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6 00:25:32

文档简介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基础巩固练]
1.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放弃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确定的总统制,而采取责任内阁制,临时大总统仅为国家元首而不掌握实权。这一变化反映出(  )
A.辛亥革命初衷被放弃
B.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C.政党政治被立法认可
D.民主政治体制完备
解析:B 据材料“放弃了……不掌握实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主要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专权,材料中的变化反映的是对民主政治的追求,故选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中国以来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其目的主要是限制袁世凯专权,延续了辛亥革命的初衷,排除A项;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材料中并没有政党的信息,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因此当时民主政治体制并不完备,排除D项。
2.辛亥革命后,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多数席位。“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利用进步党对抗国民党并控制议会。当进步党势力大增之际,袁世凯又策动组建公民党,以打击国民党和进步党。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政党政治具有一定影响力
B.政党已经沦为专制工具
C.资产阶级政党局限性初显
D.北洋派系内部纷争加剧
解析:A 根据材料“袁世凯利用进步党对抗国民党并控制议会”“袁世凯又策动组建公民党,以打击国民党和进步党”可知,袁世凯在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了政党斗争的手段,说明政党政治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故选A项;“袁世凯利用进步党对抗国民党并控制议会”说明当时国民党依然在与袁世凯破坏共和政体的行动进行激烈斗争,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资产阶级政党的局限性“初显”,排除C项;国民党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不属于北洋派系,排除
D项。
3.在1912—1913年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选举中,国民党在众议院中取得269席,参议院中占123席,合计占有两院议席392个,共和党仅175席,统一党24席,民主党24席。这反映出,民国初期(  )
A.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B.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强大
C.建立共和成为潮流
D.国人进行政党政治的尝试
解析:D 在民国初期的国会议员选举中,国民党、共和党、统一党、民主党均参与竞争并取得议会席位,说明国人进行政党政治的尝试,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不同的政党,无法说明政治格局混乱不堪,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实力,无法说明革命力量强大,排除B项;不同的政党出现说明政党政治出现,无法说明建立共和成为潮流,排除C项。
4.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的《训政纲领》规定:“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行之。”这一规定(  )
A.标志着军政时期的开始
B.为“围剿”红军制造舆论
C.违背了“主权在民”的初衷
D.表明宪政实践宣告破产
解析:C 据材料信息可知,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规定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实质上是国民党一党专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故选C项;《训政纲领》颁布标志训政时期开始,排除A项;
1930年10月,国民党开始“围剿”红军,材料强调国民党内部实行训政,与红军无关,排除B项;训政结束后进入宪政时期,此时处于训政时期,排除D项。
5.1931年6月闽西苏维埃政府颁布《重新分配土地的条例》,改变单纯按照人口分配的做法,提出在给贫农、雇农与中农分田时,要分等级分配,劳动力强大者,可酌量增加田地;富农一岁至十五岁及六十一岁以上者不分土地,其余年龄者分足成。该条例的颁布有利于(  )
A.巩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B.提高富农的革命热情
C.实现“平均地权”的理想
D.维护贫苦农民的利益
解析:D 据材料可知,闽西苏维埃政府在进行分配土地时,分等级分配,侧重向贫苦农民倾斜,故选D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于1931年
11月成立于江西瑞金,这与题中的时间和地点均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富农一岁至十五岁及六十一岁以上者不分土地”可知,这符合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的土地革命纲领,提高富农的革命热情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平均地权”的主张是孙中山提出的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而闽西苏维埃政府代表的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排除C项。
6.在苏维埃基层政权选举中,苏维埃政府向选民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抗日根据地各级参议会的选举中,一些地方因陋就简发明了“圈选”“豆选”等方式。这些措施(  )
A.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保障了政权的稳定与发展
C.开始了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D.民主政治原则得到了落实
解析:D 材料中苏维埃政府为选民参与民主提供了物质条件,抗日根据地各种选举方式的出现,说明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原则的落实,故选D项。
7.阅读下列两则文件(节选),其变化主要反映了(  )
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宪法大纲》 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之自由权。 ——《陕甘宁边 区施政纲领》
A.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B.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日益完善
C.革命统一战线不断发展
D.边区政府满足了各阶层诉求
解析:A 材料提及地主、资本家由“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到“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地主、资本家是革命打击对象,而抗日战争时期地主、资本家是团结对象,这是由于随着日本侵华不断深入,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故选A项;“日益完善”不符合逻辑,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时期打击地主、资本家等力量是必须的,排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不符合时空,其存在于1924—1927年,排除C项;边区政府满足各阶层诉求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8.根据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工作。在人口普查的基础上,进行了选民登记工作,共有323 809 684名选民进行了登记,占进行选举地区18周岁以上人口总数的97.18%。随后,在全国基层单位进行选举,参加投票的选民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据此可知,1953年的选举(  )
A.助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立
B.践行了人民民主原则
C.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B 据材料“在全国基层单位进行选举,参加投票的选民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可知,1953年,我国开展基层选举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践行了人民民主原则,B项正确;材料中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基层选举,并非基层群众自治,排除A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C项;材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践,而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排除
D项。
9.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普遍采用举手和鼓掌的方式,表决选举、任免和进行重大公共决策等。1954年后,宪法规定全国人大会议选举、通过议案和基层直接选举采用举手、无记名投票方式。20世纪90年代后,全国人大对议案的表决方式以纸质投票、按电子表决器为主。这些变化反映了我国(  )
A.人民民主权利得到保障
B.民主政治建设不断进步
C.人民参政热情日益高涨
D.民主政治须与科技结合
解析:B 据材料“普遍采用举手和鼓掌的方式……采用举手、无记名投票方式……”及“表决方式以纸质投票、按电子表决器为主”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民主表决形式在不断完善,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进步,故选B项;虽然投票的民主程度会因为表决方式的完善而不断完善,但人民的民主权利并不会随着投票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人民进行表决的方式的变化,而不是强调人民参政态度,排除C项;据材料“按电子表决器为主”可知,民主的方式确实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但举手、鼓掌等方式同样可以推行民主政治,故“须与科技结合”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0.1980年前后,广西宜山县(现为宜州市)等地的村民自发召开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制定了村规民约,负责全村的公共事务。之后,村民委员会被写进1982年宪法。1998年,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代替了之前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这表明(  )
A.政府主持基层民主选举工作
B.依法治国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C.改革开放推动民主制度完善
D.村民自治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解析:D 根据材料“村民委员会被写进1982年宪法”“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可知,村民委员会相关内容纳入法律,而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治的重要依托,故选D项;根据材料“村民自发召开村民会议”可知,不是政府主持,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的时间是1999年,仅依据材料无法判断依法治国是否成为社会共识,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基层民主确实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完善的,但根据材料无法判断两者间的因果关系,排除C项。
[素养提升练]
11.(2022·湖北卷,7)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解析:B 题干是对辛亥革命带来的变化的中性描述,而A项反映的则是对辛亥革命带来的社会嬗变的消极态度,情感主旨不一,排除;五色旗取代了黄帜青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色旗是中华民国的第一面法定国旗,黄帜青龙代表的是清政府,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本质是从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因此B项正确;C项是现象,排除;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
12.(2022·全国甲卷,30)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  )
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
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
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
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
解析:A 根据材料“由议会选举政府”体现了人民民主,“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体现了社会各阶级反帝反封建的社会大联合,所以边区政府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A项正确;1940年属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实行党外合作,边区政府是国民政府管辖下的特别政府,排除B项;边区政府是抗日民主力量的大联合,不包括投降分子及反动派等,且“全体”表述绝对,排除C项;边区政府代表人民的意志实行多阶级联合专政,是民族矛盾占据主导地位前提下社会抗日民主力量的大团结,是特殊国情下的产物,排除D项。
13.(2022·全国乙卷,30)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解析:A 依据材料“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团结其他阶级,结合时间“20世纪30年代”可知,为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抗日战争,不是武装反抗国民党,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党的中心工作,排除C项;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排除D项。
14.(2023·全国甲卷,31)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这一决定的实施(  )
A.促成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
C.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
D.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解析:B 依据题干可知,材料仅仅指出经济独立对于妇女解放的重要性,并没有说促成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的问题,故排除A项;题干主旨就是妇女的解放问题,妇女解放参与政权建设,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故选B项;题干材料空间未明确定位到陕甘宁边区,且题干并未涉及新的阶级的加入,故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3年前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并未改变,排除D项。
15.(2022·江苏卷,9)1951年3月18日,毛泽东致函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在这里,毛泽东指示(  )
A.应赋予人大代表以充分的权力
B.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调研
D.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
解析:D 据材料“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可知,毛泽东希望民主人士参观土地改革成果,通过实地考察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而民主人士属于政协成员,因此毛泽东指示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故选D项;1953年才开始普选人大代表,排除A项;1956年才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排除B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人民民主政权已经建立,排除C项。
16.(2023·全国新课标卷,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各解放区继续实行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民主选举的各项原则和制度。一些解放区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颁行了选举法规。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人民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范围调整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答案:(1)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需要,由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为主转变为以阶级矛盾为主;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了新兴的人民政权。
(2)用法律维护和保障解放区人民的民主权利,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解放区人民支援人民解放战争,加快战争的胜利;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基础巩固练]
1.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放弃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确定的总统制,而采取责任内阁制,临时大总统仅为国家元首而不掌握实权。这一变化反映出(  )
A.辛亥革命初衷被放弃
B.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C.政党政治被立法认可
D.民主政治体制完备
2.辛亥革命后,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多数席位。“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利用进步党对抗国民党并控制议会。当进步党势力大增之际,袁世凯又策动组建公民党,以打击国民党和进步党。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政党政治具有一定影响力
B.政党已经沦为专制工具
C.资产阶级政党局限性初显
D.北洋派系内部纷争加剧
3.在1912—1913年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选举中,国民党在众议院中取得269席,参议院中占123席,合计占有两院议席392个,共和党仅175席,统一党24席,民主党24席。这反映出,民国初期(  )
A.政治格局混乱不堪
B.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强大
C.建立共和成为潮流
D.国人进行政党政治的尝试
4.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的《训政纲领》规定:“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行之。”这一规定(  )
A.标志着军政时期的开始
B.为“围剿”红军制造舆论
C.违背了“主权在民”的初衷
D.表明宪政实践宣告破产
5.1931年6月闽西苏维埃政府颁布《重新分配土地的条例》,改变单纯按照人口分配的做法,提出在给贫农、雇农与中农分田时,要分等级分配,劳动力强大者,可酌量增加田地;富农一岁至十五岁及六十一岁以上者不分土地,其余年龄者分足成。该条例的颁布有利于(  )
A.巩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B.提高富农的革命热情
C.实现“平均地权”的理想
D.维护贫苦农民的利益
6.在苏维埃基层政权选举中,苏维埃政府向选民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抗日根据地各级参议会的选举中,一些地方因陋就简发明了“圈选”“豆选”等方式。这些措施(  )
A.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保障了政权的稳定与发展
C.开始了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D.民主政治原则得到了落实
7.阅读下列两则文件(节选),其变化主要反映了(  )
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宪法大纲》 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之自由权。 ——《陕甘宁边 区施政纲领》
A.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B.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日益完善
C.革命统一战线不断发展
D.边区政府满足了各阶层诉求
8.根据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工作。在人口普查的基础上,进行了选民登记工作,共有323 809 684名选民进行了登记,占进行选举地区18周岁以上人口总数的97.18%。随后,在全国基层单位进行选举,参加投票的选民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据此可知,1953年的选举(  )
A.助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立
B.践行了人民民主原则
C.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9.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普遍采用举手和鼓掌的方式,表决选举、任免和进行重大公共决策等。1954年后,宪法规定全国人大会议选举、通过议案和基层直接选举采用举手、无记名投票方式。20世纪90年代后,全国人大对议案的表决方式以纸质投票、按电子表决器为主。这些变化反映了我国(  )
A.人民民主权利得到保障
B.民主政治建设不断进步
C.人民参政热情日益高涨
D.民主政治须与科技结合
10.1980年前后,广西宜山县(现为宜州市)等地的村民自发召开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制定了村规民约,负责全村的公共事务。之后,村民委员会被写进1982年宪法。1998年,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代替了之前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这表明(  )
A.政府主持基层民主选举工作
B.依法治国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C.改革开放推动民主制度完善
D.村民自治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素养提升练]
11.(2022·湖北卷,7)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
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12.(2022·全国甲卷,30)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  )
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
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
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
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
13.(2022·全国乙卷,30)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14.(2023·全国甲卷,31)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这一决定的实施(  )
A.促成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
C.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
D.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15.(2022·江苏卷,9)1951年3月18日,毛泽东致函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民主人士及大学教授愿意去看土改的,应放手让他们去看……吴景超、朱光潜等去西安附近看土改,影响很好,要将这样的事例教育我们的干部。”在这里,毛泽东指示(  )
A.应赋予人大代表以充分的权力
B.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为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进行调研
D.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树立典型
16.(2023·全国新课标卷,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各解放区继续实行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民主选举的各项原则和制度。一些解放区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颁行了选举法规。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人民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范围调整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