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5 22:10:37

文档简介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基础巩固练]
1.春秋以前支付手段多用贝,至战国时期形成了布币、刀币、圜钱三大青铜货币系统。其中布币由农具演变而来,刀币来自实用刀具,圜钱可能仿自纺轮。此外,黄金逐渐用作支付,但与百姓关系最密切的还是铜钱。上述变化说明(  )
A.商业功能转向逐利增财
B.青铜文明走向鼎盛
C.货币形态受生产力影响
D.民间支付多用铜钱
2.唐武德四年(621年),铸行开元通宝钱时即下令“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唐律疏议》亦明文规定:“诸私铸钱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杖一百。若磨错成钱,令薄小,取铜以求利者,徒一年。”上述规定,旨在(  )
A.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
B.彰显国家律令的至高权威
C.保障通宝制钱的法定地位
D.增加财政收入以应对钱荒
3.下图所示为北宋纸币发行情况。据此可知,北宋(  )
A.纸币需求迅速增长
B.纸币的信用不断上升
C.海外贸易日益繁荣
D.纸币渐成官方发行主币
4.明代政府多次禁止银的交易和使用,直到正统元年(1436年)明英宗取消银的禁令,白银才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这表明(  )
A.白银成为支付货币历经曲折
B.百姓对官府货币政策不认可
C.白银成为世界性的流通货币
D.财政变革推动了白银货币化
5.1935年国民党政府公布货币改革方案:统一货币发行,实行白银国有。1936年中美正式签订《中美白银协定》,美国按市价收购中国
7 500万盎司白银,国民党政府利用这笔外汇基金稳定法币的对外汇价。由此可知,国民党政府推行的法币改革(  )
A.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扰乱了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
C.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
D.导致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
6.截至2023年,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还在29个国家和地区授权31家人民币清算行,覆盖了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这反映了(  )
A.美元失去国际主导货币地位
B.人民币国际化的水平不断提升
C.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基本建立
D.人民币发展得益于货币多元化
7.19世纪70年代,谁只要持有任何“文明的”货币——英镑、法郎、美元、马克等,就可以随时去兑换黄金;反过来,一个黄金持有者亦可以把它兑换成任何一种货币。以上材料(  )
A.反映了美元是国家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
B.说明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C.说明各国货币可以自由流通
D.反映出金本位制得到人们广泛接受
8.1941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该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由会员国按规定的份额缴纳;份额的多少根据会员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及国民收入等因素决定;基金货币与美元和黄金挂钩;各会员国在基金组织里的发言权与投票权同其缴纳的基金份额成正比例。据此可知,“怀特计划”(  )
A.瓦解了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B.阻碍了战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C.标志着美国战后世界经济霸权的确立
D.意图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9.为了防止黄金储备外流,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其“新经济政策”时,停止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美元实际上与黄金完全脱开挂钩联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崩溃。这种现象(  )
A.导致美元丧失了储备货币功能
B.是国际经济格局变动的结果
C.符合汇率由浮动到固定的趋势
D.推动世界贸易规模日益萎缩
10.现阶段,国际区域货币、特别提款权、强国货币(日元、英镑等)、加密货币等,都无实力替代美元,但欧元已占据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人民币国际化也在加速。由此可知(  )
A.美元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B.世界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C.布雷顿森林体系趋向于瓦解
D.国际货币体系面临变革
[素养提升练]
11.(2020·全国Ⅲ卷,24)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12.(2022·湖北卷,3)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
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
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
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
13.(2020·海南卷,6)民俗钱币是古钱币的一种,大多由民间私制而成,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下图寓意(  )
清代民俗钱币图案
A.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
B.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
C.心外无理的哲学思想
D.克己复礼的行为规范
14.(2023·湖北卷,15)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
   贷款 国别    申请额 批准额
法国 5.0 2.5
荷兰 5.35 1.95
南斯拉夫 5.0 0
智利 0.4 0.16
捷克斯洛伐克 3.5 0
丹麦 0.5 0.4
伊朗 2.5 0
卢森堡 0.2 0.12
墨西哥 2.09 0.341
波兰 6.0 0
巴西 1.0 0.75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
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15.1971年,西方十国集团针对美国接连爆发的美元危机,重新调整货币价值的固定汇率;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了修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条款的建议,正式确认了浮动汇率制的合法化,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的局面,成员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上述材料说明(  )
A.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彻底丧失
B.汇率的自由化市场化得以实现
C.美国对世界经济的束缚已崩溃
D.国际经济组织的规则因时而变
16.(2022·广东卷,17)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财政收入
年份 米麦 (万石) 布 (万匹) 绢 (万匹) 宝钞 (万锭) 银 (万两)
1430年 3 979 20.5 94.1 7 388.9 32.9
1552年 2 659 13.3 32.0 2 414.4 243.3
1621年 2 780 12.9 20.6 8.1 755.2
——据《明实录》
材料二 《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
——据《醒世姻缘传》等
材料三 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基础巩固练]
1.春秋以前支付手段多用贝,至战国时期形成了布币、刀币、圜钱三大青铜货币系统。其中布币由农具演变而来,刀币来自实用刀具,圜钱可能仿自纺轮。此外,黄金逐渐用作支付,但与百姓关系最密切的还是铜钱。上述变化说明(  )
A.商业功能转向逐利增财
B.青铜文明走向鼎盛
C.货币形态受生产力影响
D.民间支付多用铜钱
解析:C 春秋以前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限制,商品交易的规模很小,所以自然货币成为主要货币形式,战国时期由于农业生产的进步和商品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源自农具形态的金属铸币大规模出现,但是受整体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民间商品交易极少使用金银,依然以铜钱为主,故选C项;逐利增财强调货币成为财富的象征,而材料主旨在于货币的演进形态,排除A项;商周时期传统的青铜文明走向鼎盛,排除B项;D项属于表象,是对材料的重复,排除。
2.唐武德四年(621年),铸行开元通宝钱时即下令“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唐律疏议》亦明文规定:“诸私铸钱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杖一百。若磨错成钱,令薄小,取铜以求利者,徒一年。”上述规定,旨在(  )
A.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
B.彰显国家律令的至高权威
C.保障通宝制钱的法定地位
D.增加财政收入以应对钱荒
解析:C 唐初政府明确规定私人不准铸造钱币,目的在于保障国家铸币的法定地位,维护国家的铸币垄断权,C项正确;A、B两项均是客观效果,并非主观目的,排除;钱荒主要是铜钱流通量不足所致,材料中的做法并不能有效地增加铜钱的发行量,排除D项。
3.下图所示为北宋纸币发行情况。据此可知,北宋(  )
A.纸币需求迅速增长
B.纸币的信用不断上升
C.海外贸易日益繁荣
D.纸币渐成官方发行主币
解析:A 材料中北宋纸币发行量在逐渐增加,说明其需求量增长迅速,A项正确;纸币发行量增加并不代表纸币的信用上升,滥发纸币会导致信用下降,排除B项;纸币的发行主要是应对国内商业贸易的发展,与海外贸易关系不大,排除C项;这一时期纸币始终作为辅币发行,排除D项。
4.明代政府多次禁止银的交易和使用,直到正统元年(1436年)明英宗取消银的禁令,白银才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这表明(  )
A.白银成为支付货币历经曲折
B.百姓对官府货币政策不认可
C.白银成为世界性的流通货币
D.财政变革推动了白银货币化
解析:D 材料“直到正统元年(1436年)明英宗取消银的禁令,白银才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体现的是政府态度对白银货币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即财政变革推动了白银货币化,D项正确;明代之前,白银就时常成为支付货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百姓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的白银货币化,并非白银成为世界性的流通货币,排除C项。
5.1935年国民党政府公布货币改革方案:统一货币发行,实行白银国有。1936年中美正式签订《中美白银协定》,美国按市价收购中国
7 500万盎司白银,国民党政府利用这笔外汇基金稳定法币的对外汇价。由此可知,国民党政府推行的法币改革(  )
A.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扰乱了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
C.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
D.导致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
解析:A 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改革,将白银收为国有,统一货币发行,有利于国内市场的统一,便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国民党政府推行的法币改革,稳定了中国金融市场,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白银外流,排除B、D两项;对外贸易逆差受经济结构、汇率变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C项夸大了法币改革的作用,排除。
6.截至2023年,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还在29个国家和地区授权31家人民币清算行,覆盖了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这反映了(  )
A.美元失去国际主导货币地位
B.人民币国际化的水平不断提升
C.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基本建立
D.人民币发展得益于货币多元化
解析:B 材料反映出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的体现,B项正确;美元依然占据国际主导货币地位,排除A项;当今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C项;人民币发展得益于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排除D项。
7.19世纪70年代,谁只要持有任何“文明的”货币——英镑、法郎、美元、马克等,就可以随时去兑换黄金;反过来,一个黄金持有者亦可以把它兑换成任何一种货币。以上材料(  )
A.反映了美元是国家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
B.说明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C.说明各国货币可以自由流通
D.反映出金本位制得到人们广泛接受
解析:D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70年代,在金本位制的前提下,世界各国货币均与黄金挂钩,反映了人们对金本位制的广泛接受,故选D项;“英镑、法郎、美元、马克等,就可以随时去兑换黄金”与美元是国家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相悖,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各国货币可以与黄金兑换,并未说明各国货币与黄金兑换的汇率变化,无法体现浮动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排除B项;各国货币在国际市场的流通需要通过黄金的等价兑换,否则无法直接自由流通,排除C项。
8.1941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该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由会员国按规定的份额缴纳;份额的多少根据会员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及国民收入等因素决定;基金货币与美元和黄金挂钩;各会员国在基金组织里的发言权与投票权同其缴纳的基金份额成正比例。据此可知,“怀特计划”(  )
A.瓦解了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B.阻碍了战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C.标志着美国战后世界经济霸权的确立
D.意图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解析:D 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实力,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题干提及美国的“怀特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国际货币基金,基金货币与美元和黄金挂钩,目的在于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故选D项;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在金本位制崩溃后就已瓦解,排除A项;“阻碍了”不符合史实,应为“有利于”,排除B项;1941年与“战后”不符,排除C项。
9.为了防止黄金储备外流,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其“新经济政策”时,停止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美元实际上与黄金完全脱开挂钩联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崩溃。这种现象(  )
A.导致美元丧失了储备货币功能
B.是国际经济格局变动的结果
C.符合汇率由浮动到固定的趋势
D.推动世界贸易规模日益萎缩
解析:B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前提,但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欧、日本等经济崛起,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B项正确;美元依然是最主要的储备货币,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使固定汇率走向浮动汇率,排除C项;影响世界贸易的因素不只是国际货币金融状况,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会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是“日益萎缩”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0.现阶段,国际区域货币、特别提款权、强国货币(日元、英镑等)、加密货币等,都无实力替代美元,但欧元已占据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人民币国际化也在加速。由此可知(  )
A.美元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B.世界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C.布雷顿森林体系趋向于瓦解
D.国际货币体系面临变革
解析:D 现阶段,美元仍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和储备货币,同时欧元、人民币的影响力不断上升,但美国政府对美元的价值不承担任何制度性的责任和义务,使得国际货币体系内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性,导致世界经济经常动荡和国际收支失衡,国际货币体系亟待变革,故选D项;“不断增强”不符合史实,应为“不断削弱”,排除A项;“已形成”不符合史实,世界多极化格局还未形成,排除B项;“趋向于瓦解”不符合逻辑、史实,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于1973年,排除
C项。
[素养提升练]
11.(2020·全国Ⅲ卷,24)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
解析: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两个关键信息“形制变化”“共同原因”。先秦到汉朝,货币形制的演变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对“信用”“方便”“货币数量”的需要,B项符合题意。A项与商周贝币、春秋战国布币不符,排除。货币形制的演变与审美有关,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分裂割据,与D项不符。
12.(2022·湖北卷,3)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
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
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
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
解析:B 题干中唐代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以致产生严重钱荒,于是唐玄宗禁止私造铜器。因此,唐玄宗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民间私造铜器带来铸币材料严重短缺,故选B项;A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且不符合题意;铜铅锡专卖属于新政策,排除C项;唐代铜钱在全国流通,使用范围广泛,排除D项。
13.(2020·海南卷,6)民俗钱币是古钱币的一种,大多由民间私制而成,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下图寓意(  )
清代民俗钱币图案
A.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
B.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
C.心外无理的哲学思想
D.克己复礼的行为规范
解析:A 据图片清代民俗钱币“状元及第”“独占鳌头”可知,这寄托了古人激励学业精进的希望,体现民间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故选A项;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心外无理”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需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排除C项;“克己复礼”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排除D项。
14.(2023·湖北卷,15)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
   贷款 国别    申请额 批准额
法国 5.0 2.5
荷兰 5.35 1.95
南斯拉夫 5.0 0
智利 0.4 0.16
捷克斯洛伐克 3.5 0
丹麦 0.5 0.4
伊朗 2.5 0
卢森堡 0.2 0.12
墨西哥 2.09 0.341
波兰 6.0 0
巴西 1.0 0.75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
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解析:C 从材料信息看,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申请世界银行贷款的国家很多,但得到批准的基本是资本主义国家,而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社会主义国家和处于两大阵营之外的伊朗则不能获得贷款,结合题干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可知,世界银行的决策行为明显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受到冷战的影响,故选C项;仅由材料信息不能推断世界银行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看,贷款对象集中于发达国家,排除B项;区域经济集团化在1949年还没有出现,欧洲的一体化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排除D项。
15.1971年,西方十国集团针对美国接连爆发的美元危机,重新调整货币价值的固定汇率;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了修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条款的建议,正式确认了浮动汇率制的合法化,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的局面,成员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上述材料说明(  )
A.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彻底丧失
B.汇率的自由化市场化得以实现
C.美国对世界经济的束缚已崩溃
D.国际经济组织的规则因时而变
解析:D 根据材料可知,从1971年开始美元的霸主地位受到冲击,随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修改了相关条款,确认了浮动汇率制的合法化,这反映出国际经济组织的规则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D项正确;美元的霸主地位受到巨大冲击,并没有丧失,排除A项;B项与材料“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矛盾,排除;美国对世界经济的束缚依然存在,排除C项。
16.(2022·广东卷,17)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财政收入
年份 米麦 (万石) 布 (万匹) 绢 (万匹) 宝钞 (万锭) 银 (万两)
1430年 3 979 20.5 94.1 7 388.9 32.9
1552年 2 659 13.3 32.0 2 414.4 243.3
1621年 2 780 12.9 20.6 8.1 755.2
——据《明实录》
材料二 《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
——据《醒世姻缘传》等
材料三 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答案:(1)材料一是明代国家财政收入的官方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表现等问题。材料二是小说对当时普遍使用白银的社会场景的描述,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及其社会影响;但要区别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要考虑作者的立场与意图,需要其他史料印证。材料三是黄宗羲废金银的主张,可用于研究时人对白银货币化问题的认识。
(2)促进国家财政的货币化,有利于赋税制度改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性商帮群体出现;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3)方志、笔记、外国文献、考古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