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基础巩固练]
1.1949年1月,毛泽东指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项,不允许任何外国及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因为中国是独立国家,中国境内之事,应由中国人民及人民的政府自己解决。如有外国人提到外国政府调解中国内战等事,应完全拒绝之。”该指示( )
A.奠定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
B.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全面实施
C.关闭了与西方国家交往的大门
D.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解析: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与题干“中国境内之事,应由中国人民及人民的政府自己解决”相符合,故选A项;“一边倒”外交方针实施于新中国成立后,排除B项;“关闭了”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2.根据对《人民日报》上相关词汇使用频率的计量分析,1950年至1952年之间,“帝国主义”的词汇使用频率明显下降,“和平共处”的使用频率从1953年到1956年之间出现了迅速增长的趋势。这一变化从侧面说明当时( )
A.“一边倒”方针被废止
B.中美关系逐渐走向缓和
C.中国外交环境有所改善
D.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解析:C 根据材料可知,舆论宣传中“帝国主义”一词通常代表着对西方国家的批判,1950年至1952年之间,“帝国主义”的词汇使用频率明显下降,反映出抗美援朝战争使中国的安全环境大大改善;“和平共处”的使用频率从1953年到1956年之间出现了迅速增长的趋势,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带着和平的诚意积极走上国际舞台。综合上述结论可以判断,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环境有所改善,C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前期,“一边倒”方针没有被废止,排除A项;中美关系缓和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B项;材料内容可以反映中国外交环境的改善,无法得出中国的国际地位是否提高,排除D项。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积极开展国际交往,如1958年,日本的芭蕾舞团第一次访华,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1956年,梅兰芳率领中国京剧代表团访问日本,获得巨大成功。这些民间的交往( )
A.打破了新中国外交孤立局面
B.推动了中日的正式建交
C.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灵活性
D.根植于中日交流的传统
解析:C 根据材料“1956年,梅兰芳率领中国京剧代表团访问日本,获得巨大成功”可得出,中国通过民间艺术开展对外交往,体现出外交的灵活性,C项正确;A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排除;中日正式建交是197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这些民间交往从本质上讲是国家利益的需求,而不是根源于传统,排除D项。
4.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在就职演说中提到要与中国建立关系。他说:“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任何一个民族,无论其大小,都不会生活在怏怏不乐地孤立之中。”促使美国对华态度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
A.受到西欧和日本的挑战
B.奉行现实主义外交
C.寻求与中国关系的缓和
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解析:B 材料体现的是1969年尼克松在公开场合表示要改善同中国的外交关系,说明此时美国淡化意识形态色彩,突出的是国家利益,奉行现实主义外交,B项正确;受到西欧和日本的挑战是影响因素,并非主要因素,排除A项;C项属于材料的表象,排除;多极化趋势加强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D项。
5.下图反映了恢复中国在联大席位的投票情况。下列情况符合史实的是( )
——据刘国新主编《辉煌年代国史丛书》整理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可
B.中国外交政策调整赢得更多的国家支持
C.中国加入不结盟运动推动了外交新局面
D.中美两国建交推动了中西方关系的缓和
解析: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给予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赢得了这些国家的友谊和信任,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这些政策的调整使中国赢得了更多的国家支持,故选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4年,且材料看不出世界各国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态度,排除A项;中国是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并未加入不结盟运动,排除C项;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在1979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6.20世纪70年代,在东盟走向中立化的前提下,中国也改变了对东盟的批评立场,与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盟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88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基本原则,强调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中国政府的这些主张旨在( )
A.参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
B.为国家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C.支持东南亚反对霸权主义
D.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解析: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东南亚部分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一步强化与东盟的关系,这有利于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为国家建设营造良好环境,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A项内容,排除;支持东南亚反对霸权主义是一种态度或策略,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中国在此之前已经突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排除D项。
7.1977年中国加入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是21个,1989年增加到37个,同期中国参加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由71个增加到677个。到1997年,两者分别增加到52个和 1 163个。1977年中国签署或宣布承认的国际条约和国际协定有45项,至1991年增加到112项。这说明中国( )
A.改革开放后积极融入国际体系
B.全方位外交提高了国际地位
C.为世界和平发展提出中国方案
D.受国际时局影响对外韬光养晦
解析:A 改革开放后,中国参加的政府间以及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数量大幅增加,中国签署或宣布承认的国际条约和国际协定数量显著增长,说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积极融入国际体系,故选A项。
8.据下表可知,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主要基于( )
战略判断 身份定位 外交政策原则
和平与发展战略机遇期 第三世界发展中大国世界一极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发展合作、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不结盟”战略伙伴、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世界大国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积极有为、新型大国关系、“亲、诚、惠、容”、“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
A.时代主题潮流的变化
B.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C.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
D.国际经济新秩序确立
解析: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我国奉行“不结盟”的和平外交,与邻为善,以邻为伴;21世纪随着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的外交政策原则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积极有为、新型大国关系、“亲、诚、惠、容”、“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以适应国际经济的发展,充分体现“大国担当”,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历史潮流,始终未变,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未出现大的变动,排除C项;“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确立,D项违背史实,排除。
9.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由此可见我国当前外交目的在于( )
A.独立自主、各自为政
B.和平发展、公平正义
C.主权在民、宪法为纲
D.民族至上、发展经济
解析: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维护国际公平与正义,由此可见,我国当前外交目的在于和平发展、公平正义,B项正确;我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自为政并非我国当前外交的目的,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主权在民、宪法为纲的内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至上、发展经济的内容,我国当前外交的目的在于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排除D项。
10.21世纪以来中国外交在不断转型,进一步从“被动应对”向“争取主动”转变,中国对国际体系的参与由融入向塑造转变,即角色从“接受者”“应对者”向“建设者”“塑造者”转变。这一转型( )
A.表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B.缓和了地区间紧张局势
C.开启了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
D.解决了经济的“逆全球化”
解析: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时期的中国外交积极主动,中国的角色也由“接受者”“应对者”向“建设者”“塑造者”转变,这一转变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表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A项正确;这一转型与地区间紧张局势的缓和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开启了”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解决了”这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D项。
[素养提升练]
11.(2022·广东卷,10)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解析:B 根据题干中时间“1954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材料中毛泽东指出“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说明新中国积极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通过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的影响力,故选B项;材料中“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强调的是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一边倒”政策需要调整,排除A项;1955年4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C项;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兴起,排除D项。
12.(2022·江苏卷,10)赵国明《中国的立场》一诗写道:“万国(联合国)旗帜欲添丁,孤岛、红旗都有名。山姆(美国)阴谋如获胜,不教公使到西京(纽约)。”该诗佐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
A.与美国的关系趋向紧张
B.在联合国行使否决权
C.抵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
D.反对“双重代表权”案
解析:D 由材料中“联合国”“孤岛”“红旗”“纽约”等信息可以判断这是第26届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的史实,其中的孤岛指中国台湾、红旗指中国大陆;而美国阴谋指的是其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案,而且明确指出其阴谋一旦获胜,中国就不会派公使参加联合国行动,所以答案为D项。A项与材料无关,且不符合1972年后中美关系日渐缓和的史实。此时中国尚未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谈不上行使否决权,故排除B项。当时还处于两极对峙状态,故排除C项。
13.(2022·山东卷,8)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1974—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这表明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 )
A.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B.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
C.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
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解析:D 根据材料“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可知,中国为非洲国家提供帮助和合作,有利于非洲国家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排除A项;B项内容是我国向非洲国家提供贷款、加强合作的影响之一,而不是目的,排除;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但“均衡”表述错误,排除C项。
14.(2022·北京卷,10)2004年7月,“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在南非开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这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 )
A.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
B.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
C.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
D.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
解析:C 据材料可知,中非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友好互动,相互学习和借鉴,有利于推动中非友谊和友好合作关系的不断发展,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对世界各类型国家的开放)战略的一部分,故选C项;非洲国家不是中国的周边国家,排除A项;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金砖国家”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5.(2023·山东卷,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
A.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解析:C 从题干中可看出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2003年,还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的处理,这体现了深化合作共谋发展的外交理念,C项正确;“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A项错误;中国与周边国家综合实力不同,发展速度也存在差异,因此无法构建均衡发展格局,B项错误;题干中涉及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是区域性的,不是全球性的外交来往,D项错误。
16.(2023·全国新课标卷,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1999年,美国政府推出“新干涉主义”,竭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充当“世界法官”。后冷战时代,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开始不断下降。同时,拉美地区成立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等组织,在运用自身力量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的“拉美声音”。2013年11月,美国政府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然而就在当天,又对古巴进行了抨击。此后,美国政府又相继对委内瑞拉等国的内政进行了干涉。
——摘编自徐世澄主编
《帝国霸权与拉丁美洲》等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东南亚各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东盟各方面关系全面加强: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2021年11月,习近平指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生活。”
——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处理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原则。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处理同周边国家关系的根本区别。
答案:(1)拉美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地位下降;拉美国家的联合有能力解决地区事务;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中东和中亚地区(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削弱美国实力;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欧盟、日本、俄罗斯等不断发展壮大,冲击美国地位。
(2)经济支持;政治平等互信;人文交流;互惠共赢,共同繁荣;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3)美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美国利益、美国优先为出发点,奉行霸权主义、干涉主义等原则,牺牲周边国家的利益。中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政治平等互信、经济共同发展繁荣、文化交流为主要方式,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基础巩固练]
1.1949年1月,毛泽东指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项,不允许任何外国及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因为中国是独立国家,中国境内之事,应由中国人民及人民的政府自己解决。如有外国人提到外国政府调解中国内战等事,应完全拒绝之。”该指示( )
A.奠定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
B.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全面实施
C.关闭了与西方国家交往的大门
D.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2.根据对《人民日报》上相关词汇使用频率的计量分析,1950年至1952年之间,“帝国主义”的词汇使用频率明显下降,“和平共处”的使用频率从1953年到1956年之间出现了迅速增长的趋势。这一变化从侧面说明当时( )
A.“一边倒”方针被废止
B.中美关系逐渐走向缓和
C.中国外交环境有所改善
D.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3.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些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积极开展国际交往,如1958年,日本的芭蕾舞团第一次访华,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1956年,梅兰芳率领中国京剧代表团访问日本,获得巨大成功。这些民间的交往( )
A.打破了新中国外交孤立局面
B.推动了中日的正式建交
C.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灵活性
D.根植于中日交流的传统
4.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在就职演说中提到要与中国建立关系。他说:“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任何一个民族,无论其大小,都不会生活在怏怏不乐地孤立之中。”促使美国对华态度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
A.受到西欧和日本的挑战
B.奉行现实主义外交
C.寻求与中国关系的缓和
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5.下图反映了恢复中国在联大席位的投票情况。下列情况符合史实的是( )
——据刘国新主编《辉煌年代国史丛书》整理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可
B.中国外交政策调整赢得更多的国家支持
C.中国加入不结盟运动推动了外交新局面
D.中美两国建交推动了中西方关系的缓和
6.20世纪70年代,在东盟走向中立化的前提下,中国也改变了对东盟的批评立场,与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盟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88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基本原则,强调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中国政府的这些主张旨在( )
A.参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
B.为国家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C.支持东南亚反对霸权主义
D.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7.1977年中国加入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是21个,1989年增加到37个,同期中国参加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由71个增加到677个。到1997年,两者分别增加到52个和 1 163个。1977年中国签署或宣布承认的国际条约和国际协定有45项,至1991年增加到112项。这说明中国( )
A.改革开放后积极融入国际体系
B.全方位外交提高了国际地位
C.为世界和平发展提出中国方案
D.受国际时局影响对外韬光养晦
8.据下表可知,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主要基于( )
战略判断 身份定位 外交政策原则
和平与发展战略机遇期 第三世界发展中大国世界一极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发展合作、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不结盟”战略伙伴、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世界大国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积极有为、新型大国关系、“亲、诚、惠、容”、“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
A.时代主题潮流的变化
B.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C.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
D.国际经济新秩序确立
9.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由此可见我国当前外交目的在于( )
A.独立自主、各自为政
B.和平发展、公平正义
C.主权在民、宪法为纲
D.民族至上、发展经济
10.21世纪以来中国外交在不断转型,进一步从“被动应对”向“争取主动”转变,中国对国际体系的参与由融入向塑造转变,即角色从“接受者”“应对者”向“建设者”“塑造者”转变。这一转型( )
A.表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B.缓和了地区间紧张局势
C.开启了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
D.解决了经济的“逆全球化”
[素养提升练]
11.(2022·广东卷,10)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12.(2022·江苏卷,10)赵国明《中国的立场》一诗写道:“万国(联合国)旗帜欲添丁,孤岛、红旗都有名。山姆(美国)阴谋如获胜,不教公使到西京(纽约)。”该诗佐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
A.与美国的关系趋向紧张
B.在联合国行使否决权
C.抵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
D.反对“双重代表权”案
13.(2022·山东卷,8)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1974—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这表明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 )
A.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B.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
C.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
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14.(2022·北京卷,10)2004年7月,“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在南非开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这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 )
A.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
B.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
C.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
D.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
15.(2023·山东卷,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
A.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16.(2023·全国新课标卷,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1999年,美国政府推出“新干涉主义”,竭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充当“世界法官”。后冷战时代,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开始不断下降。同时,拉美地区成立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等组织,在运用自身力量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的“拉美声音”。2013年11月,美国政府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然而就在当天,又对古巴进行了抨击。此后,美国政府又相继对委内瑞拉等国的内政进行了干涉。
——摘编自徐世澄主编
《帝国霸权与拉丁美洲》等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东南亚各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东盟各方面关系全面加强: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2021年11月,习近平指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生活。”
——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处理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原则。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处理同周边国家关系的根本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