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来削弱世家大族的权势,选用出身低层的可控人才,培养忠于国君的官僚群体。以上举措( )
A.消除了社会动荡 B.确立了官僚政治
C.加强了君主集权 D.实现了富国强兵
2.《汉书·张苍传》载,西汉初,萧何任丞相时,发现张苍“明习天下图书计籍,又善用算律历”,于是任命他掌管“郡国上计”。由此判断,当时张苍主要负责的是( )
A.调剂各地物价 B.考核官员政绩
C.维护基层治安 D.核查郡国财政
3.据下表可知,3世纪上半叶( )
汉魏统治阶层社会成分的统计表(部分)
大族 小姓 平民
数量 /人 百分 比/% 数量 /人 百分 比/% 数量 /人 百分 比/%
196—220年 (东汉时期) 38 20 19 5 74 55
220—239年 (曹魏时期) 60 37 38 5 57 38
240—264年 (曹魏时期) 74 41 59 36 24 3
——摘编自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A.门阀士族势力受到抑制
B.汉代选官制度得以延续
C.豪强地主垄断人才选拔
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减弱
4.据史书记载,以往州、郡、县之副佐及掌管文书等事务的僚官,皆由长官选任。隋朝则是“大小官员,悉由吏部”考核任用。这说明( )
A.地方长官权力扩大 B.中央集权加强
C.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D.科举制的影响
5.下表为我国古代部分王朝的监察法规。这可以用来说明我国古代监察制度( )
朝代 法规 内容
西汉 《监御史九条》 规定了对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吏不廉者等九种情况的监察
曹魏 《察吏六条》 要求对民疾苦冤、墨绶以上官吏的政绩、民有特别品行德才者等六种情况进行监察
唐朝 《遣使巡省天下诏》 规定了问民疾苦、政刑苛弊、宣扬风化等监察内容
A.法规完善 B.重视权力制衡
C.职责明确 D.强调组织独立
6.下表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部分史实。体现了科举制度运行过程中的发展趋势是( )
隋唐 “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投卷”“公荐”(考前请托)
两宋 “取士不问家世”(以考试成绩定去留);“封弥”“誊录”(密封和誊录试卷)
A.开放性与公平性 B.自由化与宽松化
C.保守性与单一化 D.公正性与形式化
7.明太祖朱元璋在《大诰·民陈有司贤否》中说:“自布政司至于府、州、县官吏,若非朝廷号令,私下巧立名目,害民取财,许境内诸耆宿人等,遍处乡村市井,连名赴京状奏,备陈有司不才,明指实迹,以凭议罪,更贤育民。”这反映出明初( )
A.社会治理体系丰富和完善
B.监察机构的职能得到优化
C.鼓励民众对官吏进行监督
D.中央职能部门进一步健全
8.19世纪的英国文官皆为终身制,任期有法律保障,这种职业上的独立性,能够使他们立场居中,秉公执法,取得公众的合作与支持,而非为一党派效力,这比起过去的“国王恩赐制”和“政党分肥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据此可知,文官制度( )
A.抑制了政党参与政治的热情
B.体现了公平正义的选拔标准
C.终结了国家政局的周期动荡
D.促进了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9.下面是英国文官制度形成历程表(部分)。从中可以看出英国文官制度( )
1805年 财政部设立了常务次官
1833年 “两官分途”体制发轫,报刊不断介绍中国录用官吏的程序和做法
1853年 提出摒弃“恩赐”主义
1854年 实行考试任用制度
1870年 进一步确定和完善考试录用文官制度
A.选拔机制公平公正 B.考试内容仿照中国
C.形成过程循序渐进 D.运作程序规范高效
10.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规定,任何公务人员无义务向政治基金会捐款或提供政治服务,也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任何公务人员无权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这些规定( )
A.导致政党对政治的影响力削弱
B.推动了美国的文官制度发展完善
C.有利于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D.确保了美国文官队伍的公正廉洁
11.下面为1871—1939年英国文官人数变化表。结合所学知识与此表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
年份 人数/人
1871年 53 874
1881年 50 879
1891年 79 241
1901年 116 413
1914年 280 900
1922年 317 721
1939年 387 400
A.国家的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B.政府工作效率日趋低下
C.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D.国家财政负担愈加沉重
12.下面为20世纪初出现的竹枝词。文中内容反映了当时( )
各国归来留学生,一经朝考上蓬瀛。 可怜不及格人在,如要某差须自行。
A.传统教育的落后 B.选官领域的变革
C.科举制度的完善 D.洋务运动的发展
13.下表所示是1909年清末新式学堂的发展情况。这一状况( )
项目 学堂 总数/所 学生/人 高校 学生/人
数量 52 348 1 560 270 20 648
A.说明基础教育实现了普及
B.为官员选拔提供了人才支撑
C.改变了传统教育落后局面
D.推动了学堂选官制度的形成
14.下图为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颁发的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及相关信息。据此可知,当时( )
刘仲谦,年三十八岁,男性,河南省开封县公民,应甲种公职候选人考试,经检核及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
——中华民国叁拾陆年叁月
A.高等教育相对落后
B.女性参政尚未实现
C.文官选拔程序比较规范
D.地方自治较为发达
15.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官制,逐渐以“公务员”代替“官吏”,并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恤金条例》《公务员恤金条例施行细则》等法规。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A.退休公务员颇受敬重
B.文官制度已初具体系
C.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
D.法治建设的成就突出
16.1982年9月6日,中共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并且要求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自此以后,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都规定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内容。这种规定旨在( )
A.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B.维护党管干部原则
C.完善干部选拔机制
D.整顿官僚主义作风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某中学小组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问题,收集如下材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为北宋前四朝宰相出身状况一览表。
朝代 宰相 总人数 科举出 身人数 科举出 身所占 比例 非科举 出身所 占人数 非科举 出身所 占比例
太祖朝 6 3 50% 3 50%
太宗朝 9 6 67% 3 33%
真宗朝 11 10 91% 1 9%
仁宗朝 23 22 96% 1 4%
——据[元]脱脱等《宋史》整理
材料二 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欧阳修《论逐路取人札子》(奏折)
材料三 (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的政治。此标准,一则求其公平,不容舞弊营私。二则求其预备之单纯与统一,减免经济上之限制,使贫民亦有出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
巩固。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分别指出上述三则材料的史料类型,并分析其对于研究科举制的价值。(8分)
(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为何会成为古代统治者推崇的选官方式。(6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宋朝的“吏治”
材料一 宋朝初年,太祖和太宗对于贪赃枉法官吏实行严厉打击的政策,《宋刑统》显示,相关吏治法律条文严密。然而“人治”却逐步僭越“法治”,宋代统治者常常运用赦免,两宋三百余年间,各种赦免活动近千次。宋初较为清明的吏治状况渐为破坏,开始呈现一片贪腐之象。官吏贪腐现象成为宋代思想家和朝廷大臣普遍关注的社会
问题。
材料二
宋朝部分杜绝官吏贪腐的主张
主张 人物
“艰难选举,使入官不滥” 王禹偁
“精选廉干中正之人”为官 包拯
“天下之治,由得贤也。天下不治,由失贤也”“官吏有犯入人罪者,则终身弃之” 程颐
“酌量省减,免虚费于利禄,仍均济于职官” 柳开
“任贤使能以清官曹”“惩吏奸以明赏罚” 陈亮
材料三 有学者问陆九渊:“荆门之政何先 ”象山对曰:“必也正人心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聂亮
《陆九渊对吏治腐败的批判与治理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官吏贪腐现象受到思想家和朝廷大臣普遍关注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宋人杜绝官吏贪腐的主张,并提出你的见解。(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内容 出处
清政府的官制改革引进了诸多新因素,其颁布的许多章程,如《各省谘议局章程》《谘议局议员选举章程》《资政院院章》《钦定宪法大纲》等都一定程度体现了宪政的推进,促成了政治体制的现代化 杨宁一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北京政府组织系统(1913年)……除特任官外,行政官员又分成三级九等:第一、二等为简任官,由总统任命;第三至五等为荐任官,由所属长官推荐给中央政府任命;第六至九等为委任官,由各所属长官直接任命 白寿彝 《中国通史》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革命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在领导各根据地苏维埃政权建设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合理任用日益成为一个关系苏维埃政权稳固的关键问题。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为苏区工作人员的任用提供了强固的政权载体 步海洋、 朱小理 《论苏区干部任用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
1982年,《吸收录用干部问题的若干规定》颁布,文件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吸收录用干部要实行公开招收、自愿报名的原则。同时,文件还明确了考试的具体方法和程序,并确定政府人事部门的主导作用 句华《中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变革趋势》
从表格中任选一个角度,围绕“官员的选拔”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12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05年,英国财政部首先设立常务次官,常务次官不随执政党的更替而更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1855年,在议会专门委员会作出的调查报告基础上,英国颁布文官制度改革令,将国王、少数政治寡头和高级文官的恩赐官职特权转交到文官委员会,真正开始采用考试录用的办法选拔任用文官。1870年,政府继续颁布改革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晋升依政绩而定。和政务官的任期制不同,文官只要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英国文官制度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原则通过上述两道法律确定下来,从而标志着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评价英国近代文官制度。(8分)第二单元 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来削弱世家大族的权势,选用出身低层的可控人才,培养忠于国君的官僚群体。以上举措( )
A.消除了社会动荡 B.确立了官僚政治
C.加强了君主集权 D.实现了富国强兵
解析:C 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通过变法选拔出的官僚群体更加可控,更忠于国君,有利于加强君主集权,故选C项;“消除了社会动荡”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秦朝建立后官僚政治逐渐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富国强兵还需要在经济和军事方面变革,仅依靠人才选拔不能实现富国强兵,排除D项。
2.《汉书·张苍传》载,西汉初,萧何任丞相时,发现张苍“明习天下图书计籍,又善用算律历”,于是任命他掌管“郡国上计”。由此判断,当时张苍主要负责的是( )
A.调剂各地物价 B.考核官员政绩
C.维护基层治安 D.核查郡国财政
解析:B 上计制是秦汉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材料中张苍被任命掌管“郡国上计”,说明张苍主要负责考核官员政绩,故选B项;张苍被任命掌管“郡国上计”,除此之外并未有其他职务安排,无法得出张苍负责调剂各地物价、维护基层治安、核查郡国财政等,排除A、C、D三项。
3.据下表可知,3世纪上半叶( )
汉魏统治阶层社会成分的统计表(部分)
大族 小姓 平民
数量 /人 百分 比/% 数量 /人 百分 比/% 数量 /人 百分 比/%
196—220年 (东汉时期) 38 20 19 5 74 55
220—239年 (曹魏时期) 60 37 38 5 57 38
240—264年 (曹魏时期) 74 41 59 36 24 3
——摘编自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A.门阀士族势力受到抑制
B.汉代选官制度得以延续
C.豪强地主垄断人才选拔
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减弱
解析:D 据表格可知,曹魏时期平民进入统治阶层的比例越来越少,而大族、小姓等贵族在统治阶层中的比例逐渐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魏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出身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平民很难进入统治阶层,限制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D项;曹魏时期,大族在统治阶层中所占比例最多可知,门阀士族势力没有受到抑制,排除A项;汉朝时期平民在统治阶层中所占的比重最大,而曹魏时期平民在统治阶层中所占比例最小可知,汉代与曹魏时期实行的是不同的选拔人才制度,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大族、小姓在统治阶层中的占比增加,未体现豪强地主垄断人才选拔,排除C项。
4.据史书记载,以往州、郡、县之副佐及掌管文书等事务的僚官,皆由长官选任。隋朝则是“大小官员,悉由吏部”考核任用。这说明( )
A.地方长官权力扩大 B.中央集权加强
C.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D.科举制的影响
解析:B 据材料可知,隋之前僚官由长官选任,官员的部分任免权力在长官手中,但是隋之后,所有的官员不分大小都由吏部考核任用,吏部代表的是中央,说明隋之后官员的任免权力集中到了中央的手中,表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B项;“大小官员,悉由吏部”表明官员任免权被收回中央,地方长官权力缩小,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央与地方,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排除C项;科举制是选拔官员的方式,材料讲的是官员的任用,排除D项。
5.下表为我国古代部分王朝的监察法规。这可以用来说明我国古代监察制度( )
朝代 法规 内容
西汉 《监御史九条》 规定了对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吏不廉者等九种情况的监察
曹魏 《察吏六条》 要求对民疾苦冤、墨绶以上官吏的政绩、民有特别品行德才者等六种情况进行监察
唐朝 《遣使巡省天下诏》 规定了问民疾苦、政刑苛弊、宣扬风化等监察内容
A.法规完善 B.重视权力制衡
C.职责明确 D.强调组织独立
解析:C 材料中法规的具体内容反映了西汉、曹魏、唐朝时期的监察法规对监察者工作职责的规范,这些规范具有很强的指向性且职责明确,故选C项;材料信息只涉及西汉、曹魏、唐朝时期的三部法规,法规完善与题中信息的逻辑关系不成立,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权力制衡是两个或者多个职权部门之间的分权与制约,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其余职权机构对监察部门的制约,重视权力制衡与题中信息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中央的监察机构主要负责行政系统内的监察,集行政与监察于一身,组织独立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6.下表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部分史实。体现了科举制度运行过程中的发展趋势是( )
隋唐 “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投卷”“公荐”(考前请托)
两宋 “取士不问家世”(以考试成绩定去留);“封弥”“誊录”(密封和誊录试卷)
A.开放性与公平性 B.自由化与宽松化
C.保守性与单一化 D.公正性与形式化
解析:A 唐代科举制实行自由报考的形式,呈现一定的开放性,但其在公平方面尚有明显欠缺,考生的个人背景会对考试结果产生影响,如“投卷”、“‘公荐’(考前请托)”等,宋代科举制更加完善,“封弥”“誊录”等防作弊措施成为制度,且“以考试成绩定去留”,更加强调公平竞争,材料体现了科举制的发展趋势是开放性与公平性,故选A项;“封弥”“誊录”等一系列防作弊的措施,是对科举制的发展,使得科举制更加严密,而非宽松,排除B项;隋唐时期科举制“自由报考”、宋朝“以考试成绩定去留”,体现了科举制的开放性,而非保守性,排除C项;“封弥”“誊录”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科举考试防作弊措施的制度化,在推动科举考试公平性上起到重要作用,并非形式化的措施,排除D项。
7.明太祖朱元璋在《大诰·民陈有司贤否》中说:“自布政司至于府、州、县官吏,若非朝廷号令,私下巧立名目,害民取财,许境内诸耆宿人等,遍处乡村市井,连名赴京状奏,备陈有司不才,明指实迹,以凭议罪,更贤育民。”这反映出明初( )
A.社会治理体系丰富和完善
B.监察机构的职能得到优化
C.鼓励民众对官吏进行监督
D.中央职能部门进一步健全
解析:C 据材料可知,明太祖准许百姓联名赴京告发贪官污吏,把民众监督作为获取监察信息的重要渠道,这反映出皇帝鼓励民众对官吏进行监督,故选C项。
8.19世纪的英国文官皆为终身制,任期有法律保障,这种职业上的独立性,能够使他们立场居中,秉公执法,取得公众的合作与支持,而非为一党派效力,这比起过去的“国王恩赐制”和“政党分肥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据此可知,文官制度( )
A.抑制了政党参与政治的热情
B.体现了公平正义的选拔标准
C.终结了国家政局的周期动荡
D.促进了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解析:D 据材料“终身制……独立性……立场居中,秉公执法……而非为一党派效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官终身制能够保证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文官职业上的独立性,能够使他们立场居中,而非为一党派效力,这有利于秉公办事,由此可知,文官制度促进了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故选D项;英国文官在各政党之间保持中立,对政党参政的积极性影响并不大,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英国文官制度的规定,未体现其选拔标准,排除B项;“终结了”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C项。
9.下面是英国文官制度形成历程表(部分)。从中可以看出英国文官制度( )
1805年 财政部设立了常务次官
1833年 “两官分途”体制发轫,报刊不断介绍中国录用官吏的程序和做法
1853年 提出摒弃“恩赐”主义
1854年 实行考试任用制度
1870年 进一步确定和完善考试录用文官制度
A.选拔机制公平公正 B.考试内容仿照中国
C.形成过程循序渐进 D.运作程序规范高效
解析:C 据材料可知,英国文官制度从1805年“财政部设立了常务次官”到1870年“进一步确定和完善考试录用文官制度”的过程,历经了半个多世纪,且有众多阶段的改革和完善,文官制度逐步推进,故选C项;选拔机制只是材料涉及的部分内容,属于片面解读材料,排除A项;材料未提到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内容,排除B项;文官制度的运作程序在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D项。
10.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彭德尔顿法》规定,任何公务人员无义务向政治基金会捐款或提供政治服务,也不因拒绝上述捐献和服务而受到歧视;任何公务人员无权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这些规定( )
A.导致政党对政治的影响力削弱
B.推动了美国的文官制度发展完善
C.有利于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D.确保了美国文官队伍的公正廉洁
解析:C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83年美国出台法律规定公务员要保持政治中立,不受党派更迭的影响,这有利于在两党政治下保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故选C项;政党对政治的影响力并不会因公务员制度而削弱,文官制度弥补了政党政治的不足,排除A项;1883年《彭德尔顿法》标志美国文官制度形成,“发展完善”一词有误,排除B项;“确保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11.下面为1871—1939年英国文官人数变化表。结合所学知识与此表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
年份 人数/人
1871年 53 874
1881年 50 879
1891年 79 241
1901年 116 413
1914年 280 900
1922年 317 721
1939年 387 400
A.国家的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B.政府工作效率日趋低下
C.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D.国家财政负担愈加沉重
解析:D 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1871—1939年英国文官人数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这意味着政府需要负担相应的薪酬和养老福利等一系列财政支出,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故选D项;文官行政能力增强才能促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纯粹的人数增加无法体现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文官人数的增加客观上迎合了当时政府行政权不断扩张的趋势,不能等同于行政效率低下,排除B项;文官人数的增加无法体现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排除C项。
12.下面为20世纪初出现的竹枝词。文中内容反映了当时( )
各国归来留学生,一经朝考上蓬瀛。 可怜不及格人在,如要某差须自行。
A.传统教育的落后 B.选官领域的变革
C.科举制度的完善 D.洋务运动的发展
解析:B 据材料可知,这首竹枝词描写的是20世纪初清政府官员选拔制度的景象,1905年废除科举制,清政府通过学堂和留学生渠道选拔官员,反映了选官领域的变革,故选B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传统教育落后,排除A项;当时科举制度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完善”说法错误,排除C项;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即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排除D项。
13.下表所示是1909年清末新式学堂的发展情况。这一状况( )
项目 学堂 总数/所 学生/人 高校 学生/人
数量 52 348 1 560 270 20 648
A.说明基础教育实现了普及
B.为官员选拔提供了人才支撑
C.改变了传统教育落后局面
D.推动了学堂选官制度的形成
解析:B 据表格内容可知,1909年新式学堂获得了一定发展,学堂数量和学生人数都已形成一定规模,新式学堂的发展培养了新式人才,为近代官员选拔提供了人才支撑,故选B项;清末基础教育尚未普及,1986年开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排除A项;新式学堂的兴办有利于推动教育发展,但清末中国传统教育落后局面尚不能完全改变,排除C项;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排除D项。
14.下图为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颁发的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及相关信息。据此可知,当时( )
刘仲谦,年三十八岁,男性,河南省开封县公民,应甲种公职候选人考试,经检核及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
——中华民国叁拾陆年叁月
A.高等教育相对落后
B.女性参政尚未实现
C.文官选拔程序比较规范
D.地方自治较为发达
解析:C 根据材料“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以及图片加盖公章等信息可知,此时期的公职人员考试既有法律依据,又有公示合格颁发证书等环节,程序较为规范,故选
C项。
15.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官制,逐渐以“公务员”代替“官吏”,并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恤金条例》《公务员恤金条例施行细则》等法规。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A.退休公务员颇受敬重
B.文官制度已初具体系
C.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
D.法治建设的成就突出
解析:B 据材料“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恤金条例》《公务员恤金条例施行细则》等法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公务员制度的实行提供保障,且法规涉及公务员任用、考核等方面,体现了当时文官制度已经初具体系,故选B项;《公务员恤金条例》等法规的颁布表明对退休公务员的敬重,但对材料信息表述不全,排除A项;公务员考核有助于公务员素质的提高,但该说法无法体现恤金条例等法规的颁布,排除C项;材料中仅有官员任用与考核方面的法规,无法说明南京国民政府的全部法治建设成就,排除D项。
16.1982年9月6日,中共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并且要求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自此以后,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都规定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内容。这种规定旨在( )
A.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B.维护党管干部原则
C.完善干部选拔机制
D.整顿官僚主义作风
解析:A 据材料信息可知,自1982年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以后,历次党章都规定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次党章之所以特别强调“四化”方针,其主要原因在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家需要更高层次素质的干部队伍,以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故选A项;党管干部原则规定了干部工作的主体和体制,而“四化”方针主要述及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方针,与党管干部原则无关,排除B项;干部队伍“四化”方针是新时期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并非“选拔机制”,排除C项;官僚主义是剥削阶级思想和旧社会衙门作风的反映,属于作风问题,但是“四化”方针属于干部队伍建设方针问题,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某中学小组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问题,收集如下材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为北宋前四朝宰相出身状况一览表。
朝代 宰相 总人数 科举出 身人数 科举出 身所占 比例 非科举 出身所 占人数 非科举 出身所 占比例
太祖朝 6 3 50% 3 50%
太宗朝 9 6 67% 3 33%
真宗朝 11 10 91% 1 9%
仁宗朝 23 22 96% 1 4%
——据[元]脱脱等《宋史》整理
材料二 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欧阳修《论逐路取人札子》(奏折)
材料三 (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的政治。此标准,一则求其公平,不容舞弊营私。二则求其预备之单纯与统一,减免经济上之限制,使贫民亦有出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
巩固。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分别指出上述三则材料的史料类型,并分析其对于研究科举制的价值。(8分)
(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为何会成为古代统治者推崇的选官方式。(6分)
答案:(1)史料类型与价值:材料一是官修史书的统计数据,属于第一手文献史料,可用于研究科举制对选官制度、官僚政治的影响;材料二为宋朝大臣奏折,属于第一手文献史料,可用于研究科举考试的程序变革;材料三属于学者研究著作,属于第二手文献史料,可用于研究科举制度对社会阶层流动及国家选官标准的影响。(6分)
三则材料彼此印证,可以论证科举制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积极影响。但三则材料均未涉及科举制度的负面影响,如全方位研究科举制还需补充其他史料。(2分)
(2)扩大了选官面,巩固并扩大了统治基础;通过考试选官,提高了官员素质;将读书、考试、选官结合起来,增强了社会上的读书风气;程序公正,减少了腐败因素;选官权由中央掌握,加强了中央集权;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统治。(6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宋朝的“吏治”
材料一 宋朝初年,太祖和太宗对于贪赃枉法官吏实行严厉打击的政策,《宋刑统》显示,相关吏治法律条文严密。然而“人治”却逐步僭越“法治”,宋代统治者常常运用赦免,两宋三百余年间,各种赦免活动近千次。宋初较为清明的吏治状况渐为破坏,开始呈现一片贪腐之象。官吏贪腐现象成为宋代思想家和朝廷大臣普遍关注的社会
问题。
材料二
宋朝部分杜绝官吏贪腐的主张
主张 人物
“艰难选举,使入官不滥” 王禹偁
“精选廉干中正之人”为官 包拯
“天下之治,由得贤也。天下不治,由失贤也”“官吏有犯入人罪者,则终身弃之” 程颐
“酌量省减,免虚费于利禄,仍均济于职官” 柳开
“任贤使能以清官曹”“惩吏奸以明赏罚” 陈亮
材料三 有学者问陆九渊:“荆门之政何先 ”象山对曰:“必也正人心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聂亮
《陆九渊对吏治腐败的批判与治理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官吏贪腐现象受到思想家和朝廷大臣普遍关注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宋人杜绝官吏贪腐的主张,并提出你的见解。(8分)
答案:(1)宋朝官吏贪腐现象严重;破坏了法治;贵族阶层的特权危害了社会公平;不利于民生,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威胁统治;与儒家的人文精神相背离。(6分)
(2)主张:从人才选拔的角度,如王禹偁、包拯、陈亮的观点;从吏治体制和管理的角度,如柳开、程颐的观点;从加强教化、提高个人修养的角度,如陆九渊的观点。(6分)
个人见解: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等。(2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内容 出处
清政府的官制改革引进了诸多新因素,其颁布的许多章程,如《各省谘议局章程》《谘议局议员选举章程》《资政院院章》《钦定宪法大纲》等都一定程度体现了宪政的推进,促成了政治体制的现代化 杨宁一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北京政府组织系统(1913年)……除特任官外,行政官员又分成三级九等:第一、二等为简任官,由总统任命;第三至五等为荐任官,由所属长官推荐给中央政府任命;第六至九等为委任官,由各所属长官直接任命 白寿彝 《中国通史》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革命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在领导各根据地苏维埃政权建设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合理任用日益成为一个关系苏维埃政权稳固的关键问题。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为苏区工作人员的任用提供了强固的政权载体 步海洋、 朱小理 《论苏区干部任用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
1982年,《吸收录用干部问题的若干规定》颁布,文件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吸收录用干部要实行公开招收、自愿报名的原则。同时,文件还明确了考试的具体方法和程序,并确定政府人事部门的主导作用 句华《中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变革趋势》
从表格中任选一个角度,围绕“官员的选拔”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12分)
答案:示例
论题:近现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和社会局势相关。(2分)
阐述:清末,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清政府采取自救的方式推行新政,废除科举制,改革官制,实行学堂选官制。随着传统科举选官制度的废除和西方文官制度的传入,辛亥革命后确立了官员选拔的法制模式,北洋政府出于对文官人员的需要,制定了法令体系较完备、文官考试种类繁多的选官制。大革命失败后,随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围剿”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借鉴苏联经验和苏区的斗争实践等加强了苏区干部任用制度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推动了新中国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了政府机关和干部的行政效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8分)
总之,近现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体现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2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05年,英国财政部首先设立常务次官,常务次官不随执政党的更替而更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1855年,在议会专门委员会作出的调查报告基础上,英国颁布文官制度改革令,将国王、少数政治寡头和高级文官的恩赐官职特权转交到文官委员会,真正开始采用考试录用的办法选拔任用文官。1870年,政府继续颁布改革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晋升依政绩而定。和政务官的任期制不同,文官只要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英国文官制度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原则通过上述两道法律确定下来,从而标志着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评价英国近代文官制度。(8分)
答案:(1)政治中立;考试录用;依政绩晋升;常任。(4分)
(2)有效减弱政治腐败的风气;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但也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随着文官人数的急剧膨胀,大大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