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这篇课文主要指导学生自读课本,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公正的反侵略立场;通过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领会本文的反语作用,体味讽刺是艺术效果,认识侵略者的本质。为使课堂充满活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穿插一些语文活动,听说并重,手脑并用,有个性张扬,谱写教与学的和谐乐章。
【教材说明】
课文的难度不大,文字通俗易懂。全文主要有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关于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及它的艺术价值和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它的篇幅占一大半,比较而言,作者的表现方法及的描述方式是难点,而后一个内容主要是在反语手法的运用,相对而言,则好理解与掌握。
【学情分析】
学生对八国联军对我国圆明园的破坏是较熟悉的,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及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却不甚清楚,对雨果其人也不熟悉。课外阅读工作也做得不太细致认真。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注重朗读训练,品味或热情赞美或冷静嘲讽的语言。
3.领悟作者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情感,并树立保卫人类文明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2.注重朗读训练,品味或热情赞美或冷静嘲讽的语言。
3.领悟作者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情感,并树立保卫人类文明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近期新闻导入:
有这样轰动一时的新闻。被称为“圆明园海外兽首拍卖事件”,专家们纷纷表示:圆明园兽首铜像是历史上中国文物流失的见证,另一方面,民间人士也都认为拍卖战争劫掠的文物,于情于理都不能接受。在讨论的背后,我们需要回溯历史,在1860年10月,英法联军闯入我们的圆明园,他们把圆明园凡能搬动的珠宝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将这座万园之园烧成一堆残垣断壁。遗憾的是历史并没有给们留下多少可以见证的文字,在这时,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那是伟大作家雨果的声音,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介绍作者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他是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作品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师:雨果有一句诗,大家一起来念一下。(出示诗句)
生(齐读):老天哪!整个中国在地上跌得粉碎!— —雨果
师:雨果说的是什么事件啊?
展示曾经的圆明园和现在的残垣断壁的对比。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大屏幕展示曾经美丽的圆明园和现在的残垣断壁 (配乐)
1.师问:通过刚才两组图片的鲜明的对比,作为一个中国人,此刻你心中有着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回答:圆明园的美,和对侵略者的恨
2.用雨果的情感为线索,我们很容易将文章分为几部分?学生回答
明确:两大部分。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点击大屏幕)大屏幕展示圆形的一部分。
四、合作探究、重点研读
第一部分:赞!圆明园之美
同学们在朗读时对于情感的表达还是不太好。但是我相信,一会我们深入理解了课文以后,我们再来读,你们一定会读得更好。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文章的赞美圆明园的语段部分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提问
思考:雨果是怎么样评价圆明园的?
1.总体评价的语言是?
2.对圆明园评价的词语还有?
3.对圆明园盛赞的句子中,哪些打动你,请找出并深情朗读品味。
学生思考、明确: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第二部分讽!侵略者之丑
速读4-10段 思考
1.文中两个强盗是谁?齐答。
2.这两个强盗都做了什么事情?请概括。
3.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这两个强盗的强盗行径?请找出并朗读。
同样圈点勾画,思考。
明确:反语是一种修辞。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这种手法叫做反语。(大屏幕展示)
是的,当时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他想借雨果的这个大名气作家好好的歌颂自己的赫赫战功。所以呢就让雨果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可谁曾想,雨果在愤怒之下,用反语这种修辞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辛辣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为。
引入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叹!雨果之人格
在雨果眼里,圆明园是中国甚至是东方的象征,那么,雨果认为这个奇迹属于谁?
原句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明确:雨果以全世界的眼光,肯定了圆明园在世界的地位,体现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属于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全人类的。”
思考:真正的野蛮人是谁呢?
(齐读)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都不会是强盗。
(齐读):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都不会是强盗。
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是非分明,珍视人类文明的成果。
大屏幕展示,叹雨果之人格。
第四部分:探!文化之升华
层层深入,从刚才一个简单的问题深入。
师:现在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圆明园— —被毁了?大家刚刚也有了一些答案,在文中雨果的回答是强盗,是英、法政府。我们同学再深入想想,还有没有别的答案。
通过之前的引导深入,学生的答案肯定和会刚才不一样。如果学生还回答不出,教师可引导:除了英法联军的侵略,我们自身是否有问题呢?
推测学生回答:是被清朝政府毁了;是中国自己的腐败无能毁了圆明园;科技落后毁了圆明园……
老师明确:是的,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茍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
几千年前的姜子牙说过一句名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为了保护属于我们的“圆明园”,为了不做奴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雨果学习。爱国不等于爱政府,爱国是要让自己的祖国变得文明。如果这个政府是像1860年的法国政府一样野蛮的或者是像清政府一样腐败的,那么,每一个爱国的人都有责任批评它,改变它!
五、拓展升华:
(一)爱国爱文化
我们祖国是千年文明古国,我们拥有辉煌灿烂的文化,被掠夺的何止圆明园。作为中国人,要勿忘国耻;同时,我们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我们现在就来进行最后一步— —探文化之升华(大屏幕显示圆形)
今天中华民族正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来想想今天的我们,还有没有被夺去文化的现象。
大屏幕显示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确定为人类遗产,很多人认为这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不见血的文化掠夺。专家认为韩国申遗成功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极大的冲击和借鉴意义。
师提问:同学们想想,我们失去了自己的端午节,这说明了什么?讨论思考后
明确:说明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重视不够,不能一味的责怪外国,自身有很大的原因;我们提倡爱国,保护我们自己的文化难道不是爱国的重要体现吗?
(二)爱家乡爱文化
现在我们把缩小到我们的西安。西安是历史悠久,人文气息浓厚的文化名城,在我们的身边,已经消逝和正在消逝的各种文化,文明,还有很多。
(大屏幕展示消逝的西安文化— —老西大街消失了,阿房宫上垃圾成堆,很多古院落被推倒了……)
同学们谈西安消逝的文化符号,老西大街消失了,阿房宫上垃圾成堆,很多古院落被推倒了,西安,难道正一点点沦为没有灵性,没有血肉的无根之城吗?如果某些人再那么短视功利,西安将彻底失去她的精神。万幸的是,我们大多数人明白了,醒悟了。
(三)总结语:
作为中学生,我们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保护我们自己的文明。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会包括这些方面:宣传,假期主动去学习,建议政府派专人学习秦腔,安塞腰鼓,学习皮影戏。学校开设了劳技课。
老师总结:铃声将起,我们的课堂讨论暂时就到这儿吧。最后老师还是要用雨果的精神来结束本文,文化无国界,先进的文化属于全人类,是人类发展历史的文明成果,所以,我特意将今天的板书设计成一个地球,我们今天讲的四部分像一个圆也紧紧围绕着地球,象征着保护文化,爱护文明成果,我们每一个人,责无旁贷!也希望同学们可以树立起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情感,树立起保卫人类文明的责任感。
六、布置作业(二选一)
1.阅读文章第三段,展开想像,写一段话,描绘那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 —圆明园。
2.巴特勒上尉读完雨果的这封信后的情态,并把他此时的动作、心理、神情等描写下来,字数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