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国时期,互相兼并。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由分裂趋向统一的时期,是一个历史的大变革时代。那么,具体的又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呢?这些变化导致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 孟子墨子荀子庄子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战国时代,齐
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当时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
家争鸣的重要场所。稷下学宫的创建,稷下百家争鸣的展开,不仅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而且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关于“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①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使阶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新旧势力斗争激烈,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
③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力量来钳制思想,学术团体独立于政治权势,相对自由,推动了学术流派的发展。
④各国统治者基于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兼并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地位,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传播。
⑤私学的兴起与讲学之风的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才干,敢于发表政治观点的思想家。孟子孟子:
名轲,邹国人,战国时期儒家的著名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奠基人被尊为“亚圣”。《孟子》为其经典著作。1.孟子简介山东邹县孟子故里牌坊孟母三迁1)政治学说:建立了仁政学说,主张“以德服人” ,提出了“重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2)人性论:主张人性本善说。人固有仁、义、礼、智等的天賦道德品质有侧隐之心。
3)价值观:倡导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要求具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孟子的思想孟子对后世的影响“四书”书影荀子生平1)自然观:提出“天行有道”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界。
2)人性论: 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但可以凭借后天教育由恶变善。
3)政治学说: 主张治国应礼法并用,以礼教为主。荀子的思想影响: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 以上四位先贤对人性下的定义各不相同。请问:你同意谁的观点?你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 孔、孟、荀、告对“人性”的看法都有局限性,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来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墨家学派组织严密:成员称为墨者,领导人称为巨子。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墨子简介材料分析: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 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与天子。1)主张“兼爱”“非攻”
把“兼爱”称为“仁”,但和孔子的“仁爱”有所不同:孔子为有差别的“爱”,而墨子则是“博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
“非攻”是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反对战国时期不义的兼并战争。2)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
即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墨子的思想墨子止楚攻宋 ? “楚国攻宋,就像一个富人
去偷窃贫穷的邻居。”
∶墨子和公输般各拿着木片,
像下棋一样,开始斗起来了。
∴楚王对墨子说:“好吧,我
决定不攻打宋国了。”?∶∴ 墨家学派的地位变迁1、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也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墨家学派为什么能够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 战国时期,奴隶制已走向瓦解,大量小生产者应运而生。墨家学派的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在当时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2、战国以后,不再受人们重视。后来为什么不受重视?后来统治者重农抑商,手工业受限制。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
名周。战国时哲学家。宋国
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他一
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
性,清静无为,一直过着深
居简出的隐居生活。著作有
《庄子》,亦称《南华经》,
道家经典之一。其文章汪洋恣肆,并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像丰富。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1)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本质上都相同,道即我,我即道。
2)提出了“逍遥”的人生哲学,对事物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即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3)认为天与人“不相胜”,自然与人不可能相互对立而相互超越,人必须顺从自然。
成就:在文学艺术上,如寓言、散文上有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庄子的思想庄子成语故事成者英雄败者贼 东施效颦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以貌取人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无中生有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标新立异
呆若木鸡 题意解说 无用之用
明镜止水 螳臂挡车 每况愈下秦始皇佩服的“韩非子” 韩非(约公元前280—233年),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曾师事荀况,与李斯是同学。著作有《孤愤》、《五蠹》、《说难》等。其文章深受秦王政的赞赏。韩非至秦后,遭李斯等人嫉妒。最终被谗陷入狱,自杀死于狱中。他的思想得到秦的推崇,成为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他的著作经后人整理成《韩非子》一书。“法”是指官府制定的法律,它好比马笼头,是起规范作用的;
“术”是指任免、考核臣下的方法,它好比是人驾驭马的方法,也就是权术;
“势”是指国家政权来说的,君主要做到令行禁止,就必须以掌握权势为前提,它好比马鞭,是具有惩罚作用的权威。 韩非子的思想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2)反对儒家“以古非今”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新。课堂设问 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
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韩非所说的“法”,是指官府制定的法律,它
好比马的笼头,是起规范作用的;韩非说的“术”,
是指控制臣下的方法,它好比是人驾驭马的方法,
也就是权术;韩非所谓的“势”,是指君主的政权、
威势,君主要做到令行禁止,就必须以掌握权势
为前提,它好比马鞭,是具有惩罚作用的权威。 (1)政治思想韩非的思想(2)社会历史观:韩非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主张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
韩非的以上主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韩非的思想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的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战国——秦,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
1.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
2.适应当时社会改革和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
3.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孙武所著。
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已翻译成29种文字。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其最高境界为:“不战而驱人之兵”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陆战队官员人手一本。
《孙子兵法》可以说是中国阴谋诡计大全。兵家孙子故事:
???
孙武向吴王阖闾献《兵法》十三篇,吴王称善,并想观看实际应用。于是,挑选宫女分作两队,以吴王两名宠妃为队长,进行操练。孙武讲明纪律,击鼓演习,众宫女哗笑不止。三令五申,宫女依然不守约束。孙武命令将两队长斩首。吴王见状,忙派人劝阻。孙武「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遂斩两宠妃,然后操练,全军肃然整齐。吴王不悦。后吴王醒悟,重用孙武,吴国军事力量日强。 三令五申孙膑生平 灵活利用战略战术。 重视人的作用,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 强调懂得战争的规律。制全胜的原则;以人为主的制胜观,即把“人和”与“将军善战”融为一体,作为发挥战斗力的决定因素和主导作用,能动地去争取作战的胜利;以造“势”(即创造有利于己的态势)制胜敌人的艺术。《孙膑兵法》强调以“道”( “道”,是指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即用兵根本之道。)知识巩固百 家 争 鸣 的 影 响 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艺,自然科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
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古为今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下面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对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流派作的评价,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於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 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如何遏制上课讲话的行为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一、教材分析
春 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制度的大变革时期,也是学术思想空前自由、活跃的时期。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孔子与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政治主张及治学方法,今天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些甚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 组成部分。当时,各家各派在并立中互相辩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为以后地主阶级进行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源泉。
二、学生分析
根据高二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以上的教、学法,即:同高一阶段相比,高二学 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因为大多学生在初中时都不重视历史课的教学, 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孟子的仁政思想;庄子的道家思想;韩;非的法家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学案内容,掌握基础知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情景材料的再现解决重难点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勉励自己刻苦学习,立志成才。
2、体会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意识)
四、教学环境
一、□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导入:(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猜想,引入课题)
?????屏幕展示《稷下学宫图》, 老师介绍战国时代,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当时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稷下学宫的创建,稷下百家争鸣的展开,不仅形成了先秦百家争 鸣的高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而且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之后展示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并简要介绍其派别,顺势问学生:百家 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由此导入新课。
?????2、探究(孟子的仁政以及诸子百家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是本课重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看、读、评、析、练来突破)
(1)看、读:关于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教材基本没有明确说明,而这留给了学生太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能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我通过播放关于这一内容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让生注意观察,和读课后的阅读与思考提供的材料,以培养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
3、探究: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让学生分成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派别,分别论述本派别的言论。学生一方面掌握了各派别的思想主张,另一方面也总结出百家争鸣的影响。(活动内容让学生课前准备,可以小品、歌唱、朗诵等多种形式进行)。通过这一活动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历史。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1、导入:(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猜想,引入课题)
?
屏幕展示《稷下学宫图》及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图片,让学生感性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且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之后向学生介绍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派别,提问学生对哪些派别熟悉能不能简要述说其主张?之后导入新课
?
课件展示
讲授
2、探究(孟子的仁政以及诸子百家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是本课重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看、读、评、析、练来突破)
(1)看、读:关于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教材并没有明确说明,而这留给了学生太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能让学生弄清这一背景,我通过展示相关图片以及文字资料,让生注意观察,和读课后的阅读与思考提供的材料。
?
让生在观察思考中自己总结出百家争鸣的原因,以培养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同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
视频资料
课题延伸
学生分成诸子百家派别进行讨论
内容:
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多媒体辅助的导谈法:增加课容量,同时把繁杂的问题简易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提高教学效率。
引导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 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学习法:所谓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学生 在学习中可以通过观察实物,如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从中发现它们的特点、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并与所学内容联系,如此为学生的思维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 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践学习法: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情景模仿的途径来学习历史,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历史和感受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