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3章第2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3章第2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共4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6-01-12 09:2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 第三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2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误差分析:注意事项: 对实验方法的理解
【典例1】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的实验中,是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的点记录小车的运动情况.某同学做此实验时步骤如下:
A.拉住纸带,将小车移至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放开纸带,再接通电源.
B.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并接好电路.
C.把一条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挂上适当的钩码.D.小车停止运动后,直接取下纸带.
E.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尾部,并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
F.换上新纸带,重复操作三次,然后从各纸带中选取一条清晰的进行数据处理.
其中错误或遗漏的步骤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以上步骤完善后按合理的顺序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答】实验过程中应先接通电源再放开纸带,取纸带前应先断开电源,所以错误操作是A、D步骤.根据实验的过程,合理顺序为BECADF.
答案:(1)A中应先通电,再放开纸带 (2)D中取纸带前应先断开电源 BECADF 实验数据的处理
【典例2】(2011·烟台高一检测)某同学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了被小车拖动的纸带的运动情况,某次实验纸带的记录如图所示,纸带上O、A、B、C、D、E、F、G为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由图可知纸带的加速度等于____,在打D点时纸带的速度为____(保留两位有效数字),F到G的距离为____ cm.【解答】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1 s,
s1=1.40 cm,s2=2.15 cm,s3=2.90 cm,s4=3.65 cm,s5=4.40 cm,
s6=5.15 cm,由逐差法求加速度理论上由s7-s6=aT2得
s7=s6+aT2=5.15×10-2 m+0.75×0.12 m
=5.90×10-2 m=5.90 cm
答案:0.75 m/s2 0.40 m/s 5.901.一小球在水平桌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用照相机对着
小球每隔 s拍照一次,得到一幅频闪照片,用刻度尺量得照片上小球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照片与实物的比例为1︰10,则( )A.图中对应的小球在通过8.0 cm距离内的平均速度是2 m/s
B.图中对应的小球在通过8.0 cm距离内的平均速度是1.6 m/s
C.图中对应的小球通过6.0 cm处的瞬时速度是2.5 m/s
D.图中对应的小球通过6.0 cm处的瞬时速度是2 m/s【解析】选A、D.8.0 cm距离内的平均速度
m/s=2 m/s,6.0 cm处是全过程的中间时刻,其瞬时速度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即2 m/s,所以A、D正确.2.在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和让纸带开始运动中,这两个操作之间的时间顺序关系是( )
A.先接通电源,后让纸带运动
B.先让纸带运动,再接通电源
C.让纸带运动的同时接通电源
D.先让纸带运动或先接通电源都可以【解析】选A.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和让纸带开始运动,这两个操作之间的时间顺序必须是先接通电源,后让纸带运动.
若先让纸带运动,再接通电源,因纸带运动快,有可能纸带上还未打上点,纸带就已脱离打点计时器,所以要先接通电源,后让纸带运动.3.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____电源的______仪器,当电
源的____频率为50 Hz时,振针每隔____打一个点,现在用打点计时器测定物体的速度,当电源频率低于50 Hz时,如果仍
按50 Hz计算,则算出的速度测量值将比速度的真实值____.【解析】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低压交流电源的计时
仪器,相邻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取决于电源的频率,T=
当f=50 Hz时,振针每隔0.02 s打一个点,但当电源的频率
低于50 Hz时,相邻两点间的时间大于0.02 s,由v= 计算
速度时,计算值将比真实值偏大.
答案:低压交流 计时 0.02 s 偏大4. 如图是某同学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
(1)已知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Hz,则纸带上打相邻两点的时间为____.
(2)A、B、C、D是纸带上四个计数点,每两个相邻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没有画出.从图中读出A、B两点间距s=____;C点对应的速度是____(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计算纸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解析】(1)由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频率可求得打点时间间
隔T= =0.02 s
(2)读A、B两点的数值:1.00 cm、1.70 cm,所以A、B两
点间距s=1.70 cm-1.00 cm=0.70 cm.C点对应的时刻是BD段
的中间时刻,即C点速度等于BD段的平均速度,
(3)由Δs=aT2得加速度的大小
m/s2=0.20 m/s2
答案:(1)0.02 s (2)0.70 cm 0.100 m/s
(3)0.20 m/s25.为了测定某辆轿车在平路上启动时的加速度(轿车启动时的运动可近似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某人拍摄了一张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的照片,如图所示.如果拍摄时每隔2 s曝光一次,轿车车身总长为4.5 m,那么这辆轿车的加速度约为___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解析】由图可知,标尺每格长4.5/3 m=1.5 m,两个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差Δs=(14-8)×1.5 m=9.0 m,根据Δs=at2得,a=2.3 m/s2.
答案:2.36.某物理兴趣小组为了研究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设计了如下实验,并进行了系列探究过程,假设你也是其中一员,请补充完整横线部分内容:
(1)操作过程:
①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
如图所示;②将接有重物的纸带沿竖直方向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并使纸带竖直,重物靠近打点计时器;
③先____,再释放纸带;
④断开电源,取下纸带,换上新纸带,重复操作多次,获得点迹清晰的几条纸带;
(2)探究过程:其中一条纸带的点迹及数据如图所示(图中直尺的单位为cm,点O为纸带上记录到的第一点,点A、B、C、D…依次表示点O以后连续的各点.已知打点计时器每隔T=
0.02 s打一个点).①小组成员量出DF间的距离为3.60 cm,FH间的距离为
5.20 cm,计算出打点计时器打下点E、G时的速度vE=
____m/s、vG= ____m/s,利用a= 得出a= ____m/s2.
②为了减小误差,小组成员量出OD间的距离为2.64 cm,DH
间的距离为8.76 cm,利用逐差法a= 得加速度a= ____m/s2.【解析】(1)实验开始时,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
(2)①点E、G分别是DF和FH的中间时刻对应的点,对应的瞬时速度等于相应的平均速度,即②a= ×10-2 m/s2=9.56 m/s2
答案:(1)接通电源
(2)①0.90 1.30 10.00 ②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