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时长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的第三课。本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向、形式及中间介质。声音传播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声音,因此,本课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验和演示,帮助学生建构声音传播的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声音能够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2.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效果不同。 3.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科学探究目标: 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体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2.在实验过程中,能积极大胆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效果。 难点:通过实验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能简单地描述声音的传播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鼓、多媒体课件。 小组材料:音叉(敲击小锤)、水槽(小水槽)、声音的传播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每人一份)、土电话(棉线、一次性纸杯)等。
教学方式与策略 1、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从而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声音的传播过程和特性。通过动画、视频等形式将声波的传播过程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受和理解。 3、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分享实验结果和想法。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讨论和交流可以加深对声音传播方式的理解。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一、聚焦 师出示鼓,敲击鼓,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听到鼓声了吗 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生(预设):敲击桌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 师:很棒!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鼓声是怎样传到你的耳朵里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引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3分钟
二、探索 (一)证明空气能传播声音 (1)说一说:手机音乐声和闹钟声是怎样传到耳朵里的 师出示发出音乐声的手机(已经装进密封塑料袋)、装进玻璃罩内的闹钟,引导学生: 手机音乐声→( )→( )→( )→ 耳朵; 闹钟声→( )→( )→( )→耳朵。 预设:手机音乐声→(塑料袋内空气)→(塑料袋皮)→(塑料袋外的空气)→耳朵; 闹钟声→(玻璃罩内空气)→(玻璃罩壁)→(玻璃罩外空气)→耳朵。 (2)把正在放音乐的手机放入一个袋子里,封住口子,如果将袋内的空气慢慢地抽出,手机音乐声就会怎么样 师将袋内的空气慢慢地抽出,生听声音,预设:手机音乐声就变弱了。 (3)如果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就会怎样 师播放视频:慢慢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声会怎么样 生观看视频,听闹钟声,发现(预设):慢慢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后,闹钟声越来越弱,后来就听不见了;慢慢抽入玻璃罩内的空气后,闹钟声就慢慢恢复了。 (4)思考:手机音乐声和闹钟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师课件出示: 手机音乐声→塑料袋内的空气→塑料袋皮→塑料袋外的空气→耳朵; 闹钟声→内空气玻璃罩→玻璃罩外空气玻璃罩→耳朵。 ①将袋内的空气慢慢地抽出,手机音乐声就变弱了。 ②慢慢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后,闹钟声越来越弱,后来就听不见了:慢慢抽入玻璃罩内的空气后,闹钟声就慢慢恢复了。 引导学生思考:手机音乐声就变弱了,是因为袋内的空气变少了;闹钟声越来越弱,是因为玻璃罩内的空气变少了。 师进而提问: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有关系吗 小结: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 (二)证明声音在固体中传播 师引导学生同桌合作: 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一听同桌在桌子另一端轻轻抓挠桌面的声音。(同桌互换) 一位同学耳朵离开桌面,坐在位置上,听一听同桌在桌子另一端轻轻抓挠桌面的声音。(同桌互换) 思考、讨论:贴在桌子听的声音与不贴在桌子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预设:贴在桌子听的声音强) 小结: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且传播能力比空气要强。 (说明:教师要引导学生要轻饶桌子,以免声音太强,伤同学耳朵。) (三)证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并感受声波 师引导学生同桌合作: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音叉(敲击小锤)、装有水的小水槽) 预设:看到水上有波纹。(说明:教师拍摄视频传到多媒体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 师引导学生四人合作:再敲击音叉,把它浸入入水中,能听到音叉发出声音吗 (重复做几次) (小提示:一名同学将耳朵紧贴水槽外壁,另一名同学用击打后的音叉慢慢浸入水槽的水中(音叉从水面中心放入,不能触碰到水槽壁))。 学生思考、讨论:水是怎样传播声音的 预设:敲击音叉,音叉振动,放入水中,引起水振动(出现水波纹),传到水槽壁,再传到耳朵。(师引导学生认识:水波纹--声波。) 演示把手机放进密封袋中,慢慢抽空气,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空气变少了,声音会变弱;再通过视频一一抽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声越来越弱了,感知到声音的传播和空气有关。 证明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通过敲击桌面听声音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效果,并与空气中的传播效果进行比较。 证明声音在液体中传播。通过观察音叉振动在水面引起的水波纹,让学生体会声音在水中的传播过程。 13分钟 5分钟 7分钟
三、研讨交流 1.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 这些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 2.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这是为什么 预设:声音在真空中是不能传播的。 3.师出示打鼓、手机声(慢慢抽出袋内的空气)、闹钟声(抽空玻璃罩内的空气)、音叉在水中发声的资料,引导学生研讨、记录: 声音的传播记录表 听到的声音传播声音的物质鼓声空气→气体 闹钟声空气→气体 抓挠桌面的声音桌子→固体水中音叉发出的声音水→液体
小结: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和比较,归纳出声音传播的共同特点 8分钟
四、拓展 学生用棉线和两个一次性纸杯做“土电话”,试一试声音能否通过线绳传播。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分钟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气体 声音可以在 固体 传播 液体 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