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兼爱》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兼爱》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9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6 09:5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兼爱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化常识等文言基础知识。
2.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作者的说理方法。
3.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
4.体会“兼爱”思想内涵,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墨子(约前 468-前 376)名翟(dí),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在先秦时期的影响很大,与儒墨子最根本、最核心家并称“显学”。的思想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墨家的思想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背景探寻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微、诸侯争霸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
文题解读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只有人们“兼相爱,交相利”,社会才能达到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学术思想
《墨子》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逻辑、科技、军事等,堪称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现代学者一般认为书中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篇体现了墨子本人的主要思想。该书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又经常从具体问题的争论中作出概括性的总结。论证时由小及大,层层推进,明白而严谨。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墨子》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其中所反映的思想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正因为如此,它不被统治阶级认同,到了秦汉时期,墨家已没有多大的影响力,墨子的事迹知之者甚少,连史学家司马迁为墨子所作的传,也只有寥寥数语。
研读文本
理解文意
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
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
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
弗能治。
···者,表判断。
于是
治疗
理解文意
译文: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大夫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研读第一段
1、第一段讲了什么内容?
开篇指出议论的焦点,提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
2、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中心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文章开篇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起笔振起文势,先声夺人,发人深省。
研读第一段
3、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用“医之攻人之疾”为喻,进一步论证“以治天下为事者”必须懂得混乱产生的根源。
4、作者是怎么一步一步论述的?
由医生给病人治病的例子自然地转入对治理天下的混乱的论述,再次强调“圣人”要找到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有效地进行治理。
理解文意
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
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
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
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
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
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
同“尝”,尝试
使受亏损
谋求自己的利益
即使
慈爱
理解文意
译文: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试=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
理解文意
原文: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
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
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
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
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
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偷窃和劫夺财务的人

卿大夫 的封地
纷乱之事
全都在这里
理解文意
译文: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什么缘故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是天下做盗贼的也是这样。盗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偷盗别人家而自得利益。贼只爱自身而不爱他人。所以抢夺他人身上东西而自得利益。这是什么原故呢?都是起于不相爱的缘故啊!即使是大夫互相侵扰其家,诸侯互相攻打其国也是这样的。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扰乱他人的家而使自家得利。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国家,而不爱别的国家,所以攻打别国而使自己国家得利。天下混乱的事,都具备在这里了。
研读第二段
1、第二段讲了什么内容?
分析原因,列举事例,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起不自爱”。
2、本段是如何得出乱“起不自爱”的?
层层推进,按照亲疏关系,从父子、兄弟、君臣的表现来分析,得出结论
理解文意
原文: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
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
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
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
盗贼有亡。
怎么实行
同“无”
同“又”
理解文意
译文:细察它们的起因,都起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
理解文意
原文: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
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
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
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理解文意
译文:
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
研读第三段
1、第三段讲了什么内容?
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的观点。
2、作者在这一部分是如何展开论证,表达观点的?
作者采用铺排的手法,从孝、慈、盗、乱、攻等角度分析“不相爱”的种种现象,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理解文意
原文: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
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鼓励
互相
译文: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的“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
研读第四段
1、第四段讲了什么内容?
结论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合作探究
文章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观点的
文章开篇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 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逐层递进,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
课堂小结
主旨
本文认为“乱”起源于人们的“不相爱”人们损人害人以求自爱自利。墨子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从而实现“天下治”的政治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