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检测试题 (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检测试题 (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6 08:15:52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右图为1959年于新疆和田地区尼雅遗址出土的“司禾府印”,它是汉朝时期管理农业的官员的印章。这枚印章可以用于(  )
A.阐明西汉时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民族政策
B.证实汉代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C.研究西汉时西域都护府设置的相关史实
D.描述西汉时期西域农业发展的大致水平
2.唐代,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由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唐代的这一措施(  )
A.利于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
B.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导致了地方官员职权的混乱
3.明代嘉靖时期,在北方拒绝边境互市,在南方严格执行海禁。但到了隆庆时期,在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的守护下,北方签订“隆庆和议”,俺答汗以顺义王名义归附,南方有漳州月港的开海。这说明(  )
A.政治制度弊端明显
B.八股取士造成思想僵化
C.农耕经济停滞不前
D.国家安全影响对外政策
4.清代设理藩院,主管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事务,如理藩院下的旗籍司、柔远司、典属司主管蒙古、青海、西藏事务,新疆“回部”、四川土司事务则由徕远司所属系统办理。另外,典属司及其下的俄罗斯馆则负责对俄事务。这反映了清代统治者(  )
A.对民族事务的管理严密化
B.采取分而治之的民族政策
C.对民族地区管理因俗而治
D.政治理念上的封闭落后性
5.明清时期,朝廷发布的各国使团贸易物品限制令中写道:“凡外国贸易,不许收买史书,黑黄紫皂大花西番莲缎,并一应违禁兵器、焰硝、牛角等物。”“外国贡使归国,伴送人员不许将违禁货物,私自进行贸易。”其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朝贡贸易受到严格限制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外贸税收成为重要财源
D.民间贸易受国家限制
6.15世纪40年代后,欧洲各国纷纷发行本国纸币。“它在16世纪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小心翼翼,但到17世纪时,它的出现已咄咄逼人,成为金银不可缺少的伴随物,这是18世纪凯歌高奏的前夕”。这一过程,反映出当时欧洲(  )
A.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B.金银逐渐失去货币功能
C.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广泛建立
D.价格革命影响币种变革
7.有学者指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限制了神圣罗马帝国的霸权,通过承认德意志众多诸侯国、瑞典、荷兰的主权,将国家主权用主权国家的形式确立下来,允许新成立国家的统治者建立起绝对的领土范围,重新组织和巩固了欧洲政治权威的相互重叠的复杂体系。该学者意在强调这一和约(  )
A.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B.造成了欧洲多年的混乱局面
C.推动了近代外交制度的确立
D.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范例
8.1917年,苏俄在《和平法令》中提出:“凡是把一个弱小民族合并入一个强大国家而没有得到这个民族的同意合并、希望合并的明确而自愿的表示,就是兼并或侵犯别国领土的行为……各富强国家为了如何瓜分它们所侵占的弱小民族而继续进行战争,是反人类的滔天罪行。”苏俄政府此举(  )
A.巩固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有利于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
C.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D.促进了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
9.1928年的《非战公约》规定:缔约各国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废弃以战争作为在其相互关系中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解决;任何签字国如用战争手段谋求利益,即不得享受公约给予的益处。该规定(  )
A.赋予国联解决国际争端的权力
B.实现了以国际法制约战争的目的
C.反映了当时世界的和平主义倾向
D.充分尊重了各主权国家独立性质
10.1956年,中共八大报告指出:“正确地处理少数民族问题,是我们的国家工作中一项重大的任务。我们必须用更大的努力来帮助各少数民族在经济和文化上的进步……”这一报告(  )
A.立足于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
B.推动了我国首个民族自治区建立
C.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D.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两个共同”“五个认同”思想(  )
A.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B.初步明确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
C.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纳入了法制轨道
D.发展和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各民族人民都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法保证自治地方的民族在自治机关担任法定的职务;各级自治地方均得从本地情况出发制定具体规定。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开创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
B.是基层民主制度的成功实践
C.注重保障国内民族地区的高度自治
D.较好地贯彻了民族平等政策
13.从1953年起,新中国便与联邦德国开始通过民间贸易机构进行了一些接触。日内瓦会议期间,两国代表又达成协议,同意商签民间贸易协定。新中国与联邦德国的贸易交往(  )
A.创新了民间外交的方式
B.加速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C.体现了务实外交的特点
D.实现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14.1955年,中国艺术代表团前往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等14个欧洲国家进行访问演出,轰动了整个欧洲,获得广泛赞誉。文化交流活动的历史背景是(  )
A.中苏之间关系严重恶化
B.“双百”方针促进文艺发展
C.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D.和平、发展成为历史潮流
15.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缅甸总理时说:“我们过去曾说过建立‘一条线’的反霸统一战线,现在不搞那些……国际上一切和平力量都是我们的朋友,谁搞霸权主义,我们就反对谁,也不搞集团政治,不依附于任何集团。”这表明中国(  )
A.积极投身不结盟运动
B.重点巩固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C.适时地调整外交政策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6.下表反映了2002—2023年中国参与的部分国际会议情况。据此可知,中国(  )
时间 领导人 会议 所作讲话
2002年 江泽民 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 《采取积极行动共创美好家园》
2012年 胡锦涛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七次峰会 《稳中求进 共促发展》
2023年 习近平 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坚守初心 团结合作 携手共促亚太高质量增长》
A.积极主动与各国发展经贸关系
B.主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努力推动传统国际组织的改革
D.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北部边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秦始皇首先对新开拓的河南地“徙谪戍以充之”,又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榆中等地实边垦殖,拜爵一级。移民迁入后,“服习以成,勿令迁徙”,汉文帝时在边塞建立城邑,给移民提供室屋田器、免罪、免赋役、“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等优惠政策,到武帝时,大规模移民实边,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
——摘编自刘太祥《秦汉北部边防建设》
材料二 针对众多的边疆民族,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都督府和州、县;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并可以世袭;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同时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与此同时,唐王朝对边疆民族实行以怀柔、招抚为主的边疆民族政策,如采取和亲政策、通过册封来规范和边疆民族的臣属关系以及把边疆部分民族迁徙到内地等。不仅如此,唐王朝还采取了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
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移民的目的及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治理边疆的政策并分析其影响。(8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清朝与“大一统”
材料一 雍正皇帝认为,“天下一家,万物一源,如何又有中华、夷狄之分 ……九州四海之广,中华处百之一,其处东西南朔,同在天覆地载之中者,即是一理一气,岂中华与夷狄有两个天地乎 ”“夫中外者,地所划之境也。上下者,天所定之分也。我朝肇基东海之滨,统一诸国,君临天下,所承之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所用之人,大小文武中外一家之人也;所行之政,礼乐征伐中外一家之政也。”虽然有满汉之名,但“夫满汉名色,犹直省之各有籍贯,并非中外之分别也”。
——摘编自陈跃《论中国古代“大一统”
内涵的发展演变》
材料二 历史学家何炳棣在1967年发表《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一文,提出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清朝对中国的重要性首先就表现在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给中国留下辽阔的疆域。
在清代诸多碑刻及匾额中,清朝特别撰写汉、满、藏、蒙、“回”五种文字,或者其中的两种、三种、四种或五种。如清代漠南蒙古地区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和活动中心汇宗寺立有镌刻满、蒙、汉、藏四种文体的碑铭。避暑山庄的正门——丽正门的正上方镶有乾隆皇帝用汉、满、蒙、“回”、藏五种文字题写的“丽正门”石质匾额。康熙、乾隆年间,清朝先后颁布《满蒙文鉴》《两体清文鉴》《三体清文鉴》《四体清文鉴》《五体清文鉴》。宣统三年(1911年)年底,《清帝逊位诏书》中明载“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前期的东北、北部、西部边疆治理遵循“因俗而治”理念,分别设立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的军管行政体制及驻藏大臣、青海办事大臣的特殊行政体制。到晚清时期,清政府率先在新疆实施建省,确立新疆与内地一致的省府州县行政体制。此后,东南海疆的台湾和东北原来三将军辖地分别建立行省。
——摘编自陈跃《论中国古代“大一统”
内涵的发展演变》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对“大一统”作出的历史贡献。(13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际组织 简介
国际联盟 1920年1月10日成立,简称国联,是《凡尔赛条约》签订后组成的国际组织。宗旨是减少武器数量、平息国际纠纷、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以及促进国际合作和国际贸易。曾协助调解某些国际争端和处理某些国际问题。不过,国联采取制裁侵略者的行动之前,须先经理事会全体投票。……最终国联不能阻止国际纠纷、法西斯的侵略行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联合国 1945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是目前世界上代表性最广泛、最有权威的综合性国际组织。它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及实现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现有190多个成员国,其中亚洲39个,非洲54个……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协调国际经济关系等方面,都发挥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相同点。(3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历史作用的不同,并从表决原则及国际形势方面分析其原因。(8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外交的重大事件
1950年,苏联男子篮球队访华,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接受外国体育代表团的访问。
1952年,赫尔辛基举办第15届奥运会。由于西方国家阻挠,中国代表团的第一次奥运之行在奥运会临结束才赶到。
1956年2月,南斯拉夫足球代表队访问中国,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1963年4月,在时任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的牵头下,巴基斯坦、中国等10个国家的代表在雅加达经过讨论,决定举办新兴力量运动会。
1964年,柬埔寨举办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中国等新兴国家积极响应,踊跃参加。
  1971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中美两国运动员私下接触中,美国运动员表达了强烈的访华意愿。赛会结束数日后,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1979年,国际奥委会通过“名古屋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
2001年7月,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
2008年8月,中国圆满举办第29届奥运会。
——据黄冶等《我国体育外交70年:
回顾、特征和推进路径》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的体育外交”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14分)第四单元 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右图为1959年于新疆和田地区尼雅遗址出土的“司禾府印”,它是汉朝时期管理农业的官员的印章。这枚印章可以用于(  )
A.阐明西汉时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民族政策
B.证实汉代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C.研究西汉时西域都护府设置的相关史实
D.描述西汉时期西域农业发展的大致水平
解析:B 在新疆出土汉代管理农业官员的印章,说明汉代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故选B项;“司禾府印”是汉朝在当地屯田戍边、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史证,与民族政策无关,排除A项;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在今新疆巴州轮台县)设置西域都护府,而尼雅遗址位于和田地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仅从一枚印章不能看出西汉时期西域农业发展的大致水平如何,排除D项。
2.唐代,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由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唐代的这一措施(  )
A.利于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
B.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导致了地方官员职权的混乱
解析:C 据材料“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可知,唐朝设置边疆管理机构“羁縻府州”,羁縻州刺史或都督由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这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有财政上的自主权”说明边疆管理和内地管理不同,排除A项;唐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主要指的是“道”的设置,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的机构分工是明确的,并不会导致职权混乱,排除D项。
3.明代嘉靖时期,在北方拒绝边境互市,在南方严格执行海禁。但到了隆庆时期,在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的守护下,北方签订“隆庆和议”,俺答汗以顺义王名义归附,南方有漳州月港的开海。这说明(  )
A.政治制度弊端明显
B.八股取士造成思想僵化
C.农耕经济停滞不前
D.国家安全影响对外政策
解析: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与蒙古关系紧张,沿海局势也比较紧张,使明朝北方边境互市被终止,明朝政府实行海禁政策,但是随着俺答汗的归附和倭患被肃清,中国南北方之间的贸易关系、海上贸易重新恢复正常化,这说明国家安全影响明朝的对外政策,故选D项;明朝时期政治制度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专制集权方面,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项;八股取士主要体现在国家选拔人才方面,思想僵化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的僵化,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明朝时期政府与北方蒙古之间的关系与农耕经济无关,主要受到当时政治局势的影响,而且中国古代始终以农耕经济为主导,排除C项。
4.清代设理藩院,主管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事务,如理藩院下的旗籍司、柔远司、典属司主管蒙古、青海、西藏事务,新疆“回部”、四川土司事务则由徕远司所属系统办理。另外,典属司及其下的俄罗斯馆则负责对俄事务。这反映了清代统治者(  )
A.对民族事务的管理严密化
B.采取分而治之的民族政策
C.对民族地区管理因俗而治
D.政治理念上的封闭落后性
解析:D 据材料可知,清代负责对俄事务的机构是管理境内民族事务的典属司,体现了清代统治者在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时,仍然固守传统的宗藩体制,体现了天朝上国的思想,反映了清代统治者在政治理念上的封闭落后性,故选D项;据材料可知,清代针对不同民族设置了不同的机构来管理,但材料没有体现管理的具体措施,“理藩院下的旗籍司、柔远司、典属司……徕远司”四个机构的设置不能反映管理的“严密化”,排除A项;据材料“清代设理藩院,主管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事务”可知,清代设置理藩院统一管理民族事务,并没有分而治之,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理藩院下的旗籍司、柔远司、典属司……徕远司”分别管理不同民族的事务,但具体如何管理,是否采取因俗而治的措施,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
5.明清时期,朝廷发布的各国使团贸易物品限制令中写道:“凡外国贸易,不许收买史书,黑黄紫皂大花西番莲缎,并一应违禁兵器、焰硝、牛角等物。”“外国贡使归国,伴送人员不许将违禁货物,私自进行贸易。”其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朝贡贸易受到严格限制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外贸税收成为重要财源
D.民间贸易受国家限制
解析:A 从材料中看,明清政府对各国使团贸易的物品进行了严格限制,禁止史书、兵器等物品的买卖,这反映出朝贡贸易受到严格限制,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政府一直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中反映的是政府对外贸的限制,没有体现外贸税收的情况,排除C项;从材料中看,朝廷发布的限制令针对的是外国使团,而与使团的贸易由国家进行,不属于民间贸易,排除D项。
6.15世纪40年代后,欧洲各国纷纷发行本国纸币。“它在16世纪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小心翼翼,但到17世纪时,它的出现已咄咄逼人,成为金银不可缺少的伴随物,这是18世纪凯歌高奏的前夕”。这一过程,反映出当时欧洲(  )
A.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B.金银逐渐失去货币功能
C.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广泛建立
D.价格革命影响币种变革
解析:A 根据材料“它在16世纪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小心翼翼,但到17世纪时,它的出现已咄咄逼人,成为金银不可缺少的伴随物,这是18世纪凯歌高奏的前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17世纪,欧洲各国货币不断发展,货币是国家主权的重要象征,说明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A项正确;金银仍然是货币,排除B项;19世纪后期资产阶级代议制才广泛建立,排除C项;15世纪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与货币无关,排除D项。
7.有学者指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限制了神圣罗马帝国的霸权,通过承认德意志众多诸侯国、瑞典、荷兰的主权,将国家主权用主权国家的形式确立下来,允许新成立国家的统治者建立起绝对的领土范围,重新组织和巩固了欧洲政治权威的相互重叠的复杂体系。该学者意在强调这一和约(  )
A.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B.造成了欧洲多年的混乱局面
C.推动了近代外交制度的确立
D.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范例
解析:A 据材料“限制了神圣罗马帝国的霸权”“将国家主权用主权国家的形式确立下来,允许新成立国家的统治者建立起绝对的领土范围”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了众多国家的主权,将国家主权用主权国家的形式确立下来,这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A项正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欧洲的混战局面,排除B项;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不再满足仅仅派遣临时使者与他国保持联系,而是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排除C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下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但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D项。
8.1917年,苏俄在《和平法令》中提出:“凡是把一个弱小民族合并入一个强大国家而没有得到这个民族的同意合并、希望合并的明确而自愿的表示,就是兼并或侵犯别国领土的行为……各富强国家为了如何瓜分它们所侵占的弱小民族而继续进行战争,是反人类的滔天罪行。”苏俄政府此举(  )
A.巩固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有利于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
C.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D.促进了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
解析: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C项正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31—1945年,排除B项;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D项错误。
9.1928年的《非战公约》规定:缔约各国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并废弃以战争作为在其相互关系中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缔约国之间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性质和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解决;任何签字国如用战争手段谋求利益,即不得享受公约给予的益处。该规定(  )
A.赋予国联解决国际争端的权力
B.实现了以国际法制约战争的目的
C.反映了当时世界的和平主义倾向
D.充分尊重了各主权国家独立性质
解析:C 根据材料“1928年”“废弃以战争作为在其相互关系中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解决”可知,《非战公约》的规定,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愿望,C项正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国联的作用、权力,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战公约》并未真正得到实行,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信息是缔约国和平解决争端,“各主权国家独立性质”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10.1956年,中共八大报告指出:“正确地处理少数民族问题,是我们的国家工作中一项重大的任务。我们必须用更大的努力来帮助各少数民族在经济和文化上的进步……”这一报告(  )
A.立足于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
B.推动了我国首个民族自治区建立
C.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D.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解析:C 根据“中共八大”“正确地处理少数民族问题,是我们的国家工作中一项重大的任务。我们必须用更大的努力来帮助各少数民族在经济和文化上的进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报告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国社会矛盾的变化,以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在民族关系上的新方向,这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C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完成于1952年底,排除A项;我国首个民族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排除B项;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出台,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排除D项。
1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两个共同”“五个认同”思想(  )
A.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B.初步明确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
C.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纳入了法制轨道
D.发展和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D 据材料“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增进各族群众……的认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展和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民族团结,D项正确;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排除A项;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明确提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排除B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实施,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纳入了法制轨道,排除C项。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各民族人民都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法保证自治地方的民族在自治机关担任法定的职务;各级自治地方均得从本地情况出发制定具体规定。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开创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
B.是基层民主制度的成功实践
C.注重保障国内民族地区的高度自治
D.较好地贯彻了民族平等政策
解析:D 据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获得了宪法和法律保障,赋予了各族人民参政和依法自治的权利,较好地贯彻了民族平等的政策,D项正确;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不等同于团结各阶层的统一战线,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并非基层民主,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地方在中央领导下依法实行地方自治,并非“高度自治”,排除C项。
13.从1953年起,新中国便与联邦德国开始通过民间贸易机构进行了一些接触。日内瓦会议期间,两国代表又达成协议,同意商签民间贸易协定。新中国与联邦德国的贸易交往(  )
A.创新了民间外交的方式
B.加速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C.体现了务实外交的特点
D.实现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解析:C 据材料“通过民间贸易机构……同意商签民间贸易协定”可知,新中国与联邦德国进行贸易交往,没有受到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约束,体现了务实外交的特点,故选C项;据材料“通过民间贸易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贸易机构是传统的经济往来机构,创新了民间外交的方式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主要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排除D项。
14.1955年,中国艺术代表团前往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等14个欧洲国家进行访问演出,轰动了整个欧洲,获得广泛赞誉。文化交流活动的历史背景是(  )
A.中苏之间关系严重恶化
B.“双百”方针促进文艺发展
C.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D.和平、发展成为历史潮流
解析:C 据材料信息可知,1955年,中国艺术代表团前往欧洲进行访问演出,这与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限制有关,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历史背景,故选C项;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排除A项;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排除B项;20世纪90年代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历史潮流,排除D项。
15.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缅甸总理时说:“我们过去曾说过建立‘一条线’的反霸统一战线,现在不搞那些……国际上一切和平力量都是我们的朋友,谁搞霸权主义,我们就反对谁,也不搞集团政治,不依附于任何集团。”这表明中国(  )
A.积极投身不结盟运动
B.重点巩固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C.适时地调整外交政策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解析:C 据材料“1985年”“国际上一切和平力量都是我们的朋友,谁搞霸权主义,我们就反对谁,也不搞集团政治,不依附于任何集团”可知,中国逐步调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外交方针,积极推行不结盟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改革开放谋求积极稳定的国际环境,故选C项;中国始终只是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体现了“也不搞集团政治,不依附于任何集团”的基本立场,排除A项;“国际上一切和平力量都是我们的朋友”说明我国当时的外交对象具有广泛性、多元性,不仅仅是周边国家,排除B项;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必须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以联合国为依托开展国际外交活动,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
16.下表反映了2002—2023年中国参与的部分国际会议情况。据此可知,中国(  )
时间 领导人 会议 所作讲话
2002年 江泽民 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 《采取积极行动共创美好家园》
2012年 胡锦涛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七次峰会 《稳中求进 共促发展》
2023年 习近平 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坚守初心 团结合作 携手共促亚太高质量增长》
A.积极主动与各国发展经贸关系
B.主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努力推动传统国际组织的改革
D.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解析:D 材料中中国领导人参加的会议都是关于解决全球性或地区性治理方面的热点问题,这说明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故选D项;题干中的会议不全是关于经贸关系的会议,A项属于以偏概全,排除;中国主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由所作讲话一栏可以得出,题干所述会议的内容并不是关于传统国际组织改革的,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北部边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秦始皇首先对新开拓的河南地“徙谪戍以充之”,又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榆中等地实边垦殖,拜爵一级。移民迁入后,“服习以成,勿令迁徙”,汉文帝时在边塞建立城邑,给移民提供室屋田器、免罪、免赋役、“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等优惠政策,到武帝时,大规模移民实边,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
——摘编自刘太祥《秦汉北部边防建设》
材料二 针对众多的边疆民族,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都督府和州、县;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并可以世袭;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同时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与此同时,唐王朝对边疆民族实行以怀柔、招抚为主的边疆民族政策,如采取和亲政策、通过册封来规范和边疆民族的臣属关系以及把边疆部分民族迁徙到内地等。不仅如此,唐王朝还采取了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
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移民的目的及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治理边疆的政策并分析其影响。(8分)
答案:(1)目的: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维护国家安全;巩固统一。(3分)
主要特点:行政手段推动;移向边疆;移民数量庞大。(3分)
(2)政策:设立了相对完善的以都护府、都督府为主要管理机构的边疆治理体系;建立以军镇屯戍制度为主的相对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实行以怀柔、招抚为主的民族政策;推行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等。(4分)
影响: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改变边疆落后面貌;有利于民族交融,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4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清朝与“大一统”
材料一 雍正皇帝认为,“天下一家,万物一源,如何又有中华、夷狄之分 ……九州四海之广,中华处百之一,其处东西南朔,同在天覆地载之中者,即是一理一气,岂中华与夷狄有两个天地乎 ”“夫中外者,地所划之境也。上下者,天所定之分也。我朝肇基东海之滨,统一诸国,君临天下,所承之统,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所用之人,大小文武中外一家之人也;所行之政,礼乐征伐中外一家之政也。”虽然有满汉之名,但“夫满汉名色,犹直省之各有籍贯,并非中外之分别也”。
——摘编自陈跃《论中国古代“大一统”
内涵的发展演变》
材料二 历史学家何炳棣在1967年发表《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一文,提出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清朝对中国的重要性首先就表现在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给中国留下辽阔的疆域。
在清代诸多碑刻及匾额中,清朝特别撰写汉、满、藏、蒙、“回”五种文字,或者其中的两种、三种、四种或五种。如清代漠南蒙古地区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和活动中心汇宗寺立有镌刻满、蒙、汉、藏四种文体的碑铭。避暑山庄的正门——丽正门的正上方镶有乾隆皇帝用汉、满、蒙、“回”、藏五种文字题写的“丽正门”石质匾额。康熙、乾隆年间,清朝先后颁布《满蒙文鉴》《两体清文鉴》《三体清文鉴》《四体清文鉴》《五体清文鉴》。宣统三年(1911年)年底,《清帝逊位诏书》中明载“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前期的东北、北部、西部边疆治理遵循“因俗而治”理念,分别设立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的军管行政体制及驻藏大臣、青海办事大臣的特殊行政体制。到晚清时期,清政府率先在新疆实施建省,确立新疆与内地一致的省府州县行政体制。此后,东南海疆的台湾和东北原来三将军辖地分别建立行省。
——摘编自陈跃《论中国古代“大一统”
内涵的发展演变》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对“大一统”作出的历史贡献。(13分)
答案: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不断发展,清朝在思想与实践上均作出了重大贡献。(1 分)
思想上,对“大一统”进行了新阐释,提出“中外一家之统”“中外一家之人”“中外一家之政”,即疆域统一、华夷一体与施政一致的新理论,实现了从“以夷治夷”到“国家治理”的转变。(4分)
实践上,首先,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清朝实现全国疆土的统一,形成了空前辽阔的疆域。其次,清朝致力于“中外一家之人”的构建,从国家高度确立了对“中华民族”中汉、满、蒙、回、藏五大主体民族的认同。再次,清朝对边疆治理进行新探索,从“因俗而治”向边疆内地一体化的转变,在边疆地区分别建立行省,实现了边疆与内地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体化。(6分)
总之,清朝在“大一统”思想的阐释以及全国疆域统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和疆域治理模式探索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历史发展和中华文明留下了辽阔疆域遗产,也为中华民族形成及国家治理留下了宝贵的财富。(2 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际组织 简介
国际联盟 1920年1月10日成立,简称国联,是《凡尔赛条约》签订后组成的国际组织。宗旨是减少武器数量、平息国际纠纷、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以及促进国际合作和国际贸易。曾协助调解某些国际争端和处理某些国际问题。不过,国联采取制裁侵略者的行动之前,须先经理事会全体投票。……最终国联不能阻止国际纠纷、法西斯的侵略行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联合国 1945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是目前世界上代表性最广泛、最有权威的综合性国际组织。它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及实现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现有190多个成员国,其中亚洲39个,非洲54个……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协调国际经济关系等方面,都发挥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相同点。(3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历史作用的不同,并从表决原则及国际形势方面分析其原因。(8分)
答案:(1)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都反映了战后世界要求和平的共同愿望(或宗旨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世界发展方面都曾发挥过作用。(3分)
(2)不同:国际联盟是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工具,未能阻止新的世界大战;联合国则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国际联盟一直为大国所操纵,无视弱小民族利益;联合国尊重民族国家的利益,20世纪70年代以后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发挥了重大作用。(3分)
原因:在表决原则上,国联采取“全体一致”原则,联合国采取“大国一致”原则。在国际形势上,20世纪30年代初,在经济危机影响下,法西斯势力猖獗;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形成,民族解放运动推动第三世界崛起(或世界殖民体系崩溃),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5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外交的重大事件
1950年,苏联男子篮球队访华,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接受外国体育代表团的访问。
1952年,赫尔辛基举办第15届奥运会。由于西方国家阻挠,中国代表团的第一次奥运之行在奥运会临结束才赶到。
1956年2月,南斯拉夫足球代表队访问中国,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1963年4月,在时任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的牵头下,巴基斯坦、中国等10个国家的代表在雅加达经过讨论,决定举办新兴力量运动会。
1964年,柬埔寨举办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中国等新兴国家积极响应,踊跃参加。
  1971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中美两国运动员私下接触中,美国运动员表达了强烈的访华意愿。赛会结束数日后,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1979年,国际奥委会通过“名古屋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
2001年7月,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
2008年8月,中国圆满举办第29届奥运会。
——据黄冶等《我国体育外交70年:
回顾、特征和推进路径》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的体育外交”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14分)
答案:示例
论题:国际形势的变化影响中国的体育外交。(2分)
阐述:新中国成立之初,美苏冷战,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和孤立政策,新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广泛地开展与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体育交流。(3分)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争霸,美国等西方国家继续敌视中国。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这一时期中国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兴力量运动会。(3分)
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渴望同中国接触共同对抗苏联。中美“乒乓外交”的出现,促进了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2分)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体育等文化交流,成功举办奥运会。(2分)
总之,国际形势的变化推动了我国体育外交的调整,体育外交的调整也有利于我国国家外交的拓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