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百家争鸣【分层作业】-【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百家争鸣【分层作业】-【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9-02 11:1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百家争鸣》 分层作业
考向1.老子和《道德经》、孔子和儒家思想以及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这两个考点在近三年中考中经常出现,其中,孔子的考查是重点,考查形式多样。
考向2.百家争鸣在近三年中考中属于高频考点,主要考查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考查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政治、社会变革之间的联系。
1.【跨学科 语文】“治大国若烹小鲜”“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从此内容来看,这些话最可能出自( )
A.《论语》 B.《道德经》 C.《墨子》 D.《韩非子》
2.【新素养 史料实证】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主张道法自然,提出“小国寡民”“无 为而治”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荀子
3.【新素养 史料实证】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也是学术思想活跃时期,各种学说兴起。与下面示意图所示思想主张对应正确的是( )
A.道家学派——老子 B.儒家学派——孔子
C.墨家学派——墨子 D.法家学派——韩非子
4.【新素养 历史解释】在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国君的爵位(等级)有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之主。孔子在编修《春秋》时, 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主张仁政治国 B.反对战争 C.维护等级秩序 D.提升周王权威
5.【新素养 历史解释】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土地荒芜,死者遍野,民不聊生,民众渴望弭兵息战,休养生息。墨子体察到下层的民情,提出“非攻”的主张。上述材料反映了“非攻”这一思想( )
A.根源于诸侯兼并的现实 B.解决了春秋战国的纷争
C.代表了国君的政治追求 D.印证了墨子的社会阶层
6.【跨学科 综合】某学校历史社团编演了四部历史剧,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第一部 墨子·“兼爱”“非攻”显其志 第二部 孟子·实行“仁政”民为本 第三部 庄子·顺应自然与民心第四部 韩非子·以法治国树权威
A.贸易发达 B.民族交融C.百家争鸣 D.变法图强
7.【新素养 历史解释】如图空白方框处应填( )
A.中国境内早期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大变革
C.中国古代思想学术大繁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8.【新素养 历史解释】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曾说:"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 B.儒家思想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C.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D.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9.【新材料 时政】2017年9月17日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5枚)《科技创新》纪念邮票,其中一枚邮票的图案内容为“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下图),该卫星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一位科学家——墨子。墨子也是战国时期的一位思想家,他( )
A.提倡节俭 B.强调以法治国 C.主张仁政 D.提出仁者爱人
10.【新素养 唯物史观】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以德治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解决社会问题 B.推崇西周制度 C.顺应自然法则 D.树立君主权威
11.【新素养 唯物史观】韩非子指出,“强兵得先富国,而重农则是富国的根本途径”。道家认为“我无事则民自富”,倡导让百姓休养生息,自由发展社会经济。儒家则主张顺应农时,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兼顾民富。各学派的经济思想从本质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思想自由和百家争鸣 B.战争频繁与诸侯割据纷争
C.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 D.思想融合与统一趋向加强
12.【跨学科 语文】《论语·乡党》中记载,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回家后看见马棚被烧,赶紧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 ”却不问马怎么样了。该故事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的( )
A.以德治国 B.有教无类 C.仁者爱人 D.因材施教
13.【新素养 历史解释】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取于民有制”“薄其税敛”,以优惠的商业税制开放国内市场,加强与其他诸侯国的经济往来,然后“民可使富也”。据此可知,孟子主张( )
A.实行重商抑农政策 B.关注民生实施仁政
C.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D.反对战争促进交流
14.【跨学科 语文】中国传统古籍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下面典籍中的记载反映出的共同智慧是( )
A.顺应自然 B.勤劳节俭 C.以和为贵 D.重视孝道
15.【跨学科 语文】据统计,《荀子》一书中出现“礼”字309次、“法”字170余次,有“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等说法。荀子的思想( )
A.关注社会民生 B.崇尚敬天保民
C.主张兼爱非攻 D.强调礼法兼施
16.【跨学科 综合】同学们以“纵横诸子百家·思想比辩天下”为主题开展讨论会。他们收集到如下诸子百家的言论。从中反映出他们思想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以民为本 B.崇尚节俭 C.和谐共处 D.以德治国
17.【新素养 历史解释】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空前繁荣。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相互抨击,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被称为( )
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文化繁荣 D.“百花齐放”
18.【新素养 史料实证】位于齐国国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是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平台,各个学派学者们在此互相争辩、交流与吸收。稷下学宫体现的历史现象是( )
A.诸侯争霸 B.兼并战争 C.求同存异 D.百家争鸣
19.【新素养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较大。儒家设立的私学,首推孔子,“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他是中国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他在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开私立学校之先河,为当时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了大批拔尖人才。
材料二 孔子的无神论哲学思想、德治主义的政治思想、融政治道德为一体的伦理思想、注重农业生产的经济思想,皆令霍尔巴赫、伏尔泰、魁奈等启蒙思想家为之倾倒。他们称颂孔子,利用由他们塑造的孔子来针砭时弊,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神权统治,寄托自己的思想。经过启蒙思想家的鼓吹,两百年前在西方掀起“孔子热”。
——摘自乔建中主编《中外教育经典名著速读》
材料三 孟子在《滕文公下》中写道:“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此,孟子所谓的“大丈夫”实际上就是作为道德高尚的人应有的气节和精神追求,“大丈夫”的为人,富贵不乱心,贫贱不变志,威武不屈节,既是人格修炼的最高境界,也是人格修炼的最高目标。
——摘自曲铁华主编《中国教育名著导读》
材料四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这些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德治主义”体现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
(3)材料三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备怎样的道德规范?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孟子的政治理想。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归纳“百家争鸣”的重要意义。
20.【跨学科 综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景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火炬蕴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源于战国时期哪一思想学派?请写出这一学派的创始人。
材料二:新学期刚刚开始,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比较调皮。特别是某校七年级甲班的同学,上课说话,下课打闹,口出脏话,乱扔纸屑。班主任召集班干部开会商量对策。
纪律委员说:“我建议实行重罚,教室外罚站一天,再罚值日一周。”
班长说:“我主张以批评教育为主,我们可以制定班规,让每个人去遵守,谁违犯了,我们可以批评他,规劝他,帮助他,让他慢慢地改正过来。”……。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二中班长的话蕴涵了战国时期哪一家学派的观点?这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他学说的核心是什么?
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1.B
【详解】根据材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可得出,这些话是老子的无为的主张,结合所学可知,老子的代表作是《道德经》,B项正确;《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编成的语录文集,排除A项;《墨子》是墨子的代表作,排除C项;《韩非子》是法家韩非著作总集,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结合所学可知,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主张道是世界的本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等,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老子主张,A项正确;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和“仁”,排除B项;庄子强调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英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排除C项;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主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等,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晚期,孔子创办儒家学派,主张仁者爱人,以德治国,有教无类,与材料内容相符合,B项正确;道家学派的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之主”,而孔子在编修《春秋》时, 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说明孔子并不承认楚国国君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崩溃,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恢复周朝礼仪,是为了维护等级秩序,C项正确;主张仁政治国是孔子的主张,不属于目的,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与战争相关的信息,排除B项;即使提升周王权威,也是为了维护等级秩序,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题干说明了墨子主张的背景是诸侯兼并,战争频仍、民不聊生,于是他从人民的愿望出发提出了“非攻”的主张,即反对战争,A项正确;“非攻”没有解决春秋战国的纷争,排除B项;“非攻”是墨家的思想主张,不能代表国君的政治追求,排除C项;“非攻”没有印证墨子的社会阶层,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题干中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的主张共同反映的主题是百家争鸣,C项正确;贸易发达是经济上的表现,材料体现的是思想主张,排除A项;民族交融是民族交往、交流、融合的表现,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变法图强是政治上的改革,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变革时期,由此可知,题干结构图描述的是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B项正确;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是在夏朝建立之前,排除A项;中国古代思想学术大繁荣是百家争鸣,排除C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据所学知,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见解,涌现出一批作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D项正确;战国时期社会兼并战争不断,排除A项;儒家思想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的汉武帝以后,排除B项;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是在西汉初期,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A项正确;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等,强调以法治国,排除B项;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排除C项;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仁者爱人,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孔子、老子、墨子、韩非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是他们的社会背景。根据材料“无为而治”、“兼爱”“非攻”可知强调顺应自然,减少战争;“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可知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诸子百家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A项正确;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主张变法改革,不可能推崇西周制度,排除B项;“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并不是追求顺应自然,排除C项;四人中只有法家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社会急剧变化,儒、法、道等学派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各家学派之间进行激烈的论争,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当时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确立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小农经济确立时期,C项正确;思想自由和百家争鸣、战争频繁与诸侯割据纷争都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并不是本质,排除AB项;春秋战国后期出现思想融合与统一趋向加强,但题干并未说明三家思想出现融合,且并未反映出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无法得出统一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回家后看见马棚被烧,赶紧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 ’”我们可以看到,孔子马棚失火后,没有关心马棚和马,而是关心有没有人受伤。这明显体现出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即孔子的核心思想“仁”,C项正确;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这是孔子的治国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和,都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与题干“孔子在着火后首先关心的是人”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统治者应“取于民有制”“薄其税敛”,以优惠的商业税制开放国内市场,加强与其他诸侯国的经济往来,然后“民可使富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统治者要减轻赋税,让老百姓富起来了,体现了关注民生实施仁政,B项正确;材料强调通过减轻赋税,实行仁政,让百姓富裕的民生思想,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孟子反对非正义战争,但是材料中体现的是关注民生,没有体现反对战争促进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材料“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意为伐木和种树要同时进行,这样山林就不会光秃,百姓也有生活用的木材,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材料“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意为父子之间心意诚厚,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夫妻之间和和美美,家业才能旺发达,体现了家庭和睦;材料“外内均和,诸侯臣伏。国家安宁,不用兵革”意为外内和睦,诸侯臣服,国家安宁,不用兵革,体现了国家和谐。因此,材料信息反映了以和为贵的思想,C项正确;荀子的观点强调顺应自然,但与《礼记》《管子》的观点无关,排除A项;《礼记》的内容强调家庭和睦,但并未涉及勤劳节俭,排除B项;重视孝道是《礼记》强调的内容,但材料中荀子和管子的观点与此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礼’字309次、‘法’字170余次”“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可知,荀子主张礼和法同样重要,要礼法兼施,D项正确;材料只提及礼和法,没有涉及社会民生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礼和法,没有涉及敬天保民的内容,排除B项;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根据第一幅图“天法道,道法自然”可得出是老子的思想,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根据第二幅图“斧斤以时入山林”可得出是孟子的思想,体现了按时进入山林;根据第三幅图“兼相爱,交相利”可得出是墨子的思想,反映了人与人的和谐;根据第三幅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得出是孔子的思想,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因此这四个人物的思想都体现出和谐共处的理念,C项正确;以民为本与“兼相爱”关系不大,排除A项;崇尚节俭与“天法道”关系不大,排除B项;以德治国是儒家思想,与天法道等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7.B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变,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并相互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B项正确;诸侯争霸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与题干“思想文化”不符,排除A项;文化繁荣是一个简单描述,不是对该局面的称呼,排除C项;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排除D项。故选B项。
18.D
【详解】依据题干“稷宫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平台,各个学派学者们在此互相争辩、交流与吸收”可知反映的是百家争鸣的局面。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因为各个学派学者们观点不同,展开互相争辩、交流,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D正确;据题干可知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稷宫学者们的争论,与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无关,AB排除;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原则,C排除;故选D。
19.(1)局面:百家争鸣。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
(2)“仁”、以德治国。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
(4)构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社会的发展;促进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详解】(1)局面:由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可知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活跃局面。
代表:墨家学派代表任务是墨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2)主张:根据材料二“德治主义”及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故“德治主义”体现了孔子“仁”、以德治国等思想主张。
(3)道德规范:由材料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规范。
政治理想: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提出“仁政”和“民贵君轻”等政治主张。
(4)意义: 由材料四“这些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对后世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20.(1)道家。老子。
(2)儒家;孔子;“仁”。
(3)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优秀部分继承发扬,创新学习。
【详解】(1)思想学派:据材料“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结合所学可知,该学派是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与材料信息相符,因此该学派为道家学派。
创始人:结合所学可知,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学派:根据材料二“我们可以批评他,规劝他,帮助他,让他慢慢地改正过来”和所学可知,“批评教育为主”反映的是儒家观点,故班长的话蕴涵了战国时期儒家的思想观点;
创始人及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
(3)对待: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可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优秀部分继承发扬,创新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