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5 22:07:39

文档简介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基础巩固练]
1.“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他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这反映了中世纪的欧洲(  )
A.天主教统治地位已丧失
B.宗教信仰意识的淡薄
C.人们的民族国家意识淡薄
D.专制王权的不断加强
解析:C 根据材料可知,在中世纪欧洲人的身份认知中,对国家或民族的身份认知排在最后一位,说明当时人们的民族国家意识淡薄,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故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根据材料“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他是基督徒”可知,在欧洲人的身份认知中,他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徒,说明宗教对中世纪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故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体现不出专制王权的不断加强,排除D项。
2.下列时间轴示意图表明了14—19世纪欧洲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现象,它们共同反映出欧洲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动荡变迁中的民主革命
B.民族国家正在形成
C.城市发展推动欧洲进步
D.国际交往方式多样
解析:B 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国取得战争的胜利,战争胜利使法国基本实现了国家统一,推动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欧洲宗教改革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改变了政教合一的局面,促成欧洲新的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君主专制统治,在法国初步确立了共和国的政治体制,传播了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因此,英法百年战争、宗教改革和法国大革命反映出欧洲民族国家正在形成的趋势,B项正确;宗教改革属于思想解放运动,不属于民主革命范畴,排除A项;材料没有城市发展的信息,不能得出城市发展推动欧洲进步的结论,排除C项;国家间的交往方式主要有国家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领导人互访等,这些方式材料中都未涉及,排除D项。
3.有位法学家认为,即使在战争的剧烈震荡和风暴的时候,人类也必须遵循和服从它所拥有的自然法规范。他为战争创造了一部法典,为和平确立了一个纲领,后世给予他极高的荣誉,将其称为“国际法之父”。他创造的这部“法典”是(  )
A.《战争与和平法》 B.《非战公约》
C.《查士丁尼法典》 D.《拿破仑法典》
解析:A 据材料“他为战争创造了一部法典,为和平确立了一个纲领,后世给予他极高的荣誉,将其称为‘国际法之父’”及所学知识可知,这部“法典”指的是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际法之父”指的是格劳秀斯,《非战公约》《查士丁尼法典》《拿破仑法典》均与格劳秀斯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C、D三项。
4.有学者认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由许多大小不一的国家相互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在那里并没有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的一个强大的中心,构成国际秩序的基本准则至少是在法律上平等的各国间的并列关系。”这说明该体系(  )
A.深受近代契约精神影响
B.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C.确立了主权与独立原则
D.建立了近代外交制度
解析:C 根据材料“在那里并没有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的一个强大的中心,构成国际秩序的基本准则至少是在法律上平等的各国间的并列关系”可知,材料强调国家独立和主权意识,C项正确;契约精神强调的是双方都有遵守规定,双方都有权利和义务,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B项表述错误,奠定国际法基础的是《战争与和平法》,排除;17世纪,欧洲国家君主们派遣常驻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5.近代以来,欧洲各封建领主国家时常因王位、主权、领土、宗教等发生战争,“各个小型的战争在这里都汇集成一个全面的欧洲战争”。17世纪中期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各国相互承认领土的归属和君主的统治权,各个领主国家开始向近现代国家转型。这一变化是由于(  )
A.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近代外交制度确立
C.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
D.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解析: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中期,随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欧洲结束了混战局面,欧洲国家相互承认领土的归属和君主的统治权,强调国际法和国际协商合作,C项正确;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非欧洲各国否定战争和国际关系近代化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近代外交制度确立是材料现象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也纳体系直到19世纪早期才建立,排除D项。
6.“它在欧洲大陆恢复了旧的专制制度,并通过战胜国对战败国财产的瓜分,满足了列强的野心,形成了英、俄、奥、普、法的欧洲均势。它通过上述五大国定期举行国际会议,对列强的利益和矛盾进行协商解决,开始了所谓的‘欧洲协调时期’。”作者在此描述的是(  )
A.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B.维也纳体系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雅尔塔体系
解析:B 由所学知识可知,维也纳体系是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与材料中“欧洲均势”“欧洲协调时期”相符,故选B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A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确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新秩序,与题干信息“在欧洲大陆恢复了旧的专制制度”不符,排除C项;雅尔塔体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体系,以美苏两国为主导,与题干中的“在欧洲大陆恢复了旧的专制制度”不符,排除D项。
7.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明确以欧洲“文明”来衡量世界各国的国际行为及法律权利,国际法形成了一套规范国际关系的“文明”标准,不同文明类别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法律地位,在国际法上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现象反映出(  )
A.不同文明间冲突加剧
B.国家间贫富差距加大
C.国际规则的逐步完善
D.国际关系的不平等
解析: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西方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快了对殖民地的压迫和掠夺,而欧洲国际法学家按照欧洲“文明”来衡量世界各国,在国家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方面区别对待,这一现象折射出国际关系的不平等,D项正确;文明间冲突加剧是表象,实质是国际关系的不平等,排除A项;工业革命后,东西方国家实力不同,国际法规定不同国家有不同权利和义务,进而使得国家间贫富差距加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形成以欧洲“文明”来衡量世界各国的国际法的实质,与国际规则的完善无关,排除C项。
8.《国际联盟盟约》规定:“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而联合国安理会对于非程序事项或称实质性事项的决议表决,要求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在内的9个同意票,即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享有否决权。这一变化(  )
A.有效避免了战争和冲突
B.集体安全原则被放弃
C.反映出多极化趋势加强
D.突出了大国协调作用
解析:D 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由国联的“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到联合国安理会的“全体常任理事国在内的9个同意票,即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享有否决权”可知,由国联到联合国的处理方式发生了变化,突出了大国协调作用,故选D项;据材料可知,这一变化突出大国协调作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战争与冲突,“有效避免”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突出了大国协调作用,并未体现集体安全原则被放弃,也未反映出多极化趋势加强,排除B、C两项。
9.1948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规定:“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人人有资格享受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别。”这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的发展趋势是(  )
A.司法制度不断发展 B.主体多样化
C.国际政治民主化 D.领域日益扩展
解析:D 根据材料,1948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世界人权宣言》,宣扬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理念,反映出国际法已经超越战争与和平的领域涉及人权等更广范围内的问题,国际法的领域日益扩展,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际司法制度,排除A项;国际法主体指参加国际法律关系并承担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的实体,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国际政治民主化是由各国通过平等协商共同解决国际问题、治理世界事务,材料强调的是人权,由材料无法得出国际政治民主化,排除C项。
10.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70年里,国际法发展迅速,产生很多新的分支,如外层空间法、极地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国际发展法、国际组织法、国际刑法、国际能源法、国际移民法等。这一现象形成的背景是(  )
A.两极格局的逐步瓦解
B.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壮大
C.世界市场的正式建立
D.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形成
解析:B 根据材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70年里,国际法发展迅速,产生很多新的分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在此期间,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B项正确,排除A项;世界市场的正式建立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当今世界,国际政治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D项。
[素养提升练]
11.(2022·河北卷·12)15—16世纪,意大利学者将历史研究与现实政治结合起来,主张通过建立君主政权实现国家统一,并对未来意大利的政体提出了设想。这种观念(  )
A.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兴起
B.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C.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
D.促进了浪漫主义的形成
解析:B 据所学知识可知,1494年爆发了意大利战争,从1494年到1559年的长达65年的岁月里,欧洲强国在意大利的土地上发动了不计其数的大小战役来侵略和瓜分这片富庶的土地,战争结束之后,意大利依旧处于分裂的局面,材料“15—16世纪”,意大利学者“主张通过建立君主政权实现国家统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民族意识觉醒的体现,故选B项;14世纪,以人文主义为精神内核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革命和战争频繁发生,动乱不已,政治上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描绘得那样美好,人们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种情绪反映在文学艺术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每一个神圣罗马帝国的邦国都享有主权,可以独立地从事对外交往,包括宣战和媾和。这些内容逐渐演变成了国家主权原则。但在欧洲,经常上演小国被瓜分的剧目,比如波兰就三次被周围的三个大国瓜分。这些现象表明(  )
A.国际治理体系已经形成
B.社会达尔文主义已出现
C.国际体系遭遇现实挑战
D.国家主权原则缺乏基础
解析:C 根据题干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关于国家主权的规定逐渐演变成国家主权原则,但在现实中欧洲却经常出现大国无视小国主权的情况,由此可知国际关系体系遭遇现实情况的挑战,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后半部分,即大国无视小国国家主权,不能说明国际治理体系已经形成,排除A项;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是斯宾塞把生物学中的概念引进社会学,而且把生存竞争作为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而材料讲的是大国无视小国主权,材料与达尔文主义无关,排除B项;国家主权原则并非缺乏基础,而是被一些大国无视,排除D项。
13.(2023·山东卷,11)1648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承认了瑞士和荷兰独立,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国界;1815年形成的维也纳体系,恢复了拿破仑战争前的欧洲均势,创立和重建了一些国家。这反映了欧洲(  )
A.国际协调机制更趋合理
B.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
C.各国完成了向民族国家转变
D.大国主导的政治格局被打破
解析:B 从17世纪中期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承认瑞士和荷兰独立,到19世纪初维也纳体系创立和重建一些国家,均反映了对民族国家主权意识增强的认可,B项正确;维也纳体系下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A项错误;“各国完成了”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错误;无论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还是维也纳体系均是当时的欧洲大国占主导,D项错误。
14.(2023·湖南卷,6)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  )
A.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B.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
C.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
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
解析:C 据题干可知,晚清时期的外交官薛福成认识到公法的约束力对于强国和弱国是不同的,实力衰弱的国家往往受到不平等对待,这说明随着对外交往的深化,中国外交官对国家自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故选C项;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的说法过于绝对,国际法仍起到一定的协调国际关系的作用,排除A项;摆脱公法束缚不一定符合弱国利益,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晚清士人是否高度推崇西方,排除D项。
15.(2023·北京卷,15)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 522号决议,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此举符合联合国(  )
A.托管制度
B.“大国一致”的原则
C.安理会投票程序
D.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
解析:D 材料强调的是联合国大会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问题,属于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故选D项;托管制度是联合国把某些殖民地交付一国或数国,或由联合国本身管理或监督的制度,排除A项;“大国一致”原则是安理会就实质性问题表决时的原则规定,排除B项;材料明确指出是联合国大会的决议,而非安理会决议,排除C项。
16.(2022·湖南卷,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以前,一般认为国家拥有诉诸战争的权利。进入20世纪以后,国际社会开始通过法律形式限制战争权。主要相关条款如下:
《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第十二条第1款:“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联盟会员国并约定无论如何,非俟仲裁员裁决或法庭判决或行政院报告后三个月届满以前,不得从事战争。”
《非战公约》(1928年)第一条:“缔约各方以它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它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第二条:“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联合国宪章》(1945年)第二条第4款:“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第四十二条:“安全理事会……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第五十一条:“会员国受武力攻击时……本宪章不得认为禁止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之自然权利。”
——节选自世界知识出版社《国际条约集》
(1)根据材料,归纳国际社会在限制战争权方面的阶段性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国际社会限制战争权的背景。
答案:(1)《国际联盟盟约》开始限制战争;《非战公约》宣布战争非法,强调只能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联合国宪章》禁止非法使用武力,授权安理会维护世界和平,承认正当自卫权。
(2)世界大战的教训;国际合作的加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基础巩固练]
1.“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他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这反映了中世纪的欧洲(  )
A.天主教统治地位已丧失
B.宗教信仰意识的淡薄
C.人们的民族国家意识淡薄
D.专制王权的不断加强
2.下列时间轴示意图表明了14—19世纪欧洲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现象,它们共同反映出欧洲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动荡变迁中的民主革命
B.民族国家正在形成
C.城市发展推动欧洲进步
D.国际交往方式多样
3.有位法学家认为,即使在战争的剧烈震荡和风暴的时候,人类也必须遵循和服从它所拥有的自然法规范。他为战争创造了一部法典,为和平确立了一个纲领,后世给予他极高的荣誉,将其称为“国际法之父”。他创造的这部“法典”是(  )
A.《战争与和平法》 B.《非战公约》
C.《查士丁尼法典》 D.《拿破仑法典》
4.有学者认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由许多大小不一的国家相互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在那里并没有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的一个强大的中心,构成国际秩序的基本准则至少是在法律上平等的各国间的并列关系。”这说明该体系(  )
A.深受近代契约精神影响
B.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C.确立了主权与独立原则
D.建立了近代外交制度
5.近代以来,欧洲各封建领主国家时常因王位、主权、领土、宗教等发生战争,“各个小型的战争在这里都汇集成一个全面的欧洲战争”。17世纪中期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各国相互承认领土的归属和君主的统治权,各个领主国家开始向近现代国家转型。这一变化是由于(  )
A.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近代外交制度确立
C.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
D.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6.“它在欧洲大陆恢复了旧的专制制度,并通过战胜国对战败国财产的瓜分,满足了列强的野心,形成了英、俄、奥、普、法的欧洲均势。它通过上述五大国定期举行国际会议,对列强的利益和矛盾进行协商解决,开始了所谓的‘欧洲协调时期’。”作者在此描述的是(  )
A.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B.维也纳体系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雅尔塔体系
7.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明确以欧洲“文明”来衡量世界各国的国际行为及法律权利,国际法形成了一套规范国际关系的“文明”标准,不同文明类别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法律地位,在国际法上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现象反映出(  )
A.不同文明间冲突加剧
B.国家间贫富差距加大
C.国际规则的逐步完善
D.国际关系的不平等
8.《国际联盟盟约》规定:“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而联合国安理会对于非程序事项或称实质性事项的决议表决,要求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在内的9个同意票,即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都享有否决权。这一变化(  )
A.有效避免了战争和冲突
B.集体安全原则被放弃
C.反映出多极化趋势加强
D.突出了大国协调作用
9.1948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规定:“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人人有资格享受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别。”这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的发展趋势是(  )
A.司法制度不断发展 B.主体多样化
C.国际政治民主化 D.领域日益扩展
10.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70年里,国际法发展迅速,产生很多新的分支,如外层空间法、极地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国际发展法、国际组织法、国际刑法、国际能源法、国际移民法等。这一现象形成的背景是(  )
A.两极格局的逐步瓦解
B.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壮大
C.世界市场的正式建立
D.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形成
[素养提升练]
11.(2022·河北卷·12)15—16世纪,意大利学者将历史研究与现实政治结合起来,主张通过建立君主政权实现国家统一,并对未来意大利的政体提出了设想。这种观念(  )
A.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兴起
B.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C.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
D.促进了浪漫主义的形成
1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每一个神圣罗马帝国的邦国都享有主权,可以独立地从事对外交往,包括宣战和媾和。这些内容逐渐演变成了国家主权原则。但在欧洲,经常上演小国被瓜分的剧目,比如波兰就三次被周围的三个大国瓜分。这些现象表明(  )
A.国际治理体系已经形成
B.社会达尔文主义已出现
C.国际体系遭遇现实挑战
D.国家主权原则缺乏基础
13.(2023·山东卷,11)1648年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承认了瑞士和荷兰独立,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国界;1815年形成的维也纳体系,恢复了拿破仑战争前的欧洲均势,创立和重建了一些国家。这反映了欧洲(  )
A.国际协调机制更趋合理
B.国家主权意识不断增强
C.各国完成了向民族国家转变
D.大国主导的政治格局被打破
14.(2023·湖南卷,6)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  )
A.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B.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
C.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
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
15.(2023·北京卷,15)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 522号决议,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此举符合联合国(  )
A.托管制度
B.“大国一致”的原则
C.安理会投票程序
D.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
16.(2022·湖南卷,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以前,一般认为国家拥有诉诸战争的权利。进入20世纪以后,国际社会开始通过法律形式限制战争权。主要相关条款如下:
《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第十二条第1款:“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联盟会员国并约定无论如何,非俟仲裁员裁决或法庭判决或行政院报告后三个月届满以前,不得从事战争。”
《非战公约》(1928年)第一条:“缔约各方以它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它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第二条:“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联合国宪章》(1945年)第二条第4款:“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第四十二条:“安全理事会……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第五十一条:“会员国受武力攻击时……本宪章不得认为禁止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之自然权利。”
——节选自世界知识出版社《国际条约集》
(1)根据材料,归纳国际社会在限制战争权方面的阶段性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以来国际社会限制战争权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