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基础巩固练]
1.商鞅认为“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因此,他第二次变法时只向农夫普遍授田,对于从事商贾技艺者不授田,这些人需要靠购买粮食解决吃饭问题。商鞅推行的授田法( )
A.旨在维护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
B.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导致商人操纵粮食价格
D.突破“工商食官”局面
解析:B 据材料“只向农夫普遍授田,对于从事商贾技艺者不授田”可知,商鞅认为国家要靠农业富国,食物必须贵,有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且其向农夫授田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资料,这两项措施都促进了当时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商鞅变法维护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商鞅对商贾不授田,只会促使他们去市场上买粮或者买地,而不会导致他们囤积居奇操纵粮价,排除C项;“工商食官”是指手工业者和商贾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这一局面在春秋时期已被初步打破,商鞅的举措是促进农业发展,而不是鼓励商业发展,排除D项。
2.下面左图是北魏孝文帝迁都前漆棺上的孝子画像,身着窄小胡服;右图是迁都后石棺上的孝子画像,身着宽大汉服。这一变化说明迁都后( )
A.封建君主权力强化
B.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C.以孝治国体制确立
D.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
解析:D 这一变化反映出孝文帝迁都后,鲜卑人的生活方式日趋汉化,说明鲜卑族和汉族之间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故选D项;孝子画像反映的是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情景,无法说明封建君主权力的强化,排除A项;材料只能说明鲜卑人也尊崇孝道,无法看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排除B项;两幅图绘制的都是孝子画像,二者的区别只在于服装的变化,故无法体现迁都后以孝治国体制的确立,排除C项。
3.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即在青黄不接时,官府向有需要的农民提供贷款,以抑制兼并,为官府开辟财源。大臣韩琦报告青苗法实施的情况:所有农户都必须从官府贷款,富人可以多贷,穷人只能少贷,贷款利率较高,到期后农民又面临官府强制催收。韩琦认为青苗法( )
A.没有增加政府的收入
B.加强对农民编制管理
C.限制民间高利贷剥削
D.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
解析:D 据材料“所有农户都必须从官府贷款……穷人只能少贷,贷款利率较高……强制催收”可知,青苗法实施过程中不顾民众现实需求,强制摊派高额贷款,且强制催收,这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故选D项;青苗法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材料中的青苗法无法体现加强对农民编制管理,排除B项;材料强调青苗法对农民的消极影响,与限制民间高利贷剥削无关,排除C项。
4.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创设并颁行考成法,由各部衙制定一式三份收发文簿,分别留部作底本、送六科备注、交内阁查考。据其道途远近、事情缓急,“定程限,立文簿,月终注销。抚按稽迟者,部院举之;部院容隐欺蔽者,六科举之;六科不觉察,则阁臣举之。月有考,岁有稽”。这一改革( )
A.强化了内阁行政中枢地位
B.导致了官僚机构的重叠
C.意在建立有效的考绩制度
D.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
解析: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张居正通过考成法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官员考评机制,有效实现了考评与纠偏相结合,改变以往主要靠吏部考评官员的方法,因此这一改革意在建立有效的考绩制度,C项正确;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排除A项;考成法属于官员考核制度,与官僚机构重叠无关,排除B项;张居正改革并未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排除D项。
5.1896年,梁启超认为文化发达、科学普及,“必从眼前名物指点,不好难也”“多为歌谣”“多为俗语”。他主张要用民间俗语写文著书,还可以用民间俗语介绍西方科学,学习先进文化。梁启超旨在( )
A.宣传科学知识
B.推动戊戌维新运动
C.倡导文学革命
D.开启民智、救亡图存
解析:D 梁启超主张要用民间俗语写文著书,还可以用民间俗语介绍西方科学,学习先进文化,这更容易让普通民众接受西方科学和先进文化,从而达到开启民智和救亡图存的目的,故选D项;宣传科学知识只是梁启超主张的直接目的,而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项;戊戌维新运动发生在189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倡导文学革命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陈独秀,与题干时间和人物均不符合,排除C项。
6.1903年,清政府谕令切实保护回国兴办实业的侨商,后来设商部,陆续制定和颁布《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司章程》《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奖励华商章程》等。同时,户部奏定《试办银行章程》。这些措施( )
A.促使清末新政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B.缓和了清朝的社会矛盾
C.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D.冲击了闭关自守的政策
解析:C 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设立专门管理商业的商部,依法管理商业经营和发展,这些措施适应了民族工商业兴起和发展的需要,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这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并不能说明清末新政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社会矛盾的缓和,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向西方打开大门,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7.1913年7月,民国政府发布临时大总统令,宣布:凡是清朝“保护兴业各法令”,对于民国国体没有抵触的,仍然适用,要求各省提倡工商业,对所有路、矿、林、垦、蚕桑、畜牧以及工艺场、工厂及所有商办公司进行保护和维持。可见,民国政府( )
A.继承了晚清政府的大政方针
B.旨在收回列强控制的经济权益
C.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调控
D.注重工商业发展的连续性
解析:D 民国初年,政府不仅要求各省提倡工商业,还下令保护和维持所有路、矿、林、垦、蚕桑、畜牧以及工艺场、工厂及所有商办公司,不抵触民国国体的清朝“保护兴业各法令”仍然适用等,说明民国政府注重工商业发展的连续性,故选D项。
8.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三十条规定:土地改革完成后,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一律作废。这体现了新中国( )
A.土地政策缺乏历史连续性
B.依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着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
D.将地主土地收归国家所有
解析:B 根据材料“土地改革完成后,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一律作废”可知,新中国土地法规定,土地改革完成后,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这说明新中国依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保护农民土地所有制,B项正确;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与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基本相似,排除A项;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是从1953年开始的,排除C项;材料显示新中国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
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上述两次会议都( )
A.推动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B.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部署、总动员
解析: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选B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确立,排除A项;早在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就已形成,排除C项;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的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排除D项。
10.下面表格体现出( )
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变化
项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权”分置
时间 改革开放之初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
内容 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 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归土地经营权人
影响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A.农村经济商品化进程开启
B.市场经济体制得以正式确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停止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解析:D 根据材料“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归土地经营权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变化体现了国家结合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调整,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故选D项;“农村经济商品化”指的是农产品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无关,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停止,排除C项。
[素养提升练]
11.(2020·山东卷,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解析:C 从题干材料“募饥民修水利”“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等可知,王安石在赈灾上,采用了以工代赈的方式。这种赈灾方式既可以通过招募灾民做工以达到赈灾的目的,同时还修建了农田水利设施,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故C项正确。
12.(2022·全国乙卷,28)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解析:C 根据材料“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可以看出,陈宝箴推行了变法改革,但他“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又认为“康学”使民权平等的学说非常兴盛,这会造成守旧派更大的阻挠,故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C项正确;“新旧势力的合流”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不是为了突破“中体西用”束缚,排除B项;“彻底否定”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3.(2022·山东卷,6)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
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
解析: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清政府创办近代企业和清末新政清政府振兴商务,奖励实业,从目的上看,二者均是清朝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所采用的方式均为求富,故选A项;实业救国是19世纪末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以张謇等为代表,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时间和阶级均不符,排除B项;洋务派发展近代军用与民用工业,以达到求强求富的目的,排除C项;清政府的措施不是为了富民而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排除D项。
14.(2023·湖南卷,10)下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
A.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
B.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
C.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
D.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
解析:C 据题干可知,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文章肯定了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行为,并对严宏昌买拖拉机的事情进行了肯定,这张照片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故选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变更土地所有制,农村土地依然是集体所有,排除A项;当时农业机械化没有实现,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小康社会尚未建成,排除D项。
15.(2022·全国甲卷,31)上图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 )
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B.民众就业观念的转变
C.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D.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
解析:B 与1978年相比,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结构中,公有制占比下降,非公有制占比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私有制得到发展,民众的就业观念发生变化,就业形式多样,B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完成是在21世纪初,排除A项;这一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因此计划管理调控的作用在下降,排除C项;D项材料体现不出,且此时改革刚刚起步,经济结构调整未能完成,排除。
16.(2023·山东卷,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份人才招聘启事
1981年9月17日,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在《广州日报》登载了一份人才招聘启事。
为适应我区建设发展需要,经上级批准,拟在广州招收一批有志于企业管理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为期一年。结业后,由我区统一分配到区内各企业工作,凡符合下述条件的职工均可报考: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品质好,谈吐及待人接物坚持“五讲四美”。
(2)大专院校理工和财经专业毕业,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
(3)具有初等英语基础。
(4)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中文水平。
(5)年龄在45岁以下,身体健康。
——据南兆旭《深圳记忆:1949—2009》
结合材料,以“深圳·窗口”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
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980年国家正式作出了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的决定。伴随着深圳经济特区大量企业的创建和与外国经贸往来的需要,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行业的人才日益短缺。为此,
1981年经深圳蛇口区政府批准,《广州日报》登载了一份人才招聘
启事。
从招聘启事的信息中可以看到当时深圳发展的缩影,应聘人员需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品质好,坚持“五讲四美”,体现了特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及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理工、财经专业毕业、有初等英语基础,反映了深圳经济特区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目的;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中文水平,及在对外交流中的必备技能;年龄在45岁以下,身体健康,说明招聘条件比较广泛,也反映了特区当时人才的稀缺性。这种人才招聘启事,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众多的无惧挑战的企业家、敢为人先的外语人才和追逐梦想的年轻人。他们的到来助推了深圳的迅速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之,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深圳是我国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的窗口。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基础巩固练]
1.商鞅认为“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因此,他第二次变法时只向农夫普遍授田,对于从事商贾技艺者不授田,这些人需要靠购买粮食解决吃饭问题。商鞅推行的授田法( )
A.旨在维护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
B.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导致商人操纵粮食价格
D.突破“工商食官”局面
2.下面左图是北魏孝文帝迁都前漆棺上的孝子画像,身着窄小胡服;右图是迁都后石棺上的孝子画像,身着宽大汉服。这一变化说明迁都后( )
A.封建君主权力强化
B.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C.以孝治国体制确立
D.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
3.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即在青黄不接时,官府向有需要的农民提供贷款,以抑制兼并,为官府开辟财源。大臣韩琦报告青苗法实施的情况:所有农户都必须从官府贷款,富人可以多贷,穷人只能少贷,贷款利率较高,到期后农民又面临官府强制催收。韩琦认为青苗法( )
A.没有增加政府的收入
B.加强对农民编制管理
C.限制民间高利贷剥削
D.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
4.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创设并颁行考成法,由各部衙制定一式三份收发文簿,分别留部作底本、送六科备注、交内阁查考。据其道途远近、事情缓急,“定程限,立文簿,月终注销。抚按稽迟者,部院举之;部院容隐欺蔽者,六科举之;六科不觉察,则阁臣举之。月有考,岁有稽”。这一改革( )
A.强化了内阁行政中枢地位
B.导致了官僚机构的重叠
C.意在建立有效的考绩制度
D.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
5.1896年,梁启超认为文化发达、科学普及,“必从眼前名物指点,不好难也”“多为歌谣”“多为俗语”。他主张要用民间俗语写文著书,还可以用民间俗语介绍西方科学,学习先进文化。梁启超旨在( )
A.宣传科学知识
B.推动戊戌维新运动
C.倡导文学革命
D.开启民智、救亡图存
6.1903年,清政府谕令切实保护回国兴办实业的侨商,后来设商部,陆续制定和颁布《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司章程》《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奖励华商章程》等。同时,户部奏定《试办银行章程》。这些措施( )
A.促使清末新政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B.缓和了清朝的社会矛盾
C.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D.冲击了闭关自守的政策
7.1913年7月,民国政府发布临时大总统令,宣布:凡是清朝“保护兴业各法令”,对于民国国体没有抵触的,仍然适用,要求各省提倡工商业,对所有路、矿、林、垦、蚕桑、畜牧以及工艺场、工厂及所有商办公司进行保护和维持。可见,民国政府( )
A.继承了晚清政府的大政方针
B.旨在收回列强控制的经济权益
C.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调控
D.注重工商业发展的连续性
8.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三十条规定:土地改革完成后,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一律作废。这体现了新中国( )
A.土地政策缺乏历史连续性
B.依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着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
D.将地主土地收归国家所有
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上述两次会议都( )
A.推动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B.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部署、总动员
10.下面表格体现出( )
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变化
项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权”分置
时间 改革开放之初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
内容 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 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归土地经营权人
影响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A.农村经济商品化进程开启
B.市场经济体制得以正式确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停止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素养提升练]
11.(2020·山东卷,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12.(2022·全国乙卷,28)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13.(2022·山东卷,6)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
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
14.(2023·湖南卷,10)下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
A.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
B.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
C.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
D.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
15.(2022·全国甲卷,31)上图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 )
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B.民众就业观念的转变
C.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D.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
16.(2023·山东卷,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份人才招聘启事
1981年9月17日,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在《广州日报》登载了一份人才招聘启事。
为适应我区建设发展需要,经上级批准,拟在广州招收一批有志于企业管理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为期一年。结业后,由我区统一分配到区内各企业工作,凡符合下述条件的职工均可报考: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品质好,谈吐及待人接物坚持“五讲四美”。
(2)大专院校理工和财经专业毕业,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
(3)具有初等英语基础。
(4)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中文水平。
(5)年龄在45岁以下,身体健康。
——据南兆旭《深圳记忆:1949—2009》
结合材料,以“深圳·窗口”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