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5 22:06:05

文档简介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基础巩固练]
1.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农村民众对该法产生了很多误解和谣言,如说婚姻法是“离婚法”“妇女法”等。三年之后,中央竟不得不以“贯彻婚姻法运动月”的群众运动方式予以应对。据此可以推知,这部法律的制定(  )
A.彻底颠覆了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
B.不利于保障农村男性权利
C.加快了男女政治权利平等的实现
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
解析:D 据材料信息可知,面对农村民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误解和谣言,中央不得不进行群众运动以应对,说明中共中央用群众运动来反对封建残余,即法律的制定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故选D项;“彻底颠覆”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有助于肃清封建残余,与男性权利问题无关,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调整男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关系,并未涉及政治权利,排除C项。
2.下面分别为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的目录。与1954年宪法目录相比较,1982年宪法目录的调整(  )
A.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
B.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
C.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D.保障了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解析:C 由材料可知,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到了“国家机构”前面,这是对人权的尊重,故选C项;材料中仅是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的目录,不是法律体系,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得知法律的具体内容,无法反映是否实现了全面依法治国,排除B项;两则目录只是显示了国家政权和人权,没有看到经济的内容,无法判断对经济的作用,排除D项。
3.下表是全国法院行政案件统计表。表中的现象反映了(  )
时间 受案数 (件) 原告撤 诉率(%) 原告败 诉率(%) 被告败 诉率(%)
1992年 27 125 37.84 35.93 21.98
2001年 100 921 32.38 28.61 25.67
A.法律在规范政府行为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B.中国建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C.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已经完全得到保障
D.依法治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A 材料反映了1992年以来,全国法院接受的“行政案件”增多,但原告撤诉率、败诉率下降,被告败诉率上升等现象,反映了法律在规范政府行为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故选A项;中国至今尚未建成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B项;“完全”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法律在规范政府行为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与政府依法治国的观念深入人心无关,排除D项。
4.1993年宪法修正案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用“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取代“国营经济”“国营企业”。1999年宪法修正案增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4年宪法修正案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这些宪法修正案(  )
A.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需要
B.表明我国经济建设不再需要计划手段
C.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解析: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材料中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增加“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公民“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规定,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需要,故选A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并非完全不需要计划手段,排除B项;材料中仅有宪法的修正与发展,不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C项;2017年中共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排除D项。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下表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民法典编纂的基本历程。这说明我国的民法典(  )
20世纪七 八十年代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20世纪 90年代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深刻阐述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随后,与之相适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
21世纪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A.彰显了时代精神 B.体现了精英政治
C.具有普遍适用性 D.具有最高法律地位
解析:A 据材料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法典编纂也不断调整和更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说明我国的民法典彰显了时代精神,故选A项;精英政治认为在一个国家中,极少数政治精英统治着国家,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民法典的编纂过程,而C项强调其适用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宪法具有最高法律地位,排除D项。
6.195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确立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四大基本原则。1956年,豫剧电影《花木兰》上映,塑造了巾帼不让须眉、一片赤胆忠心只为祖国的花木兰形象。这体现了当时(  )
A.工业化建设的推进
B.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社会主义的新风尚
D.百花齐放方针得到落实
解析:C 据材料“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塑造了巾帼不让须眉、一片赤胆忠心只为祖国的花木兰形象”等内容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习俗与社会风气发生了变化,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体现出新中国社会主义新风尚,故选C项;1950年,“一五”计划还没有开始,排除A项;“深入人心”的说法太绝对,并且对材料概括不完整,排除B项;“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7.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1950年表彰大会的名称是“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农业和工业战线的代表名额基本相当。而1956年表彰大会的名称是“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代表集中在工业战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劳动模范政治诉求的多样性
B.劳动人民政治地位的提升
C.国家工农业发展方式的差异
D.国家发展战略认识的调整
解析:D 据材料“农业和工业战线的代表名额基本相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农业、工业均衡发展的政策,故农业、工业战线代表基本相当,结合材料“1956年……代表集中在工业战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重点发展工业,所以1956年的劳动模范主要集中在工业战线,体现了我国发展战略转向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D项;材料只体现表彰的对象从农业、工业均衡转向侧重工业,无法看出劳动模范本身有怎样的政治诉求,排除A项;1950年表彰的农业、工业对象,属于劳动人民,1956年表彰的工业对象,依然属于劳动人民,所以无法得出劳动人民政治地位提升,排除B项;材料中只体现国家发展战略有所调整,无法看出工农业发展方式上的差异,排除C项。
8.“中国精神”主要是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下表中选项内容作为“中国精神”的组成部分,与地图中其发源地的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中国精神” 地图中发源地的序号
A “西柏坡精神” ①
B “延安精神” ②
C “铁人精神” ③
D “特区精神” ④
解析:C 在黑龙江大庆油田形成“铁人精神”,③是黑龙江,故选C项;在河北形成“西柏坡精神”,①是陕西,对应错误,排除A项;在陕西形成“延安精神”,②是广东,对应错误,排除B项;在广东深圳形成“特区精神”,④是河北,对应错误,排除D项。
9.20世纪80年代,上海率先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后经过征名确定为“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在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各地区各单位积极举办“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等相关活动一时间也风靡开来。这些活动(  )
A.反映了市场经济时代的精神风貌
B.得益于“双百”方针的全面贯彻
C.体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D.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解析:D 据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80年代,上海率先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后经过征名确定为“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在中共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各地区各单位积极举办“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等相关活动一时间风靡开来,这些做法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D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排除C项。
10.下表反映了2017年6月—2021年6月我国对功勋模范人物的表彰概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当今我国(  )
时间 表彰
2017年6月 “八一勋章”(10人)
2018年12月 “改革先锋”(100人)
2019年9月 “共和国勋章”(8人)
2020年8月 “国家荣誉称号”(3人)
2021年6月 “七一勋章”(29人)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深入民心
B.奋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
C.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社会风气得到了根本性的好转
解析:C 根据材料“2017年6月—2021年6月我国对功勋模范人物的表彰概况”的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我国给予各行业中的模范人物各种表彰和奖励,以肯定他们在各行业中对国家作出的突出贡献,可以看出我国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未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深入民心,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依法治国战略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有关社会风气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素养提升练]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保障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事务管理的权利,通过发动群众运动,支持和帮助人民当家作主。1978年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的科学论断,落实了依法治国、以人为本、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诸多先进理念。由此可见,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突出特点是(  )
A.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B.由权力本位走向权利本位
C.法制建设服务于政治的需要
D.由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
解析:B 据材料信息可知,新中国初期,党和国家强调落实人民民主,注重保障人民的参政权力,改革开放以来,则重视民主法制建设,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体现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由权力本位走向权利本位的发展趋势,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以德治国的信息,不能得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结论,排除A项;法制建设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对材料整体的概括与总结,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体现的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特点,排除D项。
12.在基本权利的规定上,1982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明确了基本权利的内涵,重新调整了基本权利体系,并且增加了新的基本权利类型,如退休人员生活受保障,残疾公民受帮助等权利。这些调整(  )
A.突出了主权在民
B.彰显了人文精神
C.构建了法制体系
D.规范了公民行为
解析:B 根据材料“1982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且增加了新的基本权利类型,如退休人员生活受保障,残疾公民受帮助等权利”可知,这些调整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彰显了人文精神,B项正确;材料体现宪法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并非突出主权在民,排除A项;材料未显示构建了法制体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宪法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未涉及规范公民行为,排除D项。
13.(2020·北京卷,10)下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  )
通过年份 文件名称
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99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2003年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005年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2005年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A.加强政治制度建设
B.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C.探索民主管理机制
D.完善相关法制体系
解析:D 根据表格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信息可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颁布相应的法律和条例,着力于完善相关法制体系,故选D项;材料侧重强调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完善相关法制体系,而非加强政治制度建设,排除A项;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舆论机关或运用舆论工具,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利,材料中并未涉及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民主管理是指组织所有成员对组织的各项事务参与决策和监督的管理制度和方式,材料中并未涉及探索民主管理机制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14.(2020·天津卷,7)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各行各业掀起劳动建设高潮。1955年3月,天津制表业的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用智慧的双手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到当时(  )
A.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成果
B.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C.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D.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解析:D 据材料“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可知,当时工人生产条件艰苦,而在这种条件下仍“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体现了工人们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故选D项;国民经济恢复在1952年已经完成,1955年是“一五”计划期间,已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排除A项;据材料“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可知,当时仍处于工业建设的初期,尚未实现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排除B项;勤俭节约的意思是勤劳而节俭,形容工作勤劳,生活节俭,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15.(2022·天津卷,9)20世纪80年代,一批时代楷模的事迹广为人知。蒋筑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铺路石”;军人朱伯儒奉献自我、温暖别人,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对这些人物事迹的宣传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A.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B.立足法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效巨大
D.崇德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
解析:A 20世纪80年代,一批时代楷模的事迹广为人知,对这些人物事迹的宣传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表明当时我国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现实,故选A项;材料所述是对时代楷模的模范事迹所进行的广泛宣传,并未涉及法治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1949—197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崇德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是在中共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后出现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16.(2023·浙江1月选考,23)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物 政治主张
孔子 “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子 “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韩非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 “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从贞观七年(633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643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
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
《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三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
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
答案:(1)政治主张:孔子,德治(为政以德);老子,无为而治;韩非,
法治。
演变:秦,法家思想;西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尊崇儒术后,儒家思想。
(2)关系:唐太宗授命中书省草拟诏令;魏徵作为门下省长官进行审核并驳回不妥的诏令。
原因: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礼法结合的典范;唐以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法律;古代亚洲一些国家的立法以此为鉴。
(3)地位:基础性。
必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依法治国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基础巩固练]
1.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后,农村民众对该法产生了很多误解和谣言,如说婚姻法是“离婚法”“妇女法”等。三年之后,中央竟不得不以“贯彻婚姻法运动月”的群众运动方式予以应对。据此可以推知,这部法律的制定(  )
A.彻底颠覆了封建社会的伦理秩序
B.不利于保障农村男性权利
C.加快了男女政治权利平等的实现
D.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
2.下面分别为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的目录。与1954年宪法目录相比较,1982年宪法目录的调整(  )
A.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
B.体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
C.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D.保障了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3.下表是全国法院行政案件统计表。表中的现象反映了(  )
时间 受案数 (件) 原告撤 诉率(%) 原告败 诉率(%) 被告败 诉率(%)
1992年 27 125 37.84 35.93 21.98
2001年 100 921 32.38 28.61 25.67
A.法律在规范政府行为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B.中国建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C.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已经完全得到保障
D.依法治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4.1993年宪法修正案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用“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取代“国营经济”“国营企业”。1999年宪法修正案增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4年宪法修正案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这些宪法修正案(  )
A.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需要
B.表明我国经济建设不再需要计划手段
C.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下表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民法典编纂的基本历程。这说明我国的民法典(  )
20世纪七 八十年代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20世纪 90年代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深刻阐述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随后,与之相适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
21世纪 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A.彰显了时代精神 B.体现了精英政治
C.具有普遍适用性 D.具有最高法律地位
6.195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确立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四大基本原则。1956年,豫剧电影《花木兰》上映,塑造了巾帼不让须眉、一片赤胆忠心只为祖国的花木兰形象。这体现了当时(  )
A.工业化建设的推进
B.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社会主义的新风尚
D.百花齐放方针得到落实
7.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1950年表彰大会的名称是“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农业和工业战线的代表名额基本相当。而1956年表彰大会的名称是“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代表集中在工业战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劳动模范政治诉求的多样性
B.劳动人民政治地位的提升
C.国家工农业发展方式的差异
D.国家发展战略认识的调整
8.“中国精神”主要是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下表中选项内容作为“中国精神”的组成部分,与地图中其发源地的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中国精神” 地图中发源地的序号
A “西柏坡精神” ①
B “延安精神” ②
C “铁人精神” ③
D “特区精神” ④
9.20世纪80年代,上海率先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后经过征名确定为“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在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各地区各单位积极举办“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等相关活动一时间也风靡开来。这些活动(  )
A.反映了市场经济时代的精神风貌
B.得益于“双百”方针的全面贯彻
C.体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D.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0.下表反映了2017年6月—2021年6月我国对功勋模范人物的表彰概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当今我国(  )
时间 表彰
2017年6月 “八一勋章”(10人)
2018年12月 “改革先锋”(100人)
2019年9月 “共和国勋章”(8人)
2020年8月 “国家荣誉称号”(3人)
2021年6月 “七一勋章”(29人)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深入民心
B.奋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
C.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社会风气得到了根本性的好转
[素养提升练]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保障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事务管理的权利,通过发动群众运动,支持和帮助人民当家作主。1978年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的科学论断,落实了依法治国、以人为本、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诸多先进理念。由此可见,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突出特点是(  )
A.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B.由权力本位走向权利本位
C.法制建设服务于政治的需要
D.由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
12.在基本权利的规定上,1982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明确了基本权利的内涵,重新调整了基本权利体系,并且增加了新的基本权利类型,如退休人员生活受保障,残疾公民受帮助等权利。这些调整(  )
A.突出了主权在民
B.彰显了人文精神
C.构建了法制体系
D.规范了公民行为
13.(2020·北京卷,10)下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  )
通过年份 文件名称
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99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2003年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005年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2005年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A.加强政治制度建设
B.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C.探索民主管理机制
D.完善相关法制体系
14.(2020·天津卷,7)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各行各业掀起劳动建设高潮。1955年3月,天津制表业的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用智慧的双手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到当时(  )
A.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成果
B.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C.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D.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15.(2022·天津卷,9)20世纪80年代,一批时代楷模的事迹广为人知。蒋筑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铺路石”;军人朱伯儒奉献自我、温暖别人,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对这些人物事迹的宣传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A.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B.立足法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效巨大
D.崇德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
16.(2023·浙江1月选考,23)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物 政治主张
孔子 “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子 “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韩非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 “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徵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徵从贞观七年(633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643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
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
《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三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
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