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1904年至1910年,民族工业新设厂投资万元以上者276家,年均39.4家,是1898年的2.87倍;新建矿48家,超过了以前任何时期。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
A.得益于清政府的改革
B.扭转了对外贸易逆差
C.推动了工业体系完善
D.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
解析:A 1904年至1910年处于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采取了奖励实业的措施,鼓励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故选A项;题干所述是民族工业的创办数量大大增加,但并未提到其产品出口的情况,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扭转对外贸易逆差的结论,排除B项;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集中于轻工业,整个近代并未形成完善的工业体系,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民族工业的发展使得民族资产阶级实力增强,从而推动了革命派力量的壮大,使革命活动蓬勃发展,为推翻清朝统治提供了条件,排除D项。
2.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并于1908年8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清政府的上述做法意在( )
A.抵制西方列强侵略 B.顺应时代潮流
C.激发民众参政热情 D.挽救清朝统治
解析:D 20世纪初清政府内忧外患,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故选D项。清政府的主观目的是通过“新政”挽救统治危机,A、B、C三项不是清政府的目的,排除。
3.19世纪末,三位中国人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其共同原因是( )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发展资本主义成为社会共识
C.西方民主思想传播
D.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解析:A 康有为进行变法,孙中山进行革命,张謇创办实业,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通过不同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机,故选A项;仅根据他们三人的选择,无法说明成为“社会共识”,排除B项;张謇创办实业是要通过实业救国,与西方民主思想关系不大,排除C项;D项所指时间为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而康有为选择变法是在1898年,排除。
4.武昌起义爆发后,江苏、安徽、广西、浙江、四川等地的立宪派或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或由立宪派出任都督;湖南、贵州的立宪派则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这一状况( )
A.表明立宪派已掌控革命的领导权
B.加快了清王朝统治覆灭的步伐
C.反映出清政府统治在全国的崩溃
D.体现出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解析:B 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带动了南方各省的独立,立宪派脱离清政府独立加快了清王朝的灭亡,故选B项。
5.民国初,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经由普选产生的议会机构拥有较高的权威,包括大总统在内的各种重要官职,均需选举或得到认可,方能产生;各项法律政令和重大行政事务,亦需经批准方可实施。这说明辛亥革命( )
A.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
C.完成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
D.解决了社会根本问题
解析:B 据材料可知,民国初年,议会、大总统等各种重要官职需民主产生,法律政令、重大行政事务需依法施行,故选B项;“人民当家作主”不符合史实,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A项;“完成了”不符合史实,应为“未完成”,排除C项;“解决了”不符合史实,应为“未解决”,排除D项。
6.对下列两则史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①和②都是文献史料
B.①和②都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
C.①和②都是口述史料
D.综合两则史料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解析:A 文献史料即以文字为载体的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图书、期刊、典章等,材料中的两则史料与之相符,故选A项;②为官方发布的资料,并不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排除B项;口述史料是指通过口述所收集的史料,①和②均与之不符,排除C项;历史事实的确认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有时候需要多种史料的互证,D项表述过于绝对,
排除。
7.下表是对近代某一时期英国《泰晤士报》新闻题目关键词的检索。据此可知,当时《泰晤士报》关注的是( )
关键词 中国 袁世凯 孙中山 清政府 武汉 三镇 北京 南京
新闻报 道篇 数/篇 149 31 11 22 25 25 14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国战争
解析:C 将材料中的新闻题目的关键词联系在一起的事件是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奉清政府命率军南下攻陷汉口、汉阳,最终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故选C项。
8.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中国2 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这个“句号”主要指辛亥革命( )
A.结束了封建制度 B.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C.结束了封建帝制 D.建立了共和制政体
解析:C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故选C项;封建制度涵盖政治、经济、思想等多方面内容,辛亥革命仅仅是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项;B项与材料“2 132年的历史”不符,排除;中华民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政体,排除D项。
9.“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报纸猛增至500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命名……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士,但报纸发表意见,有公众的或者私人的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材料反映的现象说明( )
A.武昌起义取得了成功
B.民主共和理念得到传播
C.报刊业发展迅速
D.人们言论得到了自由
解析:B 报纸命名和受报纸影响的群体,说明辛亥革命促使民主共和理念得到传播,故选B项。
10.“带着辫子没法混,割了辫子怕张勋。总统皇帝同时在,百姓难知哪头沉。”这首民谣反映的是( )
A.辛亥革命移风易俗作用有限
B.北洋时期的政局动荡不安
C.“府院之争”引发了思想混乱
D.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民心
解析:B 据材料“割了辫子怕张勋”“总统皇帝同时在”可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张勋复辟帝制,出现了总统、皇帝同时在的局面,反映了当时政局动荡不安,故选B项;材料为政局变动,与社会风俗无关,排除A项;材料为张勋复辟,与“府院之争”、袁世凯复辟帝制无关,排除C、D两项。
11.下面为1914—1920年中国净进口货值和净出口货值表,下表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单位:千海关两)
年份 净进口货值 净出口货值 入超
1914 569 241 356 227 213 014
1917 549 519 462 932 86 587
1919 646 998 630 809 16 189
1920 762 250 541 631 220 619
A.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B.中国经济结构产生变动
C.北洋政府对实业的重视
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
解析:A 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净进口货值由
1914—1917年的减少,变为1917—1920年的增加。净出口货值由
1914—1919年的增加,变为1919—1920年的减少,主要原因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又卷土重来,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故选A项。材料无法看出经济结构变动,排除B项。北洋政府重视实业,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不能作为解释中国进出口货值发生阶段性变化的原因,排除C项。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排除D项。
12.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公文指出,“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此举旨在( )
A.通过机构改革以实践民权主义
B.宣传革命思想以推翻清朝统治
C.改良社会习俗以实现地方自治
D.弘扬平等意识以巩固共和政体
解析:D 据材料可知,南京临时政府革除前清官厅恶称,要求官员之间用官职相称,民间普通称呼用“先生”“君”,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平等观念,巩固共和政体,故选D项;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912年1月1日已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排除A项;此时已经推翻清朝统治,排除B项;地方自治指某一区域的居民,依据宪法和法律,选举产生地方自治机关,管理地方事务,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13.新文化运动之前,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民报》等许多报刊,都曾陆续介绍过马克思主义学说。这反映了当时( )
A.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矛盾尖锐
B.追求社会公平成为各界共识
C.改良派与革命派思想渐趋一致
D.爱国志士广泛寻求救国道路
解析:D 据材料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都介绍过马克思主义学说,说明他们并不局限于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是广泛寻求救国道路,故选D项;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矛盾尖锐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追求社会公平成为各界共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改良派强调改良,革命派追求革命,两者思想并不一致,排除C项。
14.1915年1月,《中华妇女界》载梁令娴女士文:“盖人当儿时,未与世界接,其眼帘中所映之人杰,只有其母。国之兴亡,实赖国民,民之良莠,乃赖其母。”这反映了( )
A.辛亥革命促成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B.新文化运动助推妇女地位提高
C.社会进步影响妇女自我价值认知
D.尊孔复古,加快儒学观念的回归
解析:C 1915年时梁令娴女士认为,当一个人还是孩子时,没有与世界接触,其眼中的英雄只有其母;一旦长大接触了世界,他就知道,一个国家的兴亡,实际仰赖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好坏,仰赖其母。这说明,民国时期,随着社会进步,女性认识到自己不仅对家庭重要,对国家民族也很重要,故C项正确。
15.1916年10月,陈独秀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称“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可见其反对儒学是基于( )
A.反对专制的需要 B.发展教育的目的
C.世界潮流的感召 D.反对改良的立场
解析:A 据题干“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可知,陈独秀认为专制统治以儒学为思想基础,反儒学服务于反专制,故选A项;“发展教育”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世界潮流的感召”不符合史实,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原因是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排除C项;“反对改良”不符合逻辑,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早已失败,排除
D项。
16.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戏剧的主要功能是消遣娱乐。1918年《春柳》杂志发刊词提出:“改良社会而必期之以戏曲”“须抬高戏曲之身价,俾人人知戏曲与文学有关系,戏曲与历史有关系,戏曲与美术有关系,戏曲与国家进化有关系,然后可以促进社会之程度,得以驾欧凌美焉”。材料说明( )
A.发展戏曲已成为社会共识
B.思想解放促进戏曲价值观改变
C.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先进知识分子主张戏曲的改良
解析:B 材料体现戏剧主要功能由消遣娱乐到促进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变化,根据时间1918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促进了思想解放密切相关,故选B项;《春柳》杂志的发刊词体现了当时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但无法体现这种转变成为社会共识,在广大偏僻的农村价值观念并未有太大改变,排除A项;1918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材料中人们对戏剧主要功能的认识变化无直接关系,推动材料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新文化运动,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戏剧功能认识的变化,并没有体现对戏曲本身的改良,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
材料一 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帝国已经被辛亥革命彻底埋葬,这个腐朽的封建帝国已经轰然倒塌,中国人民迎来了更加自由和光明的时代。放眼全球,纵观人类的整个历史,还有比辛亥革命的胜利更加激动人心的时刻吗
——[美]阿瑟·贾德森·布朗《辛亥革命》
材料二 我在这里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赞同革命,甚至比较开明的低级满族官吏也反对他们的政府。现在要得出目前最好该做什么的意见还为时太早,但我想,在现在绝对君权和如此众多的中国人正在酝酿的共和制之间,要有个中间阶段。清王朝终究还有一种使中国各省和人民凝成一个整体的影响。
——《清末民初政情内幕——<泰晤士报>驻北京
记者、袁世凯政治顾问乔·厄·莫理循书信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加以阐释。(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14分)
答案:示例
美国人布朗高度肯定辛亥革命的积极作用;英国人莫理循认为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但是中国不宜直接进入共和制。(2分)
他们对辛亥革命有不同的认识,首先是基于不同的国情和历史,美国人看重革命的彻底性,英国人更注重政治变革的渐进性。另外,个人立场、认识方法的差异等也是他们观点不同的原因。(3分)
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处于积贫积弱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革命还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7分)
对待任何历史事件,我们都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辩证地分析历史事实。(2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中国棉纺织厂拥有纱锭情况(单位:锭)。
企业类型 外商 华商
每厂平均纱锭数 51 664 23 686
——摘编自江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第1辑 1895—1914》
材料二 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简表(单位:家)。
地区 工厂数 地区 工厂数 地区 工厂数
江苏 (含上海) 155 直隶(含 天津) 455 陕西 3
浙江 42 山东 31 甘肃 1
福建 20 奉天 (辽宁) 19 广西 1
广东 33 湖北 19 其他省份 3
——摘编自江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第1辑
1895—1914》
(1)由材料可知,1914—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其原因何在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民族工业在经济发展上的弱点,并分析造成这些弱点的原因。(6分)
答案:(1)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给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契机;中华民国的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倡导使用国货;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8分)
(2)弱点:规模小;重工业落后;布局不合理,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3分)
原因: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的;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3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青年杂志》1916年9月1日改名为《新青年》。下图是杂志第二卷第一号的封面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以“《新青年》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2分)
答案:示例
《新青年》赏析
辛亥革命失败后,部分学者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中提倡青年要有斗志,在刊物中宣扬科学,对孔子进行评议,涉及内容广泛,其主旨多围绕对青年的希冀。
《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其内容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旧文化的冲突。在《新青年》的有力推动下,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12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社会的漫长发展历程中,由于封建等级制度以及传统礼教的压迫,女性在社会中处于底端。传统社会提倡的“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需要缠足、无受教育权、无参政权、无婚姻自主权,要“足不出户”,要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余瑶《<中国女报>对提升女性
地位的呼吁及其社会影响》
材料二 1919年末《新青年》发表《本志宣言》宣称,“我们相信尊重女子的人格和权利,已经是现代社会生活进步的实际需要,并且希望她们个人自己对于社会责任有彻底的觉悟”。重塑妇女独立人格带来的不仅有空前的心灵觉醒和思想解放,而且直接推动着妇女在实践中反抗封建家庭和礼教的实际斗争,如剪辫、争取教育平等、社交公开、赴法勤工俭学等一系列运动,这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妇女的意识觉醒和妇女解放的进程。
——摘编自刘红《新文化运动中的妇女解放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女性地位低下的原因。(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时中国妇女解放的出路。
(6分)
答案:(1)等级制度的压迫;纲常礼教的束缚;传统观念的影响;基本权利的缺乏。(6分,照抄原文不得分)
(2)改变传统观念;能够彻底觉悟;重塑独立人格;敢于反抗封建家庭和礼教;勇于追求教育公平、社交公开等权利;经济独立;废除私有制;等等。(任答三点即可,6分)第六单元 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1904年至1910年,民族工业新设厂投资万元以上者276家,年均39.4家,是1898年的2.87倍;新建矿48家,超过了以前任何时期。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
A.得益于清政府的改革
B.扭转了对外贸易逆差
C.推动了工业体系完善
D.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
2.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并于1908年8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清政府的上述做法意在( )
A.抵制西方列强侵略 B.顺应时代潮流
C.激发民众参政热情 D.挽救清朝统治
3.19世纪末,三位中国人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其共同原因是( )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发展资本主义成为社会共识
C.西方民主思想传播
D.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4.武昌起义爆发后,江苏、安徽、广西、浙江、四川等地的立宪派或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或由立宪派出任都督;湖南、贵州的立宪派则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这一状况( )
A.表明立宪派已掌控革命的领导权
B.加快了清王朝统治覆灭的步伐
C.反映出清政府统治在全国的崩溃
D.体现出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5.民国初,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经由普选产生的议会机构拥有较高的权威,包括大总统在内的各种重要官职,均需选举或得到认可,方能产生;各项法律政令和重大行政事务,亦需经批准方可实施。这说明辛亥革命( )
A.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
C.完成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
D.解决了社会根本问题
6.对下列两则史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①和②都是文献史料
B.①和②都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
C.①和②都是口述史料
D.综合两则史料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7.下表是对近代某一时期英国《泰晤士报》新闻题目关键词的检索。据此可知,当时《泰晤士报》关注的是( )
关键词 中国 袁世凯 孙中山 清政府 武汉 三镇 北京 南京
新闻报 道篇 数/篇 149 31 11 22 25 25 14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国战争
8.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中国2 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这个“句号”主要指辛亥革命( )
A.结束了封建制度 B.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C.结束了封建帝制 D.建立了共和制政体
9.“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报纸猛增至500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命名……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士,但报纸发表意见,有公众的或者私人的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材料反映的现象说明( )
A.武昌起义取得了成功
B.民主共和理念得到传播
C.报刊业发展迅速
D.人们言论得到了自由
10.“带着辫子没法混,割了辫子怕张勋。总统皇帝同时在,百姓难知哪头沉。”这首民谣反映的是( )
A.辛亥革命移风易俗作用有限
B.北洋时期的政局动荡不安
C.“府院之争”引发了思想混乱
D.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民心
11.下面为1914—1920年中国净进口货值和净出口货值表,下表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单位:千海关两)
年份 净进口货值 净出口货值 入超
1914 569 241 356 227 213 014
1917 549 519 462 932 86 587
1919 646 998 630 809 16 189
1920 762 250 541 631 220 619
A.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
B.中国经济结构产生变动
C.北洋政府对实业的重视
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剧
12.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公文指出,“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此举旨在( )
A.通过机构改革以实践民权主义
B.宣传革命思想以推翻清朝统治
C.改良社会习俗以实现地方自治
D.弘扬平等意识以巩固共和政体
13.新文化运动之前,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民报》等许多报刊,都曾陆续介绍过马克思主义学说。这反映了当时( )
A.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矛盾尖锐
B.追求社会公平成为各界共识
C.改良派与革命派思想渐趋一致
D.爱国志士广泛寻求救国道路
14.1915年1月,《中华妇女界》载梁令娴女士文:“盖人当儿时,未与世界接,其眼帘中所映之人杰,只有其母。国之兴亡,实赖国民,民之良莠,乃赖其母。”这反映了( )
A.辛亥革命促成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B.新文化运动助推妇女地位提高
C.社会进步影响妇女自我价值认知
D.尊孔复古,加快儒学观念的回归
15.1916年10月,陈独秀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称“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可见其反对儒学是基于( )
A.反对专制的需要 B.发展教育的目的
C.世界潮流的感召 D.反对改良的立场
16.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戏剧的主要功能是消遣娱乐。1918年《春柳》杂志发刊词提出:“改良社会而必期之以戏曲”“须抬高戏曲之身价,俾人人知戏曲与文学有关系,戏曲与历史有关系,戏曲与美术有关系,戏曲与国家进化有关系,然后可以促进社会之程度,得以驾欧凌美焉”。材料说明( )
A.发展戏曲已成为社会共识
B.思想解放促进戏曲价值观改变
C.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先进知识分子主张戏曲的改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
材料一 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帝国已经被辛亥革命彻底埋葬,这个腐朽的封建帝国已经轰然倒塌,中国人民迎来了更加自由和光明的时代。放眼全球,纵观人类的整个历史,还有比辛亥革命的胜利更加激动人心的时刻吗
——[美]阿瑟·贾德森·布朗《辛亥革命》
材料二 我在这里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赞同革命,甚至比较开明的低级满族官吏也反对他们的政府。现在要得出目前最好该做什么的意见还为时太早,但我想,在现在绝对君权和如此众多的中国人正在酝酿的共和制之间,要有个中间阶段。清王朝终究还有一种使中国各省和人民凝成一个整体的影响。
——《清末民初政情内幕——<泰晤士报>驻北京
记者、袁世凯政治顾问乔·厄·莫理循书信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加以阐释。(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14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中国棉纺织厂拥有纱锭情况(单位:锭)。
企业类型 外商 华商
每厂平均纱锭数 51 664 23 686
——摘编自江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第1辑 1895—1914》
材料二 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简表(单位:家)。
地区 工厂数 地区 工厂数 地区 工厂数
江苏 (含上海) 155 直隶(含 天津) 455 陕西 3
浙江 42 山东 31 甘肃 1
福建 20 奉天 (辽宁) 19 广西 1
广东 33 湖北 19 其他省份 3
——摘编自江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第1辑
1895—1914》
(1)由材料可知,1914—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其原因何在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民族工业在经济发展上的弱点,并分析造成这些弱点的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青年杂志》1916年9月1日改名为《新青年》。下图是杂志第二卷第一号的封面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以“《新青年》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2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社会的漫长发展历程中,由于封建等级制度以及传统礼教的压迫,女性在社会中处于底端。传统社会提倡的“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需要缠足、无受教育权、无参政权、无婚姻自主权,要“足不出户”,要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余瑶《<中国女报>对提升女性
地位的呼吁及其社会影响》
材料二 1919年末《新青年》发表《本志宣言》宣称,“我们相信尊重女子的人格和权利,已经是现代社会生活进步的实际需要,并且希望她们个人自己对于社会责任有彻底的觉悟”。重塑妇女独立人格带来的不仅有空前的心灵觉醒和思想解放,而且直接推动着妇女在实践中反抗封建家庭和礼教的实际斗争,如剪辫、争取教育平等、社交公开、赴法勤工俭学等一系列运动,这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妇女的意识觉醒和妇女解放的进程。
——摘编自刘红《新文化运动中的妇女解放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女性地位低下的原因。(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时中国妇女解放的出路。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