渡语:他就是京剧大师梅兰芳,下面让我们来聆听他的介绍。音频文件文字资源如下:(幻灯片 2—8 )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嗓音圆润,唱腔柔婉,身段优美,表情细致。他在传统的基础上对旦角的唱腔、舞蹈、服装等进行了革新,并将青衣、花旦、刀马旦融为一体,发展了京剧“花衫”行当。在京剧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他蓄须明志,拒绝在敌伪统治下演出,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梅兰芳曾多次出访美国、苏联等国家,扩大了京剧的国际影响。梅兰芳被誉为四大名旦之首。代表剧目:《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等。二、了解剧情、欣赏唱段1、阅读校本教材、了解剧情:过渡语:今天我们学习梅兰芳代表剧目《穆桂英挂帅》当中的一段唱(幻灯片9-10 )《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请大家大声朗读《穆桂英挂帅》中的剧情介绍。提问:谁来给我们讲讲剧情 欣赏唱段、感知板式:欣赏视频:青年演员王艳的表演片段(幻灯片11——3分50秒)师总结:这段唱是穆桂英经过佘太君劝说后,以国家大局为重,决定挂帅出征的一段唱腔。三、学唱(一)板式、唱词分析1.唱词为三三四的十字句(幻灯片12)提问:读唱词并注意是几字句?师生读唱词后得出结论:三三四的十字句教师解读唱词2.四一拍西皮流水板式提问:这段唱节拍是4几拍的?师范唱师生总结:西皮流水板,四一拍(二)咬字字正腔圆读准找出与普通话不同的字,并注意唇齿舌喉牙配合发力(幻灯片13)(三)板后开唱1、学唱第一乐句: (幻灯片14) 提出要求:“猛听得”三个字后要唤气,“响”字的字腹i的时间不能短,“震”字要通过咬字和给丹田气来强调。提问:前边我们知道西皮流水第一句均为板起,而后面 既可以板上开唱,也可以板后开唱。这段后半句究竟是如何开唱的呢?师唱: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师生总结:板后开唱。学唱提出要求: “门”字通过咬字和丹田给气来强调这个字。“云”字注意口型,下嘴唇要给点劲,云。连唱第一句:“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四)一声高唱(教给学生规律)1、读唱词后找出一声字(幻灯片15)2、旋律学唱第二、三乐句,体会“一声高唱”特点(幻灯片16—18)一声与它相邻的其它声调比较音要高,一声在每乐句或分句较高音,方法:咬字字正腔圆、气出丹田、收紧小腹、笑肌提起(教给学生规律)四、“穆桂英”服装穿着:(幻灯片19—23)知道、观察服装种类“帔”样式:师生读音:“帔”在京剧服装中读“pi”,京剧圈里约定俗成的叫法。师生观察法、演示法了解“帔”的样式与穿着方法:花纹图案: 造型是圆形居多(团圆),图案是花称“团花”,图案是龙称“团龙”,图案是凤称“团风”。幻灯片图案:唐明皇“团龙”、杨贵妃“团凤”,夫妻同时出场,颜色相同的帔,叫“对帔”样 式: 对襟大领(要有护领)、宽袖、长水袖、长至膝盖;下身配有彩鞋、彩裤、腰包。 服装穿着介绍:知道、观察京剧服装“腰包”、“褶子”、“帔”的穿着方法与要点五、身段表演(幻灯片24—26)学生身段表演:穿练功服学习表演师生表演强调:兰花指、动作要圆,注意眼神定住及方向,脚步别步,腰用劲(图片选自教师自编校本教材,表演图片为教师本人的示范图片) 六、上口字的特点及规律(幻灯片27—32)知道、理解“上口字”含义:古音、方言字传统京剧中那些与普通话不一样的字称为上口字,“上口”就是顺口的意思。上口字是至今仍保留在传统京剧中的古音、方言字,古音来自《中原音韵》(或“中州韵”);方言来自鄂、皖、豫、苏等地。 实践、掌握“上口字”规律、特点:后鼻韵变前鼻韵:师生读字,体会前鼻韵2、尖字:声母J、 Q 、X变成 Z 、C 、S师生读字,共同体会舌尖抵住牙齿受阻后爆发出的声音力量。3、韵母为方言母:师生读字,体会方言母4、用于合辙押韵:师生互动合作朗读,每乐句由教师读前边,学生只读最后一个字。学生体会最后字押韵的韵脚是怀来辙,并找出第七句末字“谐”本应读xie,属捏斜辙,与韵脚怀来辙不同。教师总结:第七句末字“谐”为了押韵合辙就改为怀来辙的xiai。 5、学生校本古诗《逢入京使》带上口字演唱读准诗中上口字学生随伴奏演唱七、提升、总结(幻灯片33—35)1.回顾本课所学内容:2.京剧走向世界师发表观点:教师看法:尊重自己的文化才能获得文化在世界上生存的权利。可喜的是我们的京剧已经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师生欣赏视频:(介绍京剧走向世界的视频)3.结束语:京剧之所以称为国粹,因为它积淀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和文化传统的艺术瑰宝。作为传统文化的京剧,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传承下去,让京剧深入到我们的文化血脉,滋润我们的文化土壤。这节课我们学习这部作品的三分之二,同学们表现的都很好,学习很认真,下节课我们继续学唱这部作品。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
板书设计
《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梅兰芳 上口字
教学反思
1.教学有实效性。本节课将实践演唱、京剧文化融为一体,激发并保持学生对京剧演唱和表演产生兴趣,将服装与表演相结合,学生实践与知识讲解相结合,在有趣、有效的学生参与实践中落实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京剧文化浓厚的内涵。2. 教师的范唱与京胡演奏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3.重视音乐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参与、体验,引导学生在实践京剧服装穿着,演唱唱段,认知、体悟梅兰芳、服装帔、上口字等京剧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享受京剧艺术的魅力。4.引领学生掌握规律性内容或实践技巧, 通过让学生了解、认知、体验演唱实践京剧的字正腔圆、一声高唱、板后开唱等规律,从而引领学生对今后继续学习京剧有方法性的指导,从而做到“教规律”、“教方法”。5、教师自编校本教材引领学生课下阅读学习与预习,既提高课上学习效率,又可作为课后复习巩固提供依据。6、关注每位学习京剧的学生,包括智障学生,如吴承瑞同学,给予学生尊重,并关心爱护他们,用京剧传统艺术启迪学生心智,从而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