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4《石壕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4《石壕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6 12:5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石壕吏》教学设计
【课标链接】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教材分析】
《石壕吏》是“诗圣”杜甫诗歌“三吏”中的一篇,艺术成就较高。学习《石壕吏》,学生能够从中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但是,理解《石壕吏》反映的社会现实相对较易,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就相对困难。因为在这首诗歌中,作者的情感并未直接点明,而是蕴含在诗句之中。所以,品味诗作的艺术手法和情感就显得极其重要。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诗歌大意。
2.通过合理联想补充石壕吏的语言描写,理解以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教学难点】
“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赏析法、表演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杜甫是唐诗的两座高峰,但二人风格却迥然不同。李白,“诗仙”,他抬头望月,浪漫飘逸;而杜甫,他向下看,看江山社稷,看黎民百姓,忧国忧民,沉郁顿挫,是为“诗圣”。
二、杜甫及其创作经历简介: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诗歌节奏。
2.自主质疑,探究学习。积累一字、一词、一句。
四、分析并赏析诗歌。
【读一个故事】
请用一句话概括诗歌记叙的故事。
明确:诗歌以时间为顺序,写了差役夜晚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体衰的老妇人也被抓服兵役的故事。
课文原句:“有吏夜捉人”
分析:《木兰诗》中说“可汗大点兵”,这里不说“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再加一个“夜”字,含意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经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差吏捉人手段凶狠,夜深人静时,来个突袭,诗人是“暮”投石壕村,从“暮”到“夜”已经过去好几个小时,百姓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深夜,一听到门外有动静,就知道县吏来捉人,老翁立即“逾墙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链接:背景材料。学生阅读课本注释一,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补一段对话】
请根据诗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想象吏捉人的过程,补白对话并试着与同学表演出来。
分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明确:“吏”和“妇”,一“呼”一“啼”,一“怒”一“苦”,一个喊叫,态度凶狠蛮横;一个啼哭,凄楚可怜,极其形象地概括出“吏”和“妇”之间尖锐的矛盾。
学生自由组合,想象补白对话,当众表演。
(“老妪答话”这段对话,看似差吏并没有开口说话,杜甫对差吏的问话也不着一字,在这儿可以设计一个问题“老妇人在开门之前是否已经想好了该如何来回答差吏的盘问?”让学生仔细分析老妇人的答话,试着分析一下老妇人答话的层次,就能发现老妇人的这一大段答话并非是事前准备好的,而是在差吏的步步逼问之下才回答的。)
吏:汝家可有男丁否? 妇: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室中尚有他人否? 妇: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不行,必须出一人! 妇: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赏两个形象】
重读“听妇前致词”部分,分析“吏”和“妇”的形象。
吏:一个“呼”,一个“怒”,便可明了差役的形象和态度:蛮横,凶残,残酷,从而揭露兵役制度的残酷无情。
妇:“妇啼一何苦”,请用诗歌中的词简要概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
明确:“三男戍”“二男死”“乳下孙”“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三男戍”:三个儿子都去征战沙场,说明兵源枯竭,从而反映了兵役之严苛残酷。
“二男死”:三男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乳下孙”:孙儿尚小,还需要有人抚养照顾。
“媳无裙”: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贫穷交加,可见战争对人民生活的迫害。
“翁逾墙”差役夜晚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听到门外有动静,顾不得年外体衰,腿脚不灵便,便赶紧越墙而逃,由老妇人出门周旋,深刻地揭示了战祸连绵,差役抓人,百姓睡卧难安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
“妇夜往”;“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实在是无奈的选择。
小结:老妇:遭遇丧子之痛、家境贫寒、应征之苦的可怜人形象。
【品个中情感】
再读诗歌,品味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问:“有吏夜捉人”杜甫作为投宿者,为何不出面帮助周旋,为其辩解?
明确:《石壕吏》作为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它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就是尽量避免主观色彩,不发抽象的议论,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事实里面,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面,尽量让事实本身说话,让事实本身去感染读者,说服读者,教育读者,唤起读者的爱与憎。
比如“有吏夜捉人”这一句,是叙事,但同时又是讽刺和暴露,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憎恨,用不着说这个差吏多么凶恶,统治阶级如何残酷,而这些都不在话外。又如“如闻泣幽咽”,是叙事,也是控诉。其中渗透着诗人无限的同情,并非常容易就能唤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
在诗歌中,对于老妇人的形象,诗歌中也是通过老妇人本人的诉苦来完成的。杜甫没有从旁做任何的帮助,也没有公开地帮一句腔。甚至在整首诗歌中,杜甫好似不仅不发议论,而且是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但这个故事分明是一个悲惨的故事,读者会流泪,会悲愤,而杜甫却没让自己的眼泪流在文字的表面,而是蕴含在字里行间里,这样诗歌的感染力的就更强了。
小结:诗歌尺水兴波,藏答于问、明暗结合;语中有人、事中有理;言简意深、字字情深。这是一种很高的艺术修养,我们不能仅看表面,便认为诗人是一个无动于衷的旁观者。
五、再次朗读诗歌,读懂“诗史”。
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分量。让我们以悲沉的语调,再一次朗读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