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0《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0《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6 10:0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八年级《一滴水经过丽江》
教学思路
一、创意视角
二、创意体验
三、创意表达
师:好,上课,同学们好,老师您好,好,请坐。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游记,叫《一滴水经过丽江》。
一、创意视角
大家都知道这篇游记在我们第五单元,我们预习过文章。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和我们本单元的其他游记相比,你觉得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说说看。
生:这篇文章以水的视角,描写了看到丽江的风景。
师:这篇文章是以水的视角,来带我们导览丽江。那其它三篇文章?
生:其它三篇文章都是以人。
师:你赞同她的观点吗?
生:赞同。
师:非常好,请坐。读过这个单元文章的同学,应该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我们这个单元的其他三篇文章,《壶口瀑布》《在长江的源头格拉丹东》,包括《登勃朗峰》,它都是以游历者或者是历险者的视角,带我们去游览奇景险境。而这篇文章,我们从标题当中,就能感受到它的视角有点不同。就像我们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一样,它是以水的视角来带我们导览。(师板书:勾画眼睛轮廓)
师:作者也在文章最后写道,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个句子。
作为一滴水,一二。
生: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师:以水的方式走过丽江,确实非常别致。老师想,阿来它作为一个作家,在落笔之前,他一定思考过一个问题,就是以水的方式来游历丽江,一定比以其他方式来游历有它的优势。
二、创意体验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结合文章来思考一个问题,以水的方式来游历丽江,它有什么样的视角的优势之处呢?我们尝试用这样的句子来回答,
正因为是一滴水,才能怎么样,老师先做个示范,好吧?
师:我们首先看看,这滴水导览的城市是?
生:丽江城。
师:对,是丽江城。我们看到,这是丽江城的俯视导览图,
蓝色的部分是它的水域,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它是穿城而过的。
师:这个水流是穿城而过的,还有?
生:这个水域比较发达。
师:水域比较丰富,对吧?水网密布。确实是这样,丽江城,无论是城外,还是城内,它都遍布着水网,所以它又被称为“东方威尼斯”。那么我们想一想,以一滴水的视角,正因为是一滴水,才能写出什么?
生:我觉得正因为是一滴水,我才能如此明快、连贯地游整个丽江。
师:怎么样?你们觉得怎么样?是不是很好?非常好。正因为是一滴水,我才能明快、连贯地游览丽江,是吗?很好,正因为是一滴水,我也能将丽江城的水网密布的特征怎么样?
生:展现出来。
师:很好,展现出来。好的,为什么你刚才会说到连贯这个词?我想问问你。
生:因为我读完整篇文章,我跟着这一滴水看到了非常丰富的景色,让我感觉我的旅程也十分丰富而充足。
师:哪些旅程?能带我们一起梳理一下这滴水的游踪吗?
生:首先是第一段,它来到了玉龙雪山。
师:很好。
生:然后是第四段的丽江坝和第五段的落水洞。然后——
师:随着瀑布到了丽江坝,然后滴落到了什么?
生:落水洞当中,它在落水洞停留了几百年以后,然后从黑龙潭冒出来。
师:从黑龙潭冒出来。
生:对,然后顺着玉河来到了四方街前。
师:顺着玉河。其实在经过玉河之后,来到四方街街前,它还随着什么?水车,对不对?它被扬到了高处。好,然后它流过四方街,经过了一座又一座的小桥。然后它最后走过了丽江。
生:来到了金沙江边。
师:马上就来到金沙江边吗?中间有没有一个停留的过程?它落在了?
生: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
师:它到了一个纳西族人一照壁的一个什么?
生:院子里。
师:并且掉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很好,然后它穿城而过,就流到了金沙江内。我们是不是少了一个地点?
生: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
师:在第十五小节,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最后流到金沙江。好,你觉得它连贯,它连贯的好处是什么?(师板书:连贯)
生:它能使我们看到很多非常丰富的景色。来游览整个丽江城。
师:使我们看到非常多丰富的景色。也就是因为这是一座依水而建的城市,所以它几乎所有的景点都会遇到什么?
生:水流。
师:好,所以你觉得它连贯,那我想问问一下你的同桌,好吗?如果是一个人的话?
生:一个人的话,他可能就有局限性,他不可能到像落水洞这样的地方。
师:他有局限性,他不可能到落水洞这样的地方。那我想问你,如果他想把所有我们刚才显示出来的,这滴水的游踪都游览一遍的话,他可能要花多长时间?
生:他可能至少需要三天。比如说第一天去玉龙雪山。第二天来到四方街,第三天的话可能去看一下中河。
师:好,很好,请坐。所以它的连贯是好在,我们可以依托这个的流动性,去游览到丽江所有的景点,对不对?好,这是我们刚才这位同学说到的,这是它连贯的好处,它比人游览可能要更连贯一些。因为人的话,我们可能今天选择去玉龙雪山,明天我们去丽江坝上骑骑马,对吧?后天我们又来到了四方街,它的连贯性就不如水的连贯性强了。
师:好,这是它的优势。还有没有?谁愿意说说看?好,你来。结合课文来说。
生:这个水的流动是自然的。如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作杜鹃,叫作山茶。经过马帮 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 村庄里的人们,它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
师:好,告诉我们第几小节?
生:这是第三小节。
师:好,你读得非常连贯。我们看到第三小节这个“经过”用了多少次?
师:用了多少次?几次?两次吗?三次,是不是?好?那你刚才为什么说到自然?你是觉得它和人相比,它自然在哪里?你想用自然表达什么?可以展开来说说吗?为什么你觉得,以水的方式比以人的方式要自然?
生:因为这是一条河水,自然会流经这里。而人会有一些选择,他可能不会去的。
师:人会有一些选择,而水它必然要经过这里,是这样吗?好,你有想法吗?
生:我觉得可以体现一滴水的文字有13段,可能比第三段更好一点。就是“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捶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如果人去丽江旅游的话,他可能不会去仔细地去看别人在干什么,可能会出现隐私。然后一滴水的话,就会很自然地看到,了解到。因为它是一滴水,它必然要流经这些地方,所以它可以很自然地看到这些景物。
师:好,很好,话筒交给我们这位同学。刚才我们这两位同学找的都是什么句子?
生:排比句。
师:那我想问你,如果是一个人,他写游记的时候这么说,我们就以十三小节为例,好吧?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弹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
生:我读了这个句子就感觉比较有流畅性。
师:如果我是一个人的话,你会觉得什么?
生:就是有一点像游记当中有一些流水账。
师:对,你是不是想表示这个意思?好,我们第一位同学带我们梳理了这么多游踪,大概具体的游踪有九处。但是又经过我们刚才两位同学的补充,大家觉得游踪,难道仅有9处吗?它是超过9处的,将近有十多处的游踪,有一些隐性的游踪是隐藏在其中的。
我们整篇文章1900多字,要写十多处景点。如果不是水的话,一个人写出来像什么?
生:像流水账。
师:好,所以,以水的方式它有什么好处?我可以在一个相对有限的篇幅当中,囊括更多的什么?
生:景物。
师:非常好。这是不是水的好处?是不是你想表达的?好,很好,它的叙事节奏会更加明快一些,这样可以把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丽江的景物写出来。(师板书:明快 地域)好,还有没有?
有去过丽江的同学吗?举手。好,你能谈谈你感觉到,它有什么人做不到的地方?
生:就比如说在第一段当中,它说它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人到玉龙雪山的时候,其实是坐索道上去,而且是没有办法登到顶端的,但是水就可以很轻松地到达山顶。
师:很好,非常好。你登上过玉龙雪山顶吗?没有,很好,请坐,非常好。去过玉龙雪山的举手,我看看,只有一位同学。好,其实这座雪山非常高,它海拔有5596,而我们坐索道只能到达4906。大概是这样,不会到达它的顶端,而这滴水它可以到达顶端,因为它是水,它可以有什么变化?物态上的一个变化。但是我们刚才讲到的是,作为一滴水,它有比人更好的地方,它能到玉龙雪山的顶端,它有什么好处?
生:它能看到更加高远的一个视野,而且视野会更加广一些。
师:它的视域会更加开阔一些,是吗?好。(师板书:视域)
师:好,上至高空视域开阔,它还能去到哪里?比人的视域开阔的地方,谁来说说看,还能去到哪?
生:它还能到兰花上,能够品尝到兰花的香气,能够体验到兰花的味道。
师:它还能跳到一朵兰花上,因为它非常的轻盈,对不对?而人呢?
生:人就只能以一种俯视的姿态来看。
师:以一种俯视的姿态来看。很好,请坐。它除了能轻盈地跳落在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它还能去到哪里?
生:它还可以到象山脚下的落水洞,
师:在落水洞,它还能有什么样的体验?
生:它可以闻到岩石的味道和感受到寂静。
师:好,那么这是不是也是一滴水具备的、人不具备的一个优势,是吧?好,它视域开阔,它的体验非常丰富。好,还有没有?我们再想一想。假如你是一个游客,我们看到文章的后半部分就在讲在四方街的一些经历,对不对?你是一个游客的话,你来到四方街,哪些事情是水能做,可能你做不了,或者是你没有水做更好的。我们交流看看好不好,前面我们都没有互相交流,我们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师:好,谁愿意说说看你们,你来说。
生:它作为一滴水的话,可以听到主人家的谈话。但是如果作为人的话,可能会有一些冒犯了。然后作为旁观者,它就可以更客观地感受到当地的民俗风情之类的。(师板书:丰富)
师:作为一滴水,它能够以一个物的视角,更客观地来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
生:就是比较惬意。
师:大家赞同吗?好,请坐。你觉得要补充吗?比如客人是什么样的,主人是什么样的?
生: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我们也可以看到,就是当地人那种淳朴、热情、好客。
师:是不是能展现出来?好,非常好。我们看到了这滴水在视域上非常丰富,它在叙事的节奏上非常明快、连贯,所以它能把丽江的这些风情或者说具有特色的景物都展现出来。接着我想再问大家,它始终是一滴水吗?我们刚才讲到的是它视角上的独特之处,我们想想它在经历上有没有什么很有创意,很独特的地方。谁愿意说说看?你说说看,它始终是一滴水吗?
生:不是的,因为它进行了一个物态的变化。因为它首先是高空中的一个雾气,然后化为了一片雪,然后雪又变成了一个坚硬的冰,然后冰然后再融化变成了一滴水。
师:它有物态变化,是不是?这个人能不能有?能不能?
生:不能。
师:我不是说因为它有物态变化,它就好。它有了物态变化之后,它有什么好处?我们一直在探讨它的好处的问题。
师:它有什么好。
师:有了物态变化有什么好处?我们看到当它从雾变成了雪,变成了冰,然后又化成一滴水之后,它望见了?第二小节、第三行,望见了什么?森林、田野和村庄,这些景物是怎么来的?它是被玉龙雪山怎么样?
生:孕育滋养的。
师:非常好,它要把孕育和滋养的过程展现出来,所以用这种物态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丽江所有的一切,它源于哪座雪山?玉龙雪山。
师:所以物态变化,要不要有?
生:要有。
师:这个人能不能展现?
生:不能
好,还有没有?它除了物态变化之外,它还有什么特点?它是一直流动的吗?它有没有停下来过呢?谁来告诉我,它有没有停下来过?
生:就比如说它在这个四方街里,它能停留在兰花上。像我们人的话,就只能比如说停留一段时间,就得离开。它可以从早上一直到晚上,可以停留很久。
师:好,停留在兰花上是一次,还有一次停留在哪里?
生:停留在落水洞。
师:这两次,哪一次时间长?落水洞多长时间?
生:几百年。
师:好,为什么要让它停留两次,其中一次还要停留几百年呢?谁告诉?
生:因为丽江它本身是一个古城,因为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它只有在流动和停止的转换中,才能体现丽江完整的历史。
师:好,所以我们就用这个句式。正因为是一滴水,才能通过物态和流质的变化展现出什么?
生:丽江的历史。
师:非常好。丽江的这种历史变迁,在它落入落水洞之前,它看到木氏家族在带领着百姓们建造一座城。当它醒来,它发现这座城已经变成了一座什么?很大的城,还是有非常多的人来参观的城,观赏的城。找到没有?
生:在第七节里面有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
师:所以它变成了一座国际化的旅游城市,是不是?很好,能够展现出它的地域的历史厚重感,这也是人可能很难做到的。因为这滴水它不仅可以穿越空间,它还可以穿越什么?
生:时间。
师:非常好,穿越时空。(师板书:穿越时空)
师:所以我们看到,不仅在视域上,它有创新之处。在这滴水的经历上,作者也通过物态的变化,还有聚散留止,来表现了这座城的历史厚重感。
好,我们刚才一直关注的是水的行为方式。它在行为上因为它具有流动感,所以它明快、连贯、视域丰富,对吧?因为它可以有物态的流质,所以它穿梭时空,具有这种历史的变换感、变迁感,对吧?(师板书:勾画水的轮廓)那么我们想想,还有没有哪些地方,能让你感觉到它确实是一滴水,而不是别的东西?你说。
生:大家跟我看第十一节的第二行,“作为一滴水,不可能同时从三条河中穿越同一座古城。因此,所有的水,都在稍作徘徊时,被急匆匆的后来者推着前行。”所以这个水,我感觉,也是有自己的情感,以及它对于游历丽江的体验。
师:它也是有自己的情感。你觉得你刚才读的这个部分,它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感?作为一滴水,我不可能从三条河流中穿过这座城。所以来不及选择,我就跌入了其中的一条,叫做中河。
生:就是不能完整地游历丽江城的这种遗憾。
师:不能完整地游历丽江城的遗憾,大家赞同吗?
生:赞同。
师:很好,所以你觉得,在心理体验上,它是一滴水。(师板书:心理)
师:好,还有其他方面吗?正因为是一滴水,所以它才会有不能完整游历丽江的一个遗憾,对吧?但是看上去它好像又不太像是优势,对吧?来你说。
生:请大家跟我看第十三小节的结尾,“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只有作为一滴水,它才会怕被太阳蒸发,这种心理和情感的体验,也是人所没有的。
师:对,这也是它遗憾或者说担心、惧怕的地方。因为它还是想流回到金沙江中,是不是?这也是它心理,有没有感官上的?你说。
生:在第五段的最后一行,在充满寂静和岩石味道的地下,这里就是作为只有作为水的感官才能体会到。
师:它能够嗅到地下的气息,寂静的和岩石味道的地下,对吧?岩石的味道,它能嗅到。很好,请坐。还有吗?还有没有?就是我们刚才那位同学说的十一小节,它被后来的水怎么样着?推着,对不对?推着,这是不是也是水的一种感受,对不对?
大家再看在水车的部分,水车的那个部分找到没?“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你会发现这个视觉上,它也是顺着水扬到高处,然后转到什么低处,对不对?好,所以我们觉得它的感官上也是。(师板书:感官)
它有水的感官和水的心理。可是我们刚才说了,正因为是一滴水,它才能怎样,是在说它的优势。而我们刚才说它是一滴水,所以它特别遗憾,这仿佛不是优势。
它的遗憾来源于什么?也许这滴水,它只能游历丽江一次,从玉龙雪山到金沙江,它唯一的一次的历程。它觉得这次历程对它来说,特别?
生:重要珍贵。
师:而人可能可以反复地来,对不对?无数次地来,而这滴水只能来一次。所以正因为只能来一次,所以才能显示出它对丽江城的什么。
生:喜爱。
师:而这是水具有的优势,可不可以?当然可以。好OK。所以在感官和心理当中,我们看到了它对这座城的爱,它对这座城的地域和人文的一种眷恋之情。就是通过水的嘴表达出来的。(师板书:人文)
三、创意表达
师:好,同学们,刚才我们聚焦了这篇文章,通过比对水的视角和人的视角的不同,找到了水的视角的这么多的优势。大家看老师画出来的这幅图,
其实就是东巴文的水字。我们帮这滴水实现了它的第一个愿望,而这滴水其实还有一个愿望,就是 它“想被掺入砚池中,被蘸到笔尖”。既然我们刚才举起了这么多的创意,我们学习了阿来的创意视角,感受它在构思当中写到的水滴的创意体验,也在表达当中时刻感受到它与水滴在共情。
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能不能在我们创作的时候多一些灵感呢?周末我们班的小豪同学去了中华门古城堡,南京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古建筑。他也写了一个短小的游记,我们请小华同学给我们念一下,好吧?
生:游中华门古城堡记,中华门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明代城门。周末,我满怀期待来到这里,跟随人流进入其中。主城门分为三层,有三个内瓮城,呈目字形。城砖上还有斑驳的痕迹,依稀能辨认出600多年前制砖人的姓名。古堡内有27个藏兵洞,可藏兵三千余人。在刀剑和炮火的乱世中,城门为城内百姓撑起了一方安宁。
沿着台阶,爬上城墙底部,可以饱览秦淮风景。东边是夫子庙秦淮河景区,江南贡院、乌衣巷、老门东都在那一片。从瓮城的观景台上向西走,可以望见一条宽阔的护城河。炮火远去,只有战旗还在风中猎猎作响,诉说着不屈的魂灵。
南京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城,而中华门古城堡是它美丽的一瞥。
师:好,其实小豪这篇小游记,写得还挺好的,是不是?他其实把中华门古城堡里面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景点,都已经概述到了。但是在创意上,你觉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它这个游记写得比较普通,容易撞车。
师:可能比较普通,可能会和其他的以人的视角来写的撞车,是吧?好,那接下来,我们就交流看,如果我们要帮我们小豪同学升格一下他的创意的话,你用什么视角,来带领游客游览中华门古城堡呢?我们想一想,大家也可以参照我们PPT上的两张图片进行思考,我们前后同学交流一下。哪一组想先说说看?好。
生:我的创意是,以一片树叶为视角去写。因为我觉得一片树叶,可以借助风力到各个地方,可以游览到中华门的各个角落。停的时候,你也可以在那边多浏览一会儿,然后它的视野会相对来说,比较更加开阔一点。
师:你学习阿来的是,它的视野丰富,是吗?我想跟你讨论一下,树叶它是不是要有所依托呢?
生:对它要依托风。
师:如果风力不够大,它的轻盈感好像怎么样了一点?
生:不太大。
生:对,但是我理解你的意思,你是想通过比如说,这个就在古城堡旁的树上的一片叶子,对吧?它随风飘浮,然后在古城堡里面带我们游览,是吧?好,但是如果风力不够大,它可能会停下来,是吧?
师:那第二个点就是,它穿梭时空的感觉,你觉得强吗?
生:不是很强。
师:好像不是很强,是吧?可能我们说,这个树木的时间,肯定是没有这个古堡建成的时间长,古堡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对吧?好,所以这块穿梭时空上,我们在创意上,还没有跟阿来学到位。那我们再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好,你们想说。
生:我觉得小鸟会更好一点,因为小鸟因为它可以有自己的思想,然后比较自由。然后可以飞到城墙的各个地方,去听不同人对于它的喜爱,或者——。
师:它可以以一个客体的视角,来关照到地域和人文。
生:对。然后还可以俯瞰整个中华门的全貌。
师:俯瞰整个中华门的全貌,所以它的视域也比较丰富。对,而且它可以飞,所以它明快、连贯。
生:对。
师:好,这个是你学到的。这样说来,好像鸟确实要比刚才那个树叶要好一些,但是鸟能不能穿梭时空?
生:不太能。
师:好,那我们再想想,大家要往这看,我们是跟阿来学,所以我们在想的过程中一定要去想,我撞上它的几个点了,我撞得多不多?我撞得够不够?我是不是只是在视域上变化一下。如果我只是视域丰富了,明快、连贯了,我能不能把中华门古城堡这个六百多年的保存最完整的它的历史厚重感表现出来。鸟不行,树叶不行,再想想,拉动思维,谁愿意说说看?
生:我觉得风的视角,也是挺好的,因为风它可以穿越时间。比如我可以写在几百十多年前,被关进了那个藏兵洞里面。
师:创意经历来了,我们认真听。
生:然后还可以穿越回现代,随着藏兵洞门的打开,有利于中华门城堡。
师:中华门古城堡内有27个藏兵洞,在某次战役当中,这缕风被关到了藏兵洞里。
生:对,然后我们这个风就比较自由风。
师:也比较自由,它的视域也可以丰富一点。它不是仅仅在中华门古城堡。
生:对,它可以同时来到中华门城堡边上的老门东。
师:它可以随着这个风流,流到老门东。为什么要去老门东?
生:可以体会一下南京城里面的烟火气。
师:南京城的烟火气,在老门东里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呈现,是吧?好,你这是向阿来学什么?
生:学了它的穿梭时空和地域人文。
师:穿梭时空和地域人文,而且那滴水特别想去四方街,而你这缕风特别想去哪?
生:特别想去——
师:看看人文气息的老门东,是吗?
生:是的。
师:好,可以,非常好。它有一个从中华门古城堡,然后飘到老门东去感受烟火气息的这样一个过程。好像这个视野开阔感,又比刚才两个要好一点,是不是?而且它还给了它一个穿梭时空的理由,就是藏兵洞,把这缕风给藏起来。
好,这缕风其实我们想想,它还可以有一些更好的一些创意的延展。比如说,有没有可能是硝烟中的一缕风,我们想想中华门古城堡它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建这样一个古城堡?你看小豪写的第一小节是不是告诉我们?
生:它就应该是对战争上有一些保护防御工事。
师:军事上的一个防御工事,对不对?所以这里风也可能是随着硝烟,然后跑到了其他的地方,对吧?那它为什么又要回来了呢?
生:因为想。
师:为什么要回来?刚才我们说,这滴水特别想要从丽江城三条河,它都想走一遍,它很眷恋。那这里,风为什么回来?它可能对哪里眷恋?
生:它对南京城也有眷恋。
师:对南京城有眷恋,可不可以?可以,它眷恋什么?去过老门东了的话。
生:可能风跟它一样,也是眷恋南京城上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师: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这里的地域人文,让它迷恋,是吧?好,OK,风不错,我们刚才尽量地把我们的创意,都堆积到阿来的这一滴水上,我们再想想,有没有更好?因为这个风好像是外来的,我们能不能来点本土的,就在这个古城堡里的东西。
生:我觉得可以是这个城墙的砖灰。
师:好,说说看。
生:首先的话,这个砖灰穿越时空。已经有六百多历史,而且它也遭日寇的攻击,在这个炮火之中,它铭记了历史。同时,这篇文章里面也提到,就是它上面还刻着这个制作人的姓名。相当于也是让这些工匠造城有记载。
师:好,大家觉得砖怎么样?其实刚才我看有很多的小组都想到砖,但我们把这个砖的创意,尽量把它丰富一点。
我们想想它会有什么样的经历,让它视域丰富?它可能一开始是被砌砖人砌在那个最高点上的一块砖,它可以俯瞰整座南京城。那时是什么时期?
生:明朝
师:好,然后经历了什么独特的经历?可以是刚才我们这位同学说的,制砖人在刻字的过程中,它随着刻痕怎么样?掉落了一些灰尘下来,对不对?也可以是在数次防御的战争当中,可能被什么?
生:就是有可能是被这种炮火给炸毁,然后炸进城内。
师:可能有这个炮弹的袭击让它掉下来。掉下来之后它可能嵌入到了青石板间。在青石板间它有可能感受过什么?
生:感受过历史的变迁,包括这个城市它有着很多的变化。
师:城市历史的变迁,作为一粒尘埃,它会有什么样的感官和心理?
生:它可能有对和平的向往,铭记历史。
师:它可能会有对和平的一种向往,它再也不想听到周围的这种炮火声。它还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心理?
生:它可能也会感叹变迁很大。
师:感叹变迁很大。比如说之前是一个骑马的将军把它扬到了城中,后来可能是谁?
生:我们后来可能是工人把它送上去,或者更多的旅游人员来观赏它。
师:可能有旅客?来抚摸,是不是?好,然后它还可能有什么样的一种经历,让它有人文气息。刚才那个风能去老门东,它能不能去?
生:它应该也可以,它可以被风吹过去。
师:会被风吹过去,然后它感受到了那里的什么?
生:人文的。比如——
师:比如什么?大胆地说。谁愿意说?
生:比如说一些美味的小吃,还有那个花灯。
师:美味的小吃、花灯,好,然后这个尘埃能不能停留的时间太久?这个城灰。
生:不能了,因为它可能会被风吹散。
师:被风吹散,然后裹挟着它,又还想回到中华门古城堡,为什么还要回来?
生:因为它原本就是来自这里,它来自那城楼上的一块砖。我觉得它的职责,应该就是为城内的百姓撑起一方安宁,所以它会对这个地方有眷恋。
师:怎么样?好不好?所以大家发现没有,其实我们一直在说这个物的视角真好,因为它有别样的体验,它有别样的视域。可是我们发现,只要我们落笔写它,我们就一定会有谁的情感在里面?
生:人的情感,作者的情感。
师:很好。所以,创意视角背后,其实它还有一条线。这条线是谁的情感?是作者的情感,我们要给予它一种情感。比如在我们刚才讲到的风也好,砖灰也好,我们看到的是,风和这个砖灰它对于什么?
生:它对于南京城的一个喜爱。
师:眷恋,所以反复每一次都要回到这里,还可以是什么?曾经的战争,现在的和平。
生:也可以是它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它对南京城这座美丽的文化之都的一个喜爱。
师:对和平之都的一种爱,是不是这样?好,我看大家都写了很多,记了很多。我想采访一下小豪,我们刚才交流了这么多,你觉得以哪一个视角写最好?如果让你升格你的文章。
生:我觉得应该可以写这个砖灰。
师:可以为什么它更好?
生:可以随风飘到不同的地方,然后可以感受这个南京城不同的人文气息的。
师:好,那你觉得,如果这些游踪都要有的话,你觉得砖灰可以做到吗?
生:我觉得应该不行。
师:哪里不行?
生:就是——
师:好像你是想说护城河没去,是吗?
生:对。
师:刚才我们说了,它到有人文气息的地方了,对吧?它也表现这个地方的历史厚重感了,它也穿梭时空了。我觉得我们刚才讲的游踪是不是乱了一点,大家有没有感觉到,怎么样让它明快、连贯一点?我们交流一下,你有什么好的想法,我们简单说一下。
生:它可以被风裹挟着,就是可能有一些地方它想要停留得很久,但它只能在被风吹过,然后远远地俯瞰。
师:但有的地方我可以风怎么样一点?
生:风缓一点,它缓一点,停留。
师:可以停留一点,看的时间长一点。有的地方我就可以怎么样?
生:可能就是被风吹过去,只能远望。
师:很好,因为作为一粒灰,砖灰怎么样,它太轻盈了,对吧?
生:对。
师:好,所以这样也能明快、连贯、自然一些,很好。我相信我们小豪同学,我们刚才我们同学给了这么多的创意,我们丰富了以后,咱们这篇文章在创意上的张力,一定会更强。
好,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滴水经过丽江》,我们在这当中汲取了创意的视角、创意的体验,感受了创意的构思,也学习了以创意的方式来表达。老师希望阿来的这滴水,能够真的滴到我们的笔下,成为我们创意灵感、写作的源泉。
那么课下我们一起把这篇文章,以一个物的视角,来游历中华门古城堡写出来,好不好?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师:好,感谢各位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