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检测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检测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6 08:14:37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商朝诸王常以排序等意思的字取名,如乙、丁等;而周代诸王多用文、武、成、康等字为名号,并在青铜器铭文中也涉及“懿德”“天德”“敬德”等内容。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文化的传承受到严重挑战
B.王权打破了当时的宗教权威
C.贵族的人伦观念明显淡化
D.政治生活中德治观念的加强
解析:D 根据题干“周代诸王多用文、武、成、康等字为名号,并在青铜器铭文中也涉及‘懿德’‘天德’‘敬德’等内容”可知,这体现了周代诸王重视道德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商周治国思想由重神到重人的转化,故D项正确。
2.《秦律》在量刑上根据不同的犯罪情节和认罪情况实行从重从轻原则,教唆类犯罪、集团犯罪、累犯、预谋犯罪往往从重,案发前自首、主动消除犯罪后果者从轻,并且区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这表明秦律(  )
A.在法条中渗透一定的理性倾向
B.立足于“轻罪重罚”的量刑原则
C.推动法律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D.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仁政”理念
解析:A 由材料可知,《秦律》在量刑上区分考虑不同状况,根据不同的犯罪情节和认罪情况实行从重从轻原则,因此体现出一定的理性倾向,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中“案发前自首、主动消除犯罪后果者从轻”相悖,排除;材料仅是《秦律》在量刑上实行从重从轻原则,无法看出推动法律向文明化方向发展,排除C项;秦以法家思想治国,而非“仁政”,排除D项。
3.中国古代在政治上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强调“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这些都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这一“特色”主张(  )
A.用道德礼制维护社会秩序
B.道德追求要摒弃个人私欲
C.管理社会不需要利用刑罚
D.注重德性培养与人格提升
解析:A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强调德、礼等道德礼义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以维护社会秩序,故选A项;材料未提及个人私欲,排除B项;“不需要利用刑罚”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注重德性培养与人格提升”是从个人角度来讲的,而题干侧重统治者治理国家的角度,排除D项。
4.有学者认为,汉武帝“更化”的最重要的内容是“更定律令”。史称张汤决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董仲舒“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公孙弘既“习文法吏事”,又能“缘饰以儒术”,也直接参与了“更定律令”的工作。这表明(  )
A.儒家道德与法律的地位等同
B.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C.律令儒家化的趋势逐渐显现
D.儒学士人投身于基层的教化
解析:C 据材料“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可知,汉武帝选拔儒家学者担任司法官职,同时以儒家伦理道德融入法律,体现了律令儒家化的趋势,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法律与儒家道德二者之间的相互融合,而不是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只能体现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并未反映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的“廷尉史”属于中央司法官员,不属于地方基层的范畴,排除D项。
5.下表为《唐律疏议》与儒家典籍部分内容对比表。据此可知,《唐律疏议》(  )
《唐律疏议》 儒家典籍
“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 《礼记》:“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
“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徒刑,流放);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 《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A.加强对基层的教化 B.强调为君权服务
C.注重融入主流思想 D.完善了儒家伦理
解析:C 据材料可知,《唐律疏议》吸收了儒家典籍的理念,如对犯有罪行的幼童、老人“不加刑”,对不孝者加重处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社会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故选C项;材料涉及的是唐朝的刑罚而非教化,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法律与皇权的关系,“为君权服务”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唐律疏议》力求“礼法结合”,进一步把儒家的伦理教条与法律规范融合起来,排除D项。
6.南宋时,朱熹对《吕氏乡约》的内容稍加修改,定名为《增损 吕氏乡约 》。开篇指出:“事亲能孝,事君能忠。夫妇以礼,兄弟以恩,朋友以信。能睦乡邻,能敬官长,能为姻亲。与人恭逊,持身清约,容止庄重,辞气安和。衣冠合度,饮食中节。凡此皆谓之德。”《增损 吕氏乡约 》的推行(  )
A.确立了理学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实现了乡约与法律合流
D.阻碍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解析:B 儒家思想是宋代的主流意识,朱熹修改的《增损<吕氏乡
约>》内容都是儒家思想内容,所以其推行强化了社会主流价值,B项正确;理学主导地位是在南宋后期确立的,而且是在朱熹之后,排除A项;乡约不等于法律,排除C项;乡约体现了官方意识形态,因此“阻碍”表述错误,排除D项。
7.下表反映出宋至清时期法律与教化关系的演化趋势是(  )
项目 宋 明 清
法律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了《宋刑统》《天圣令》等法律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 沿袭《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
教化 儒学向基层渗透,发展出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儒学人士撰写乡约,教化乡里,规范行为 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让百姓毋作非为。以《大明律》解释六谕,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到处罚 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常引《大清律例》
A.以经注律
B.儒学的世俗化趋势
C.法律成为教化的素材
D.教化与法律逐渐合流
解析:D 据材料“儒学人士撰写乡约”“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大明律》解释六谕”“常引《大清律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儒学人士撰写乡约,教化乡里,明朝儒学人士常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清朝乡约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这反映了教化与法律逐渐合流,故选D项;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儒学的世俗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观念、礼仪制度等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法律是教化的依据之一,但不是教化素材,排除C项。
8.下表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制定的若干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  )
时间 法律文件
1981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
1985年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1986年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 工商户所得税暂行条例》
1993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1998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A.实现社会经济生活中竞争的公平性
B.表明我国立法程序日益规范
C.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D.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解析:D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改革开放后立足于经济发展我国颁布了若干法律,从税收到企业管理等各个领域,这一时期我国正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立法工作与此时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故选D项;“实现”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法律内容的设计与调整,没有明确立法的具体程序,排除B项;材料所涉及的法律大部分是经济法,没有明确其他领域的法律规定,排除C项。
9.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其内容共
7编、1 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些规定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A.奠定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法制基础
B.重在保护我国广大公民的私权利
C.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D.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基础性文件
解析:B 根据材料“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涉及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利于维护我国广大公民的私权利,B项正确;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民主法制的建设奠定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法制基础,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一系列法律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但并不是基础性文件,排除D项。
10.1957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在上海曹杨新村拍摄了一部号召大家踊跃参加储蓄的电影短片,影片反映了当年新村居民勤俭持家致富的生活情景。这部短片(  )
A.反映民众抗美援朝热情高涨
B.为三大改造积累大批资金
C.体现了人民劳动致富的愿望
D.有利于新的社会风尚形成
解析:D 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电影短片反映了当年新村居民勤俭持家致富的生活情景,可见国家借助电影这一大众传媒号召大家勤俭持家,这有助于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新风尚,D项正确;抗美援朝于1953年结束,题干涉及时间是1957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题干涉及时间是1957年,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劳动致富的人民愿望,排除C项。
11.200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修订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标准,进一步承认了管理、服务、科技等劳动形式的价值创造功能,私营业主、进城务工人员以及运动员等首次纳入评选范围。这一评选标准反映出(  )
A.改革开放丰富劳动内涵
B.第三产业的发展主导劳模标准修订
C.人们职业观念发生变化
D.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得到解决
解析:A 根据材料“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标准”“私营业主、进城务工人员以及运动员等首次纳入评选范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劳动模范的评选范围中加入了私营业主、进城务工人员以及运动员等职业,反映出改革开放后,劳动内涵在不断丰富发展,A项正确;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私营业主并不一定经营第三产业,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人们职业观念的变化,排除C项;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标准的修订无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排除D项。
12.有学者指出,拿破仑的民法典“可以大致被看作罗马法规则的概要……这些规则在所有情况下都被扩大使用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罗马法(  )
A.确立了近代法国行为规范
B.维护的民主制度影响深远
C.成为近代西方法律的基础
D.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解析:C 该学者强调,拿破仑的民法典是罗马法的规则在新时代情况下的扩大使用,体现了民法典对罗马法基本原则的继承,罗马法为后世西方的法律制度的制定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
13.12世纪后半叶,英王亨利二世在英格兰推行司法改革,将巡回法庭、陪审制度和令状制度等引入司法审判程序中,使王室法庭承接到大量诉讼,隶属于国王的司法官员队伍得以扩展。这一改革(  )
A.加强了世俗君主权力
B.推动了民法系的发展
C.否定了封建教会权威
D.维护了臣民的合法权益
解析:A 据材料“使王室法庭承接到大量诉讼,隶属于国王的司法官员队伍得以扩展”可知,这一改革加强了国王对国家司法权的控制,国王的权力进一步扩大,故选A项;民法系就是大陆法系,英国属于英美法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否定封建教会权威,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拥有绝对的权威,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判决结果,无法得出维护了臣民的合法权益的结论,排除D项。
14.近代西方国家法律制度强调保护个人权利,并且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坚持公正和无罪推定。这说明近代西方法律制度(  )
A.真正做到了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
B.主要为资产阶级统治和利益服务
C.力求保证司法程序的规范和公正
D.奠定了近代西方律师制度的基础
解析:C 据材料“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坚持公正和无罪推定”可知,近代西方法律制度力求保证司法程序的规范和公正,故选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结果,未知是否“真正做到了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排除A项;强调保护个人权利不能等同于主要为资产阶级统治和利益服务,排除B项;1878年德国颁布的《国家律师法》奠定了近代律师制度的基础,排除D项。
15.1804年,法国颁布了《法国民法典》。这部法典肯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确认了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和农民占有贵族和教会土地财产的合法性,保证不受封建势力的侵犯,从而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典范。由此可知,《法国民法典》(  )
A.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
B.促进了封建势力的发展
C.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D.成为普通法系的源头
解析:A 根据材料可知,《法国民法典》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宣扬平等、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等思想,而这些思想符合启蒙思想的主张,说明其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A项正确;《法国民法典》打击了封建势力,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属于主权在民的原则,排除C项;普通法系也称“英美法系”,法国成文法体系属于大陆法系,排除D项。
16.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说:“能否……是衡量一项职业是否有用的标准,但道德标准则是更为主要的衡量标准,也就是说它以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多少来作为衡量尺度。”据此可知,新教伦理(  )
A.主张合理地进行消费
B.有利于促进社会转型
C.全部目的是提升道德
D.维护了罗马教皇权威
解析:B 据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宗教改革中,新教的伦理,强调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多少成为衡量道德的标准,这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社会转型,B项正确;材料中只体现了新教伦理要求人们为社会创造财富,并没有涉及消费观念,且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教强调节俭,排除A项;C项错在“全部目的”,新教伦理中除了提升道德,还有其他内容,排除;新教冲击了罗马教皇的权威,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法律与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瞿同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被誉为“中国法制史研究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里程碑”。该书成书过程中广泛采用了《汉书》《晋书》《旧唐书》中的《刑法志》篇目及相关的人物列传,又大量引用了《唐律疏议》《明律例》《清律例》等。此外,像《颜氏家训》、宋代钱易的《南部新书》、苏洵的《嘉祐集》、明代祝枝山的《野记》等私人撰述也被大量征引。该书运用家族、婚姻、阶级等这些社会史的范畴,将中国古代自汉至清2 000多年间的法律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分析,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其主要特征,以及这种精神和特征的变化轨迹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由此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学术研究体系,它可以被称为“法律社会史”。
——据王健《瞿同祖与法律社会史研究——
瞿同祖先生访谈录》等整理
材料二 中国法律并不是自上古时代以来即为儒家思想所支配。秦、汉的法律是法家所制定的,其中并无儒家思想的成分在内。曹魏而后每一新的朝代,必制订一套本朝的法律。法典的编制和修订由儒臣负责,于是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尽量将儒家之精华“礼”糅杂在法律条文里,一直到法律全部为儒家思想所支配为止。此种程序自魏晋便已开始,而北魏尤其是一大关键,至南北朝已大体完成,不待隋、唐始然。比如晋代时期出现的按照“服制”定罪、父母诉子不孝处死;北魏时期对于犯死罪者祖父母、父母老又无亲戚赡养可以免除死刑等。
——据瞿同祖《瞿同祖论中国法律》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成书过程中所采用文献史料的类型,概括这部著作的编纂特点。(6分)
(2)提炼材料二阐述的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并加以解释。(6分)
答案:(1)史料类型:史书,如《汉书》《晋书》《旧唐书》;法律典籍,如《唐律疏议》《明律例》《清律例》;文集、笔记,如《野记》《南部新书》《嘉祐集》;家训,如《颜氏家训》。(4分)
特点:引用史料丰富,将社会史与法律史相结合。(2分)
(2)特征:律令儒家化。(1分)
解释: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魏晋时期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律令的儒家化体现了儒学在我国古代法律中的深远影响,是“礼法结合”的历史过程,其目的是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巩固封建统治秩序。(5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最为成熟且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收到显著成效的乡约制度是王守仁编制的《南赣乡约》……官倡民办的组织模式成熟,约规内容具体详尽,如其中明确规定了乡约职务的设置要求,“乡落居民各自会推家道殷实、行止端庄一人,充为约长,二人副之,将各人户编定排甲,自相巡警保守”。王守仁在《南赣乡约》中就明确规定,“通约之人”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都有救助相恤的权利与义务,以确保大家的基本生活衣食无忧。可以说,通过朝野上下特别是王守仁等人的努力,除突遭自然灾害等极端情况外,明代乡约的道德教化成效日益显著,在乡村社会营造出了互敬互爱、患难与共的淳朴乡风民风,颇具儒家理想的小康社会之意境。
——摘编自王蕾《刍论明代乡约的历史
嬗变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二 中国传统家训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家训是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家庭化、民间化。它经历了自上而下的模仿、沿袭、借鉴的传播推演过程,其核心思想内容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传统家训教育以血缘亲情为前提,以言传与身教相结合,采用以小见大、化抽象为具体的理论转化路径实现社会核心价值观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路径,这对现代的家庭教育乃至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有很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
——摘编自杨运庚《中国传统家训的现实
文化价值与传承创新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乡约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现实价值。(6分)
答案:(1)官倡民办;内容详细、具体,便于实施;重视儒家伦理;强调救助相恤职能;具有自治性;注重道德教化与社会治理并举。(6分)
(2)中国古代社会教化以儒家伦理规范个体行为,强调家庭伦理,有利于社会和谐;中国古代社会教化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社会公德;中国古代社会教化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中国古代社会教化为现代家庭及学校教育提供借鉴。(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普通法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罗马人撤离不列颠岛,日耳曼习惯法成为当时英国法律的主体。为实现政治统一,英国国王先后对一系列习惯法进行整理、汇编。1066年,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建立了诺曼王朝。……亨利二世在位期间(1154—1189年)是英国普通法发展的重要时期。首先,巡回审判制度得以扩展,剥夺了地方的司法管辖权,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为司法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其次,完善王室法庭体系,国王建立了专职的王室法庭,不断扩大其司法权限,逐步削弱过去遗留下来的地方公共法庭和封建领主法庭的司法权。随着越来越多的案件被吸收到王室法庭中,原先分散的地方习惯法逐步融为一体,形成了通行全国的普通法。最后,亨利二世将令状制度和陪审团制度引入司法诉讼程序,这在本质上是依靠人的理性进行调查取证并作出裁判,逐渐取代了先前存在的神明裁判和决斗等落后的裁判方式。这一切使司法体系不断完善,促进了普通法的形成。
——摘编自孟子群《探究英国普通法的形成条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普通法形成的条件。(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普通法的积极影响。(8分)
答案:(1)理论基础(习惯法、罗马法);王权的加强(国家的统一);司法改革;封建经济的发展。(6分)
(2)加强王权统治;稳定地方秩序,有利于社会治理;为英美法系的形成奠定基础;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8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英模,铸就了伟大精神,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下表是建党以来的英模表彰情况。
时期 英模表彰情况
1921—1949年 党组织积极宣传报道领导工人运动牺牲的林祥谦、从容就义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方志敏、“狼牙山五壮士”等感人事迹;1944年在为救战友而牺牲的烈士张思德追悼大会上,毛泽东发表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讲话;1947年毛泽东为被国民党杀害的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号召解放区军民向她学习
1949—1978年 1950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表彰的劳动模范中工人占44.8%,农民占42.7%,他们成为新中国第一批英模人物;党中央还多次召开过先进生产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20世纪60年代《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报道,在全国掀起了学习先进模范的热潮
1978年以来 率先实行包干到户的小岗村村民、获得“五连冠”的中国女排等受到表彰;党的十八大以来,植树造林的杨善洲、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报效祖国的黄大年等被评为“全国道德楷模”;党和国家确立起以“共和国勋章”为最高荣誉的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袁隆平等成为第一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等整理
有人认为“党的英模表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对这一观点进行阐释。(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4分)
答案:示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彰的英模大多是为革命献身的烈士。这是残酷的国际、国内形势所决定的,这一时期舍生忘死的英模精神激励广大群众不怕牺牲、坚定战胜一切敌人的信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主要表彰的是先进典型和劳动模范。在经济建设中,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这些英模表现的艰苦奋斗、集体主义、公而忘私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改革开放以来,涌现英模的领域更为广泛,包括经济、环保、科技、体育等领域及道德楷模,并形成了规范的英模表彰体系。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各领域都取得成就,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国际地位提高,这些英模敢于创新、为国争光、崇德向善的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党的英模表彰体现不同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党对社会价值观的引领。英模事迹凝聚的精神内涵成为党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4分)第三单元 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商朝诸王常以排序等意思的字取名,如乙、丁等;而周代诸王多用文、武、成、康等字为名号,并在青铜器铭文中也涉及“懿德”“天德”“敬德”等内容。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文化的传承受到严重挑战
B.王权打破了当时的宗教权威
C.贵族的人伦观念明显淡化
D.政治生活中德治观念的加强
2.《秦律》在量刑上根据不同的犯罪情节和认罪情况实行从重从轻原则,教唆类犯罪、集团犯罪、累犯、预谋犯罪往往从重,案发前自首、主动消除犯罪后果者从轻,并且区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这表明秦律(  )
A.在法条中渗透一定的理性倾向
B.立足于“轻罪重罚”的量刑原则
C.推动法律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D.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仁政”理念
3.中国古代在政治上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强调“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这些都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这一“特色”主张(  )
A.用道德礼制维护社会秩序
B.道德追求要摒弃个人私欲
C.管理社会不需要利用刑罚
D.注重德性培养与人格提升
4.有学者认为,汉武帝“更化”的最重要的内容是“更定律令”。史称张汤决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董仲舒“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公孙弘既“习文法吏事”,又能“缘饰以儒术”,也直接参与了“更定律令”的工作。这表明(  )
A.儒家道德与法律的地位等同
B.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C.律令儒家化的趋势逐渐显现
D.儒学士人投身于基层的教化
5.下表为《唐律疏议》与儒家典籍部分内容对比表。据此可知,《唐律疏议》(  )
《唐律疏议》 儒家典籍
“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 《礼记》:“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
“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徒刑,流放);告(发)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 《孝经》:“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A.加强对基层的教化 B.强调为君权服务
C.注重融入主流思想 D.完善了儒家伦理
6.南宋时,朱熹对《吕氏乡约》的内容稍加修改,定名为《增损 吕氏乡约 》。开篇指出:“事亲能孝,事君能忠。夫妇以礼,兄弟以恩,朋友以信。能睦乡邻,能敬官长,能为姻亲。与人恭逊,持身清约,容止庄重,辞气安和。衣冠合度,饮食中节。凡此皆谓之德。”《增损 吕氏乡约 》的推行(  )
A.确立了理学的主导地位
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实现了乡约与法律合流
D.阻碍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7.下表反映出宋至清时期法律与教化关系的演化趋势是(  )
项目 宋 明 清
法律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了《宋刑统》《天圣令》等法律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 沿袭《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
教化 儒学向基层渗透,发展出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儒学人士撰写乡约,教化乡里,规范行为 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让百姓毋作非为。以《大明律》解释六谕,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到处罚 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常引《大清律例》
A.以经注律
B.儒学的世俗化趋势
C.法律成为教化的素材
D.教化与法律逐渐合流
8.下表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制定的若干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  )
时间 法律文件
1981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
1985年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1986年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 工商户所得税暂行条例》
1993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1998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A.实现社会经济生活中竞争的公平性
B.表明我国立法程序日益规范
C.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D.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9.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其内容共
7编、1 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些规定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A.奠定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法制基础
B.重在保护我国广大公民的私权利
C.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D.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基础性文件
10.1957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在上海曹杨新村拍摄了一部号召大家踊跃参加储蓄的电影短片,影片反映了当年新村居民勤俭持家致富的生活情景。这部短片(  )
A.反映民众抗美援朝热情高涨
B.为三大改造积累大批资金
C.体现了人民劳动致富的愿望
D.有利于新的社会风尚形成
11.200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修订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标准,进一步承认了管理、服务、科技等劳动形式的价值创造功能,私营业主、进城务工人员以及运动员等首次纳入评选范围。这一评选标准反映出(  )
A.改革开放丰富劳动内涵
B.第三产业的发展主导劳模标准修订
C.人们职业观念发生变化
D.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得到解决
12.有学者指出,拿破仑的民法典“可以大致被看作罗马法规则的概要……这些规则在所有情况下都被扩大使用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罗马法(  )
A.确立了近代法国行为规范
B.维护的民主制度影响深远
C.成为近代西方法律的基础
D.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13.12世纪后半叶,英王亨利二世在英格兰推行司法改革,将巡回法庭、陪审制度和令状制度等引入司法审判程序中,使王室法庭承接到大量诉讼,隶属于国王的司法官员队伍得以扩展。这一改革(  )
A.加强了世俗君主权力
B.推动了民法系的发展
C.否定了封建教会权威
D.维护了臣民的合法权益
14.近代西方国家法律制度强调保护个人权利,并且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坚持公正和无罪推定。这说明近代西方法律制度(  )
A.真正做到了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
B.主要为资产阶级统治和利益服务
C.力求保证司法程序的规范和公正
D.奠定了近代西方律师制度的基础
15.1804年,法国颁布了《法国民法典》。这部法典肯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确认了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和农民占有贵族和教会土地财产的合法性,保证不受封建势力的侵犯,从而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典范。由此可知,《法国民法典》(  )
A.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
B.促进了封建势力的发展
C.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D.成为普通法系的源头
16.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说:“能否……是衡量一项职业是否有用的标准,但道德标准则是更为主要的衡量标准,也就是说它以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多少来作为衡量尺度。”据此可知,新教伦理(  )
A.主张合理地进行消费
B.有利于促进社会转型
C.全部目的是提升道德
D.维护了罗马教皇权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法律与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瞿同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被誉为“中国法制史研究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里程碑”。该书成书过程中广泛采用了《汉书》《晋书》《旧唐书》中的《刑法志》篇目及相关的人物列传,又大量引用了《唐律疏议》《明律例》《清律例》等。此外,像《颜氏家训》、宋代钱易的《南部新书》、苏洵的《嘉祐集》、明代祝枝山的《野记》等私人撰述也被大量征引。该书运用家族、婚姻、阶级等这些社会史的范畴,将中国古代自汉至清2 000多年间的法律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分析,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其主要特征,以及这种精神和特征的变化轨迹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由此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学术研究体系,它可以被称为“法律社会史”。
——据王健《瞿同祖与法律社会史研究——
瞿同祖先生访谈录》等整理
材料二 中国法律并不是自上古时代以来即为儒家思想所支配。秦、汉的法律是法家所制定的,其中并无儒家思想的成分在内。曹魏而后每一新的朝代,必制订一套本朝的法律。法典的编制和修订由儒臣负责,于是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尽量将儒家之精华“礼”糅杂在法律条文里,一直到法律全部为儒家思想所支配为止。此种程序自魏晋便已开始,而北魏尤其是一大关键,至南北朝已大体完成,不待隋、唐始然。比如晋代时期出现的按照“服制”定罪、父母诉子不孝处死;北魏时期对于犯死罪者祖父母、父母老又无亲戚赡养可以免除死刑等。
——据瞿同祖《瞿同祖论中国法律》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成书过程中所采用文献史料的类型,概括这部著作的编纂特点。(6分)
(2)提炼材料二阐述的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并加以解释。(6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最为成熟且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收到显著成效的乡约制度是王守仁编制的《南赣乡约》……官倡民办的组织模式成熟,约规内容具体详尽,如其中明确规定了乡约职务的设置要求,“乡落居民各自会推家道殷实、行止端庄一人,充为约长,二人副之,将各人户编定排甲,自相巡警保守”。王守仁在《南赣乡约》中就明确规定,“通约之人”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都有救助相恤的权利与义务,以确保大家的基本生活衣食无忧。可以说,通过朝野上下特别是王守仁等人的努力,除突遭自然灾害等极端情况外,明代乡约的道德教化成效日益显著,在乡村社会营造出了互敬互爱、患难与共的淳朴乡风民风,颇具儒家理想的小康社会之意境。
——摘编自王蕾《刍论明代乡约的历史
嬗变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二 中国传统家训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家训是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家庭化、民间化。它经历了自上而下的模仿、沿袭、借鉴的传播推演过程,其核心思想内容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传统家训教育以血缘亲情为前提,以言传与身教相结合,采用以小见大、化抽象为具体的理论转化路径实现社会核心价值观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路径,这对现代的家庭教育乃至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有很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
——摘编自杨运庚《中国传统家训的现实
文化价值与传承创新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乡约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现实价值。(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普通法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罗马人撤离不列颠岛,日耳曼习惯法成为当时英国法律的主体。为实现政治统一,英国国王先后对一系列习惯法进行整理、汇编。1066年,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建立了诺曼王朝。……亨利二世在位期间(1154—1189年)是英国普通法发展的重要时期。首先,巡回审判制度得以扩展,剥夺了地方的司法管辖权,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为司法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其次,完善王室法庭体系,国王建立了专职的王室法庭,不断扩大其司法权限,逐步削弱过去遗留下来的地方公共法庭和封建领主法庭的司法权。随着越来越多的案件被吸收到王室法庭中,原先分散的地方习惯法逐步融为一体,形成了通行全国的普通法。最后,亨利二世将令状制度和陪审团制度引入司法诉讼程序,这在本质上是依靠人的理性进行调查取证并作出裁判,逐渐取代了先前存在的神明裁判和决斗等落后的裁判方式。这一切使司法体系不断完善,促进了普通法的形成。
——摘编自孟子群《探究英国普通法的形成条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普通法形成的条件。(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普通法的积极影响。(8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英模,铸就了伟大精神,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下表是建党以来的英模表彰情况。
时期 英模表彰情况
1921—1949年 党组织积极宣传报道领导工人运动牺牲的林祥谦、从容就义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方志敏、“狼牙山五壮士”等感人事迹;1944年在为救战友而牺牲的烈士张思德追悼大会上,毛泽东发表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讲话;1947年毛泽东为被国民党杀害的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号召解放区军民向她学习
1949—1978年 1950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表彰的劳动模范中工人占44.8%,农民占42.7%,他们成为新中国第一批英模人物;党中央还多次召开过先进生产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20世纪60年代《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报道,在全国掀起了学习先进模范的热潮
1978年以来 率先实行包干到户的小岗村村民、获得“五连冠”的中国女排等受到表彰;党的十八大以来,植树造林的杨善洲、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报效祖国的黄大年等被评为“全国道德楷模”;党和国家确立起以“共和国勋章”为最高荣誉的中国特色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袁隆平等成为第一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等整理
有人认为“党的英模表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对这一观点进行阐释。(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