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分层作业】-【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分层作业】-【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2 11:1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分层作业
考向1.夏商周时期的医学成就、天文历法、《诗经》与楚辞,是新教材新增内容,是重要考向。
考向2.青铜器与甲骨文属于高频考点,青铜器主要考查其代表、特点;甲骨文主要考查其内容与地位。
考向3.《学史崇德》屈原与端午节,涵养家国情怀。
1.【跨学科 语文】考古学家在殷墟遗址发现的甲骨卜辞(甲骨文)中有大量“受禾”“求雨”“求晴”的内容。这反映出( )
A.商朝的天文历法发展完善 B.商朝的中心工作是农业生产
C.商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D.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2.【跨学科 天文历法】古代中国是农业大国,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因此人们迫切希望制定精确的历法,以把握季节轮替、气候变化的规律,指导农业生产,而精确历法的关键之一是精确圆周率。材料突出体现了( )
A.中国古代科技进步与农业密切相关 B.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C.历法的制定离不开对天体的观察 D.圆周率能直接指导农业生产
3.【跨学科 医学】《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圣人在春夏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在秋冬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由此可知,《黄帝内经》推崇( )
A.临床医学 B.顺应自然 C.经验传承 D.高超医术
4.【新材料 时政】内丘扁鹊祭祀,2006年列入首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丘是扁鹊行医圣地、生前封地和逝后葬地,祭祀扁鹊规模最大的祭祀地、扁鹊文化发祥地。2022年10月底,邢台市扁鹊祭祀等非遗项目入选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扁鹊在历史上的贡献是( )
A.总结出望、闻、问、切的中医“四诊法” B.著作为《黄帝内经》
C.写有《论语》一书 D.发明了“麻沸散”
5.【跨学科 语文】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惊天下”的甲骨文( )
A.完整记录了夏朝历史 B.发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C.至今文字全部被破译 D.是中国已知最早文字
6.【跨学科 语文】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联系的纽带。下列“国”字是汉字不同时期的写法。对“国”字正确解读是( )
A.最早起源夏朝 B.在中国对外文明交往中产生
C.体现儒家思想 D.是中华文明发展创新的见证
7.【新素养 历史解释】商周时期,用于祭祀和宴饮的青铜器具有确立主人身份地位、显示尊卑关系、表达虔诚和敬畏,象征使用者的权力和地位等作用。因之青铜器具有了特殊的意义,成为了“明贵贱,辨等列”的主要器物。这段话描述的是 ( )
A.青铜器用途广泛 B.青铜器反映等级界限
C.青铜器种类丰富 D.青铜器冶炼技术高超
8.【跨学科 语文】“模范”一词,今天主要指树为典型的优秀人才或事迹,而在古代“模”和“范”则是两种东西。模,就是模型的意思,先用木头、陶土或石蜡做成器物的样子。范,就是套在模外面的模具,通常用陶土制成。外凸的称之为“模”,内凹的称之为“范”。下列器物的制造与此方法有关的是( )
A. B.
C. D.
9.【新材料 考古】下图是三星堆3号坑出土的青铜大面具,是三星堆考古发掘出土的2000多件的文物之一,这些文物显示蜀地与中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的紧密联系。由此可以推断出( )
三星堆青铜大面具
A.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 B.巴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全国
C.中华文明具有民族交融的特点 D.青铜冶炼技术开始于商周时期
10.【跨学科 语文】《诗经 噫嘻》篇记述了西周成王祭祀上天及先辈,并亲率官、农播种百谷,训示田官勉励农夫努力耕田的情景。这一记载印证了当时( )
A.分封制度开始实施 B.农业生产快速发展
C.铁犁牛耕得到推广 D.农耕经济受到重视
11.【跨学科 语文】他是战国末期楚国人,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直到今天,人们还在用“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形式,纪念这位中国的著名诗人。他是(  )
A.屈原 B.蔡伦 C.怀素 D.陆游
12.【新素养 史料实证】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屈原运用楚国的方言和民歌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B.扁鹊总结出望、闻、问、切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后来的中医沿用
C.《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是孔子根据秦国历史材料编成的
D.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青铜编钟是曾侯乙墓编钟
13.【跨学科 语文】以下汉字的演变示意图体现出( )
A.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B.甲骨文有多种造字方法
C.中国古代交通工具种类多样 D.中华文明起源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14.【跨学科 语文】有学者认为,甲骨卜辞的记载反映了早期人类身处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思维特征。这种自然崇拜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认识,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天人”思想。根据材料推断,甲骨卜辞( )
A.反映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真实状况 B.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C.影响了秦汉以后政治文明的走向 D.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
15.【新材料 考古】某校九年级一班同学拟组织文物图片展览,下列一组文物图片的展览主题可以拟定为( )
A.见证曙光——承载中华文明初生时的秘密
B.王朝之始——开启通向夏商时代之“门”
C.青铜重器——商周时代的百科全书
D.秦汉四百载——文物中的大一统气象
16.【新材料 考古】“失蜡法”是一种铸造工艺,学界长期认为其源于国外。直到“云纹铜禁”出土,才将我国的“失蜡法”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从而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失蜡法”的文明。据此可知( )
云纹铜禁(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A.只有考古证实才是真实的历史 B.文献不能作为了解历史的依据
C.考古发现有助于探究历史真相 D.青铜铸造工艺是首创于中国的
17.【新材料 考古】考古学家通过比较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发现,两者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觚、高柄豆,尤其是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只见于三星堆和二里头,据此可知,该时期( )
A.两地手工业制作工艺精湛 B.中华文化呈现大一统倾向
C.跨区域之间文化交流显现 D.两地农业文明较为发达
18.【新材料 考古】近日,神秘的三星堆(古蜀国)遗址发布了最新考古挖掘成果,再次备受世人瞩目。三星堆出土的龙虎尊、四牛尊、三羊尊和四羊罍这几件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就和同时代(商)中原所出土的青铜礼器上饕餮纹具有共同特征。据此推测合理的是( )
A.三星堆遗址是最丰富的考古遗址 B.古蜀国与商朝存在一定的联系
C.青铜器在当时是最重要的器皿 D.商朝的统治范围远及西南地区
19.【新素养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在我国,北到东北长白山、新疆天山,南到岭南以南,东到渤海、东海沿岸,西至西藏等地,都有青铜器出土。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器,是甘肃出土的一件铜刀(公元前3000年左右),进入夏代以后,很快出现鼎、爵等青铜礼容器;青铜器在商代晚期和春秋晚期分别达到它们发展的最高峰;秦汉以后,由于铁器、瓷器、漆器等器用的制作与使用方便,迅速成为新宠;但青铜器并没有绝迹,此后货币、铜镜等继续使用。
——摘编自黄薇《中国古代青铜器发现与研究史》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三件青铜器的主要用途。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特点。
(3)青铜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你能为传承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做一件什么有意义的事情
20.【跨学科 综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利簋及簋内腹底的铭文拓片。
铭文解读: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
材料二 关于商朝的历史,文献记载很粗略,故很多学者曾质疑其是否存在。甲骨文发现后,商朝历史得到了考古实物的证实,表明商王朝是确切存在的。甲骨文记载的商王是一个很专制的君主,他对下属、对王后都用“呼”,显示出王的权力至高无上。甲骨卜辞说明商代是领土国家,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商王朝在其中能实行有效的管制。
——摘编自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编《稽古·贯通·启新:中国古代史》
(1)就史料的表现形式来看,材料一中的利簋属于什么史料?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利簋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二,概括甲骨文所反映的早期国家商朝的特点。指出甲骨文的发现对历史研究的意义,并综合材料一、二,概括探究历史的依据。
1.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受禾”“求雨”“求晴”等内容可知,这些都与农业生产有关,这表明商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庄稼种植与天气变化,无法反映出商朝的天文历法发展完善,也无法表明商朝的中心工作就是农业生产,排除AB项;材料只是展示了甲骨文记载的某一部分内容,无法反映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根据“精确的历法……指导农业生产,而精确历法的关键之一是精确圆周率”概括可知,圆周率的精确研究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这说明了我国古代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A正确;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成熟。B错误;圆周率不属于天体学研究。C错误;圆周率能够直接指导历法的制定,间接指导农业生产。D错误。综上故选A。
3.B
【详解】根据材料“《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圣人在春夏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在秋冬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和所学可知,《黄帝内经·素问》强调的是在春夏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在秋冬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说明《黄帝内经》推崇顺应自然,B项正确;临床医学是研究基础医学、手术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推崇顺应自然,未体现出经验传承,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黄帝内经》医术的描述,不能说明高超医术,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已经懂得用针刺、按摩、汤药等多种方法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A项正确;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与扁鹊在历史上的贡献没有联系,排除B项;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与扁鹊在历史上的贡献不符,排除C项;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还发明了“麻沸散”,与扁鹊在历史上的贡献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根据题干中“一片甲骨惊天下”结合所学知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D项正确;甲骨文记录商朝历史,排除A项;甲骨文产生于商朝,清朝人王懿荣发现,排除B项;甲骨文只破译部分文字,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文字从大篆到小篆到隶书再到现在宋体,越来越便于人们书写辨认,体现了文字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不断创新,D项正确;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汉字(即最早的甲骨文)起源于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时期,排除A项;文字变化并不是在对外文明交往中产生的,排除B项;不同时期文字的不同写法变迁,并不能体现儒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商周时期,用于祭祀和宴饮的青铜器具有确立主人身份地位、显示尊卑关系、表达虔诚和敬畏,象征使用者的权力和地位等作用。因之青铜器具有了特殊的意义,成为了‘明贵贱,辨等列’的主要器物”可知,材料说明青铜器成为了“明贵贱,辨等列”的主要器物,这段话描述的是青铜器反映等级界限,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青铜器的用途,无法证明青铜器用途广泛,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到青铜器种类丰富,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不能体现青铜器冶炼技术高超,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铸造技术采用“泥范铸造法”,青铜器司母戊鼎就是通过“泥范铸造法”铸造的,A项正确;河姆渡猪纹陶钵属于陶器,不需要用“模范”,排除B项;骨耜为农具,用肩胛骨制成,不需要用“模范”,排除C项;青花扁壶属于瓷器,不需要用“模范”,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根据题干“这些文物显示蜀地与中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的紧密联系”可知,三星堆文化与中原文化既各具特点,又具有共同源头和存在交流互动,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民族交融的特点,C项正确;题没有涉及到中外交流,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巴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全国,排除B项;青铜冶炼技术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根据题干“西周成王祭祀上天及先辈,并亲率官、农播种百谷,训示田官勉励农夫努力耕田的情景”可知,周天子以身作则,并亲率官、农播种百谷,这表明当时的统治者重视农耕经济,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与分封制无关,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周天子对农业的重视,未反映农业生产快慢,排除B项;铁犁牛耕得到推广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生活在战国末期楚国的屈原,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被称为“楚辞”,抒情长诗《离骚》是屈原楚辞的代表作。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抱石跳汨罗江自尽,每到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我国南方许多地方都要举行划龙舟、吃粽子的活动纪念屈原,故选A;B是东汉时期人,改进造纸术,排除;C是唐朝书法家,排除;D是南宋著名诗人,排除。
12.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说法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3.A
【详解】依据题干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汉字“车”的演变是由形象到抽象,由繁到简,既表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也说明了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不断创新,因此体现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A项正确;题干的主旨是通过汉字“车”的演变过程,体现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现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并非说明甲骨文有多种造字方法,排除B项;中国古代交通工具种类多样,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C项;题干的主旨是通过汉字“车”的演变过程,体现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现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并非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甲骨卜辞的记载反映了早期人类身处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思维特征。这种自然崇拜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认识,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天人’思想。”可知甲骨卜辞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由此可知甲骨卜辞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故D符合题意;甲骨卜辞能够反映我国早期社会的一些状况,但未必真实,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A;甲骨卜辞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体现不出自然与人的和谐,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B;秦汉以后政治文明的走向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项显然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故选D。
15.B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乳钉青铜器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都城遗址;司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四羊青铜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因此,题干中的青铜器属于夏商时代,B项正确;题干展现的是夏商时代的青铜器,而中华文明初生应该是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早于题干时间,排除A项;题干展现的是夏商时代的青铜器与周无关,排除C项;题干展现的是夏商时代的青铜器与秦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题干反映了“云纹铜禁”出土,将我国的“失蜡法”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从而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失蜡法”的文明,由此可见考古发现提供可靠的史料,有助于探究历史真相,C项正确;了解历史不一定非要通过考古证实,也可以通过文献等史料,排除A项;文献史料也是了解历史的依据之一,当然要结合多种史料相互印证,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青铜铸造工艺首创于中国,而是说明中国最早使用“失蜡法”,排除D项。故选C项。
17.C
【详解】依据题干的“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发现,两者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觚、高柄豆,尤其是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只见于三星堆和二里头”反映出三星堆和二里头两个不同区域之间文化交流显现,故C符合题意;两地手工业制作工艺精湛不是从题干材料中得出的结论,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排除B;题干材料体现的是手工业成就,排除D。故选C。
18.B
【详解】依据题干的“三星堆出土的龙虎尊、四牛尊、三羊尊和四羊罍这几件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就和同时代(商)中原所出土的青铜礼器上饕餮纹具有共同特征。”可以推测出古蜀国与商朝存在一定的联系。故B符合题意;三星堆遗址是最丰富的考古遗址和青铜器在当时是最重要的器皿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C;商王朝远未形成后世的统一的大帝国,其疆域只是大致的势力范围,所能直接控制的主要是今河南省的北部和中部,其若干方国则只是商势力的据点,商的控制力是比较薄弱的。商朝的统治范围远及西南地区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故选B。
19.(1)主要用途:农具;铭文记事;乐器,礼器。(言之成理即可)
(2)特点:器型多样;使用范围广;分布地域广;流传时间长。(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3)办一期宣传青铜文化的校园展览。(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主要用途:根据材料一“青铜铲(商,出土 于安阳妇好墓)”,可知用于农耕的工具;由“利簋(西周,出土于山西临潼,内有32字铭 文记载了武王克商)”,可知是铭文记事;由“王孙诰青铜编钟(河南淅川楚墓出土)”,可知青铜编钟是作为乐器;礼器等。因此三件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分别是农具;铭文记事;乐器,礼器。
(2)特点:根据材料一“青铜铲(商,出土 于安阳妇好墓)”,“利簋(西周,出土于山西临潼,内有32字铭 文记载了武王克商)”,“王孙诰青铜编钟(河南淅川楚墓出土)”,可知器型多样;使用范围广;根据材料二“在我国,北到东北长白山、新疆天山,南到岭南以南,东到渤海、东海沿岸,西至西藏等地,都有青铜器出土。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器,是甘肃出土的一件铜刀(公元前3000年左右),进入夏代以后,很快出现鼎、爵等青铜礼容器;青铜器在商代晚期和春秋晚期分别达到它们发展的最高峰;秦汉以后,由于铁器、瓷器、漆器等器用的制作与使用方便,迅速成为新宠;但青铜器并没有绝迹,此后货币、铜镜等继续使用”,可知分布地域广;流传时间长。因此我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特点是器型多样;使用范围广;分布地域广;流传时间长。
(3)做法:根据青铜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承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青少年应该办一期宣传青铜文化的校园展览;或进行一次“我所知道的青铜器”进行解说比赛等。
20.(1)史料:实物史料。艺术价值:见证了中国古代青铜制造工艺的高超。历史价值:证实了武王灭商(牧野之战)的历史史实。
(2)特点: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商王朝在其中能实行有效的管制。意义:使得商朝历史得到了考古实物的证实,表明商王朝是确切存在的。依据:文物、文献。
【详解】(1)史料类型: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簋是出土于西周的青铜器,是实物史料,属于第一手史料。
艺术价值:据所学知识可知,由利簋的造型等可知,利簋见证了中国古代青铜制造工艺的高超;
历史价值:据所学知识可知,利簋内腹底的铭文证实了武王灭商(牧野之战)的历事史实。
(2)特点:依据材料二可知,甲骨文所反映的商朝早期国家的特点是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商王朝在其中能实行有效的管制;
意义: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的发现对历史研究的意义是使得商朝历史得到了考古实物的证实,表明商王朝是确切存在的。
依据: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探究历史的依据有文物、文献。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