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功
学科 物理 年级 八年级 时长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常常容易会把生活中的“工作”“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这节课是在前面所学简单机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延伸,又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 下的作用。因此这- -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另外教材中的情景图片,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加了学生对物理的亲切感和兴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这节课需要用1课时来完成。
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1.知道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能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科学思维 通过思考、讨论及对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掌握物体做功的必要条件。 (3)科学探究 通过解决搬箱子做功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使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格,积极参与观察、讨论、探索活动。
重难点 1.知道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能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一、情景引入 活动:老师带了一些物品在箱子里,需要同学们的帮助 女生男生成效成功把箱子一楼搬2楼试图搬两个没有搬动评价功不可没奖励5角无功不受禄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力学中的功 什么是功?请同学们想为什么我要给女同学支付工钱? 她达到了什么成效呢? 答:她做了功 ,把箱子从一楼搬到二楼. 问:什么是功? 探究二:体验功 学生结合身边物体,构造出做功的场景。让学生说出做功的过程。 探究三、归纳做功的必要因素: 分析女同学刚才的过程,搬箱子把箱子提起的过程和推箱子前进的过程,同学们你们能画出她对箱子的力和箱子移动的方向吗? 讲述:通过作图,学生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分析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探究四、判断是否做功 讲述:再以学生搬箱子为预设情景,引导学生分析搬箱子过程中是否做功? 引导学生分析男生没有搬的箱子的过程是否做功? 引导学生分析教师在把箱子从家带到学习过程中,刹车由于惯性是否做功?同时强调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交通安全。 分析女生推箱子过程中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是否做功?再引导学生说出男生搬不动的箱子可以借助什么工具,引入吊车,吊车吊着箱子水平移动的过程是否做功? 提升训练: 实验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过程中有没有做功?构造模型对小车受力分析,支持力不做功,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做功的成效,(使小车加速) 探究点五:功的计算 1.继续在搬箱子创设的情景中,进一步探究,搬一个箱子和多个箱子,搬一个箱子到不同楼层。做功一样吗?做功多少和什么有关? 引导学生能够说出功的大小与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有关。物理学中,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 距离的乘积叫作功。即功=力×距离。 功的公式:W=Fs。 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 功的单位:焦耳(J)l焦耳=l牛顿·米 1J=1N·m 3.介绍科学家焦耳,激励学生要有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4.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克服重力做功。匀速提升重物F=G ,S=h W=FS=Gh 情景创设:同学把三个箱子同时搬到3楼,做了多少功?应该支付多少报酬给这位同学? 学生讨论并计算,并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给予评价和点拨。 学生参与,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出功 学生根据小实验,了解物理学中功的含义。 学生结合身边物体,构造出做功的场景。让学生说出做功的过程。 归纳总结做功的必要条件 再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身边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通过小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拔高应用 功的简单计算 2分钟
板书设计 第1节 功 1.力学中的功 (1)功: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①s=0,劳而无功②F=0,不劳无功③F⊥s,劳而无功 2.功的计算 (1)功的计算公式:W=Fs (2)功的单位:焦耳,简称焦(J) 1焦=1牛顿·米
教学特色与反思 首先,我感觉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有一个精彩的开场导入。从男生女生搬箱子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到“功不可没”和“无功不受绿” 然后话锋一转:生活中说到的“功”, 和本节课要讲的物理学中的"功”含意是否相同呢 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节课的教学课题,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其次,本节课的链条就是搬箱子,由刚开始的引课到探讨做功的必要因素,再到不做功的三种特殊情况和最后的功的计算,一条线贯穿整堂课,思路清楚按部就班,学生理解更容易。同时在每一环节都是学生探索解决问题,分析过程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小组合作能力。同时在举身边做功和不做功的生活实例时让学生大胆发声,课堂气氛这时就变"活” 了,同学们的思想火花也许这时就会迸发出来。当然学生在列举的时候出现不正确、不恰当的情况,这也就生成鲜活的课堂教学资源,对于同学们从反面(即不做功的情况)领会“功”的概念效果会更好。教书是一门艺术!而这门艺术中重要的是语言的艺术,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必须精炼、简洁、明了, 对于启发学生应该起到一个很好的指引作用,但是,在上这节课的过程中,怕学生不明白, 总是要重复一些话,自己认为这种说法可以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其实效果却适得其反,甚至可能误导学生,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自己语言方面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