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考古学者在吉林双塔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蚌壳以及哺乳动物、鸟类、鱼类骨骼;石铲、石锄等工具尚未发现;出土的骨器也多为骨锥、骨镞等。这些发现可说明,当地远古文明( )
A.畜牧养殖业较发达 B.以渔猎采集为主业
C.处于龙山文化时代 D.出现早期国家形态
解析:B 据材料“蚌壳”“哺乳动物、鸟类、鱼类骨骼”“骨镞”,未发现石铲、石锄等工具可知当地远古文明应是以渔猎采集为主业,故选B项;材料只能说明当地远古文明应是以渔猎采集为主业,并无畜牧养殖业的信息,排除A项;龙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人类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早期国家形态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排除D项。
2.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为龙山文化所代替。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黄帝、炎帝等大型部落,两大部落又进一步结合成为炎黄部落联盟,黄帝和炎帝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材料意在说明( )
A.中原文明占据主导 B.早期国家雏形产生
C.多元一体发展趋势 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解析:C 从材料中看,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等多处早期人类文化,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黄帝、炎帝等部落,这些文化和部落不断交融,最终形成了中华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故选C项;材料没有比较信息,“占据主导”说法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反映了部落联盟的形成,而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是出现了象征国家权威的宫殿、祭坛等,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内容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没有体现华夏认同观念形成,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的表现是其他早期文明认同华夏文明的祖先和传统以及生活习惯等,排除D项。
3.夏朝官制简单而笼统,分为处理对外事务的军事体系和处理内部事务的宗教事务体系。商朝时期,军队明确编为左、中、右三师;商王之下设“尹”“百僚”“小臣”;宗教活动和生活记录呈现分离趋势。这一发展表明,商朝( )
A.王位世袭制确立 B.国家机构更加完善
C.中央集权制形成 D.宗教活动影响政治
解析:B 据题干可知,夏朝的官制“简单而笼统”,到商朝时期,官制细化,分工明确,并且宗教活动和生活记录呈现分离趋势,表明商朝的国家机构比夏朝更加完善,故选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秦朝,排除 C项;据题干中“处理内部事务的宗教事务体系”“宗教活动和生活记录呈现分离趋势”,说明在夏朝和商朝时期,宗教活动都影响到了政治,排除D项。
4.西周分封制下,土地和劳动者名义上都归周王所有,下一级须对上一级承担缴纳贡赋、服力役、军事保卫和述职等义务。这表明,周王通过分封制( )
A.加强对地方统治 B.使国家日益强盛
C.开发了边远地区 D.直接控制了地方
解析:A 根据材料“下一级须对上一级承担缴纳贡赋、服力役、军事保卫和述职等义务”可知,通过分封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之间结成了层层隶属关系,有利于维护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故选A项;西周晚期,王室衰微导致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周天子与各级贵族之间的政治隶属关系,未体现对边远地区的开发,排除C项;在郡县制的前提下,中央通过控制对郡县长官的任免来直接控制地方,排除D项。
5.楚庄王时,不断向中原用兵,与晋国争夺霸主地位。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阅兵周疆,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军,楚庄王趁机向王孙满问九鼎之轻重。这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B.血缘纽带得到加强
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宗法制度受到冲击
解析:C “阅兵周疆”即在周都洛阳城郊举行阅兵演习,旨在炫耀武力,“问九鼎之轻重”显示了楚庄王觊觎周室之意,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封国力量壮大,冲击周王室的统治,而不是中央集权得以加强,且此时尚未出现中央集权,排除A项;宗法制度强调血缘纽带,材料未涉及,排除B、D两项。
6.西周、春秋时期,先民从事农耕生产需要的主要农具在《诗经》中都有体现,种类很多,有耜、斧、镈、斨、铚、锜等。这反映出,西周、春秋时期( )
A.铁制农具广泛使用 B.牛耕技术推广应用
C.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D.社会分工趋势加快
解析:C 西周、春秋时期,种类多样的农耕生产工具的出现和投入使用,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故选C项;材料未说明这些农具的材质,排除 A项;材料并不能体现牛耕技术,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与社会分工无关,排除D项。
7.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齐国、燕国行刀币,赵国、魏国行布币,楚国行蚁鼻钱,秦国行圜钱。在战国晚期,楚国亦铸行布币,齐、燕亦铸行圜钱。这说明战国时期( )
A.货币使用状况日益混乱
B.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C.区域间商贸联系的加强
D.秦国国力明显增强
解析:C 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到战国晚期,各诸侯国纷纷铸造别国货币,这是由于各诸侯国之间经济交流的增多,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货币使用状况趋向统一,排除A项;到秦朝才逐渐形成统一市场,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货币,并不是秦国国力的增强,排除D项。
8.《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对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这则史料可用来说明( )
A.秦孝公的变法主张 B.商鞅变法的成效
C.秦统一六国的过程 D.商鞅的变法思想
解析:D 材料中“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制度,由此可知,这是商鞅对自己变法思想的阐释,故选D项;由于题干所述是商鞅对秦孝公说的话,所以阐释的是商鞅的变法思想,而不是秦孝公的变法主张,排除A项;题干没有反映变法成效和秦统一六国的过程,排除B、C两项。
9.《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诗》《书》意在( )
A.加强君主集权 B.恢复周礼
C.宣扬礼法并用 D.发展私学
解析:B 材料大意是周王室衰微,讽刺时政的《关雎》诗出现;周厉王、周幽王统治衰败,礼崩乐坏,诸侯恣意横行,政令由势力强大的诸侯国发布。所以孔子担忧王道废弛、邪道兴起,于是编定《诗》《书》,即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互相征伐,社会动荡,孔子通过编定《诗》《书》,以期恢复周礼,稳定社会秩序,故选B项。法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排除A项。荀子宣扬礼法并用,排除C项。发展私学与“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不符,排除D项。
10.如图为秦朝中央官制结构图。据此可知,秦朝中央官制( )
A.有效制约皇权 B.杜绝决策失误
C.体现家国同构 D.部门分工明确
解析:D 根据图中“太尉”“丞相”和“御史大夫”的具体职能可知,秦朝的“三公”分工明确,D项正确;“三公”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加强皇权,排除A项;B项中“杜绝”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图中未涉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无法体现“家国同构”,排除C项。
11.《秦汉与罗马》一文认为,“基层政权出天下”是秦汉能建成世界最早现代国家的原因。下列关于秦汉基层政权说法正确的是( )
A.起源于秦朝并被后世王朝沿用
B.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且可世袭
C.标志着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
D.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解析:D 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的基层政权以郡县为代表,郡县制下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选D项;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郡县制下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但不能世袭,排除B项;郡县制反映的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
12.秦统一后,启动了大规模的土木建设工程,其中有“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的长城工程。秦能够修建大型工程的主要因素是( )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思想文化统一的需要
C.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D.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
解析:A 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可以统一指挥、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土木工程,故选A项;土木建设工程是物质工程,与思想文化统一的需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社会经济的发展确实为土木建设工程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没有中央集权制度的统一指挥,单靠社会经济发展也无法完成这么大规模的工程,排除C项;国内环境的稳定确实有利于土木建设工程,但没有中央集权的统一指挥,无法完成这么大规模的工程,排除D项。
13.据《中国人口史》记载,西汉建立时人口约1 650万,而到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时人口达到3 600万,仅黄河中下游这一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六十年之中就增长了2.5倍,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繁荣富庶的景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郡国并行导致人口膨胀
B.休养生息促进民户繁息
C.铁犁牛耕的发明与推广
D.打击豪强、查明隐匿人口
解析:B 西汉建立时人口少是由于经历了长期的战乱,而汉武帝时人口大幅增加,是由于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使得民户大量增加,故选B项;郡国并行导致地方势力膨胀,与人口膨胀并无因果关系,排除A项;铁犁牛耕的发明与推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豪强地主在西汉初年至汉武帝时期还没有作为一种政治势力存在,且材料中人口增加的幅度之大绝不是查明隐匿人口就能达到的,排除D项。
14.公元前122年,汉武帝颁行“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国任官者,其地位低于中央官吏,且不得任中央官吏。此外,汉武帝还以诸侯王所献“酎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为由,夺爵削地。这些措施( )
A.沿袭了秦朝制度
B.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C.引发了七国之乱
D.加强了对王国的监察
解析:B 据材料“左官律”限制臣民擅自出仕诸侯,进而加强对官员的任用控制,以酎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为由”夺爵削地,这些措施都削弱了诸侯国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国家,故选B项;材料中的措施针对的是诸侯国,而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排除A项;七国之乱发生在汉景帝时期,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的是削弱诸侯实力的措施,并不属于监察措施,排除D项。
15.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形成了饮誉中外的丝绸之路。它的开通( )
A.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B.延缓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C.延缓了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
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D 根据材料“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有利于促进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D项;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排除A项;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利于促进先进的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区的传播,有利于促进当地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排除B项;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利于西域地区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客观上有利于西域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
16.从汉武帝时期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以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 )
A.皇帝喜好影响汉赋兴亡
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
C.赋是汉朝的官方文学
D.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解析: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规模宏大的大赋兴盛,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以抒情为主的小赋盛行,体现了时代变迁影响汉赋风格,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皇帝对文学发展的作用,排除A项;国家强盛时,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但国家腐朽黑暗时,小赋以抒情为主,并非颂扬国运,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赋本身的地位,只说明其风格的变化,无法说明赋是汉朝的官方文学,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
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编者注: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编者注:通“佑”,保佑)之。仪式刑(编者注: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编者注:通“遐”,伟大)文王,既右飨(编者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所体现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6分)
答案:(1)周人统治的“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2分)
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4分)
(2)内容: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2分)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到战国时期,社会上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兵家、纵横家等,各派各家都广收门徒、著书立说,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又相互影响,使思想学术领域出现空前繁荣景象。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社会现象。并以这一社会现象为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史实准确,逻辑严密)(14分)
答案:现象:百家争鸣。(2分)
短文示例
论题:先秦诸子思想是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时代产物。(2分)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形成并壮大;加之私学教育兴起,士阶层崛起;各诸侯国统治者为了争霸和扩张的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先秦诸子从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儒家的孔子提出“仁”和“礼”,主张“为政以德”;孟子提出“仁政”学说,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的老子主张自然无为和小国寡民,并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墨家的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法家的韩非主张法治与中央集权,顺应了国家统一的政治趋势。(8分)
总之,诸子百家虽然对社会各方面的主张不尽相同甚至相互抵触,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改变现状,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2分)
19.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西汉社会状况的“再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分展馆及展品。
[豫章海昏展馆]
①海昏侯墓出土的 “大刘印记”玉印 ②《汉书》记载有 豫章郡十八县
③考古工作者绘制 的墓园平面布局图 ④新闻媒体现场直 播考古发掘的照片
[王侯威仪展馆]
万贯五铢钱10余吨,近200万枚
青铜编钟、车马具、成组盛食器、青铜雁鱼灯、衣物与丝织品签牌
[儒风南阜展馆]
儒家经典竹简,其中有《论语》
孔子像漆衣镜
(1)阅读材料,指出①②③④的史料类别。(4分)
(2)海昏侯刘贺为汉武帝之孙。从政治、经济、思想领域,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展品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10分)
答案:(1)①实物史料;②文献史料;③图像资料;④音像资料或数字资料。(4分)
(2)政治: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但仍保留王侯的尊贵地位,王侯们仍然享有诸多特权。(3分)
经济:经过休养生息,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文景之治”;汉武帝统一铸币权,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技术高超,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4分)
思想:汉武帝“尊崇儒术”,尊儒学经成为风尚,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3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急就篇》是西汉后期官方颁布的学童识字课本和常识课本,其中,“姓氏名字”部分记录了不少常见姓氏和名字。
20世纪,位于河西走廊的汉代居延要塞遗址先后出土三万余枚简牍,内容起自西汉中期,止于东汉中后期,统称《居延汉简》。
有学者发现,《居延汉简》所载人名与《急就篇》相合者约30个。这些汉简所载人物,有的籍属边郡,有的来自内地(下表所示)。
《居延汉简》与《急就篇》人名互证(部分)
《急就篇》 《居延汉简》所载“姓+名”“职衔+(姓)名”“籍贯+姓名”
宋延年 京兆尹长安南卫张延年、河阳里张延年、“第五隧长”赵延年、沛鄢山苍县蔡里赵延年、田延年、吕延年
《急就篇》 《居延汉简》所载“姓+名”“职衔+(姓)名”“籍贯+姓名”
卫益寿 卜益寿、李益寿
周千秋 周千秋、朱千秋、傅千秋、萧千秋
高辟兵 霍辟兵、“尉史”辟兵
郝利亲 冯利亲、卢利亲、丁利亲
冯汉强 “甲渠侯”汉强
景君明 游君明、任君明
董奉德 丁奉德、司马奉德
由广国 “从史”广国、“守城尉”广国
曹富贵 “宜昌侯”王富贵
减罢军 “饼庭长”罢军、苏罢军
郭破胡 丁破胡、“万世隧长”破胡、“甲渠侯”破胡
左地余 胡地余、孙地余
——据《急就篇》《居延汉简》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汉代人名”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
答案:示例
论题:《急就篇》与《居延汉简》的人名互证,体现出汉代人积极奋进的精神状态。(2分)
阐述:《急就篇》是官方颁布的启蒙课本,《居延汉简》是边塞原始文书记录,二者所载人名多有重复,表明这些人名既符合官方意识形态又在社会上广泛使用。“延年”“益寿”“千秋”等人名的使用,反映出汉代人对现世的眷念;“汉强”“广国”“破胡”反映出汉代人对国家的热爱;“辟兵”“君明”“罢军”反映出汉代人对安定生活的期望;“利亲”“奉德”反映出汉代人对以孝为代表的道德伦理的认同;“富贵”“地余”反映出汉代人对生活富足的追求。综上所述,这些人名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社会生活诸方面汉代人的精神追求和境界,展现出热烈、积极、上进的心态。(10分)第一单元 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考古学者在吉林双塔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蚌壳以及哺乳动物、鸟类、鱼类骨骼;石铲、石锄等工具尚未发现;出土的骨器也多为骨锥、骨镞等。这些发现可说明,当地远古文明( )
A.畜牧养殖业较发达 B.以渔猎采集为主业
C.处于龙山文化时代 D.出现早期国家形态
2.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为龙山文化所代替。在此基础上,出现了黄帝、炎帝等大型部落,两大部落又进一步结合成为炎黄部落联盟,黄帝和炎帝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材料意在说明( )
A.中原文明占据主导 B.早期国家雏形产生
C.多元一体发展趋势 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3.夏朝官制简单而笼统,分为处理对外事务的军事体系和处理内部事务的宗教事务体系。商朝时期,军队明确编为左、中、右三师;商王之下设“尹”“百僚”“小臣”;宗教活动和生活记录呈现分离趋势。这一发展表明,商朝( )
A.王位世袭制确立 B.国家机构更加完善
C.中央集权制形成 D.宗教活动影响政治
4.西周分封制下,土地和劳动者名义上都归周王所有,下一级须对上一级承担缴纳贡赋、服力役、军事保卫和述职等义务。这表明,周王通过分封制( )
A.加强对地方统治 B.使国家日益强盛
C.开发了边远地区 D.直接控制了地方
5.楚庄王时,不断向中原用兵,与晋国争夺霸主地位。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阅兵周疆,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军,楚庄王趁机向王孙满问九鼎之轻重。这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B.血缘纽带得到加强
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宗法制度受到冲击
6.西周、春秋时期,先民从事农耕生产需要的主要农具在《诗经》中都有体现,种类很多,有耜、斧、镈、斨、铚、锜等。这反映出,西周、春秋时期( )
A.铁制农具广泛使用 B.牛耕技术推广应用
C.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D.社会分工趋势加快
7.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一,齐国、燕国行刀币,赵国、魏国行布币,楚国行蚁鼻钱,秦国行圜钱。在战国晚期,楚国亦铸行布币,齐、燕亦铸行圜钱。这说明战国时期( )
A.货币使用状况日益混乱
B.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C.区域间商贸联系的加强
D.秦国国力明显增强
8.《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对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这则史料可用来说明( )
A.秦孝公的变法主张 B.商鞅变法的成效
C.秦统一六国的过程 D.商鞅的变法思想
9.《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诗》《书》意在( )
A.加强君主集权 B.恢复周礼
C.宣扬礼法并用 D.发展私学
10.如图为秦朝中央官制结构图。据此可知,秦朝中央官制( )
A.有效制约皇权 B.杜绝决策失误
C.体现家国同构 D.部门分工明确
11.《秦汉与罗马》一文认为,“基层政权出天下”是秦汉能建成世界最早现代国家的原因。下列关于秦汉基层政权说法正确的是( )
A.起源于秦朝并被后世王朝沿用
B.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且可世袭
C.标志着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
D.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12.秦统一后,启动了大规模的土木建设工程,其中有“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的长城工程。秦能够修建大型工程的主要因素是( )
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思想文化统一的需要
C.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D.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
13.据《中国人口史》记载,西汉建立时人口约1 650万,而到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时人口达到3 600万,仅黄河中下游这一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六十年之中就增长了2.5倍,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繁荣富庶的景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郡国并行导致人口膨胀
B.休养生息促进民户繁息
C.铁犁牛耕的发明与推广
D.打击豪强、查明隐匿人口
14.公元前122年,汉武帝颁行“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国任官者,其地位低于中央官吏,且不得任中央官吏。此外,汉武帝还以诸侯王所献“酎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为由,夺爵削地。这些措施( )
A.沿袭了秦朝制度
B.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C.引发了七国之乱
D.加强了对王国的监察
15.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形成了饮誉中外的丝绸之路。它的开通( )
A.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B.延缓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C.延缓了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
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16.从汉武帝时期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以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 )
A.皇帝喜好影响汉赋兴亡
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
C.赋是汉朝的官方文学
D.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
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编者注: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编者注:通“佑”,保佑)之。仪式刑(编者注: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编者注:通“遐”,伟大)文王,既右飨(编者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所体现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到战国时期,社会上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兵家、纵横家等,各派各家都广收门徒、著书立说,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又相互影响,使思想学术领域出现空前繁荣景象。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社会现象。并以这一社会现象为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史实准确,逻辑严密)(14分)
19.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西汉社会状况的“再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分展馆及展品。
[豫章海昏展馆]
①海昏侯墓出土的 “大刘印记”玉印 ②《汉书》记载有 豫章郡十八县
③考古工作者绘制 的墓园平面布局图 ④新闻媒体现场直 播考古发掘的照片
[王侯威仪展馆]
万贯五铢钱10余吨,近200万枚
青铜编钟、车马具、成组盛食器、青铜雁鱼灯、衣物与丝织品签牌
[儒风南阜展馆]
儒家经典竹简,其中有《论语》
孔子像漆衣镜
(1)阅读材料,指出①②③④的史料类别。(4分)
(2)海昏侯刘贺为汉武帝之孙。从政治、经济、思想领域,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展品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10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急就篇》是西汉后期官方颁布的学童识字课本和常识课本,其中,“姓氏名字”部分记录了不少常见姓氏和名字。
20世纪,位于河西走廊的汉代居延要塞遗址先后出土三万余枚简牍,内容起自西汉中期,止于东汉中后期,统称《居延汉简》。
有学者发现,《居延汉简》所载人名与《急就篇》相合者约30个。这些汉简所载人物,有的籍属边郡,有的来自内地(下表所示)。
《居延汉简》与《急就篇》人名互证(部分)
《急就篇》 《居延汉简》所载“姓+名”“职衔+(姓)名”“籍贯+姓名”
宋延年 京兆尹长安南卫张延年、河阳里张延年、“第五隧长”赵延年、沛鄢山苍县蔡里赵延年、田延年、吕延年
《急就篇》 《居延汉简》所载“姓+名”“职衔+(姓)名”“籍贯+姓名”
卫益寿 卜益寿、李益寿
周千秋 周千秋、朱千秋、傅千秋、萧千秋
高辟兵 霍辟兵、“尉史”辟兵
郝利亲 冯利亲、卢利亲、丁利亲
冯汉强 “甲渠侯”汉强
景君明 游君明、任君明
董奉德 丁奉德、司马奉德
由广国 “从史”广国、“守城尉”广国
曹富贵 “宜昌侯”王富贵
减罢军 “饼庭长”罢军、苏罢军
郭破胡 丁破胡、“万世隧长”破胡、“甲渠侯”破胡
左地余 胡地余、孙地余
——据《急就篇》《居延汉简》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汉代人名”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