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教学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教学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6 15:0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教学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学情分析
这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诵读(二)的一首诗歌。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古诗四首》和课外古诗诵读(一),对诵读和鉴赏诗歌的方法有了一定了解,学生理解这首诗难度并不大。因此,在设计教学时,要设计一个主问题来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授课层次。
二、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
2.鉴赏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3.体会李商隐诗歌幽美朦胧、含蓄艳丽的诗歌风格。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和赏析关键字词来品味诗歌蕴含的丰富感情。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读题目,能读出什么信息?(时间、天气、写作对象)
由“天气与心情”的简单问答来引出本课的情绪起点——夜雨。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词汇描述“夜雨”的环境,试着体会作者的心境。
2.诵读诗歌。多种形式诵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根据自己的理解,指导学生读出感情,教师予以点评及示范。在反复诵读中走进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了解作者。李商隐,唐代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诗风幽美朦胧,含蓄艳丽。
4.探究:李商隐诗歌风格的含蓄委婉具体体现在哪里?
(1)思考“君”在这里合适吗?
(古代时多指男子,诗中是诗人思念妻子,却说写妻子思念自己。没有明说自己对妻子的思念,而是借妻子之口诉说自己的相思,用角色互换错位的视角来写相思之情。)
(2)“涨”字有什么妙处?可以换成“满”字吗?
(不可以换成“满”字,“涨”字说明了由于夜雨,秋池中的水从无到有,又少变多,体现了变化过程,另外也体现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又少变多,慢慢增长的过程,富有动态;而“满”字只是表达秋池水满的一种状态,含蓄委婉的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3)“何当共剪西窗烛”这句你读出了什么?
(这句是诗人在想象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与妻子团聚,在西窗之下同妻子共剪窗花,长叙离别之苦与相思之情。用未来的欢聚反衬现在巴山夜雨时的孤苦,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4)两个“期”以及两个“巴山夜雨”重复吗?
(不重复。两个“期”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身处巴蜀,羁旅难归的无奈与愁苦,间接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两个“巴山夜雨”不重复,前者是诗人看到的巴山夜雨,水涨秋池的景象,是实写。后者是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后,由此想到了归家后与妻子的欢聚场面,要与妻子畅叙离别相思之苦,是虚写。一实一虚,时空交错,思念之情含蓄委婉地跃然纸上)
5.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人看到了巴山夜雨、水涨秋池的场景,由此想象到了自己回乡后与妻子共剪西窗,叙说相思的欢聚画面,用委婉含蓄的语言,采用角色互换、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羁旅难归的愁苦和对妻子深切的思念)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短文深学,课堂容量合适。一首几十个字的经典古诗,其语文价值和课堂教学价值,并不比一篇千字现代文小。但往往简单的诗歌却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因此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把课堂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品读研习,展示评价,发展读写听说思的综合素质。慢课堂,高效率,深度学习,别忙着赶!
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参考书,要用好课本,但又不能只用课本。教一课与教一类是需要有机结合起来的。通过学习这一首诗来体会李商隐幽美朦胧、含蓄艳丽的诗歌风格,要把学习古诗词的基本方法和李商隐的其他诗作联系起来,拓宽学习角度,从而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学习欲望。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讲解要讲在关键处,讲在重要时。要讲得清楚高明,讲出味道,还要富有感染力,富有启发性。无论传统教学方式,还是课改课堂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教”与“学”都需要辩证结合。
课堂容量的大与小,课堂节奏的快与慢,教学内容的深与浅,教学氛围的浓与淡,教学手段的虚与实,都要与学情紧密结合起来,要选择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