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水,浪打浪》教案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来组织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指导学生采用双声部合唱形式学习并演唱民族歌曲《洪湖水,浪打浪》。
(二)理论依据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
2. 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弘扬和传承中国民族音乐;强调音乐实践,鼓励合作,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1)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2)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交流,在合作中感受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3. “课标”中课程内容里的表现领域(7~9年级)指出:在合唱中积累演唱经验,进一步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 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欣赏与实践的必唱曲目《洪湖水,浪打浪》。
2. 歌剧《洪湖赤卫队》为六场歌剧,作品写作于20世纪50年代末。由张敬安、欧阳贤叔等作曲。
剧情简介:1930年,湖北沔阳县委决定,为配合红军的战略行动,洪湖赤卫队要暂时撤离彭家墩。白极会头子彭霸天卷土重来,乘机进行反攻倒算。在这紧急情况下,乡党支部书记韩英和赤卫队队长刘闯,率领赤卫队和敌人周旋在洪湖上,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彭霸天为寻找赤卫队踪迹,派出密探四处侦察,鲁莽的刘闯中级开枪,暴露了目标。韩英在掩护同志们撤离时,与分队王金标同时被捕。王金标叛变,汉英宁死不屈。敌人使尽了种种伎俩但都无济于事。最后将叛徒王金标放回,想一网打尽赤卫队,在这紧急时刻,彭霸天的副官(我地下党员)用巧计救出韩英,韩英及时赶上赤卫队,铲除了叛徒,配合大部队,消灭了彭霸天。
歌剧的音乐主要以湖北天沔花鼓戏以及天沔一带的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而成,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歌剧音乐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突出,在音乐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二)学生情况分析
1. 歌唱能力:
(1)学生能较准确地掌握四二拍、四三拍、四四拍歌曲的节拍、节奏。
(2)学生学习了五线谱知识,了解移动“do”的唱法,并能尝试记谱。
2. 歌唱问题:
(1)个别学生切分节奏还需准确掌握。
(2)五线谱读谱及记谱能力还需提高。
(3)学生演唱方法还需强调。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课堂教学以体验、模仿与合作为基本方式,主要过程是:导入阶段采用“教师演唱,学生欣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作品的主题旋律,从而为后面学唱歌曲奠定基础;新授课阶段采用探究与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每个声部的节奏、音准(识谱),再进入双声部合唱的配合演唱,使学生学会声部间的平衡,演绎出作品中的“文化”韵味,再通过分组、分性别、小组演唱形式,设计演唱组和评审组,评审组对演唱组进行倾听并评价,给予学生展示舞台同时对学生进有效掌控;课堂小结部分则通过学生自我总结,归纳作品的内在文化与演绎方式,进而使学生总结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教学主旨。
(四)技术准备
1.乐器:钢琴 2.课件:演示文稿(ppt) ⒊ 学案:乐谱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前期学生聆听过一些合唱作品,如《天鹅》、《保卫黄河》等,但由于学生平时对于合唱纵向和声的概念没有太多的认识,虽然通过欣赏了解了一些合唱作品,但仍缺乏对合唱作品声部配合的感受和理解。因此,本课要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合唱声部间的配合,通过听唱、识谱、合作配合、倾听评审“听着唱”(这三个字是不是要去掉,我写的上边四个字合适吗 ) 等方法引导学生演唱并逐步配合,最终能够实现双声部合唱。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声部合唱《洪湖水,浪打浪》,对民族音乐合唱产生兴趣,唤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体验双声部合唱的音乐旋律之美。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识谱、合作的综合学习与探究等方法初步学习和演唱(双声部配合)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了解民族声乐作品的文化内容,体会我国民族文化的魅力。
2. 初步学会双声部合唱的方法与技能,提高多声部演唱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合唱中音准、节奏的把握,空拍与切分,声部间合作的稳定。
(二)教学难点
声部间的声音平衡与音乐线条的配合, 空拍与切分。
五、教学方法
体验法、观察法、演唱法、比较法、探究法、综合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演唱,学生欣赏
教师自弹自唱歌曲,学生欣赏。
教师提问:歌曲的名称是什么?作品拍号是什么?歌曲的旋律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自弹自唱歌曲,学生倾听并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初步了解民族音乐的旋律特点。
(二)新授:声部合唱,探究新知
1.学唱歌曲,初步体验
设计意图:通过教唱歌曲旋律,快速使学生知晓作品的音乐主题,体会民族音乐作品的魅力。
⒉ 认清节奏与音高,练习识谱
(带领学生把谱子中出现的节奏型认清,并识谱音高移动do,注意音准)
环节一:第一声部识谱。
(教师和学生一起按较慢的速度4/4拍,来熟悉节奏;加入音高演唱。)
设计意图:在引领学生熟悉谱子的情况下,通过多次演唱第一声部,并解决音准、节奏、字词逻辑重音等问题,为更好的与二声部合唱做准备。
教师提问:歌词给你的感悟是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答案:人们对洪湖家乡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设计意图:在演唱之后,引导学生感悟歌词,唤起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感悟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
环节二:第二声部识谱。
设计意图:在引领学生熟悉谱子的情况下,通过多次演唱第二声部,并解决音准、节奏等问题,为后面更好地与二声部合唱做准备。
⒊ 二声部合唱,体验合唱魅力
(1)分别复习第一声部、第二声部
(2)二声部合唱(排练)
① 第一遍合唱,解决声部间切分节奏的问题。
② 第二遍合唱,解决声部间音准的问题;
③ 第三遍合唱,解决声音比例平衡的问题。
教师示范:
教师弹唱,通过教师演唱一个声部,手弹一个声部,来有机的配合使声音平衡,以此来为学生做出示范。
④第四遍合唱,解决字词、句子的逻辑重音与声部间的配合。
设计意图:通过三遍合唱,分别解决声部间切分节奏问题、音准问题和声音比例平衡的问题,再通过教师的口唱(一声部)手弹(二声部)直观的给学生做出示范,学生既能听到一声部又能听到二声部,有效地解决声音比例平衡及配合的问题。最后通过第四遍合唱,解决字词、句子的逻辑重音与声部间的配合,使学生掌握合唱时的注意事项。
⒋.学唱最后部分,完善歌曲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教唱歌曲的最后一部分,进而完成整首《洪湖水,浪打浪》的歌曲内容。
(三)实践拓展,巩固新知:
1.整体同学分为两个声部合唱。
2.男生女生各分一组进行合唱
3.找两组同学进行两个声部配合演唱,其他同学当裁判进行打分评价。
设计意图: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演唱二声部,再男女声分组演唱二声部,检验学生学习的程度和水平,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再采用部分小组演唱,其它学生评审方式打分评价,进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合唱声部的平衡以及对内容的理解,将过程性评价落到实处,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进行恰当评价。
最后环节:整体演唱一次《洪湖水,浪打浪》。
设计意图:通过完整演唱歌曲,使学生再次感受作品的内容和巩固二声部合唱的理念和技能,以合唱的方式结束本节课内容,进一步感受湖北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
㈣ 师生小结,共同提升:
首先学生小结本课收获或体会,然后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自我进行评价,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对作品有进一步的了解,对演唱形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深刻体会到演唱二声部需要团队的合作,并引导学生将合作能力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同时教师对学生给予充分肯定与表扬,使学生享有成就感。
结束语: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互相帮助互相协作,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学习效果评价
(一)评价方式
本节课的评价方式包括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教师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包括了教师对学生识谱、合唱内容的评价、回答问题的评价等。学生自评主要体现在能否准确演唱歌曲旋律、声部的内容;能否在演唱自己声部同时兼顾到其他声部,进而做到合作的效果。学生互评主要体现在评审组给演唱组同学打分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从而给予学生展示的空间和舞台。
(二)评价量规
在教唱主旋律、声部配合与演唱、思考问题与探究等环节中,根据学生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在教唱主旋律时,教师通过演唱与学案(幻灯片)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准确的聆听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在二声部学唱时,发挥学生为主体,以鼓励的方式,使合唱部分得以展现;在拓展环节加入分组、比赛打分的方式,锻炼与巩固作品演唱,更好的做到学生的“合作精神”的流露。
八、教学设计特色
本节课是一节合唱课,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突出学生主体,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注意优化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学生的聆听、视谱、合唱,的同时加入学案等。在学生视唱时教师注重细节,如合唱环节,教师以弹唱的方式做出示范,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声部间的配合与默契,为学生进行合唱的环节予以支持。整个教学过程遵循了三步教学法原则,即:教师:讲授+辅导+测试;学生:学习+练习+巩固。实际教学过程中,在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情况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在分组合唱比赛这一环节,教师采用学案辅助的方法,使学生之间进行配合,再以学生之间进行打分与评定,更好的来使团队精神得以施展。总之学生在二声部合唱中不断巩固、验证,将民族音乐文化与合唱知识理念化繁为简,最终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同时为学生积累了合唱合作经验,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
附: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