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登泰山记
—清·姚鼐
寻找属于自己的太阳
学习目标
一、文史及文言知识积累
二、泰山美景赏析
三、文字背后深意探究
四、如何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山水来安顿我们的灵魂
登泰山:追寻我们心中的太阳
第一步
扫除
理解障碍
第二步
克服
欣赏障碍
第四步
登顶
豁然开朗
第三步
拨开
重重迷雾
扫除理解障碍
泰山: 五岳之尊 中华国山 天下第一山
封禅:“泰山安,四海皆安”,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岁,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有72代君主到泰山;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
石刻:历代文人雅士仰慕礼赞,作诗记文,题咏石刻,留下无数瑰宝。
建筑: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
第一步
1.关于泰山、关于文体“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一般分为以下三类:
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2.关于姚鼐和桐城派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他有室名惜抱轩,学者称他为惜抱先生。乾隆二十八年(1765)中进士,历任山东、湖南副考官。《四库全书》馆开,任纂修员。不久,请病假辞官还乡,先后主讲梅花、钟山、紫阳等书院,达四十余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
他提出文章要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多读多做,要从摹仿到自我脱化。
桐城派:桐城派是中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称为桐城派“四祖”。桐城派以地域而命名,主要因为其早期重要作家皆为江南安庆府桐城人。
3.《登泰山记》文言知识点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词
特殊句式
文本翻译
学生展示
4.行文思路和所描写景色
开头部分
登山过程
山顶景象
日出景象
名胜古迹
结尾部分
介绍泰山
艰难登山
如画美景
变幻奇景
古建石刻
冬季景色
第二步
克服欣赏障碍
方法:品味 联想想象 转换
精读二、三段文字,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两段文字里所呈现出来的生动的画面, 注意写景角度、所用手法:
艰难攀爬图
坐待日出图
日出变幻图
艰难攀爬图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乘风冒雪而来,几天的积雪,路已难寻。而七千台阶,又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可以想象得到攀爬泰山是如何艰难,但是无限风光在险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见山顶风景美如画。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简笔描摹,清晰如画。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皑皑白雪,照彻的不仅是南天,看到如此雄浑、壮阔的景象,心境自然也立刻变得明亮豁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呈现出一幅夕阳晚照下汶水、徂徕山如画的山水美图。赏心悦目的美景,抚慰人心的夕阳,让冬日里的一切都有了暖意。凛冽酷寒又有何惧,人生的风霜雨雪又有何惧!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
“半山居雾若带然”
仍然是比喻的修辞,山间缭绕的云雾,有了形有了感,轻盈,缥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如同仙境的美好,涤荡心胸,让人安适,也让人欢愉。物我相融,宠辱偕忘。
“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作者与知己好友,坐在日观亭上,等待日出。寒风阵阵,吹起积雪,漫天飞扬,劈头盖脸,凄寒苦痛,却甘之如饴。山间,亭子里,云雾缭绕,渐渐漫至脚下,如梦如幻。“坐”“待”虽只是两个平常的动词,却让两位知己好友在冰天雪山的世界里闲适安然静待日出的形象特别突出。“扬”“击”两个动词则把风的强劲雪的飞扬表现得特别突出,从而也更突出了人物的形象,任尔多大风雪,我自岿然不动!而当云雾缭绕,漫至脚下时,则有了仙气的感觉。
坐待日出图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
数十立者,山也”
五更天时,晨曦已经掀开夜幕,黎明将至,天越来越明亮,逐渐看清楚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的立着的东西,那就是山峰啊。用了比喻的修辞,云中山“白若摴蒱”,抓住了形状的特点,使渐渐清晰的山的形象更加生动。
日出
变幻图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语言仍然简省,但也算浓墨重笔了,分三个步骤把日出之景的变幻莫测穷形尽相地正面描摹出来。而且还以长天、云海作背景,有力地烘托出旭日升腾时灿烂的光彩跳跃的欢态。泰山日出,气势磅礴撼人心魄。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动静结合,张弛有序,可谓妙笔!瞬间的变化,夺人眼球,更夺人魂魄。让人为之一振。天云异色,何止五彩,惊心动魄之美,无以言表!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太阳喷薄而出的刹那,作者的心情何尝不是欢呼雀跃的,何尝不是正赤如丹!正在看日出的时刻,一定是失言失语的,因为整个身心都会被这难以形容的壮美给占据给夺取。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白描的简笔,却生动地表现出太阳正升起时,群峰拱绕日观峰的样子。风冷雪冷世道更艰险,可人到高处我为峰,人山融为一体,被正赤的光照耀,该是多么温暖祥和。
第三步
拨开重重迷雾
1.特别的时间:作者为什么选择在除夕和除夕的前一天去登泰山?
2.特别的人:作者为什么选择和子颍一起去登泰山?
4.特别的文字:《登泰山记》除记叙登山过程及描写日出过程外,没有表达游览者的情绪状态,姚鼐到底想表达什么?
3.特别的经历:参与《四库全书》编纂,功成之后本可以为官,为何他却“乞病解官”?他真的生病了吗?
男儿自负乔岳身,胸中大海光明暾。
即今同立岱宗顶,岂复犹如世上人
刘大槐曾追述姚、朱二人登泰山之往事:"姬传以壮年自刑部告归田里,道过泰安,与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慨然想见隐君子之高风,其幽怀远韵与子颍略相近云。
1
2
“纪文达(纪晓岚)撰《四库书
目录》,颇诋宋儒,先生直斥其妄。”
3
“乘风雪”显豪兴“乘、历、穿、越、至”寥寥几字艰辛尽在其中“四五十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数字显示峰峦险峻冰滑登攀更是艰难“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几句写了泰山雪景、夕阳、云雾,如诗如画,饱含欢喜热爱之情。“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太阳喷薄而出的刹那,作者的心情何尝不是欢呼雀跃的,何尝不是正赤如丹!“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精彩描笔,我们读者亦能领略到作者看到如此美景的心满意足。“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用语如此简洁,何尝不是光风霁月一身清朗的写照。
意在言外言简意丰看似无情实则浓深
4
同道之人
超拔之人
夫孰异道而相安
登顶 豁然开朗
第四步
红日初升 一襟朗照
此心光明 亦复何言
男儿自负乔岳身,胸中大海光明暾。
即今同立岱宗顶,岂复犹如世上人
“归里后,主梅花、钟山、紫阳、敬敷诸讲席,凡四十年。”
“先生貌清癯,神采秀越,澹荣利,有超世之志。”
拨开迷雾见真人
光明磊落一生超然
辞官,已然做了选择。也许,对官场的沉浮还由厌倦,对前路如何还有忧思,但是重重的迷雾,在一路顶风冒雪的攀登中,在登至泰山之顶时,在见到如画美景时,在黑夜散尽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时,已经悄然消散净。
登至泰山之顶光明之巅
姚鼐见到了他心中的太阳
世事艰难,迷雾重重,如能无畏风雪,
我们也终究能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太阳!
小结:《登泰山记》
(1)语言平淡、洗练,用最少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信息,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也正符合桐城派不重堆砌辞藻力求“清真雅正”的文风。
(2)冷静、克制,不管是写景还是叙事都平静描写或者记叙,不渲染不烘托不抒情不议论。
(3)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 ,本文虽然不着一字议论和抒情,但是却有着丰富而饱满的感情。
日观亭观日
日出前
日正出
日出后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云中白若樱蒲数十列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哭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回观日观以西峰
或得日,或否,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男儿自负乔岳身,
胸中大海光明暾。
即今同立岱宗顶,
岂复犹如世上人
此 心 光 明 亦 复 何 言
板书设计: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红 日 初 升 一 襟 朗 照
在凛冽的寒冬在白雪茫茫中登一次泰山
或许能更好地体会姚鼐的心情
“远古石刻尽漫失”能留下痕迹的更加宝贵
如果你有机会登泰山就能验证姚鼐所说“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之言不虚也
宝藏!
云海日出 人生新途
可是如此美景怎么忍心和你说再见
走进泰山容易走出难啊 可否随我再作短暂的流连
再 见
我们可以
独坐日观亭,相看两不厌
我忽然觉得,泰山日出仅看一次是不够的,风光四时不相同,每一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每一天的人生也都是新的!
总有人问,
什么时候登泰山更好?
我觉得随时可以,
只要你喜欢,
任何时候都是最好!
截取片段放大看多美呢
身在其中看会更美的
落日熔金,美好的词,现实的世界中总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存在
美得词穷只能勉强用落日熔金来形容
古人能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可以“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今人爬泰山看日出,原地睡到十点多还没有醒日出没有看到,把自己睡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这何尝不是一种快意人生何尝不是宝贵的经历不管什么时候可以甜美地回忆可以欢乐地谈起。
云海涛涛 天上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