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天津总商会致电政府:“息于津埠之劳动者数万众,现已发生不稳之像。”敦促政府“急以明令并惩曹陆章及保护学生以谢国人”。与该电报相关的事件是(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九一八事变 D.西安事变
2.据统计,6月3日以后,五四运动已波及全国20多个省的100多个城市,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工商业者等几乎所有的城市居民都不同程度地被卷入五四运动的浪潮。这说明五四运动( )
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是反帝反封建的运动
D.促进了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3.1919年6月前,某些英文报刊对学生运动和中国表达了同情和支持,但上海发生大规模罢市、罢工,某外媒在6月9日便称学生运动为“骚乱”。导致外媒上述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此次运动( )
A.造成报纸销量明显下滑
B.导致了北洋政府的垮台
C.严重影响列强在华利益
D.有旧民主主义革命色彩
4.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大地上涌现出少年中国学会、新潮社、改造联合会、讲学社、新教育促进会、平民教育演讲团、工学会、新民学会等众多新式的进步社团;同时,还出现了《新青年》《每周评论》《国民》《湘江评论》《女界钟》《少年中国》等形式多样的新期刊。这一现象表明( )
A.反帝反封建成为国人共识
B.社会开明开放氛围浓厚
C.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D.思想界呈空前活跃局面
5.1920年,张东荪、梁启超等人认为,中国经济落后,不会发生劳农革命,要救中国只能“增加富力”“开发实业”,发展资本主义。对此,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等人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对他们进行了系统的批判。这场论战( )
A.反映思想界的混乱局面
B.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C.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方向
6.下表是《新青年》第7卷(1920年5月1日)中关于劳工状况调査的部分文章的作者和篇名。据此可知( )
作者 篇名 作者 篇名
陈独秀 《上海厚生纱厂 湖南女工问 题(附表)》 李崑 《无锡各工厂劳动调查表》
许元启 《唐山劳动 状况(二)》 杨赓陶 《天津造币总厂底工人状况》
铁民 《江苏省江都县 劳动调查表》 高语罕 《芜湖劳动状况》
A.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B.工人阶级的影响力提升
C.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已经成立
7.下面为某学生整理的中共一大内容。其中“(2)”处应填( )
(1)确定了党的名称
(2)
(3)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
(4)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
A.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
B.通过了国共合作决议
C.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D.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8.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首先把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自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罢工高潮。1923年6月,中共三大确定了统一战线的方针。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工农运动成为工作重心
C.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
D.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9.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时,全国有党员420人;1925年中共四大召开时,全国有党员994人;1927年中共五大召开时,全国有党员57 967人。这种变化的背景是( )
A.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国民革命的发展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土地革命的兴起
10.在1925年一年中,广东有37个县组织了农民协会,会员达62万人。同年,江西、广西、湖南等省的农民运动都有了发展。这主要得益于( )
A.扶助农工政策的确立
B.土地革命的开展
C.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D.北伐战争的推动
11.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章程规定,农讲所设立“三民主义”“国民党史”“帝国主义与中国革命”“农民问题”“农民运动理论及策略”“中国农民运动及其趋势”等28门课程及军事训练。这些规定( )
A.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实现
B.有助于国民革命的进行
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
D.适应了团结抗战的需要
12.在统制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南京国民政府于1935年制定了《三年国防计划》,并加快了金融改革与金融统制、重工业建设和铁矿统制以及交通运输建设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此可知,《三年国防计划》( )
A.采用了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
B.使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
C.构建了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
D.为抗战胜利创造了一定条件
13.1927年7月24日,周恩来等人在武汉举行会议,会议决定在南昌举行起义,并根据共产国际代表的提议,规定起义后部队的行动方向:立即南下,占领广东,取得海口,以获得国际援助,再举行第二次北伐。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积极探索革命救国新道路
B.确定了武装反抗的总方针
C.认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D.指挥权交由共产国际掌握
14.毛泽东在1931年3月指出:“农村里头,小市镇里头,小城市里头,都是没有报纸看的。斗争的群众,革命以前和革命以后,在消息不灵通、见闻狭隘这一点上讲,是差不得很远的。”该论述强调了( )
A.农村工作的重要性
B.群众斗争热情的重要性
C.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D.群众文化水平的重要性
15.20世纪30年代初,鄂东工农银行和川陕省工农银行发行的货币上印有“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拥护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土地归农民,政权归苏维埃!”等字样。其史料价值是( )
A.研究土地革命的唯一材料
B.反映红军长征的第一手史料
C.近代银行兴起的佐证材料
D.“工农武装割据”的实物证据
16.这一革命壮举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该“壮举”是指(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
B.瑞金红色政权的建立
C.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正式成立于1919年3月23日。该团由北京大学学生邓康(邓中夏)、廖书仓、罗家伦等人发起,目的在于使“教育普及与平等”,方法就是“露天演讲”,并认为它是“以学就人”的很好的平民教育方式。五四运动前讲演的52个报告题目中,只有五篇涉及国家、爱国、制度等有关政治问题的题目,其余均为一些国民常识、平民教育、慈善、公德等启蒙教育的话题。五四运动后,讲演的367个报告题目中,涉及青岛问题、国民觉醒、国家和我们、为什么要爱国、抵抗强权等话题显著增加。1920年3月以前,活动主要是在北京城内进行,1920年春假期间,专门组织了农村演讲组,到北京郊区等地演讲。1922年春假又组织农村演讲组,赴北京近郊演讲。
——摘编自李浩泉《民国时期北京大学学生
社团活动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3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家出路的探索。
代表人物 救国探索方案
林则徐、魏源等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洪秀全、洪仁玕等 “地上天国”
曾国藩、左宗棠、 李鸿章、张之洞等 “师夷长技以自强”
康有为、梁启超等 戊戌维新运动
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 民主共和
陈独秀、李大钊、 毛泽东、周恩来等 社会主义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从表中任选两个救国探索方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个救国探索方案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要求:明确列出两个救国探索方案,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5分)
19.研究性学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某历史社团搜集了以下两则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我们分析它发生的原因之一……只要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的,则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也将是能够继续的。此外,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还需要具备下列的条件……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史料二
(1)你认为该社团研究的课题是什么 说明两则史料对该课题的研究价值。(7分)
(2)围绕课题,为该社团推荐一个实地考察地点,并说明理由。(5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4)联合第三国际。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
材料二 此时统治中国的是封建的军阀,不是资产阶级。……中国资产阶级所占者仅仅日用品之极小部分,帝国主义者利用其在华政治势力,妨碍中国工业之自由发展,所以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
材料三 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起义毛泽东,闹得湘东满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摘编自郜耿豪《南昌起义的伟大意义》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共产党当时是如何思考中国革命的。(3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对资产阶级的分析有何变化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3分)
(3)材料三这段红色歌谣反映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取得哪些重大成就。(3分)
(4)综上,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3分)第七单元 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天津总商会致电政府:“息于津埠之劳动者数万众,现已发生不稳之像。”敦促政府“急以明令并惩曹陆章及保护学生以谢国人”。与该电报相关的事件是(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九一八事变 D.西安事变
解析:B 由“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急以明令并惩曹陆章及保护学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出现是由于五四运动时期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学生的爱国运动,大批学生被捕,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故选B项;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文学革命,并未提到“惩曹陆章”和“保护学生”,排除A项;
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时期,北洋军阀政府统治已经结束,都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排除C、D两项。
2.据统计,6月3日以后,五四运动已波及全国20多个省的100多个城市,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工商业者等几乎所有的城市居民都不同程度地被卷入五四运动的浪潮。这说明五四运动( )
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是反帝反封建的运动
D.促进了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解析:A 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的参与者非常广泛,故选A项;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说明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而材料强调五四运动的参与者范围,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五四运动的波及范围和参与者范围,并不涉及其反帝反封建的性质,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排除D项。
3.1919年6月前,某些英文报刊对学生运动和中国表达了同情和支持,但上海发生大规模罢市、罢工,某外媒在6月9日便称学生运动为“骚乱”。导致外媒上述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是,此次运动( )
A.造成报纸销量明显下滑
B.导致了北洋政府的垮台
C.严重影响列强在华利益
D.有旧民主主义革命色彩
解析:C 1919年6月前,五四运动中心在北京,参与者主要是学生,而6月后,五四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参与者广泛,上海是近代工商业繁荣的大都市,各国在上海有重要利益。外媒对学生运动的态度变化是由于“上海发生大规模罢市、罢工”,这导致了列强在华利益受到了重大损失,故选C项。
4.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大地上涌现出少年中国学会、新潮社、改造联合会、讲学社、新教育促进会、平民教育演讲团、工学会、新民学会等众多新式的进步社团;同时,还出现了《新青年》《每周评论》《国民》《湘江评论》《女界钟》《少年中国》等形式多样的新期刊。这一现象表明( )
A.反帝反封建成为国人共识
B.社会开明开放氛围浓厚
C.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D.思想界呈空前活跃局面
解析:D 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大地上涌现出众多新式进步社团及新期刊,表明思想界呈空前活跃局面,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反帝反封建成为国人共识,排除A项;五四运动前后,处于北洋军阀独裁统治之下,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主流,排除C项。
5.1920年,张东荪、梁启超等人认为,中国经济落后,不会发生劳农革命,要救中国只能“增加富力”“开发实业”,发展资本主义。对此,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等人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对他们进行了系统的批判。这场论战( )
A.反映思想界的混乱局面
B.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C.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方向
解析: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东荪、梁启超等人以中国经济落后等为理由,认为社会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反对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主张发展实业;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认为中国必须发展实业,但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态,出路在于社会主义,否则实业也不可能发展,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利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故选C项。争论是思想界氛围自由的表现,而非混乱,排除A项。1919年,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排除B项。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新青年》上宣传马克思主义,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排除D项。
6.下表是《新青年》第7卷(1920年5月1日)中关于劳工状况调査的部分文章的作者和篇名。据此可知( )
作者 篇名 作者 篇名
陈独秀 《上海厚生纱厂 湖南女工问 题(附表)》 李崑 《无锡各工厂劳动调查表》
许元启 《唐山劳动 状况(二)》 杨赓陶 《天津造币总厂底工人状况》
铁民 《江苏省江都县 劳动调查表》 高语罕 《芜湖劳动状况》
A.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B.工人阶级的影响力提升
C.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已经成立
解析:B 《新青年》对劳工问题的关注,说明工人阶级日益受到重视,影响力提升,故选B项;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已经开始传播,排除A项;C项发生在1919年五四运动时,时间不符,排除;材料没有关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信息,排除D项。
7.下面为某学生整理的中共一大内容。其中“(2)”处应填( )
(1)确定了党的名称
(2)
(3)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
(4)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
A.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
B.通过了国共合作决议
C.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D.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解析:A 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是确定了党的名称,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故选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共合作决议是在中共三大上通过的,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的是中共二大,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准备,排除D项。
8.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首先把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自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罢工高潮。1923年6月,中共三大确定了统一战线的方针。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工农运动成为工作重心
C.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
D.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解析:D 从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工作到确立统一战线的方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革命任务、革命力量的认识加深,是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故选D项;1924年,国民革命运动兴起,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调整,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
9.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时,全国有党员420人;1925年中共四大召开时,全国有党员994人;1927年中共五大召开时,全国有党员57 967人。这种变化的背景是( )
A.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国民革命的发展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土地革命的兴起
解析:B 据材料可知,1924—192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急剧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处于国民革命时期,国民革命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势力的壮大,故选B项;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排除C项;土地革命兴起于1927年以后,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0.在1925年一年中,广东有37个县组织了农民协会,会员达62万人。同年,江西、广西、湖南等省的农民运动都有了发展。这主要得益于( )
A.扶助农工政策的确立
B.土地革命的开展
C.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D.北伐战争的推动
解析:A 题干体现的是1925年广东、江西、广西、湖南等省农民运动的发展,这得益于国共合作,孙中山提出的扶助农工政策的推动,农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故选A项;土地革命开始于1927年,排除B项;民主革命纲领制定于192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在题干时间之后,排除D项。
11.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章程规定,农讲所设立“三民主义”“国民党史”“帝国主义与中国革命”“农民问题”“农民运动理论及策略”“中国农民运动及其趋势”等28门课程及军事训练。这些规定( )
A.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实现
B.有助于国民革命的进行
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
D.适应了团结抗战的需要
解析:B 材料中农民运动讲习所将农民组织起来,既设有理论课程,又兼有军事训练,理论课程主要涉及对国民党的介绍、中国革命方向问题及农民自身问题,结合当时国民革命这一大背景可知,这可以培养农民运动骨干和促进农民运动的发展,有助于国民革命的进行,B项正确。
12.在统制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南京国民政府于1935年制定了《三年国防计划》,并加快了金融改革与金融统制、重工业建设和铁矿统制以及交通运输建设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此可知,《三年国防计划》( )
A.采用了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
B.使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
C.构建了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
D.为抗战胜利创造了一定条件
解析:D 根据时间“1935年”可知,《三年国防计划》是在世界经济大危机和日本侵华加剧的背景下实行的,“在统制经济思想的指导下”“金融改革与金融统制、重工业建设和铁矿统制以及交通运输建设”等国防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为抗战胜利创造了一定条件,故选D项;材料中南京国民政府借鉴了而不是采用了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反映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排除B项;此时的中国尚未构建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排除C项。
13.1927年7月24日,周恩来等人在武汉举行会议,会议决定在南昌举行起义,并根据共产国际代表的提议,规定起义后部队的行动方向:立即南下,占领广东,取得海口,以获得国际援助,再举行第二次北伐。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积极探索革命救国新道路
B.确定了武装反抗的总方针
C.认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D.指挥权交由共产国际掌握
解析:C 据材料“1927年7月24日,周恩来等人在武汉举行会议,会议决定在南昌举行起义”可知,中国共产党开始准备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武装起义,说明其认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性,故选C项;南昌起义仍然以夺取大城市为目标,说明不属于革命救国新道路,排除A项;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排除B项;指挥权由中国共产党掌握,排除D项。
14.毛泽东在1931年3月指出:“农村里头,小市镇里头,小城市里头,都是没有报纸看的。斗争的群众,革命以前和革命以后,在消息不灵通、见闻狭隘这一点上讲,是差不得很远的。”该论述强调了( )
A.农村工作的重要性
B.群众斗争热情的重要性
C.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D.群众文化水平的重要性
解析:C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认为农村、小市镇、小城市消息不灵通、见闻狭隘,结合“1931年3月”可知,此时正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这一现象对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不利,因此毛泽东强调要加强对民众的宣传工作,故选C项;题干强调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不是强调农村工作的重要性,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群众斗争热情的重要性,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群众文化水平的重要性,排除D项。
15.20世纪30年代初,鄂东工农银行和川陕省工农银行发行的货币上印有“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拥护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土地归农民,政权归苏维埃!”等字样。其史料价值是( )
A.研究土地革命的唯一材料
B.反映红军长征的第一手史料
C.近代银行兴起的佐证材料
D.“工农武装割据”的实物证据
解析:D 20世纪30年代初,处于土地革命时期,货币上的文字体现了国内主要矛盾、土地革命、中共政权建设等史实,这作为实物史料可以用来研究“工农武装割据”的相关史实,故选D项。
16.这一革命壮举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该“壮举”是指(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
B.瑞金红色政权的建立
C.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解析: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面临被消灭的危险,而红军长征则“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红军长征到陕北、甘肃,“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正式成立于1919年3月23日。该团由北京大学学生邓康(邓中夏)、廖书仓、罗家伦等人发起,目的在于使“教育普及与平等”,方法就是“露天演讲”,并认为它是“以学就人”的很好的平民教育方式。五四运动前讲演的52个报告题目中,只有五篇涉及国家、爱国、制度等有关政治问题的题目,其余均为一些国民常识、平民教育、慈善、公德等启蒙教育的话题。五四运动后,讲演的367个报告题目中,涉及青岛问题、国民觉醒、国家和我们、为什么要爱国、抵抗强权等话题显著增加。1920年3月以前,活动主要是在北京城内进行,1920年春假期间,专门组织了农村演讲组,到北京郊区等地演讲。1922年春假又组织农村演讲组,赴北京近郊演讲。
——摘编自李浩泉《民国时期北京大学学生
社团活动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3分)
答案:示例
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创立发展的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3分)
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的活动特点:从讲演的内容来看,五四运动前,基本的生活常识和启蒙性的教育居多,而五四运动后,一些政治理念及有关爱国的讲演增多;从活动的空间来看,前期活动的范围仅限在北京城内,后期活动范围扩展到广大的农村;从受众对象来看,前期活动的对象为城市的平民,后期活动对象扩大到农民及工人。
(6分)
对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的评价:对近代社会教育的开展、民智的开启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觉醒,为工人运动的开展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准备了条件。(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家出路的探索。
代表人物 救国探索方案
林则徐、魏源等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洪秀全、洪仁玕等 “地上天国”
曾国藩、左宗棠、 李鸿章、张之洞等 “师夷长技以自强”
康有为、梁启超等 戊戌维新运动
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 民主共和
陈独秀、李大钊、 毛泽东、周恩来等 社会主义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从表中任选两个救国探索方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个救国探索方案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要求:明确列出两个救国探索方案,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5分)
答案:示例一
方案:“师夷长技以自强”、戊戌维新运动。(3分)
发展:探索主体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展为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4分)
原因: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洋务派意识到唯有变革才能挽救统治,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探索方案,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国防、教育、外交等方面的现代化,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但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学习西方只停留在器物层面,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促使新的救国方案的出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戊戌维新运动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和国家出路的进一步探索。(8分)
示例二
方案:民主共和、社会主义。(3分)
发展:探索主体由资产阶级发展为无产阶级,领导政党由中国国民党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由三民主义发展为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前途由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群众基础不断扩大,中国的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4分)
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一战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十月革命之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逐渐中国化;中国共产党成立并逐渐发展壮大,走向成熟。(8分)
19.研究性学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某历史社团搜集了以下两则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我们分析它发生的原因之一……只要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的,则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也将是能够继续的。此外,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还需要具备下列的条件……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史料二
(1)你认为该社团研究的课题是什么 说明两则史料对该课题的研究价值。(7分)
(2)围绕课题,为该社团推荐一个实地考察地点,并说明理由。(5分)
答案:(1)课题:“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创与发展。(2分)
价值:两则史料均为第一手史料,价值较高。史料一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史料二为研究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提供了有力证据。(5分)
(2)地点:江西瑞金。(1分)
理由: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对革命根据地建设和红军的发展壮大做出重要贡献。(其他如答井冈山、古田等言之成理也可)(4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4)联合第三国际。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
材料二 此时统治中国的是封建的军阀,不是资产阶级。……中国资产阶级所占者仅仅日用品之极小部分,帝国主义者利用其在华政治势力,妨碍中国工业之自由发展,所以半殖民地的中国,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
材料三 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起义毛泽东,闹得湘东满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摘编自郜耿豪《南昌起义的伟大意义》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共产党当时是如何思考中国革命的。(3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对资产阶级的分析有何变化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3分)
(3)材料三这段红色歌谣反映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取得哪些重大成就。(3分)
(4)综上,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3分)
答案:(1)用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压迫为目标;策略上主张联合第三国际。(3分)
(2)变化:由资产阶级变为封建军阀。(1分)
原因:革命的实践使中国共产党对国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工人运动的开展,使中国共产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必须联合资产阶级一起斗争。(2分)
(3)历史事件: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1分)
成就: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完成长征,实现了红军的大转移,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2分)
(4)中国共产党是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目标,具有崇高理想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针,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