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问政于箕子(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建议他除了“谋及卿士”“谋及卜筮”外,还要“谋及庶人”。武王十分钦佩。这反映了当时( )
A.原始民主传统仍具影响力
B.重大事务需要集体决策
C.商朝的残余势力仍然强大
D.神权政治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A 据材料“他除了‘谋及卿士’‘谋及卜筮’外,还要‘谋及庶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除重视谋士、占卜,还要重视庶人阶层、考虑民众的意愿,这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商议而非决策,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周武王与箕子对政事的商议,没有明确商朝势力的具体表现,排除C项;“主导”一词表述不当,排除D项。
2.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突出反映了秦朝官制设置(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化国为家,皇权至上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解析: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卿原先的职能是皇家的内侍机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这种机构转为行政机构,显然是化国为家的体现,目的是突出皇权至上,C项正确;官制设置“职分细化,各负其责”只是表面现象,反映的不是本质问题,排除A项;“选贤举能,唯才是用”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三公九卿,无法说明“官员众多,政务繁杂”,排除D项。
3.唐朝中后期,节度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且“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贸贩,别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淄青节度使(辖地位于今山东)李师道还在三道十二州内设立铜铁官,“岁取冶赋百万”。这些史实( )
A.可以用来研究藩镇割据的财政基础
B.说明藩镇割据的根源是工商业发展
C.反映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地区
D.揭示唐朝统治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
解析:A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可知,唐朝中后期节度使在地方上掌握一定的财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所以可以用来研究藩镇割据的财政基础,故选A项;藩镇割据的根源是安史之乱期间及以后,唐朝陆续增设藩镇,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而不是工商业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淄青节度使(辖地位于今山东)”说明淄青不属于南方地区,排除C项;唐朝统治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唐玄宗后期的政治腐败,最终导致安史之乱,而不是节度使在地方上掌握财政权,排除D项。
4.王安石变法期间,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直接免试授官,中等的须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可授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
B.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
C.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
D.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解析:A 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使学校教育与仕途的结合更加紧密,这是为变法培养人才,故选A项。
5.明太祖曾在宫门前铸了一块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明代仍出现了王振、刘瑾、魏忠贤等“权阉”;清朝设立了专门管理皇帝生活起居的机构——内务府,由专门官员执掌,终清一代宦官们“毋得任事”。这反映出( )
A.官僚制度的渐趋完善
B.中枢权力机构异化
C.专制制度进一步发展
D.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解析:C 据材料可知,在明朝时期,虽然明太祖规定宦官不得干预政治,但是仍然出现了王振、刘瑾、魏忠贤等“权阉”,到清朝时期,设立专门官员执掌内务府,并没有出现宦官干政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清朝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不需要任用宦官集团来制约其他政治集团,故选C项;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的历朝历代基本沿用这种制度,排除A项;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标志着中央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排除B项;材料述及的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而不是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
D项。
6.在斯巴达,关于条约、外交关系、战争与和平的正式决定是由公民大会作出的,但国王有权力对任何国家开战,任何人都不得阻止。公民大会上很少有人辩论,发言者一般是国王、元老或监察官。这反映出斯巴达( )
A.公民大会掌控着最高权力
B.公民普遍缺乏城邦意识
C.间接民主制存在一定弊端
D.具有贵族寡头政治特征
解析:D 据材料“公民大会上很少有人辩论,发言者一般是国王、元老或监察官”可知,斯巴达国王和元老院的权力很大,公民大会的表决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说明斯巴达实行贵族寡头政治,故选D项;“公民大会上很少有人辩论”反映出公民大会权力受到限制,排除A项;“普遍”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没有涉及公民的城邦意识,排除B项;据材料“任何人都不得阻止”“发言者一般是国王、元老或监察官”可知,由国王、元老院进行决策,不属于民主政治,排除C项。
7.公元前367年,罗马通过法律规定:平民所欠债款一律停止付息,已付部分作为偿还本金计算,未付欠款,分三年还清;占有公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为五百犹格;在两名执政官中,应有一名由平民担任。这表明,当时罗马( )
A.平民利益受到重视 B.由共和制向帝制转型
C.社会内部矛盾尖锐 D.贵族寡头政治的结束
解析:A 题干中提到的平民欠债不必再付利息、占有公有土地规定了最高限额、执政官中应有一名平民,这些信息都是对平民有利的,表明当时罗马平民利益受到重视,故选A项;据题干中提到的“执政官”可知,当时罗马依然是共和制,并没有由共和制向帝制转型的信息,排除B项;罗马法律的上述规定有利于缓和矛盾,不能体现社会内部矛盾尖锐,排除C项;材料是平民利益得到重视的表现,与政体变化无关,排除D项。
8.近代英国的政治权力曾出现了两次“转移”:国家权力从世袭国王向“国民”代表——议会转移、后来权力又从世袭上院转移到“民选”的下院。材料说明( )
A.英国政治权力呈现出民主化的趋势
B.渐进性、保守性是英国政治的鲜明特点
C.英国是世界上民主程度最高的国家
D.历史传统深刻影响英国政治发展进程
解析:A 据材料可知,英国政治权力从国王转移到“国民”代表——议会、从世袭贵族上院转移到“民选”下院,政治权力的下移凸显民主化趋势,故选A项;英国政治制度渐进性指许多制度以渐变方式逐步确立和完善,与材料政治权力的下移无关,排除B项;没有与其他国家的对比,无法得出英国是世界上民主程度最高的国家的结论,排除C项;13世纪初,《大宪章》形成的有限君权的历史传统深刻影响英国政治发展进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9.美国1787年宪法对最高法院权限的规定较为笼统,也没有明确它对国会立法的司法审查权。联邦最高法院第一位首席大法官约翰·杰伊(1789—1795年在任)情愿回纽约当州长,也不愿意继续留任。据此判断,当时美国( )
A.三权制衡机制尚未健全
B.最高法院未获得各州认可
C.联邦政府处于无权地位
D.权力部门间存在尖锐矛盾
解析:A 1787年宪法刚颁布时,对国会与最高法院司法权的界定并不清晰,以至于大法官不愿留任,这说明当时美国的三权制衡机制尚未健全,故选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最高法院是否获得各州认可,排除B项;宪法颁布后,实行联邦制,联邦政府的权力得以加强,并不是处于无权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权力部门之间存在尖锐矛盾,排除D项。
10.罗荣渠先生指出:“辛亥革命尽管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但是从帝制的废墟中却不能自动产生出一个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该观点本质上说明( )
A.辛亥革命带有时代的局限
B.封建帝制的影响根深蒂固
C.中国近代政治转型的艰难
D.北洋军阀割据是形势使然
解析:C 据材料“但是从帝制的废墟中却不能自动产生出一个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但是并没有建立起现代化民主国家,而是出现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说明中国近代政治转型艰难,故选C项;辛亥革命带有时代的局限是表层含义,而非实质,排除A项;材料中辛亥革命后出现“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大多还是打着“共和”的旗号,并非称帝,不能说明封建帝制的影响根深蒂固,排除B项;北洋军阀割据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和帝国主义分而治之政策导致的,“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是军阀割据表现而非原因,排除D项。
11.1936年初,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颁布了《西北苏维埃选举法》,规定:一切精神劳动者(如医生、著作家、教员等)都有选举权;雇佣劳动在10人以下、资本在5 000元以下之工商业主亦有选举权;在苏维埃政府及各革命团体工作积极努力的,无论其出身如何,亦可获得选举权。当时这一举措旨在( )
A.推动国民革命的深入开展
B.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的发展
C.促进工农民主政权的创立
D.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解析:B 据材料“一切精神劳动者……工商业主……苏维埃政府及各革命团体……无论其出身……获得选举权”可知,苏维埃中央政府注重联合、团结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这反映出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国内各阶层共同抗战,故选B项;国民革命时期是1924—1927年,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说明工农民主政权已经创立,排除C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出现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下图所示为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区域的选票。该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 )
A.工农民主政权 B.抗日民主政权
C.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D.多党合作政权
解析:B 紧扣图片中“晋察冀边区”“参议员选举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故选B项;工农民主政权存在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图片中应有“苏维埃”等字样,排除A项;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出现于新中国成立后,排除C项;晋察冀边区并非多党合作,且图片无法看出党派的信息,排除
D项。
13.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县选歌》《民主选举歌》《民主政权歌》《选举代表》《开会来》《民主的好收成》等歌曲不断涌现和传唱。这反映了抗日根据地( )
A.民主政治建设成效显著
B.政党政治取得重要成果
C.苏维埃政权已普遍建立
D.贯彻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解析:A 据材料中歌曲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赞颂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各抗日根据地实施“三三制”原则以及进行民主政权建设,反映出民主政治建设成效显著,故选A项;“政党政治”不符合题意,应为“民主政治”,排除B项;“苏维埃政权”不符合时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权为抗日民主政权,排除C项;“人民民主专政思想”提出于1949年,排除D项。
14.《商君书·农战》中记载:“圣人明君者,非能尽其万物也,知万物之要也。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如果“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据此可知,商鞅变法( )
A.首次提出富国强兵 B.主张实行君主专制
C.加快实现民族交融 D.以农业发展为要务
解析:D 据材料“圣人明君者,非能尽其万物也,知万物之要也。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可知,商鞅强调君主治国应抓住根本,根本就在农业,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盛,对外征战才能取胜,故选D项。
15.下表是中国历史上三位著名人物的言论。其言论意在说明( )
人物 言论
商鞅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
王安石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谭嗣同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A.封建势力是阻碍变法的重要因素
B.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C.杰出人物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
D.改革过程充满着曲折和艰辛
解析:B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商鞅、王安石和谭嗣同均认为随着社会状况的变化,治理社会的制度和政策也要相应变化,说明他们主张必须通过改革来推动社会发展,反映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故B项正确;材料的重点是应该根据社会状况的变化适时进行改革,并未反映封建势力是阻碍变法的重要因素,排除A项;杰出人物对改革能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决定”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要适时进行改革,并未涉及具体的改革过程,排除D项。
16.下图为1979—1987年我国广告营业额变化情况。这反映出我国( )
A.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就
B.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现代企业制度趋于完善
解析:A 从材料信息中可以看出,1979—1987年我国广告营业额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这说明经济体制改革通过提高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释放了企业活力,使企业积极通过扩大广告投入加大市场竞争,故选A项;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体现为农轻重比例的变化,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21世纪初,我国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我国首次提出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顾炎武说:“因已变之势,而复创造之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贞观元年,李世民依据“山川形便”的原则,把全国划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域;玄宗时固定为15道,每道有固定的治所和监察官员,却重演了汉代州刺史权力逐步扩张的历史。安史之乱后,职在监察的诸道观察使多与节度使合二为一,成为阻隔中央与诸州之间的一级行政机构,削弱了中央与州的联系。宋朝建立后,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设置路级机构,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每路设四个机构——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伴(注:平等),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与官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
——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
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根据材料并结合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谈谈对顾炎武所提观点的理解。(12分)
答案:顾炎武认为传统中蕴含着变化之因,应该顺应这种变化的趋势而适时变革。
北宋初年,为了解决地方藩镇割据问题,在地方上采取分而治之方针,实施地方分权制衡机制,突破山川形便的政区划分原则,开创了地方治理新模式,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治理,防范了地方割据,维护了中央权威,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后代治国提供了借鉴。因此,承继传统因时而变是推动历史的重要因素。(12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政治变革大事记(部分)
1215年 《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1265年 孟福尔议会召开。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
1628年 《权利请愿书》
1689年 《权利法案》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1721年 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747年 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19世纪50年代 责任内阁制趋于完备
19世纪中叶 两党制度形成
1867年 第二次议会改革,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19世纪晚期 内阁权力膨胀,人称议会“第三院”
1884—1885年 第三次议会改革,英国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
选权
1911年 《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
1948年 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一人一票”制度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等整理
(1)分别指出中世纪及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并指出中世纪与近代限制王权的本质区别。(6分)
(2)若进一步研究近代英国政治变革的历程,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史实。举两例并说明理由。(8分)
答案:(1)中世纪后期,英国颁布了《大宪章》。近代英国议会先后制定了《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
中世纪,贵族、骑士、市民限制王权,调整封君封臣关系,维护封建贵族统治。
近代,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限制王权,维护资产阶级统治。(6分)
(2)补充一:1688年光荣革命的相关史实。
理由:1688年,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发动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光荣革命结束专制王权;昭示王权源于议会;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基。
补充二:1832年议会改革的相关史实。
理由: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英国进行议会改革重新划分选区名额,使得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席位,完善君主立宪制,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国家政权建设的部分文献摘录
文献名称 相关内容摘录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 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政权建设的艰辛探索历程。(12分)
答案: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制度,但国民政府长期实行独裁统治,并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的目标。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地建立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局面不断发展。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对军阀、地主豪绅实行专政。这是中国共产党借鉴苏俄模式,创建人民政权的尝试。
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中国共产党在边区政府推行抗日民主制度,实行“三三制”原则。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体现了革命阶层的广泛性,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为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借鉴。
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奠定了新政权的理论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新政权性质的规定,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民主专政,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总之,围绕政权建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经历制定目标——用革命手段掌握政权——建立民主政权,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艰辛探索历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进了人类社会发展。(12分)
20.对于清末新政何以未能挽救清政府统治,最终随清朝的覆灭而遭失败,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诠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十年的改革不能说毫无成就,改革官制、修订律例、编练新军、振兴实业、废除科举、兴办学堂、设谘议局、资政院等,确有诸多进展。然而,在改革的速度和方向上,清政府和社会期待逐渐显现出巨大的落差。社会所期望的改革,是要限制君权,扩大民权,建立起现代的君主立宪体制。而清政府的目标则相反,它期望通过改革,将过去模糊的无所不包的君权明确化、法制化。清政府并不想通过改革来放权,而是要通过改革将专制君权披上现代的外衣。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
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清末新政是由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发起和领导的,其涉及的领域与此前相比,不可谓不广泛,比如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奖励出国留学、兴建铁路、扩建新式军队等。然而,《辛丑条约》的签订已经深深地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根基,其在新政推行过程中受到《辛丑条约》的影响,面临诸多限制。比如,当时的清廷想要在全国范围内修建“巡警所”(“派出所”的雏形)。由于背负着《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清政府就算把全部国库收入加起来都不够这一项改革的开支,更不用提兴办其他工业、交通等现代化建设了,加之民众当时的承受能力也空前低下,清廷虽然制定了一系列改革计划,却只能“量入为出”。更为关键的是,羸弱的政府失去了民众信任,本身执政的合法性与正当性被广泛质疑,清王朝陷入“两难境地”,直至最后崩溃也未能从中脱离。
——摘编自王仲昀《萧功秦专访:保守的文化,
迟误的改革,帝国的崩溃》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清末新政的历史作用。(8分)
(2)分别指出两则材料论述清末新政失败原因的角度。(4分)
(3)补充一条具体史实,为清末新政失败的必然性提供佐证。(2分)
答案:(1)编练新军,加快了中国军队近代化的步伐;废除科举制,兴办学堂,奖励出国留学,促进了国人思想观念及教育制度的近代化;改革官制,建立谘议局、资政院等机构,促进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振兴实业,兴建铁路,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8分)
(2)材料一:清末新政的目标与历史发展进步的方向背道而驰,改革方向违背政治民主化、法治化潮流;改革目标与社会的期待相反。(2分)
材料二:清末新政缺乏实际推行的物质(经济)基础和民意(群众)基础。(2分)
(3)示例一
史实:1911年,清廷借铁路“国有化”,迎合列强攫取川汉铁路利权的企图,引发了四川保路运动。(2分)
示例二
史实: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革命组织在全国的发展有了统一领导,清末新政中新组建的新军成为革命势力发展的温床,武昌起义就是由新军发起的。(2分)
示例三
史实:1908年清廷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和1911年“皇族内阁”的组建使立宪派大失所望,转而支持革命。(2分)第一单元 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问政于箕子(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建议他除了“谋及卿士”“谋及卜筮”外,还要“谋及庶人”。武王十分钦佩。这反映了当时( )
A.原始民主传统仍具影响力
B.重大事务需要集体决策
C.商朝的残余势力仍然强大
D.神权政治占据主导地位
2.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突出反映了秦朝官制设置(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化国为家,皇权至上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3.唐朝中后期,节度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且“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贸贩,别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淄青节度使(辖地位于今山东)李师道还在三道十二州内设立铜铁官,“岁取冶赋百万”。这些史实( )
A.可以用来研究藩镇割据的财政基础
B.说明藩镇割据的根源是工商业发展
C.反映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地区
D.揭示唐朝统治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
4.王安石变法期间,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直接免试授官,中等的须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可授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
B.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
C.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
D.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5.明太祖曾在宫门前铸了一块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但明代仍出现了王振、刘瑾、魏忠贤等“权阉”;清朝设立了专门管理皇帝生活起居的机构——内务府,由专门官员执掌,终清一代宦官们“毋得任事”。这反映出( )
A.官僚制度的渐趋完善
B.中枢权力机构异化
C.专制制度进一步发展
D.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6.在斯巴达,关于条约、外交关系、战争与和平的正式决定是由公民大会作出的,但国王有权力对任何国家开战,任何人都不得阻止。公民大会上很少有人辩论,发言者一般是国王、元老或监察官。这反映出斯巴达( )
A.公民大会掌控着最高权力
B.公民普遍缺乏城邦意识
C.间接民主制存在一定弊端
D.具有贵族寡头政治特征
7.公元前367年,罗马通过法律规定:平民所欠债款一律停止付息,已付部分作为偿还本金计算,未付欠款,分三年还清;占有公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为五百犹格;在两名执政官中,应有一名由平民担任。这表明,当时罗马( )
A.平民利益受到重视 B.由共和制向帝制转型
C.社会内部矛盾尖锐 D.贵族寡头政治的结束
8.近代英国的政治权力曾出现了两次“转移”:国家权力从世袭国王向“国民”代表——议会转移、后来权力又从世袭上院转移到“民选”的下院。材料说明( )
A.英国政治权力呈现出民主化的趋势
B.渐进性、保守性是英国政治的鲜明特点
C.英国是世界上民主程度最高的国家
D.历史传统深刻影响英国政治发展进程
9.美国1787年宪法对最高法院权限的规定较为笼统,也没有明确它对国会立法的司法审查权。联邦最高法院第一位首席大法官约翰·杰伊(1789—1795年在任)情愿回纽约当州长,也不愿意继续留任。据此判断,当时美国( )
A.三权制衡机制尚未健全
B.最高法院未获得各州认可
C.联邦政府处于无权地位
D.权力部门间存在尖锐矛盾
10.罗荣渠先生指出:“辛亥革命尽管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但是从帝制的废墟中却不能自动产生出一个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该观点本质上说明( )
A.辛亥革命带有时代的局限
B.封建帝制的影响根深蒂固
C.中国近代政治转型的艰难
D.北洋军阀割据是形势使然
11.1936年初,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颁布了《西北苏维埃选举法》,规定:一切精神劳动者(如医生、著作家、教员等)都有选举权;雇佣劳动在10人以下、资本在5 000元以下之工商业主亦有选举权;在苏维埃政府及各革命团体工作积极努力的,无论其出身如何,亦可获得选举权。当时这一举措旨在( )
A.推动国民革命的深入开展
B.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的发展
C.促进工农民主政权的创立
D.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12.下图所示为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区域的选票。该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 )
A.工农民主政权 B.抗日民主政权
C.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D.多党合作政权
13.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县选歌》《民主选举歌》《民主政权歌》《选举代表》《开会来》《民主的好收成》等歌曲不断涌现和传唱。这反映了抗日根据地( )
A.民主政治建设成效显著
B.政党政治取得重要成果
C.苏维埃政权已普遍建立
D.贯彻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14.《商君书·农战》中记载:“圣人明君者,非能尽其万物也,知万物之要也。故其治国也,察要而已矣。”如果“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据此可知,商鞅变法( )
A.首次提出富国强兵 B.主张实行君主专制
C.加快实现民族交融 D.以农业发展为要务
15.下表是中国历史上三位著名人物的言论。其言论意在说明( )
人物 言论
商鞅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
王安石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谭嗣同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A.封建势力是阻碍变法的重要因素
B.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C.杰出人物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
D.改革过程充满着曲折和艰辛
16.下图为1979—1987年我国广告营业额变化情况。这反映出我国( )
A.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就
B.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现代企业制度趋于完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顾炎武说:“因已变之势,而复创造之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贞观元年,李世民依据“山川形便”的原则,把全国划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域;玄宗时固定为15道,每道有固定的治所和监察官员,却重演了汉代州刺史权力逐步扩张的历史。安史之乱后,职在监察的诸道观察使多与节度使合二为一,成为阻隔中央与诸州之间的一级行政机构,削弱了中央与州的联系。宋朝建立后,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设置路级机构,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每路设四个机构——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伴(注:平等),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与官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
——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
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根据材料并结合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谈谈对顾炎武所提观点的理解。(12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政治变革大事记(部分)
1215年 《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1265年 孟福尔议会召开。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
1628年 《权利请愿书》
1689年 《权利法案》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1721年 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747年 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19世纪50年代 责任内阁制趋于完备
19世纪中叶 两党制度形成
1867年 第二次议会改革,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19世纪晚期 内阁权力膨胀,人称议会“第三院”
1884—1885年 第三次议会改革,英国基本实现成年男性的普
选权
1911年 《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
1948年 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一人一票”制度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等整理
(1)分别指出中世纪及近代英国限制王权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并指出中世纪与近代限制王权的本质区别。(6分)
(2)若进一步研究近代英国政治变革的历程,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史实。举两例并说明理由。(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国家政权建设的部分文献摘录
文献名称 相关内容摘录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 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政权建设的艰辛探索历程。(12分)
20.对于清末新政何以未能挽救清政府统治,最终随清朝的覆灭而遭失败,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诠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十年的改革不能说毫无成就,改革官制、修订律例、编练新军、振兴实业、废除科举、兴办学堂、设谘议局、资政院等,确有诸多进展。然而,在改革的速度和方向上,清政府和社会期待逐渐显现出巨大的落差。社会所期望的改革,是要限制君权,扩大民权,建立起现代的君主立宪体制。而清政府的目标则相反,它期望通过改革,将过去模糊的无所不包的君权明确化、法制化。清政府并不想通过改革来放权,而是要通过改革将专制君权披上现代的外衣。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
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清末新政是由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发起和领导的,其涉及的领域与此前相比,不可谓不广泛,比如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奖励出国留学、兴建铁路、扩建新式军队等。然而,《辛丑条约》的签订已经深深地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根基,其在新政推行过程中受到《辛丑条约》的影响,面临诸多限制。比如,当时的清廷想要在全国范围内修建“巡警所”(“派出所”的雏形)。由于背负着《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清政府就算把全部国库收入加起来都不够这一项改革的开支,更不用提兴办其他工业、交通等现代化建设了,加之民众当时的承受能力也空前低下,清廷虽然制定了一系列改革计划,却只能“量入为出”。更为关键的是,羸弱的政府失去了民众信任,本身执政的合法性与正当性被广泛质疑,清王朝陷入“两难境地”,直至最后崩溃也未能从中脱离。
——摘编自王仲昀《萧功秦专访:保守的文化,
迟误的改革,帝国的崩溃》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清末新政的历史作用。(8分)
(2)分别指出两则材料论述清末新政失败原因的角度。(4分)
(3)补充一条具体史实,为清末新政失败的必然性提供佐证。(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